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企图从台湾非营利组织法规范的观点,分析宗教团体的法律地位。这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研究非营利组织与法律的部分成果。本书共包含四编十五章。第一编导论、第二编从非营利组织观点分析台湾的宗教团体、第三编分析台湾三个重要的宗教组织、第四编主要分析台湾宗教立法应该何去何从。内容包括探讨台湾有关宗教团体与法律的研究现况、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台湾现阶段跟宗教有关的法律、台湾的宗教团体之组织型态,去分析不同型态的宗教团体,例如财团法人、社团法人、寺庙及神坛的法律地位,作者也尝试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宗教团体与信徒间的关系。本书透过分析行天宫、慈济及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等宗教团体说明法律与宗教团体的关系。最后本书探讨台湾「宗教团体法草案」的内容并分析宗教团体立法的必要性与宗教立法应该包含的范围。
作者简介
陈惠馨
政治大学法学院专任教授
曾任
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会委员(2011-2012)
政治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2009-2012)
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2007-2009)
政治大学法律科际整合研究所所长(2005-2007)
中国法制史学会第16届理事长
台湾性别平等教育法草案立法参与(研究计画主持人、草案拟定召集人)
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第四、五届委员(2003-2007)
台湾女性学学会第6届会长(1998年)
专书
1. 陈惠馨(2012年10月)。清代法制新探(Legal System of Qing Dynasty –New perspectives)。台北:五南。
2. 陈惠馨(2012年9月)。法学概论(修订11版)。台北:三民。
3. 陈惠馨(2011)。德国法制史——从日耳曼到近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 陈惠馨(2008年3月)。法律叙事——婚姻与性别。台北:元照。
5. 陈惠馨(2007年7月)。德国法制史——从日耳曼到近代。台北:元照。
6. 陈惠馨(2006年3月)。传统个人、家庭、婚姻与国家——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与方法。台北:五南。
序
推荐序
作者序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台湾宗教团体的法律地位及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宗教与法律的关系
第三章 台湾现阶段跟宗教有关的法律
第四章 台湾宗教团体的组织类型——非营利组织的角度
第五章 台湾宗教团体与非营利组织的法规范
第二编 非营利组织观点下的宗教团体
第六章 财团法人宗教团体与法律
第七章 社团法人宗教社会团体与法律
第八章 具有寺庙身分的宗教团体
第九章 不具法律权利主体地位的宗教团体——神坛
第十章 宗教团体与信徒间的关系
第三编 台湾不同型态得宗教组织
第十一章 行天宫宗教团体
第十二章 慈济宗教团体
第十三章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第四编 台湾宗教立法何去何从
第十四章 为何要规范宗教团体——从「宗教团体法草案」谈起
第十五章 个人、宗教团体、宗教信仰与国家法律
参考文献
索引
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长期以来在理解宗教团体法律地位方面的一个认知空白。我原以为宗教团体因其特殊的信仰属性,在法律层面会与一般性的社会组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作者通过将“非营利组织”这一框架作为分析的起点,巧妙地架起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书中对于“法律风险”的剖析,尤其令我警醒。它并没有回避宗教团体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陷阱,例如在涉及公益服务、税务合规、甚至是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更为关键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风险的揭示,而是积极地提出了规避和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例如,关于如何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的章程、如何规范合同签署、以及如何处理知识产权等问题,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实操性的建议。这种“预警与指导”并重的分析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研究的成果,更是一份宝贵的实践参考。它帮助我认识到,宗教团体的法律合规并非是束缚其发展的枷锁,而是确保其长期健康发展,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并最终能够更有效地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石。
评分这部作品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是我在阅读同类题材书籍时鲜有遇到的。它并没有将宗教团体与法律的关系简单地视为一种“外部管制”或“合规要求”,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动态和互动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审视。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宗教团体的核心诉求——信仰的自由表达和实践,以及非营利组织对社会福祉的贡献——并深入剖析了法律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书中对于“赋权与限制”的辩证关系,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法律为宗教团体的合法存在和运作提供了保障,使其能够依法开展活动,享受相应的权利;另一方面,法律也对宗教团体的行为设定了一定的边界,以防止其侵犯他人的权利或损害公共利益。这种“赋权与限制”的微妙之处,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例如,在涉及财产捐赠、 tax exemption 政策,甚至是在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展等方面,法律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阐释了这些法律规定如何具体影响到宗教团体的日常运作,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理解和适应这些规定,来最大化地实现其社会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宗教团体发展的障碍,而是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评分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为长期以来被模糊化、甚至存在刻板印象的“宗教团体”这一概念,提供了一个清晰且深入的法律视角。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宗教团体在法律上的归属和运作模式,与一般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存在着天然的隔阂,甚至是难以调和的冲突。然而,作者通过严谨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图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未将宗教团体的法律地位简单地等同于其他社会组织,而是深刻剖析了其独特性,例如在财产管理、章程制定、以及与政府的互动等方面,都可能因为其宗教信仰的内在属性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同时,作者对于“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的界定也相当精炼,它不仅仅是关于组织的目标是否以盈利为导向,更重要的是其运作的公开透明、使命的公益性,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这种双重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宗教团体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它们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法律框架下,既坚守自身信仰,又履行社会义务。书中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处理宗教团体法律事务上的比较,也极具启发性,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一复杂议题的多元维度。
评分阅读《宗教团体与法律:非营利组织观点》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于“透明度”和“责任”这两个非营利组织核心理念的重视,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对宗教团体的法律分析之中。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宗教团体往往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其内部运作和财务状况并不容易为外界所知。然而,本书的观点却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想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获得合法地位和公众认同,宗教团体必须积极拥抱透明度和责任原则。书中详细探讨了财务披露、管理层的问责机制、以及对外沟通的必要性,并提供了如何在遵守宗教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例如,关于募捐活动中的法律规范,以及如何确保捐款的合理使用,作者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此外,书中还深入分析了当宗教团体涉及社会争议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妥善处理,并强调了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的重要性。这种关注“内在治理”和“外部沟通”双重维度的分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负责任、透明的宗教团体的行动指南。它为宗教团体指明了一条与法律和谐共处、并积极贡献社会的道路。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组织的运作模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特定领域贡献卓著,但又不为人熟知的群体。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宗教团体与法律:非营利组织观点》时,我并没有立即将其与我所关注的范畴联系起来,甚至一度认为它会是相当学术化且晦涩难懂的作品。然而,翻阅之后,我却被其独特的切入点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罗列和解读,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非营利组织”这一更为宏观的框架下,来审视宗教团体所面临的法律挑战与机遇。书中对于“治理结构”的探讨,尤其令我醍醐灌顶。它揭示了宗教团体在内部管理上,如何借鉴非营利组织的最佳实践,例如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财务审计制度,以及透明的信息公开平台,从而在法律的监督下,获得更广泛的社会信任和认可。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宗教团体可能存在的争议和敏感性,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了这些争议在法律层面的根源,并试图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勇于触及复杂问题的精神,以及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份面向实践的行动指南,对于那些希望在法律框架内更有效地开展宗教活动的组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