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问题,是个人生命内在精神开展的复杂问题,当它与外在世界有所冲突时,比其他的人或社会问题更为剧烈。远离个人自我的国家一旦插手,复杂的问题只会更复杂。在此,宗教自由型塑国家的宗教法律管制界限。本书尝试从宗教自由建构宗教法制的基础:首先,建构保护文化差异的多元文化国宪法保障,型塑宗教自由的多元开展基础(第二章);其次,从宗教自由作为基本权的宪法保障,检讨宗教自由在法治国的实践(第三章);接着,检讨我国宗教团体法草案的立法问题,并釐清宗教自由、宗教团体与国家管制的法律关系(第四章);此外,针对作者关怀的其他宗教法问题也专章探讨(第五章);最后,在结论与建议中,整合与检讨我国宗教自由与宗教法的问题,期待能为21世纪的我国宗教法制,奠定一个发展的轮廓基础(第六章)。
作者简介
许育典
【现职】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ERCCT)谘询委员
澳门法学学术顾问委员
台南市法规、教育、教师申诉审议委员会委员
【经历】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长
国立成功大学课外活动指导组主任
德国洪堡学术基金会研究奖学金(2006-2007)
国科会暨德国学术交流总署研究奖助(2003、2004、2005)
中华民国第47届十大杰出青年
教育部法规委员
教育部人权教育谘询委员
原住民族委员会法规委员
【学历】
德国杜宾根大学法学博士
德国杜宾根大学宗教学院研究
德国杜宾根及哥廷根大学教育学院研究
第二版序--宗教法学论丛的学术执着
懂得与慈悲--代序
作者简介
本书常用德文缩语中文对照表
本书引註格式说明
第一章 导 论∕1
第二章 多元文化国作为宗教自由的开展基础
Ⅰ、当文化遇到法律∕17
Ⅱ、自我实现作为多元文化国的宪法理论基础∕22
Ⅲ、教育文化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44
Ⅳ、多元文化国作为国家目标的建构∕67
Ⅴ、小 结∕84
第三章 宗教自由作为基本权的宪法保障
Ⅰ、宗教自由的历史发展与保障源由∕92
Ⅱ、宗教自由作为基本权∕105
Ⅲ、宪法上宗教自由保障的内涵∕115
Ⅳ、宗教自由在法治国的实践∕140
第四章 宗教自由、宗教团体与国家管制
Ⅰ、国家管制宗教自由的界限∕197
Ⅱ、宗教自由保障下的宗教团体∕219
Ⅲ、国家管制宗教团体的案例:释字第573号解释评析∕251
Ⅳ、小 结∕272
第五章 其他宗教自由与宗教法问题
Ⅰ、宗教自由与学术自由∕279
Ⅱ、宗教自由与宗教教育∕328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357
参考书目∕373
索 引∕407
第二版序
宗教法学论丛的学术执着
《宗教自由与宗教法》这本学术专论,台湾法学界第一本宗教法学专书着作,可说是我回国后对台湾宗教法制的初步法学思考。
时间过得很快,我在1999年完成德国的博士攻读学业,回国到成大来任教,已经匆匆经历了十四个寒暑。在这期间,我从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到升等为特聘教授,十分专注于学术的投入与发展。其中,《宗教自由与宗教法》这本书正是我升等教授的代表作,也是我在宗教法学研究上着力最深的学术专论。
宗教问题,是个人生命内在精神开展的复杂问题,当它与外在世界有所冲突时,比其他的人或社会问题更为剧烈。远离个人自我的国家一旦插手,复杂的问题只会更复杂。在此,宗教自由型塑国家的宗教法律管制界限。这本书尝试从宗教自由建构宗教法制的基础:一开始从宗教自由作为基本权的宪法保障,建构宗教自由的宗教宪法体系,检讨我国目前宗教立法的争议与宗教团体法草案的问题,并建立宗教自由保护下的宗教团体地位,落实宗教自由保障下的宗教团体自治,从而釐清宗教自由、宗教团体与国家管制的法律关系。
这本书在2005年由元照出版公司出版,从2009年开始,出版公司一直希望我能够修正再版。然而,初初兼任行政工作后的忙碌,实在令我难以静下心来面对再版的工作。事实上,笔者内心期待着:再版的工作应与第二本宗教法专书相互配合,才能够在学术上体系一贯。最近,除了已经逐渐熟悉与掌握行政工作外,心中想要陆续完成宗教法学论丛的学术执着,让我下定决心每天利用一些时间,撰写与整理一系列的宗教法学学术专书,加上元照出版公司持续的热情邀约与认真督促,终于在2013年逐渐有开花结果的可能。
这本书的修正再版,着重在最新相关法规的增补与调整。 黄忆洁、林宗翰、庄惠婷、蔡汶含、许介仁、冯欣中、王孝慈、林修睿与黄宗菁等同学,都对这本书的再版有所贡献,感谢他们。尤其是汶含与介仁协助校对增补等繁重工作,在此特别致谢。此外,这本书的最新改版完成,还要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良善互动与积极鼓励,才能在此与读者相见。
最后依然要强调,这本书要用心献给我的宗教,亲爱的家人、师长、朋友与学生们。没有他们,我的思考无法开始。没有他们,我的学术难以开展。没有他们,我的生命索然无味。事实上,他们就是我的宗教,让我懂得与慈悲,成为我面对生命的信仰。
许育典
2013年1月17日15时
写于成大社科大楼研究室
代序
懂得与慈悲
不知是哪个朋友告诉我:「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生命中,我常有所得。也时时感受,所得多自他人。懂得之后,内心感恩,学习放下,渐渐慈悲,没有对立。从而慢慢体会:内外和喜,心中自在。
