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

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史
  • 艺术家杂志
  • 台湾文化
  • 美术史
  • 艺术评论
  • 艺术出版
  • 艺术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艺术家》杂志四十周年
  
  《艺术家》杂志诞生于1975年,至2015年创刊四十年。作为世界华人圈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艺术杂志,在四十而不惑的生日时刻,出版这套《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以期作为一种经历台湾美术由传统走向创新、从本土迈向世界的时代跨越,并见证台湾美术发展重要的世代过渡。

  这套书的内容是由美术学者倪再沁所精心策划,1975-2004年亦由他独立撰稿,2005-2014年则加上李思贤、徐婉祯、范峻铭、安怀冰合着。《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含括之前30年版,经重新编排为十年1册,40年共4册、编修、装祯、付梓,合装成一套书;每一年度要目有:年度回顾、焦点作品、重要展览、精采论述、关键人物、新闻焦点、《艺术家》导读、年表大事记,以及各项配图。是观察与探索现代台湾美术的具体重要着作,更是认识台湾当代美术史的参考读物。
台湾当代美术通鉴:艺术家杂志40年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台湾艺术发展脉络的权威性著作,聚焦于台湾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艺术家杂志》自创刊以来,直至其四十周年期间(具体年份需根据原书内容确定,此处以普遍认知范围为基准进行描述)所记录与呈现的艺术景观、思潮变迁与重要事件。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一阶段艺术作品的简单汇编,而是一部具有宏大叙事视野的艺术史研究成果。它通过梳理《艺术家杂志》作为时代观察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为读者构建了一幅清晰、立体且充满细节的台湾当代美术图景。 历史坐标与思潮变迁的文献梳理 《艺术家杂志》自创刊之初,便肩负着介绍西方前沿艺术思潮、梳理本土艺术脉络的使命。本书的开篇部分,将详细考察杂志创刊伊始所处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台湾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戒严后期至民主化进程中)对艺术表达的复杂需求与限制。书中将细致辨析杂志如何引入并消化了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西方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在台湾的语境下发生“本土化”的转化与适应。 例如,在抽象表现主义与具象写实主义的长期争论中,杂志扮演了重要的对话平台。本书将引用杂志中关键的评论文章和艺术家访谈,展现不同流派艺术家的创作哲学与论战焦点,揭示艺术本体论在台湾的演进路径。通过对不同时期封面设计、专题报道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社会情绪和艺术趣味的波动。 艺术家群像与创作生态的深度描摹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四十年来活跃在台湾艺术舞台上的重要艺术家群像进行深入描摹。这不仅包括了在国际上已享有盛誉的“大师级”人物,更关注了那些在杂志的早期阶段便得到推介和支持的新生代力量。 书中将分阶段梳理不同世代艺术家的崛起。例如,对早期留学归国艺术家如何冲击传统审美体系的描写;对“乡土写实”运动中,艺术如何介入社会议题的探讨;以及进入九〇年代后,观念艺术、录像艺术和装置艺术等新兴媒介在台湾的探索历程。本书将通过大量引述杂志对个案展览的深度报道,还原艺术家创作的关键时刻、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对媒介的独特处理方式。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那些在不同地域和媒介中进行探索的“边缘声音”。通过挖掘杂志中关于实验剧场、影像艺术、摄影艺术的专栏,本书打破了传统美术史可能仅关注架上绘画的局限,展现了台湾当代艺术生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艺术评论的力量与专业话语权的构建 《艺术家杂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高水准的专业评论团队。本书将专门辟出章节,分析杂志在台湾艺术话语权构建中所起的作用。 读者将看到,杂志如何通过其专业的批评视角,塑造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如何影响美术馆的收藏方向,乃至如何间接影响艺术教育的设置。书中将收录对数位重量级艺术评论家的专文分析,探讨他们如何运用本土语言和理论工具,成功地在国际艺术体系的话语竞争中,为台湾艺术争取了一席之地。这种对“评论史”的梳理,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家传记或作品集,成为研究台湾文化政策与知识分子群体的宝贵资料。 社会脉络与艺术的互动关系 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本书不会将艺术视为悬浮于空中的创作行为,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脉络中考察。 书中将分析在特定政治高压或社会运动时期,艺术作品如何承载了隐喻、反讽或直接的批判力量。例如,在处理“身份认同”、“本土意识”以及两岸关系等敏感议题时,杂志是如何引导讨论、保护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以及这些议题在不同年份的表达方式上的微妙变化。 通过对杂志中涉及公共艺术、艺术介入社区、艺术与科技结合等主题的追踪,本书展现了台湾艺术界对社会责任的持续关怀和探索。 结语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艺术家杂志》创刊四十年的历史功绩进行总结,并探讨在数字化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杂志所记录的这些艺术经验和理论成果,对当前和未来台湾艺术发展所具有的持续意义。本书旨在为海内外研究者、艺术从业者及普通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极具历史厚度的台湾当代艺术研究蓝本。它不仅是一本“通鉴”,更是一扇进入理解台湾文化复杂灵魂的窗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倪再沁(1955-2015)


  .艺评家、艺术家、策展人
  .曾任国立台湾美术馆长
  .东海大学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院长
  .东海大学美术系专任教授

