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带领读者思考: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和跨国企业成为新兴宗教的时代,什么是信仰的基础?纪杰克发现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是没有信仰的社会,存在着的是物化的信仰,我们以这种外在的物化信仰支持生活的幻象,以幻象调节社会现实,所以过去我们追求的意识型态不论如何的崇高,并不能真正为我们提供解放。从「网路空间的理性」到「西方佛教」矛盾的讨论,《论信仰》重申宗教信仰的真诚性,说服心中存有理性与情感的人放弃理性论证,皈依信仰。
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和跨国企业成为新兴宗教的时代,什么是信仰的基础?纪杰克作为知名的哲学家和才气纵横的文化评论学者,就上述问题提出令人摒息的见解。纪杰克发现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是没有信仰的社会,存在着的是物化的信仰,我们以这种外在的物化信仰支持我们生活的幻象,以幻象调节社会现实,所以过去我们追求的意识型态不论如何的崇高,并不真的在为我们提供解放,反倒是发展了现实。因此他说服心中存有理性与情感的人皈依信仰,放弃理性论证,这样信仰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作者简介
斯拉维.纪杰克(Slavoj Ziek)
出生于斯洛维亚斯的中产阶级家庭,是社会学家、哲学家与文化批判家,也是心理分析理论家。目前欧美有名的后拉冈心理分析学学者之一。着有《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视差之见》(The Parallax View)、《如何阅读拉冈》(How to Read Lacan)。
译者简介
林静秀
政治大学哲学系博士,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淡江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着有:《主体的被动性建构:梅洛庞蒂与拉冈论身体的欲望辩证》(博士论文),译有:《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林静秀、周志谦)。
曹君如
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思想的启蒙是《圣经》。
第一章 反对数位异端
诺斯底主义?敬谢不敏!
从「物」到小对体……并且返回
拜託,不要性,我们是数位的!
网路空间理性的二律悖反
第二章 你应该在乎
肛门期对象
牺牲对上女性弃绝
(基督教)幻觉的实在界
上帝藏在细节中
第三章 「父,为什么离弃我?」
无信念的信仰
列宁主义者的自由
为何犹太教破除偶像?
作者、主体、行刑者
无需怜悯
从基督到列宁……并且返回
在二○○○年三月播出的节目中,赖瑞.金(Larry King)与一位拉比、一位天主教神父以及一位南方浸信会教友展开辩论。拉比与神父都表示:宗教统合是可能的,因为无论他或她的公认教条为何,完全良善的人都能仰望神的恩典与救赎。只有那位年轻、晒得漂亮、有点过胖、令人作呕的圆滑、充满南方雅痞风的浸信会教友坚持:根据福音书的文字,只有那些能从言行举止中明确地分辨出他们是「活在基督里」的人才能获得救赎,正如他以明显瞧不起人的笑容所作的结论,这就是为何「许多良善且诚实的人仍会在地狱中承受永火焚烧」的原因。简言之,(应用日常道德规范)良善若不是直接立基于福音书上,最终只是叛教的伪装,只是曲解……本书 的基本前提一如这个听起来残酷的立场:如果有人想要打破自由–民主的霸权,复兴真正的激进立场,就必须赞同唯物论者(materialist)的版本。是有如此的版本吗?