懂得,虽只二字,其实不易。因为「得」与「失」,常在一念之间。偏偏,人在意的,常非所得。即使得到,仍会比较。比较之下,得亦为失。得失之间,关键在「懂」。能懂,才能得。
懂,是一种了解,它说来简单,却是最难。「懂」的真义是,对人有深刻了解。因此,「懂」、「得」,了解几分,得亦几分。懂得二字,重点在懂,而非是得。人生,得到多少,系乎能懂多少。而对人深刻了解,需要的就是智慧。在我看来,非有机缘,潜心体会,累积智慧,「懂」难成就。有了智慧,渐渐懂得,失亦是得,不生烦恼。
我的人生,有些人事机缘,让我沈淀累积,慢慢能懂一些,缓缓略有所得。
六岁时,在一场火车意外,老天爷夺走我的左手,却给了更多。我的父母,来自乡间,不识几字。印象中,父亲总觉人生最重要的,是习得一技之长,再加上家境清寒,我的姊兄陆续在国小毕业后,就去「学功夫」。我却因单手无法「学功夫」,幸运地可以一路读书。大姊苦求父亲让她上国中那一幕,常在我心辗转而感恩。人生的祸福难料,失去与得到,总在一念之间。看着我的右手,想着我的周遭,回忆大学时父亲的感叹:「你若毋给火车弄到,就免想要读册啊!」直到今日,每逢火车,常有激动。
我的出生,深深影响我的关怀,维系我的法学思维。我家族的同辈,聪明胜我者不少,但只我一人上大学。虽然,能否上大学,皆是环境造成,原因却差异,同辈是因家庭,我则由身体。环境,几乎左右自我实现,范围及于教育与未来。想想,一个法律人,能够做什么,想了十年,找到出路:人的自我实现,是法与教育的共同目的,如果法与教育的目的,可透过法治教育的实施,经由法与教育的自然互动,型塑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环境,成为人民的具体生活文化,人的自我实现才有最大可能。没有复杂的出生环境,难成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感恩,我的出生。
出院之后,世界变了。一开始,我的名字先变,「断手仔!」在街坊间此起彼落。好动的我,初不以为意,但他人眼光的「关照」,总让幼小的我感伤。进入小学后,这情形依旧,甚至偶尔,还被拳脚欺侮。所幸,升学主义作祟,我的成绩渐佳,主流社会接受了我。有趣的是,我也研究教育法,时时批评升学主义,可悲的升学主义,竟成我幼时的救命恩人。这让我看到,无论事或制度,总有两个面向,凡事在面对时,应深刻了解之后,比较不会执着。因事「实」两面,没有绝对,而坚持一面,执着的,只有人的「知」。过度确信的知,未经深刻了解,容易产生绝对的执。
到了国中,那时时的启发与鼓励,埋下日后自我实现的种子,是导师张秀凤及刘丁洲夫妇所播下,也是我一生不由自己的感恩。高中时期,我对「身体」渐有体会,「身体」其实只是定义,受到社会眼光决定。如果同时,存在重叠的其他评价,例如:成绩或地位,主流社会将改变「身体」定义。想想,假设社会成员都因战乱单手时,四肢健全者不免被歧视。这使我真正「体」会:「身体」只是表相,对人了解才真实。人,有血有肉,毛病很多,尤其是我,了解自己的单一,懂得社会的多元,比较容易「了无牵挂」。我想,对多元文化国家建构的思考投入,可能根源于此。感恩,我的身体。
大学之后,我的人生,一路走来,虽非平顺,却总在难处遇贵人,不断指引我懂得。尤其是撰写公法学文献及一路求学为我解惑的师长们。大四那年,在城仲模老师的公法时事针砭中,看到了法律对台湾这块土地的感情,我的法律热情得以燃烧。那时,陈春生老师初归国门,殷切地给我公法对话空间,启发了我的公法思考导向。宗教法的学术之路,其实也系于这公法导向的因缘。研究所那一年,董保城与颜厥安老师同我一起进政大。董老师当时积极参与教育部的计画,使我有机会培养实务研究的能力。与颜老师的知遇之情,是缘分,更是感激,在季陶楼底一隅的研究室,不断的法学对话促我走上学术之路。苏永钦老师是我的导师,研究所期间,一直鼓励我参与学术,期间的投入及得奖,是支持我迈向学术的信心。最后,我很庆幸,得以修习翁岳生老师大法官专题研究,在讲述大法官解释的产生历程时,那认真与投入的宪法维护者立场,促励我奔向德国留学之路。到德国后,跟随杜宾根大学Puttner教授,撰写博士论文。他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宽容,任由我驰骋在法、教育与宗教学院之间,是我整合完成教育与宗教法论文的主因。毕业前一年,Kastner教授接任宗教法讲座,他支持我突破德国传统的教会法(Staatskirchenrecht)思考,走向以人为本的宗教法研究,促励我的人本宗教法学思维开展。而且,这本宗教法专论的完成,也要特别感谢Kastner教授,他连续两年邀请我在其宗教法专题研究客座(同时感谢国科会与德国学术交流总署的奖助),让我有机会在杜宾根山城沈淀酝酿此书。感恩,我的师长。
因缘际会,来到南方一隅的成大,我常心存感激,因为静静生活,才能沈淀自我,渐渐懂得。这期间,法律学系的同仁们,时时带给我喜悦,也丰富我的智慧。而在研究与讲学互动中,我的学生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面对他们求知的投入,我的思络得以生生不息。很难想像,在这个师门,学生督促老师,学生鼓励老师,偶尔,学生也纠正老师(尤其是国语发音)。我何其有幸,忝为各位的老师,而得以生命交挚。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学术路上的最大收获,我会坚定的回答:「我的学生们。」没有他们的共同耕耘,我的学术难以有味。吴幸怡、周敬凡、卢浩平、翁国彦、郭兆轩、毛妍懿、凌赫与纪筱仪等同学,都对这本专论的出版有所贡献,感谢他们。尤其是浩平主导格式化及校稿等繁重工作,凌赫与筱仪的用心配合校稿,在此特别致谢。感恩,我的学生。
