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包含六位早期(十九~二十世纪初)宗教学家的宗教理论,是国内外大学教授与研究「宗教学」的重要参考书。六位宗教学家包括开创宗教的学术研究的麦克斯‧缪勒、以战慄和迷人的「神圣感」来定义宗教的本质的奥托、对宗教的森罗万象作出主客体的结构与类型学分析的范德雷、用「神圣」和「世俗」的辩证和对比来追溯人类原始的宗教情怀的依利亚德、一生以唿吁宗教的对话为职志的潘尼卡,以及在那惨无人道的纽约地狱厨房中推行社会福音的绕申布士。在宗教研究的圈子里,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 1823–1900)常被人称为宗教学之父。缪勒不仅是第一代的宗教研究学者,他对宗教学术研究的唿吁更是不遗余力,而在神话学和宗教学上,也曾经作出划时代的贡献,虽然时至今天,他的很多理论都已备受质疑了。本书第一章以介绍缪勒的宗教思想为主,末后加上当代的评论。
 
    鲁道夫‧奥托(Rudolf Otto, 1869–1937)是宗教现象学的启蒙人物,他的名着《论「神圣」》的写作,却不是要停顿在对神圣的描述上,或是只为说明人类普遍的宗教经验及其结构。反之,却是要透过对这些神圣经验的描述,说明基督徒的唯一圣者基督。《神国与人子》在《论「神圣」》出版十七年后面世,本书第二章即是以奥托这部着作为研究目标。我们想问:奥托是如何从《论「神圣」》一书中获得诠释的灵感的?而他又如何解读基督这一位《论「神圣」》所指向的「圣子」?书中所用的方法是否与一般自由派神学家常用的历史批判法相吻合?为了找出答案,我们将从奥托的生平成就说起,再进一步介绍他《神国与人子》一书,并进入该书神国及基督耶稣的论述场域,最后并将一窥其基督论底蕴。
 
    第三章从范德雷(Gerardus van der Leeuw, 1890–1950)的《宗教的本质和显现》一窥其宗教现象学的梗概。号称以「纯客观性」(pure objectivity)为其宗教研究的唯一目标的范德雷,如何兼顾其基督宗教信仰?作为一位荷兰改革宗教会的牧师,有没有如同一般人所认为的,把他的基督徒身分「放入括弧」,好成就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立场的中立者与旁观者,俾从事宗教类型的建构?问题显然是,类型建构过程中的主观性如何与其客观性取得协调?最后,范德雷类型学的现象学难道不也是另一种化约:把现象化约为类型?如是一来,全然非化约论的宗教学到底只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有可能成就的实际?
 
    罗马尼亚宗教学者依利亚德(Mircea Eliade, 1907–86)有一套很独特的宗教仪式理论。他认为,古人生活中,几乎所有行为都是仪式性的,都是重复「在那时」(in illo tempore)的典范行动,因而古人是宗教性的,是宇宙的一部分。虽然很多现代科技人以为自己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殊不知他们的很多行为表现仍然是仪式性的。换言之,他们在内心深处依然渴望「整体」与「救赎」,他们在潜意识里也和宗教人一样,寻求仪式的救赎,借着仪式,他们希望自己与神圣发生内在的关联,好能抵抗日常生活中那孤绝的、分裂的、破碎的命运及其黑暗的梦靥,并进一步成就生命的更新。第四章即是探讨依利亚德的宗教及仪式理论,最后并尝试从基督宗教西方传统的圣事神学来询问依氏仪式理论与它的相符性。
 
    以提倡宗教对话而名闻遐迩的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 1918–2010),有两个主要概念,一是多元论,二是「对话的对话」。二者表里相依:一方面,事物本身即是多元的,它不能还原为一个单一体系;而另一方面,这个多元的实体世界,却对它的参与者提出一个极端得近乎不合情理的要求: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相与对话。对话,是事物本身的深层需要,除此之外,它不能有别的意图(如皈化、支配他人等)。本书第五章即在探讨潘尼卡的多元论与对话论之间的关系,经由潘氏的多元论看出其对宗教对话的看法。
 
    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两个以关怀社会正义、批判经济剥削、以解放贫穷人和受压迫者的苦难为前提、强调教会的社会责任的基督徒神学思潮。其中之一是「解放神学」,酝酿自拉丁美洲受苦难的群众处境;另一个「社会福音」,则是针对美国这个新兴国家中的贫富悬殊、社会冷漠、与制度性剥削下的苦难问题而产生。第六章的目的,在于探究饶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 1861–1918)这一位与「(古典的)美国社会福音」的名字几乎同起同落的先锋勇士,先从他的生平处境讲起,再看他社会福音的主要内容,社会福音的发展、困难、与没落,最后再来看看当代的基督徒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
 
  黄怀秋
 
    生于香港,中学时代受洗成为天主教徒。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士、神学博士(主修圣经)。1986年来台后任教辅仁大学神学院九年,曾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主任,现任辅大宗教学系专任教授。着有《十字架下的新人》、《看,这个人》、《伴你读「保禄」》,《走一趟身体的朝圣之旅:从当代女性思维解读—身体‧女人‧神圣》及宗教学术论文数十篇。
  自序
  第一章  宗教学之父麦克斯‧缪勒的宗教思想
  第二章  鲁道夫‧奥托《神国与人子》一书的 基督论及其与《论「神圣」》的关系
  第三章  葛拉德‧范德雷类型学的宗教现象学
  第四章  梅西亚‧依利亚德的仪式理论:兼论其与基督徒信仰的异与同
  第五章  从雷蒙‧潘尼卡的多元理论说到宗教对话
  第六章  华特‧饶申布士:社会福音的先锋
  重要参考书目
   
