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师尊从民国七十八年到民国八十三年(西元1989~1994年)共六次临坛批示了《叮咛心语一○一则》,其中一段提到:「不要太强调和注重佛堂或道亲人数的多寡,而造成了争夺和拥有的心念,这都是不正确的,稍起偏差即起心计较,则易坠魔道。须知道,上苍最后的评功论果,是以德性、戒律、心念、愿行、火候而定昇降,并不在于外来的福德名相。」并特别交代这《叮咛心语一○一则》的语录是末后一着的「修办指南」,将来要传遍万国九洲。
恩师说:「凡我徒儿皆当知道,三教传心别无功,真性常住万法通;离世住世无污染,妙用方知与佛同;离色离相无人我,念善念恶本来空;悟得本来无一物,彻天彻地处处通。」师尊深怕我们迷失在道名、道利、道权的名相上,而忘失光明的本性,故而做了这般深切的叮咛。
恩师担心我们「若无真功实善,如何真正回天?」故又于民国八十七年、八十八年(西元1998、1999年)期间,由天然古佛、李铁拐大仙、济公活佛、韩湘子大仙、汉钟离大仙,分别在泰国、马来西亚批示了《叮咛心语一○一则》中的「德性、戒律、心念、愿行、火候」五篇妙训,旨在提醒吾辈从心性下功夫,以愿行为力量,依此五个方向作为回天的资粮;并交代将此五篇妙训编辑成册,以为末后修行的指南,是为「回天五个条件」之缘起。本社志此妙训之因缘,再加以收录汇整及註解演说,以完成恩师「训语指迷津,明白是知音;唯望真诚相应,聊慰仙佛心」的慈心悲愿。
序
戒律,是超生了死的根本--修行法门有很多,唯一相同的就是守戒。
师尊云:「戒律,是超生了死的根本。」戒的功能,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持戒要清净,就是要不断自我反省检讨、觉察、觉照、改过迁善,使人格圆满,内外一如。心中有了持戒的坚定信念,自然能发挥力量,不随外境动摇,智慧就能显露,为人处事更能圆融无碍。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律不是为了让人不自由,将人绑在一个框框里,而是为了让人们得到自由,借此免掉许多疾病与业障,就像接受预防注射一样,一时的刺痛会感觉不舒服,但却能预防疾病。因此说,戒律能帮助我们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律,对于守法的公民,根本是不影响的,但要维护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又不得不有法律的设置;为了保护大家不因一念之差而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修道也如此,为了让自己得以在净土佛国生活得安然自在,就要遵照戒律而行。
佛家的「戒律」,其实就是儒家的「礼节」;佛家要守戒,儒家要守礼,其道理是相通的。一贯道以儒家守礼为基,故师尊于《暂订佛规》序文云:「先王之道,以正心修身为本;圣人之教,以礼门义路为先。」由是发展出上可通达天命,下能安顿生命的一贯道礼节。修道人如果守礼持戒,道场必然兴盛。唯有以戒为师,才能自己持戒,并协助他人持戒,否则,多数的人不持戒、不守礼,持戒守礼的人反而失去应有的保障,那就「法弱魔强」了!一个礼节持戒谨严的人,绝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无礼,如果常常爱说别人犯戒无礼,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而且无礼的人。
济公老师说:「修行法门有很多,唯一相同的就是守戒。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戒,绝对是一个共同的法门。」所以老师要弟子们守五戒,因为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故称五戒为「根本戒」。世间任何一种戒都是根据五戒而衍生,任何宗派的戒条,没有不将五戒列为重戒。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不好,一切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看起来,守五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
五戒虽说是佛家所订的规戒,但是老师又说:「戒律这种法,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懂的。」儒家守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佛所说的五戒--杀、盗、淫、妄、酒,有着异曲同功之妙,都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其究竟处,却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我们学道的宗旨,在超生了死,五戒能持得绝对清净,离佛国的净土,也就不远了。因为戒律是通向涅槃的桥梁,也是昇华修行境界的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