至于在生活里,受到不少朋友的关怀与照顾,本想借此说声谢谢,但为免挂一漏万,这就一一摆在心里。你们永远是我生命的源泉。感恩,我的朋友。
如果说,我的身心是块园地,那它的成长与茁壮,要归功于我的家人、师长、朋友与学生们。他们的良善,慢慢使我懂得,内心时存感恩,学习放下自我,容易了解别人,渐而宽容与慈悲,心中和喜自在。原来,他们就是我的宗教,让我懂得与慈悲,成为我的信仰。
最后,这本书要用心献给我的宗教,亲爱的家人、师长、朋友与学生们。
许育典
2005年3月15日11时
写于云平大楼研究室
这本书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洗礼。作者以其深邃的学术眼光和审慎的知识态度,将“宗教自由”这一核心概念,置于“宗教法”这一具象的法律体系中进行立体解读。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宗教自由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哲学以及政治考量,而“宗教法”正是试图在现实社会中将这些考量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则。书中对“宗教”本身的定义就充满了挑战,作者通过梳理学界和司法界的各种观点,展现了这一概念的动态性和地域性。而一旦涉及到“自由”的保障,法律的边界便变得尤其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宗教法律体系的比较分析,例如,伊斯兰法、犹太法以及基督教传统下的宗教法律,它们在保障宗教自由的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源于历史,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对宗教与国家关系的理解。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既有对经典文献的引用,也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探讨,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现实的关怀。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宗教自由,需要法律的智慧来支撑,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它不仅仅是信仰者的权利,更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在当今世界,宗教议题的复杂性日益凸显,理解宗教自由的边界、宗教团体的法律地位、以及国家在宗教事务中的角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多元文化共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对宗教自由的理论渊源、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并深入剖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宗教立法方面的实践经验。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也有发展中国家的探索与挑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观察窗口。尤其是书中对宗教少数群体的权利保障、宗教场所的登记管理、宗教教义的法律界定等具体问题的探讨,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科前沿的深厚功底,以及对这一敏感议题的审慎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学者案头的案头必备,对于关心宗教事务的政策制定者、社会活动家,乃至每一位希望深入了解现代社会多元宗教图景的读者而言,都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以一种扎实的研究方法,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一个日益交织的世界中,平衡个体信仰自由与公共秩序的需求,如何在尊重多元的同时,构建包容性的社会空间。