时至今日,即使是自称为激进后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亦同意伦理与政治之间的鸿沟,将政治贬入总是无法符合道德的绝对要求、充满实用考量与妥协的意见(doxa)范畴。那些将政治视为不只是连串的实用介入,而是真理政治(politics of Truth)的,会被讥为「极权主义」(totalitarian)。如今,要突破此一僵局、重新主张真理政治,就要採取回归列宁(Lenin)的形式。但为何会是列宁,而非马克思?回溯源头不是更恰当吗?今日,「回归马克思」已是小众的学术风潮。我们在这些回归中可以找到哪一个马克思呢?一边是,文化研究的马克思、后现代诡辩学者以及弥赛亚承诺的马克思;另一边是,预言现今全球化脉动并且甚至在华尔街这样的地方提起的马克思。这两种马克思共通的地方是,拒绝政治本身;而参照列宁能使我们避开这两者的陷阱。
列宁的介入有两个显着的特征。第一,列宁具有对于马克思而言的外在性(externality):他并不是马克思创始的「内部团体」成员之一,也不曾与马克思或恩格斯打过照面;而且,他来自「欧洲文明」的东方边疆。(这个外在性是标准的西方种族主义者反对列宁的理由之一:列宁将俄罗斯─亚洲的「独裁原则」引入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到后来,俄罗斯人自己也拒绝了他而指责他的鞑靼血统。)要找回理论的原初动力,只有从这个外在性才有可能;就像,制定了基督教基本信条的圣保罗(St. Paul)也不是基督的内部团体成员,拉冈(Lacan)透过截然不同的理论传统完成了他的「回归佛洛依德」。(佛洛依德察觉了这个必要性,这是他之所以信任非犹太裔、圈外人容格的原因,好打破这个基于创始智慧形成的封闭社群。然而这却是个糟糕的选择,因为容格的理论本身便是作为创始智慧运作的;这是为何容格失败,而拉冈成功了。)因此,圣保罗、拉冈以同样的方式将原初的教诲重新铭刻到不同的脉络(圣保罗将基督上十字架重新诠释为祂的胜利;拉冈透过镜像阶段的索绪尔来阅读佛洛依德。),列宁暴力地置换马克思,将马克思的理论自原有的脉络中拆下,植入到另一个历史时刻,以有效地普遍化。
第二,唯有透过这般暴力地置换,「原初」理论才能发挥作用,实现其政治介入(intervention)的潜能。在列宁初试啼声的着作《怎么办?》(What Is To Be Done?)就可以看到列宁独特的想法──此书揭示了列宁对于介入环境的绝对意志,并不是务实意涵下的「透过必要的妥协让理论因应现实的主张」,相反的,是驱除所有投机主义的妥协、採取毫不含煳的激进立场,唯有这个意义的介入,我们的介入才有可能改变当前环境的协调状态。相较于今日的第三条路「后政治」(postpolitics)有十分明显的反差,「后政治」强调我们需要扬弃旧有的意识型态区分,面对新兴议题需要具备必要的专门知识,将人民实质的需要与需求纳入考量。
如此一来,列宁的政治学不只与第三条路的务实投机主义相对、也与拉冈所谓的「遗失物的自恋」(le narcissisme de la chose perdue)的边缘主义左派对立。真正的列宁主义者与政治保守派有共通处:他们都拒绝自由左派的「不负责任」(提出关于团结、自由等的雄伟计画,但是当需要为之付上代价,採取实质且通常是「残酷」的政治手段时,却会予以规避):作为真正的保守派、真正的列宁主义者并不畏惧付诸行动、承担所有后果,尽管实现其政治计画有可能多么令人不快。(受布莱西特(Brecht)赞扬的)罗亚得.吉卜林(Rudyard Kiplin)便鄙视那些英国自由主义者,倡言自由与正义,却沉默地仰赖保守派为他们完成必要的肮脏事;同样的情形可以用来说明自由左派(或者民主社会主义者)之于列宁主义共产主义者的关系:自由左派拒绝社会民主主义的「妥协」,要求真正的革命,但是他们却逃避了为此必须付出的真正代价,且倾向于採取优美灵魂(Beautiful Soul)的态度,以维持自己双手的洁净。相对于这种错误的激进左派立场(他们希望为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但却没有秘密警察对抗反革命,也不要他们的传统特权受到威胁),列宁主义者如同保守派,对自己选择的结果完全的承担,在这个意义下可说是真诚的──也就是说他们全然意识到掌权以及行使权力真正意味着什么。
回归列宁是在致力补救这样的特别时刻,思想已经变为集体组织,但是还没将自己固定为机制(制度化的教会、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史达林主义的政党–国家等等)。其目的并非怀旧地重演「美好的旧日革命时光」,也并非投机主义–务实主义以旧有的计画因应「新的局面」,而是在当前的全世界局面重复列宁主义开创的政治计画,以打破全球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的整体,更甚者,这个计画会毫不羞愧地宣称自己是依真理而行、是从压抑的真理的角度介入当今的全球化局势。基督教对罗马帝国、这个全球的「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t)政体所作的,我们也应该作在今日的帝国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