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互动与宗教团体自由权限:『宗教团体法草案』个案研究(1997-2012)

政教互动与宗教团体自由权限:『宗教团体法草案』个案研究(1997-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宗教自由
  • 宗教团体
  • 政教关系
  • 宗教政策
  • 法律草案
  • 中国宗教
  • 宗教管理
  • 社会控制
  • 政治学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宗教团体法草案〉制定的过程为个案研究,既对本土政教关系理论具开创性的指标意义,也修正「新国家主义」与「多元主义」的理论,丰富既有政治学的理论。理解下列主要问题:草案的具体内容及争议、国家宗教主管官署、宗教团体领袖及学者三类菁英,对草案的意向?分析三类菁英在草案的「意向」形成的内在因素?及未来草案通过后,对宗教团体、国家的影响估计?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书籍信息: --- 书名: 城市变迁与公共空间重塑:社会互动、治理模式与市民参与的演变(1980-2020) 作者: [作者姓名]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 主题: 城市社会学、公共政策、空间规划、市民政治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过去四十年间,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对公共空间结构、社会互动模式以及城市治理机制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再将城市视为一个静态的地理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社会生产场域,其中,物质空间、制度规则与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复杂博弈不断塑造着城市的面貌与功能。 第一部分:城市化浪潮下的空间焦虑与重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的加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区的物理边界与社会网络。本书首先考察了这一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从传统的“邻里中心”向功能分离、高度流动的现代都市空间演变。我们关注了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地带在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分配上的显著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隔离现象。 一个核心议题是“公共空间”概念的再定义。在商业化和安全考量的双重驱动下,曾经开放、包容的广场、公园和街区,正逐渐被改造为具有特定使用规范和准入限制的“受控空间”。本书通过对多个标志性城市改造案例的微观分析,揭示了这种空间重塑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谁有权定义空间的用途?谁被排除在空间叙事之外?我们运用了现象学和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了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纪念碑、雕塑和公共艺术如何被用作构建集体记忆和政治合法性的工具。 第二部分:治理模式的转型与社会信任的侵蚀 公共空间的质量与形式,直接反映了城市治理的理念和效率。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治理模式的演变,特别是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僚式管理”向更强调“伙伴关系”和“协商民主”的治理范式的转变。 我们详细考察了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的主体变迁。随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城市规划日益受到私营部门利益的深刻影响,这导致了“效率优先”压倒“公平优先”的倾向。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公私合作”(PPP)模式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指出尽管它带来了资本投入和项目加速,但也可能加剧了城市资源的私有化和公共利益的模糊化。 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这种治理转型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当市民感到自己的意见在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当公共设施的服务质量因市场化运作而出现分化时,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便受到侵蚀。本书通过定性访谈和大规模问卷调查,量化了市民对城市管理机构信任度的下降趋势,并将其与城市日常生活中对公共空间的感知质量(如可达性、安全感和维护水平)进行了关联性分析。 第三部分:市民参与的实践、困境与创新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了社会行动者——市民。在空间权力结构日益固化的背景下,市民如何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公共空间的生产与维护中? 我们系统梳理了市民参与的谱系:从早期的抗议示威、请愿活动,到更具组织性的社区规划工作坊,再到新兴的数字平台动员。本书特别关注了那些被主流规划话语所忽略的边缘群体——流动人口、老年群体以及青年亚文化群体——他们如何“占领”和“重新编码”被忽视的角落,以实现其生存与表达的需求。例如,对非正式市场的存在及其对社区经济和社交生活的支撑作用的考察,挑战了官方规划中对“秩序”的单一化理解。 在分析市民参与的有效性时,本书提出了“协商的陷阱”理论。许多形式化的参与机制(如听证会或咨询委员会)往往沦为对既定决策的象征性认可,而非实质性的权力分享。然而,本书也展现了成功的市民行动案例,这些案例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清晰的共同利益诉求、跨越阶层和族群的有效联盟构建,以及对现有法律框架的巧妙利用。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下的空间感知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数字技术对公共空间和社会互动的重塑。移动互联网和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导航和建立连接的方式。公共空间正在被“增强”(Augmented),数字信息流与物理环境交织在一起。 我们探讨了“算法城市”的出现,即城市管理越来越多地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控系统。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谁拥有关于我们日常移动和聚集的数据?这些数据如何被用于风险评估和资源分配?数字平台的普及,一方面为市民组织提供了更快捷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回音室效应”,使意见更加极化,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鸿沟。 本书总结认为,未来的城市治理必须在效率、公平与民主之间寻求精妙的平衡。真正的城市韧性,并非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抗压能力上,更关键的是体现在其社会网络的活力和制度的包容性上。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城市命运的普通市民,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当代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多维分析框架。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秀菁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

