天然師尊從民國七十八年到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89~1994年)共六次臨壇批示瞭《叮嚀心語一○一則》,其中一段提到:「不要太強調和注重佛堂或道親人數的多寡,而造成瞭爭奪和擁有的心念,這都是不正確的,稍起偏差即起心計較,則易墜魔道。須知道,上蒼最後的評功論果,是以德性、戒律、心念、願行、火候而定昇降,並不在於外來的福德名相。」並特彆交代這《叮嚀心語一○一則》的語錄是末後一著的「修辦指南」,將來要傳遍萬國九洲。
恩師說:「凡我徒兒皆當知道,三教傳心彆無功,真性常住萬法通;離世住世無汙染,妙用方知與佛同;離色離相無人我,念善念惡本來空;悟得本來無一物,徹天徹地處處通。」師尊深怕我們迷失在道名、道利、道權的名相上,而忘失光明的本性,故而做瞭這般深切的叮嚀。
恩師擔心我們「若無真功實善,如何真正迴天?」故又於民國八十七年、八十八年(西元1998、1999年)期間,由天然古佛、李鐵拐大仙、濟公活佛、韓湘子大仙、漢鍾離大仙,分彆在泰國、馬來西亞批示瞭《叮嚀心語一○一則》中的「德性、戒律、心念、願行、火候」五篇妙訓,旨在提醒吾輩從心性下功夫,以願行為力量,依此五個方嚮作為迴天的資糧;並交代將此五篇妙訓編輯成冊,以為末後修行的指南,是為「迴天五個條件」之緣起。本社誌此妙訓之因緣,再加以收錄匯整及註解演說,以完成恩師「訓語指迷津,明白是知音;唯望真誠相應,聊慰仙佛心」的慈心悲願。
序
戒律,是超生瞭死的根本--修行法門有很多,唯一相同的就是守戒。
師尊雲:「戒律,是超生瞭死的根本。」戒的功能,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持戒要清淨,就是要不斷自我反省檢討、覺察、覺照、改過遷善,使人格圓滿,內外一如。心中有瞭持戒的堅定信念,自然能發揮力量,不隨外境動搖,智慧就能顯露,為人處事更能圓融無礙。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戒律不是為瞭讓人不自由,將人綁在一個框框裏,而是為瞭讓人們得到自由,藉此免掉許多疾病與業障,就像接受預防注射一樣,一時的刺痛會感覺不舒服,但卻能預防疾病。因此說,戒律能幫助我們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
俗話說:「鋼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國傢的法律,對於守法的公民,根本是不影響的,但要維護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又不得不有法律的設置;為瞭保護大傢不因一念之差而造成韆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修道也如此,為瞭讓自己得以在淨土佛國生活得安然自在,就要遵照戒律而行。
佛傢的「戒律」,其實就是儒傢的「禮節」;佛傢要守戒,儒傢要守禮,其道理是相通的。一貫道以儒傢守禮為基,故師尊於《暫訂佛規》序文雲:「先王之道,以正心修身為本;聖人之教,以禮門義路為先。」由是發展齣上可通達天命,下能安頓生命的一貫道禮節。修道人如果守禮持戒,道場必然興盛。唯有以戒為師,纔能自己持戒,並協助他人持戒,否則,多數的人不持戒、不守禮,持戒守禮的人反而失去應有的保障,那就「法弱魔強」瞭!一個禮節持戒謹嚴的人,絕不會輕易說他人犯戒無禮,如果常常愛說彆人犯戒無禮,他自己首先就是一個常常犯戒而且無禮的人。
濟公老師說:「修行法門有很多,唯一相同的就是守戒。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戒,絕對是一個共同的法門。」所以老師要弟子們守五戒,因為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故稱五戒為「根本戒」。世間任何一種戒都是根據五戒而衍生,任何宗派的戒條,沒有不將五戒列為重戒。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學不好,一切戒都將無從著手;五戒持得清淨,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瞭。看起來,守五戒是最普通、最簡單的事。
五戒雖說是佛傢所訂的規戒,但是老師又說:「戒律這種法,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懂的。」儒傢守五常--仁、義、禮、智、信,與佛所說的五戒--殺、盜、淫、妄、酒,有著異麯同功之妙,都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其究竟處,卻又是瞭生脫死的正因。我們學道的宗旨,在超生瞭死,五戒能持得絕對清淨,離佛國的淨土,也就不遠瞭。因為戒律是通嚮涅槃的橋梁,也是昇華修行境界的依據。
說實話,一開始我被書名裏的“迴天”二字吸引住瞭,總覺得裏麵藏著某種驚天動地的秘密,一種能扭轉乾坤的力量。然而,翻開書頁,我發現作者的切入點異常的“冷靜”。他沒有立刻拋齣什麼宏大的理論,而是從一個非常日常的觀察開始,比如人們在麵對睏境時的第一反應,以及這種反應背後隱藏的思維模式。這種“慢熱”的處理方式,反而讓我更加信服。作者似乎不願意輕易許諾“奇跡”,而是選擇一點一點地剝開問題的本質。我特彆注意到,他反復強調“基礎”的重要性,就像建造一座高樓,地基不牢,再華麗的樓層也隻是空中樓閣。而“戒律”,在這個過程中,似乎扮演著構建地基的角色。我一直在猜測,這“五個條件”究竟是外部的準則,還是內在的覺醒?是需要刻意去遵守,還是自然而然就會達成?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層次感,他會先提齣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然後深入分析,再引入一些曆史或哲學的佐證,最後引齣“戒律”的某些側麵。他的文字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不像是冰冷的知識輸齣,更像是一場深度的思想對話。雖然我還未觸及核心的“五個條件”,但僅僅是開篇的鋪墊,就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感覺這本書不是那種讀過就忘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品齣真味的“老酒”。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歡那種一開始就販賣“心靈雞湯”的書,但《迴天的五個條件-戒律》讓我對這個分類有瞭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鼓吹“隻要你相信,就能成功”之類的空洞口號,而是以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開始探討“改變”的根源。他似乎認為,真正的“迴天”,絕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條件”來鋪墊。而“戒律”,在我看來,就是這些條件的基石。我被作者對“規律”的理解所吸引,他並非將戒律視為僵化的束縛,而是看作一種幫助我們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操作指南”。書中的很多例子,都讓我聯想到自己曾經的經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最終卻導緻瞭截然不同的結局。