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宗教的相遇,不只是对话,更是扶持与行动!
在华人世界中,佛教与基督宗教始终是人民信仰的两大主流。在日常生活中,两个宗教的「民间对话」早已是一种共处的必然。基督宗教的古伦神父与佛教释昭慧法师的一场精彩对话,不只是宗教,也是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对遇。在两造的对话中,他们各自使用浅近的方式,表述了彼此的核心教义,也各自介绍了两种宗教的灵修方法与目的。此外,更真诚地讨论两大宗教的伦理思想与道德价值,甚至涉及许多「敏感」议题:「爱」与「性」的差异与连结、对婚姻、离婚、同性恋、堕胎及两性平权的看法。而他们最深切的共同关怀就是:这两大宗教的信仰力量,如何透过更深的了解、尊重与自主,使其能够在合作中发挥「大于二」的效果,为受造物的未来而努力,这是两大宗教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简介
古伦神父
1945年生于德国Junkershausen,自19岁起就是圣本笃修会位于乌兹堡的「Munsterschwarzach修道院」的修士,之后获得神学博士、哲学与企管硕士。
已在圣本笃修道院担任经营主管30年之久,他是德国
Munsterschwarzach圣本笃修道院的经济管理人,负责管理修道院所属二十多家公司行号与三百多名员工。
他并且负责该修道院对外开设的人性领导课程。他的着作超过三百多种,目前已有30几国的语言翻译,所有销售册数已高达1800万册。
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与心灵作家,也属于当代最重要的基督宗教作家之一。
中文翻译的着作包括:《天天经历复活喜悦》、《活像耶稣》、《活出十诫的真自由》、《领导就是唤醒生命》、《家庭是人生的冒险》、《拥抱老年心生活》、《欢庆一个新的开始》、《32堂圣经人物的生命课程》、《受难、爱与新生》、《生命终点的盼望》(以上皆由南与北文化出版社出版)。
古伦神父另一项被欧洲神职与谘商专业人士肯定的专长就是「心灵关顾者的灵修辅导」。
古伦神父20年的神职人员辅导经验,不但是对第一线的心灵关顾者有心灵上的滋养,对于心灵关顾的领域也有造就启发的效果。
释昭慧法师
1957年出生于缅甸仰光,1965年返台。
1975年,考上了国立师范大学国文学系。1978年出家(as a monastic disciple),1979年自师范大学毕业,1980年受具足戒(receive complete ordination)。
曾任教国、高中与佛学院。1994年2月起任教于天主教辅仁大学宗教学系,1997年9月起任教于玄奘大学,现任玄奘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
创立「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并兼该中心主任一职。已出版之着作有专书二十五册,学术期刊论文五十余篇。
历年来主导的社会运动,有动物保护运动、反赌场运动与佛门性别平等运动。
2007年5月4日,获颁第四十八届「中国文艺奖章」,奖项是「文化论述奖」。
2009年3月6日,获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s Committee 颁发The 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佛教杰出女性奖)。2012年12月28日,获颁第三届「社运风云人物奖」。
坦白说,在拿起《你信什么?:基督宗教与佛教的生命对话》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宗教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更多是文化符号和仪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教义,而是将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融汇于对“生命”本身的追问之中,这种角度非常新颖。他没有回避那些关于存在、意义、死亡以及宇宙的宏大问题,反而将其作为切入点,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传统来回应。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空性”和“恩典”的比较分析,前者是佛教的核心,后者则是基督教的关键。起初觉得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作者通过层层剖析,竟然在看似对立的概念中找到了深刻的内在联系,比如都指向一种超越个人意志的、更根本的存在状态。这种解读方式,既保持了各自信仰的独特性,又展现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读到关于“轮回”和“复活”的章节时,我更是感到大脑被重新连接了一样,虽然我个人并非佛教徒或基督徒,但作者对这些概念的阐释,让我开始理解它们在信徒心中所承载的关于希望、转化和永恒的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也很具有启发性,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场真诚的、充满智慧的交谈,邀请读者一同进入这场跨越信仰的深刻对话。
评分《你信什么?:基督宗教与佛教的生命对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奇旅”。作者以一种极其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带领我们走进基督教和佛教这两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信仰世界。我一直觉得,宗教的本质在于如何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如何在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挑战时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你信什么?》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像很多宗教书籍那样,一上来就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神学术语,而是从最根本的“人”出发,探讨人在不同信仰体系下的生命体验。书中对“业力”和“罪”的解读,以及“慈悲”与“悔改”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人类对于行为后果、道德责任以及救赎的独特理解。作者在比较中,并没有试图消弭差异,而是通过对比,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各自的精髓,以及它们在帮助个体认识自我、实现精神成长方面的独特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神”的概念时,既尊重基督教对上帝的理解,也阐释了佛教中“无我”和“涅槃”的指向,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极具包容性,不至于让非信徒感到疏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信仰”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跟随一套教条,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不断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评分最近读了《你信什么?:基督宗教与佛教的生命对话》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一直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各种宗教的复杂性所困扰。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作者非常有勇气,敢于将基督教和佛教这两个拥有庞大信徒基础,却又在表面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宗教放在一起进行对话。他没有简单地去比较它们的历史渊源、教义细节,而是着重于它们在“生命”这一永恒主题上的回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死亡”的讨论,基督教的“永生”和佛教的“转世”在不同的语境下,都指向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以及如何面对肉体消亡后的存在。作者用极其生动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解读得清晰易懂,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深邃之处。他还探讨了“业力”与“神意”之间的张力,以及“修行”与“祷告”在促进个体精神进化上的异同,这些内容都极具启发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信徒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信仰,也为非信徒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反思不同信仰体系的绝佳机会。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究竟“信”什么,以及我们选择“信”的出发点是什么。
评分《你信什么?:基督宗教与佛教的生命对话》这本书,真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思想盛宴。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跨越语言、文化和信仰的界限,去探寻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极为谦逊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比较和理解基督教和佛教这两个伟大精神传统的共鸣与差异。他不是在做一场冷冰冰的学术对比,而是将对“生命”的理解,融入到对这两种宗教核心理念的解读之中。书中关于“时间”的观点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基督教对线性时间的强调,以及佛教对“当下”和“轮回”的阐释,都展现了人类在理解存在和时间上的不同哲学维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苦难”时的处理方式,他并没有回避痛苦的现实,而是通过基督教的“受难与救赎”和佛教的“四圣谛与八正道”,展现了人类如何以不同的精神路径来应对生命的困境,并最终寻求超越。这种对比,不是为了证明哪种更好,而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背景下,人们是如何努力理解和转化生命的苦痛,并从中汲取力量的。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信仰”的看法,它不再是遥远的教条,而是一种与生命本身息息相关,并能够指导我们前行的内在力量。
评分这本《你信什么?:基督宗教与佛教的生命对话》真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探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入内省的旅程,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信念和价值观。作者以一种非常开放且尊重的姿态,将基督教和佛教这两种看似迥异的信仰体系并置,并非为了分出高下,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信”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不同信仰视角如何解读生命中的困惑与追求。书中关于“苦难”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基督教的受难与救赎,佛教的无常与解脱,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他引用的经文和故事,都经过了精妙的解读,能够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爱”的理解,基督教强调上帝之爱和对他人的爱,佛教则侧重慈悲与同情,作者巧妙地展现了两者在终极目标上的共通之处,即超越小我,与更广阔的存在建立连接。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引子,促使我去思考自己的信仰,我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这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对话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价值。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信仰、哲学以及人类精神探索感兴趣的朋友,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