 自序
 
    我从2002年开始在辅大宗教学系教授「宗教学史」,按年代的先后顺序给学生介绍宗教研究领域里有代表性的学者,每星期一次,至今已逾十年。教学期间,为了准备教材的需要,又为了让学生有中文的参考资料可读,陆陆续续地深入研究了一些「开创型」的宗教学者,并在学报上发表了论文。这一批学者,他们或是开创一个学派(如缪勒、范德雷),或是展现出一种丰富的思考模式,并在后来的研究者中产生深厚的影响(如奥托、依利亚德)。接任系主任之后,又开始教授「宗教交谈」,潘尼卡主张默观型的「对话的对话」马上吸引了我的兴趣,成为我的首选。前年,在一个以「上帝的国」为教学目标的研究所课程中,无意中接触到绕申布士和他的社会福音思想,后来并且在一个宗教社会论坛中发表论文。以上的研究,构成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
 
    上述六位学者,都可说是一时之选。他们的思想,代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所谓「宗教学」的萌芽阶段,西方基督徒思想家在时代的冲击下企图跨越传统宗教面对普世宗教的挑战时所做的尝试。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理性主义的颠峰时候,这些学者,多多少少都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企图以理性面对宗教问题;但作为一个「宗教」学者甚至信徒,他们也多少体会到理性的限度,承认宗教有一个理性以外的维度,非人类理性所能触及甚至洞悉(缪勒的无限、奥托的神圣、范德雷的启示、依利亚德的实体、潘尼卡渊深而沈默的父、绕申布士的上帝)。
 
    本书以介绍这六位宗教学家的思想为主,篇末再试图对其理论作出一些评价。基本上,对于这几位创造时代的大思想家在宗教研究上所做的贡献,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宛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看得更远;当然由于时间的优势,对他们由于时代的短视与不足所形成的学术困难,我们也相对地看得比较彻底。但如同我在讨论缪勒的宗教学时所说过的,我们是走到他们背后才看得见他们的背影的,因而对于站在自己影子上的人,我们委实不能怪罪太多!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我首先得感谢辅仁大学慷慨让我在届龄退休之前,得到一年的休假,如此我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多年前出版过的文章,再从头到尾细读一遍,并且作出修正。我也感谢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的曾庆豹老师的推荐,及「中原大学基督教学术丛书」的各位学术委员的首肯与认许,此外,我也谢谢编辑陈慧娜小姐亲切的联络和细心的服务,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的同仁,尤其是负责美编和行销的同工们。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是不可能出版的。
 黄怀秋
  2013年3月15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它不仅仅是关于宗教学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心灵深处最根本疑问的探索之旅。我之前对宗教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的仪式和教义,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而这本书,通过对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回溯,将那些“看不见”的逻辑和哲学支撑一点点揭示出来。尤其是那些关于“神圣体验”的论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仿佛能触碰到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超越性”的关系。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并不强迫读者接受任何一种特定的信仰,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信仰是如何形成的,它在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开放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加自由地去思考,去比较,去感受。那些被引用的宗教学家们的观点,在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依然能够启迪当下我们思维的智慧。
评分这本《神圣的探问:经典宗教学家引论》简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必须说,自从我翻开它的第一页,我就仿佛踏入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知识领域。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宗教哲学思想剥离出来,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重新阐释,让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宗教学并非全然专业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宗教传统之间共性与差别的细致梳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对神圣、对终极意义的共同追寻,以及在这种追寻过程中,不同文化如何演化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书中引用的那些古老文本的片段,被巧妙地融入到现代的分析框架中,仿佛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被誉为“经典”的宗教学家们,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们对宗教现象的理解框架的,他们的方法论又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研究。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大门,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对自我,对世界,对“存在”的深刻反思。在阅读《神圣的探问》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被引用的思想,它们仿佛是古老的智慧之泉,滋养着我干渴的心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和实践“神圣”的对比分析,这种对比并非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为了展现人类在面对未知和超越性时,所展现出的丰富性和创造力。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翻译家,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学术殿堂中的艰涩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领悟的语言,并且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宗教学并非只是研究宗教的学科,它更是一种理解人性的方式,一种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书中提到的那些宗教学家们,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对宗教的理解,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宗教学的了解,可以说是零散且片面的,但自从接触了《神圣的探问:经典宗教学家引论》这本书,我的整个认知体系都得到了颠覆。它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指南针,为我指明了探索人类最古老、最深邃领域——宗教——的方向。我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分析所折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不同学者的观点,而是将他们的思想脉络清晰地梳理出来,并且深入挖掘了他们理论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根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神圣”这个概念的多元解读,它没有将“神圣”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宗教框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体验中的感受,这种视角极具启发性。我感觉,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呈现那些经典宗教学家们思想的精髓,并且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让它们能够与现代读者产生共鸣。这本书让我开始真正思考,信仰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社会,以及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宗教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类文明演变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必须说,《神圣的探问》这本书的内容,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一直对人类社会中那些看似神秘莫测的宗教现象感到好奇,但很多时候,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枯燥,要么流于表面,难以触及核心。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它不像是简单的百科全书式的介绍,更像是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宗教传统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又如何在各自的土壤中独立发展出独特魅力的分析。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梳理,比如“神圣性”、“信仰”、“仪式”等,都极其到位,让我对这些词汇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宗教学,它更是在探讨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需求和存在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