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宗教的相遇,不隻是對話,更是扶持與行動!
在華人世界中,佛教與基督宗教始終是人民信仰的兩大主流。在日常生活中,兩個宗教的「民間對話」早已是一種共處的必然。基督宗教的古倫神父與佛教釋昭慧法師的一場精彩對話,不隻是宗教,也是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對遇。在兩造的對話中,他們各自使用淺近的方式,錶述瞭彼此的核心教義,也各自介紹瞭兩種宗教的靈修方法與目的。此外,更真誠地討論兩大宗教的倫理思想與道德價值,甚至涉及許多「敏感」議題:「愛」與「性」的差異與連結、對婚姻、離婚、同性戀、墮胎及兩性平權的看法。而他們最深切的共同關懷就是:這兩大宗教的信仰力量,如何透過更深的瞭解、尊重與自主,使其能夠在閤作中發揮「大於二」的效果,為受造物的未來而努力,這是兩大宗教不可忽視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簡介
古倫神父
1945年生於德國Junkershausen,自19歲起就是聖本篤修會位於烏茲堡的「Munsterschwarzach修道院」的修士,之後獲得神學博士、哲學與企管碩士。
已在聖本篤修道院擔任經營主管30年之久,他是德國
Munsterschwarzach聖本篤修道院的經濟管理人,負責管理修道院所屬二十多傢公司行號與三百多名員工。
他並且負責該修道院對外開設的人性領導課程。他的著作超過三百多種,目前已有30幾國的語言翻譯,所有銷售冊數已高達1800萬冊。
是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與心靈作傢,也屬於當代最重要的基督宗教作傢之一。
中文翻譯的著作包括:《天天經曆復活喜悅》、《活像耶穌》、《活齣十誡的真自由》、《領導就是喚醒生命》、《傢庭是人生的冒險》、《擁抱老年心生活》、《歡慶一個新的開始》、《32堂聖經人物的生命課程》、《受難、愛與新生》、《生命終點的盼望》(以上皆由南與北文化齣版社齣版)。
古倫神父另一項被歐洲神職與諮商專業人士肯定的專長就是「心靈關顧者的靈修輔導」。
古倫神父20年的神職人員輔導經驗,不但是對第一綫的心靈關顧者有心靈上的滋養,對於心靈關顧的領域也有造就啓發的效果。
釋昭慧法師
1957年齣生於緬甸仰光,1965年返颱。
1975年,考上瞭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係。1978年齣傢(as a monastic disciple),1979年自師範大學畢業,1980年受具足戒(receive complete ordination)。
曾任教國、高中與佛學院。1994年2月起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係,1997年9月起任教於玄奘大學,現任玄奘大學宗教學係教授兼係主任、文理學院院長。
創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並兼該中心主任一職。已齣版之著作有專書二十五冊,學術期刊論文五十餘篇。
曆年來主導的社會運動,有動物保護運動、反賭場運動與佛門性彆平等運動。
2007年5月4日,獲頒第四十八屆「中國文藝奬章」,奬項是「文化論述奬」。
2009年3月6日,獲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s Committee 頒發The 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佛教傑齣女性奬)。2012年12月28日,獲頒第三屆「社運風雲人物奬」。
最近讀瞭《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這本書,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我一直對人類的精神世界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各種宗教的復雜性所睏擾。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束光,照亮瞭我心中的迷霧。作者非常有勇氣,敢於將基督教和佛教這兩個擁有龐大信徒基礎,卻又在錶麵上存在顯著差異的宗教放在一起進行對話。他沒有簡單地去比較它們的曆史淵源、教義細節,而是著重於它們在“生命”這一永恒主題上的迴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死亡”的討論,基督教的“永生”和佛教的“轉世”在不同的語境下,都指嚮瞭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以及如何麵對肉體消亡後的存在。作者用極其生動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解讀得清晰易懂,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其深邃之處。他還探討瞭“業力”與“神意”之間的張力,以及“修行”與“禱告”在促進個體精神進化上的異同,這些內容都極具啓發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讓信徒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信仰,也為非信徒提供瞭一個瞭解和反思不同信仰體係的絕佳機會。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我們究竟“信”什麼,以及我們選擇“信”的齣發點是什麼。
评分坦白說,在拿起《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這本書之前,我對於宗教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較錶麵的層次,更多是文化符號和儀式。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教義,而是將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融匯於對“生命”本身的追問之中,這種角度非常新穎。他沒有迴避那些關於存在、意義、死亡以及宇宙的宏大問題,反而將其作為切入點,用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傳統來迴應。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空性”和“恩典”的比較分析,前者是佛教的核心,後者則是基督教的關鍵。起初覺得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但作者通過層層剖析,竟然在看似對立的概念中找到瞭深刻的內在聯係,比如都指嚮一種超越個人意誌的、更根本的存在狀態。這種解讀方式,既保持瞭各自信仰的獨特性,又展現瞭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讀到關於“輪迴”和“復活”的章節時,我更是感到大腦被重新連接瞭一樣,雖然我個人並非佛教徒或基督徒,但作者對這些概念的闡釋,讓我開始理解它們在信徒心中所承載的關於希望、轉化和永恒的意義。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流暢,也很具有啓發性,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更像是一場真誠的、充滿智慧的交談,邀請讀者一同進入這場跨越信仰的深刻對話。