  ◎学术领域:
  政治学、社会学、政教关系

  ◎代表着作:
  《宗教政策与新宗教团体发展—以台湾地区新宗教申请案为焦点》、〈传统宗教的再生:论中共宗教软实力的运作及其影响〉、〈大陆福建「宗教文化」暨「宗教旅游」节庆之政经分析〉、〈佛教徒皈依佛门因素分析—以佛光山信徒为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途径与研究架构    10
第三节  研究流程与进度    27
第四节  研究范围    31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选择    35
第一节  从法学论述〈宗教团体法草案〉    36
第二节  从意识型态论述〈宗教团体法草案〉    55
第三节  从社会科学论述〈宗教团体法草案〉    71
第四节  选择政治科学为研究途径    94
    
第三章 〈宗教团体法草案〉的背景、范围与意涵    107

第一节  国家订定〈宗教团体法草案〉的背景    107
第二节  〈宗教团体法草案〉的范围    119
第三节  〈宗教团体法草案〉的意涵    134
第四节  小结    151

第四章 政教互动与〈宗教团体法草案〉的形成(1997-2009)    153
第一节  国家发动〈宗教团体法草案〉的规划    154
第二节  国家搁置宗教领袖与学者的主张    159
第三节  国家有条件或全部接受宗教领袖及学者的主张    192
第四节  小结    207
    
第五章 〈宗教团体法草案〉中「国家意向」形成的因素    213
第一节  宪政民主的国家性质    214
第二节  国家宗教政策传承    234
第三节  宗教主管官署菁英理念    250
第四节  小结    259
    
第六章 〈宗教团体法草案〉中「宗教团体意向」形成的因素    263
第一节  宗教传统    263
第二节  宗教团体领袖的理念    273
第三节  宗教团体利益    293
第四节  小结    309
    
第七章 当前产、官、学菁英对〈宗教团体法草案〉的意向    313
第一节  对「国家整合〈宗教团体法草案〉」的意向    314
第二节  对「宗教法人类型」的意向    317
第三节  对「宗教法人运作」的意向    321
第四节  对「宗教法人管理」的意向    342
第五节  对「宗教法人权利」的意向    369
第六节  小结    391

第八章  国家通过〈宗教团体法草案〉后的可能影响    403
第一节  国家尊重宗教的表现    404
第二节  宗教团体的发展    410
第三节  国家宗教主管官署管理与发展    420
第四节  小结    428

第九章  结论    437
第一节  研究发现    438
第二节  研究意义    450
第三节  研究限制与发展    453

推荐跋    457

参考书目    467

附录    493

附录1:「宗教团体法制意向」问卷调查    493
附录2:「宗教团体法制」问卷发放、回收及有效问卷份数表    499
附录3:与〈宗教团体法草案〉、宗教自由相关的「大法官会议解释文」    501
附录4: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11.7.1第1届第4次宗教谘询会议记录    509
附录5:2012.2.10教育部开会通知及议程    512
附录6:〈内政部宗教事务谘询委员会设置要点〉    514
附录7:全国型佛教与道教财团法人组织    516
附录8:〈宗教团体法草案〉总说明    518
附录9:2009年〈宗教团体法草案〉行政院版、黄昭顺版及立法院一读通过条文对照表    531
附录10:各学科对〈宗教团体法草案〉相关议题论文    545
附录11:〈宗教研修学院设立办法草案〉说明    554

图书序言



原来宗教学也可这样研究


  宗教学研究的范畴从最古老的宗教神学发展到哲学,再由人文宗教学转向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宗教社会科学的研究。而最近几年,宗教学者开始关注到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来研究宗教学。其中,宗教政治学的「政教关系」研究,是逐渐开发成一崭新学科的新领域。

  蔡博士的研究给此领域打入了一剂强心针,她挑选〈宗教团体法草案〉的个案研究当作主题,尝试建构与检视政教关系理论;并运用政治科学中的新国家主义与压力团体理论,当作理论检证与修订的假设。

  就过去的〈宗教团体法草案〉研究来看,这篇研究具有几项宗教学理论发展的意涵:

  1.将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触角伸至「宗教政治学」

  「宗教政治学」是门崭新的学科,需要累积诸多宗教与政治互动的相关连理论,才可能逐渐发展。蔡博士这篇研究,传承了过去对此领域已有研究的成果,并走出一条创新的视野途径。

  2.突破宗教法学的传统研究,转化为动态政教关系研究

  过去两岸学者对宗教团体法或宗教法的研究,都从法学、法哲学或意识型态学等研究途径出发,从少将宗教团体法当作一项依赖变数,思考这项法案出现的原因,包括来自国家或宗教团体彼此角力过程后,才浮出这项法案的蓝图。蔡博士的研究,指出了这种政与教互相角力动态过程的实际真实样貌,让读者得以一窥究竟。

  3.运用个案来发展宗教政治学理论

  蔡博士採用得以深入政教互动理论的个案研究途径,由此个案让读者可以得知,初阶宗教政治学理论建构的可能性。如果未来可以累积更多的个案,进行小样本的个案比较,或是多样本的个案比较,就可以比较完整的呈现政教互动理论,进而丰富宗教政治学理论。