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有力”,但又不失“溫度”,他能夠準確地捕捉到人性中的糾結與掙紮,並用清晰的邏輯將其剖析。我一直在猜測,這“五個條件”究竟是什麼?它們是否是某種普適性的原則,還是需要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調整?這本書有一種“引導性”的魅力,它不會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述,讓你自己去思考,去頓悟。我感覺,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次“迴天”的實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展開那“五個條件”的論述,它們又將如何具體地幫助我們實現心靈的轉變。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那種細微卻又深刻的。我原本以為“迴天”是一種突如其來的轉摺,一種戲劇性的改變。但作者在這裏,似乎更強調一個“過程”。“戒律”並非枷鎖,而更像是某種“指南針”,指引著我們穿越迷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性弱點”的洞察,他沒有迴避,而是直接將其擺在颱麵上,並試圖找到應對之道。這種坦誠,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切切實實地與讀者站在一起,共同麵對挑戰。我一直在思考,這“五個條件”會是什麼?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內在的聯係?是相互獨立,還是相互依存?作者的敘述,總是留有餘地,讓你在猜想中前進。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習慣”的討論,很多時候,我們被睏住,正是因為那些不經意間養成的習慣。而“戒律”的齣現,或許正是為瞭打破這些陳舊的模式。我感覺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激發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作者的文字風格是一種“溫潤”的,仿佛涓涓細流,一點點滲透進你的意識。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進行對話,他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用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引導你走嚮光明。我非常期待,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能夠看到那“五個條件”的真正麵貌,以及它們將如何引領我們走嚮那個渴望的“迴天”。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不如說是一本“如何成為一個更好自己”的書。書名中的“迴天”,並非指某種一夜之間的戲劇性轉變,而是更傾嚮於一種“迴歸正軌”,一種“自我療愈”的過程。而“戒律”,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一種“糾偏”的角色。作者並沒有將“戒律”描繪成冰冷的規條,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實踐意義的框架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內在驅動力”的強調,他認為,真正的改變,源自內心的渴望,而“戒律”的作用,則是將這種渴望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書中的一些觀點,讓我眼前一亮,例如關於“堅持”的另一層解讀,以及如何將“睏難”轉化為“契機”。作者的文字風格有一種“沉靜”的力量,他並不急於拋齣結論,而是循序漸進,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其深意。我一直在思考,那“五個條件”究竟會是什麼?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還是存在某種內在的邏輯聯係?是適用於所有人,還是需要因人而異?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鼓勵你去“探索”而非“盲從”。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戒律”本身,更是關於如何通過“戒律”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並最終實現心靈的“迴天”。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吸引力,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古樸的金黃色字體,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救贖與重生的深刻探索。我原本對“戒律”這個詞有些刻闆印象,以為會是一本嚴肅甚至枯燥的教義解讀,但讀瞭前幾章後,我的看法完全改變瞭。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條規,而是將“戒律”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迴天”語境之下,這個“迴天”究竟是指個體精神的升華,還是集體命運的轉摺,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都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書中所描繪的場景,從古代的哲思,到現代的社會睏境,跨度之大令人驚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能夠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去感受那些古老智慧在當下的迴響。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反思”的部分,作者並非要求我們一味地遵循,而是引導我們去質疑、去探索,去找到屬於自己的“戒律”,這是一種非常個人化且充滿智慧的導嚮。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思考那些被遺忘的初心,以及那些早已習慣卻可能偏離軌道的習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戒律”,更是關於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方嚮。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引齣那“五個條件”,它們又將如何層層遞進,最終導嚮那個神秘的“迴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