评分说实话,初读这本书的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相当枯燥的法律条文汇编。然而,翻开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作者以一种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的笔触,将宗教自由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抽丝剥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条文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土壤以及社会功能。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宗教自由观念的演变,从早期的政教合一,到宗教改革的冲击,再到现代国家对宗教自由的保障,这一条脉络清晰可见,引人深思。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国家在处理宗教事务时所扮演的多种角色,有时是保护者,有时是监督者,有时甚至是调解者。作者对这些角色的分析,既有理论上的高度,也有实践上的深度。尤其是在讨论国家与宗教的“正当距离”时,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不同国家模式的比较,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保障个体信仰自由,又能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秩序的和谐关系。这本书让我对宗教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远比我之前理解的要复杂和 nuanced。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进行一场非常严肃且负责任的学术探讨。它并没有试图去给出一个普适性的“正确答案”,而是着力于呈现不同视角下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书中对“宗教”概念本身的界定,就已经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作者通过梳理历史上的争论和现代法律中的不同处理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了其复杂性。而当这一概念与“自由”和“法”这两个词语结合时,矛盾与张力便更加显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宗教传统在法律框架下的回应方式的分析,比如,一些宗教团体可能在法律解释上与主流社会存在差异,如何在这种差异中寻求平衡,避免歧视或过度包容,是书中反复强调的重点。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国际公约、国内立法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展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储备。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比如,当宗教习俗与公共卫生、国家安全等发生冲突时,法律应该如何介入?宗教财产的归属和管理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这些关乎社会和谐与个体尊严的根本性问题。
评分读完这本《宗教自由与宗教法(二版)》,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的盛宴。作者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宗教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置于法律的严谨框架下进行审视,揭示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脉络。全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从基础理论的奠基,到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再到案例分析的深入,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宗教“自由”与“管制”之间界限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倾向于一方,而是多角度地呈现了不同国家在这一难题上的探索与实践,既有对国家干预宗教事务的警惕,也有对宗教极端主义潜在威胁的审视,展现了其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书中所引用的法律判例,更是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宗教自由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被解释和适用的。对于我这样对法律涉猎不深但对宗教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帮助我 systematize 了之前零散的知识,建立了完整的认知体系。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引导思考的智慧之作,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