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为何不断失去年轻人?作者试图提供方法,帮助地方教会为年轻人建立持久、有影响力的信仰。透过对话、讨论,汇集成许多父母可行的教养方法。帮助父母、主任牧师、青年牧师及所有会众,思考如何将信仰传承给下一代,建立健全持久的青年事工!
作者简介
卡拉.鲍威尔博士(Dr. Kara E. Powell)
富勒青少年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富勒神学院青少年与家庭事工助理教授、曾任加州阿苏萨太平洋大学青年事工与应用神学助理教授、目前担任「青少年特工」(Youth Specialties)辅导,及义务参与巴沙迪那Lake Avenue Church的学生事工。着作及合着多本书籍。现居加州巴沙迪那,和先生戴夫育有三个孩子。
查普曼.克拉克博士(Dr. Chapman R. Chap)
富勒神学院青少年、家庭与文化事工教授、分校暨专案计画副教务长、学生领袖计画及青少年事工机构(Institute of Youth Ministry)主任;曾于几个教会、丹佛神学院、「青少年特工」和「青年生命」(Young Life)服事。着有《我们的孩子都受了伤》,及合着其他相关书籍。与妻子蒂现居华盛顿州,有三个成年孩子。
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人——《甩不掉的信仰:将信仰牢牢黏住下一代的良方》。读到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现在的孩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新奇事物,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似乎摇摇欲坠,很容易被外界的潮流所裹挟。而作为家长,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能将那些真正有价值、能支撑他们一生前进的精神内核传承下去,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迷失方向,拥有坚定的力量。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让人产生一种期待,仿佛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南,帮助我们解决这个看似棘手的难题。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剖析“信仰”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宗教信仰,还是更广泛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或者,它包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牢牢黏住”这个词用得非常生动,意味着信仰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深入骨髓,成为一个人内在的一部分。这需要多么巧妙的引导和熏陶啊!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里提到的“良方”具体是什么?是沟通的技巧?是榜样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在这个人人都在焦虑孩子教育问题的当下,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让我对如何塑造下一代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曾一度犹豫,担心它会是那种空洞的说教,充斥着我早已听腻的“成功学”套路。然而,读下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作者仿佛就在和我面对面聊天,娓娓道来。他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用晦涩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分享了他对信仰以及如何引导下一代的深刻见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章节,作者强调了在与孩子沟通时,耐心和尊重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忙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声音。而真正的信仰,恰恰是在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中,悄然萌芽和生长的。它不仅仅是关于“给予”,更是关于“发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探索信仰道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决定者。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体系,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去辨别是非,去追寻自己内心的价值。这种“黏住”,不是束缚,而是赋能,是一种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即使面对孤单和挑战,也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信仰”这个在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模糊的概念。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宗教教义,也不再是刻板的道德说教,而是融入生活点滴的智慧与力量。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一些看似抽象的哲理,转化为了具体的实践操作,让我不禁拍案叫绝。例如,书中提到的“榜样的力量”,让我联想到自己小时候,那些让我敬佩的老师和长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我的人生观形成了多么深远的影响。而现在,作为父母,我们自己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这本书提醒我,与其费尽心思去“教导”,不如先去“活出”我们所期望孩子拥有的品质。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这些才是真正能够“黏住”下一代的,闪闪发光的精神财富。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不同家庭在信仰传承中的成功与失败,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它让我明白,信仰的传递,更像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种子,然后用爱和引导去浇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成长,而不是强行要求他们长成我们期望的样子。
评分《甩不掉的信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热忱和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我发现,自己以前在谈论“信仰”时,总是带着一种功利性的想法,总想着孩子应该拥有某种“好的”信仰,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信仰的本质,是关于生命的意义,是关于如何面对世界的态度,是关于内心深处的安定感。而这种东西,恰恰是我们作为父母,最需要先去拥有的。当我们自己活得充实、有力量,当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挫折,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传递给孩子。书中关于“韧性”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压力,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比灌输任何具体的知识都来得重要。而这种韧性,正是源自于一种坚定的内心信仰。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同行者”,与孩子一起去探索人生的奥秘,去发现信仰的魅力。这种陪伴式的成长,或许才是真正能够让信仰“牢牢黏住”下一代的最佳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非一本说教式的育儿手册,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观察,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常常误以为“教”就是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却忽略了信仰的本质是内在的觉醒和体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并非是真正的信仰,而是一些外在的规则和期待。真正的信仰,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面对困难时依然能保持乐观和希望的力量。它需要我们自己首先拥有,并用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去感染孩子。书中反复强调的“身教重于言传”,在我看来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一个充满热情、有原则、对生活充满感激的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信仰教材。而“黏住”这个词,也让我明白,信仰的传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持续、充满爱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去呵护。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在信仰教育上的盲点,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让我不再那么焦虑,而是充满信心地去探索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