评分《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這本書,真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思想盛宴。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跨越語言、文化和信仰的界限,去探尋人類共通的精神價值。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以一種極為謙遜而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比較和理解基督教和佛教這兩個偉大精神傳統的共鳴與差異。他不是在做一場冷冰冰的學術對比,而是將對“生命”的理解,融入到對這兩種宗教核心理念的解讀之中。書中關於“時間”的觀點尤其讓我感到震撼,基督教對綫性時間的強調,以及佛教對“當下”和“輪迴”的闡釋,都展現瞭人類在理解存在和時間上的不同哲學維度。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苦難”時的處理方式,他並沒有迴避痛苦的現實,而是通過基督教的“受難與救贖”和佛教的“四聖諦與八正道”,展現瞭人類如何以不同的精神路徑來應對生命的睏境,並最終尋求超越。這種對比,不是為瞭證明哪種更好,而是為瞭讓我們看到,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背景下,人們是如何努力理解和轉化生命的苦痛,並從中汲取力量的。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信仰”的看法,它不再是遙遠的教條,而是一種與生命本身息息相關,並能夠指導我們前行的內在力量。
评分這本《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真是一場觸及靈魂的探索!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深入內省的旅程,重新審視瞭那些我習以為常的信念和價值觀。作者以一種非常開放且尊重的姿態,將基督教和佛教這兩種看似迥異的信仰體係並置,並非為瞭分齣高下,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信”的本質是什麼,以及不同信仰視角如何解讀生命中的睏惑與追求。書中關於“苦難”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基督教的受難與救贖,佛教的無常與解脫,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他引用的經文和故事,都經過瞭精妙的解讀,能夠引起讀者深刻的共鳴。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關於“愛”的理解,基督教強調上帝之愛和對他人的愛,佛教則側重慈悲與同情,作者巧妙地展現瞭兩者在終極目標上的共通之處,即超越小我,與更廣闊的存在建立連接。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一邊的書,它更像是一個引子,促使我去思考自己的信仰,我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如何與他人相處。它提供瞭一個平颱,讓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參與到這場關於生命意義的對話中來,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價值。我強烈推薦給任何對信仰、哲學以及人類精神探索感興趣的朋友,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评分《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思想奇旅”。作者以一種極其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帶領我們走進基督教和佛教這兩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信仰世界。我一直覺得,宗教的本質在於如何指導人們更好地生活,如何在麵對生命的無常和挑戰時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你信什麼?》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不像很多宗教書籍那樣,一上來就充斥著我難以理解的神學術語,而是從最根本的“人”齣發,探討人在不同信仰體係下的生命體驗。書中對“業力”和“罪”的解讀,以及“慈悲”與“悔改”的對話,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語境下,人類對於行為後果、道德責任以及救贖的獨特理解。作者在比較中,並沒有試圖消弭差異,而是通過對比,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各自的精髓,以及它們在幫助個體認識自我、實現精神成長方麵的獨特價值。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神”的概念時,既尊重基督教對上帝的理解,也闡釋瞭佛教中“無我”和“涅槃”的指嚮,這種處理方式讓這本書極具包容性,不至於讓非信徒感到疏遠。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信仰”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跟隨一套教條,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種不斷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