  4.质化与量化并陈,探索〈宗教团体法草案〉的过去与未来

  本研究以质化在前,量化在后,探索〈宗教团体法草案〉的内涵。蔡博士用深度访谈法结合文献法,详细理解与〈宗教团体法草案〉相关的产、官、学三类菁英对此议题的意向;再运用问卷调查法,测量这三类菁英对本法案通过后的未来态度。形同本研究是对过去这三类菁英的态度理解与未来估计型的研究,就研究的能量来看,是一篇不可多得之作。

  就政治学研究来看此论文,本篇是属于「冷灶热烧型」的作品;就宗教学的角度而言,本篇则为宗教社会科学又开了一扇门,让宗教学者与政治学者的理论、概念,在本文中激出美丽的火花。我们期待宗教或政治学者,可多花几分心力,共同耕耘「宗教政治学」这块丰沃的土地。这份心情是对年轻学者的期待,也是对蔡博士的勉励!

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教授  张家麟
2013/4/2于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政教互动与宗教团体自由权限:『宗教团体法草案』个案研究(1997-2012)》这本书,宛如一位细致的解剖师,将中国特定时期(1997-2012)围绕“宗教团体法草案”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政教互动”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呈现。我尤为看重的是其“个案研究”的定位,这意味着它不会止步于理论框架的搭建,而是将理论落地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法律文本之中。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法案的起草、讨论、修改过程中,究竟涉及了哪些关键的部门、哪些重要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是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塑造了法案的形态。同时,“宗教团体自由权限”这一概念的探讨,也直接触及了社会核心议题,即国家如何在保障社会秩序的同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分析,不同类型的宗教团体,在这一法案的框架下,其“自由权限”是如何被界定、被限制、或者被拓展的。这本书,无疑为理解中国当代宗教政策的演进及其背后逻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范本。

评分

这本《政教互动与宗教团体自由权限:『宗教团体法草案』个案研究(1997-2012)》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国家权力与宗教信仰自由的交织之地。作者以1997年至2012年这段特定时期为焦点,深入剖析了“宗教团体法草案”的生成、修订乃至讨论过程,这无疑为理解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与宗教政策演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个案研究”的提法,这意味着书中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具体的法律文本、政策文件、以及可能涉及的各方博弈。这种扎实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极有可能摆脱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 grounding itself in observable realit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我们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呈现“草案”在不同政治、社会语境下的命运,探讨其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逻辑,以及不同宗教团体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历史的洪流中,法律的制定往往是社会力量博弈的凝结,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其与国家政权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在法律框架构建的语境下,对理解一个社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这种复杂的动态关系。

评分

读罢《政教互动与宗教团体自由权限:『宗教团体法草案』个案研究(1997-2012)》这部著作,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法律构建背后复杂博弈的生动课堂。作者以“宗教团体法草案”为引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深度与洞察的学术探究之中。1997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国家治理模式、意识形态认知以及社会结构都在发生深刻调整,而宗教在这一背景下的地位与管理,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其敏感且重要的议题。本书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聚焦于一个具体的法律草案,这预示着其研究将是严谨且有据的,而非流于表面。我们期待看到,在法律文本的字里行间,能够折射出国家管理宗教的思路演变、不同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宗教团体自身,甚至国际社会)的诉求与博弈,以及最终法律文本所蕴含的政策取向。这种对法律草案背后政治、社会动态的细致描摹,无疑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在中国特殊的政治语境下,“政教关系”是如何被界定、被塑造,又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出“宗教团体自由权限”的变迁。

评分

本书《政教互动与宗教团体自由权限:『宗教团体法草案』个案研究(1997-2012)》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点出了研究的核心:国家与宗教团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草案之中。作者以1997年至2012年这段跨度为切入点,聚焦于“宗教团体法草案”,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观察窗口,去审视中国社会在转型期,国家对于宗教的管理方式和政策取向的变化。作为一名读者,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书中对“草案”生成过程的细致描绘。法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承载着复杂的政治意图、社会期望和权力博弈。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哪些因素促使了“宗教团体法草案”的出现?草案的条文是如何考量的?在制定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宗教团体的“自由权限”之间是如何进行的对话与协商?抑或是冲突与制约?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政教关系”具象化,通过一个具体的法律草案,为我们揭示出中国社会在宗教自由保障方面所经历的复杂历程和深刻的内在张力。

评分

对于任何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内在动力感到好奇的读者而言,《政教互动与宗教团体自由权限:『宗教团体法草案』个案研究(1997-2012)》的出现,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礼物。本书以“宗教团体法草案”为核心,选取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时间段(1997-2012),这本身就预示着对一段关键历史时期内政策制定逻辑的深刻挖掘。我想象着书中细致梳理的过程,从草案的初稿如何诞生,到其在不同部门、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如何被修改,再到它如何面对来自不同宗教团体的反馈与诉求。“政教互动”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暗示着一种持续的、可能充满角力与妥协的关系。而“宗教团体自由权限”更是直指核心,探讨了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或者愿意承认和保障不同宗教团体的自主性与合法性。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勾勒出,在那个特定年代,国家是如何试图在维护意识形态统一与承认多元信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以及这个平衡点的每一次微妙变动,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法律文本的分析,更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与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