李思贤(1969-)

  .法国巴黎第四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
  .艺评家、策展人
  .东海大学美术系、静宜大学资传系副教授

徐婉祯(197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所艺术评论博士
  .美术史研究、艺术评论、策展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美术系助理教授

范峻铭(1975-)

  .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    
  .视觉艺术家    
  .高雄市福山国中艺术与人文教师

安怀冰(198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艺术创作理论博士    
  .艺术创作、艺术评论    
  .台湾艺术大学版画艺术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序/何政广 编者序/艺术家出版部 序Ⅰ/倪再沁 序Ⅱ/倪再沁 序Ⅲ/李思贤

第1册
1 9 7 5 年度回顾:立足台湾、放眼天下 焦点作品:卓有瑞的「香蕉连作」 重要展览:中西名家画展 精采论述:谢里法的〈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 关键人物:魏斯 新闻焦点:《艺术家》创刊 《艺术家》导读:初露光芒 1 9 7 6  年度回顾:乡土美术图腾的出现 焦点作品:朱铭的〈同心协力〉 重要展览:洪通画展 精采论述:有关盐月桃甫的争论 关键人物:廖继春 新闻焦点:洪通旋风 《艺术家》导读:意气风发的年代 1 9 7 7 年度回顾:在平静中埋首创作 焦点作品:席德进〈山下的农家〉  重要展览:「台阳」四十届纪念美展 精采论述:孙嘉阳的「风土与造形」 关键人物:张文卿 新闻焦点:《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完稿、结集 《艺术家》导读:由传统、本土向外开展 1 9 7 8 年度回顾:嘈杂纷乱的美术界 焦点作品:乌尔古洛的〈裸女〉及陈昭宏的〈海滩〉 重要展览:西班牙20世纪名家画展 精采论述:席德进的「台湾古建筑探索」 关键人物:林惺岳 新闻焦点:萧勤、刘国松回台 《艺术家》导读:紧随时代的脉动  1 9 7 9 年度回顾:回顾中前进 焦点作品:刘其伟的〈薄暮的唿声〉 重要展览1:光复前台湾美术回顾展 重要展览2:全国青年画展 精采论述:澎湖群岛考古专辑 关键人物:蓝荫鼎 新闻焦点:画廊业快速成长 《艺术家》导读:活泼而多元 1 9 8 0 年度回顾:百花齐放 焦点作品:杨文霓的〈天籁〉 重要展览:毕卡索347展 精采论述:筏湾的婚礼 关键人物:杨文霓 新闻焦点:「现代画」的复甦 《艺术家》导读:广告时代来临 1 9 8 1 年度回顾:奠基的时代 焦点作品1:何怀硕的〈独立苍茫〉 焦点作品2:杨元太的〈同舟共济〉 重要展览:中日现代陶艺展 精采论述:陈英德的〈20世纪美术史上被遗忘的一段写实运动〉 关键人物:席德进 新闻焦点:赵无极来台 《艺术家》导读:资讯与史料 1 9 8 2 年度回顾:陶艺年代 焦点作品:冯盛光的〈箱〉 重要展览:李梅树八十回顾展 精采论述:陈英德的大陆美术报导 关键人物:宋龙飞 新闻焦点:陶艺时代来临 《艺术家》导读:陶艺热潮 1 9 8 3 年度回顾:迎接美术馆 焦点作品:董振平的〈奥祕〉 重要展览1:明清时代台湾书画展 重要展览2:中华民国国际版画展 精采论述1:陈英德的〈80年代的新自由形象绘画〉 精采论述2:陈英德的「海外看大陆艺术」 关键人物1:李梅树 关键人物2:张大千 新闻焦点:台北市立美术馆开馆 《艺术家》导读:美意一○○ 1 9 8 4 年度回顾:美术馆时代 焦点作品:陈其宽的〈返〉 重要展览:韩国现代美术展 精采论述:放眼世界看曲德义的〈巴黎艺术导游〉 关键人物:李仲生 新闻焦点:北美馆开馆后的诸多问题 《艺术家》导读:美术馆风云

第2册
1 9 8 5 年度回顾:后现代现象 焦点作品:李再钤〈低限的无限〉 重要展览1:台湾地区美术发展回顾展 重要展览2:前卫、装置、空间展 精采论述:威尼斯国际双年展 关键人物:陈德旺 新闻焦点:艺术上街 《艺术家》导读:琳琅满目
1 9 8 6  年度回顾:北美馆与苏南成 焦点作品:李义弘的〈自然与画意〉 重要展览:中国现代绘画回顾展 精采论述1:陈奇相的〈相片视觉影像的 灵魂〉 精采论述2:吴玛悧的「达达」 关键人物:余承尧 新闻焦点:美术中国,当代美展 《艺术家》导读:西方资讯,台湾报导 1 9 8 7  年度回顾:狂飙中的平静 焦点作品:李铭盛的〈艺术的哀悼〉 重要展览:眼镜蛇 精采论述:陈英德的〈什么是现代雕刻〉 关键人物:查理.摩尔 新闻焦点:大陆艺术热 《艺术家》:在西洋与中国的夹缝中 1 9 8 8  年度回顾:美术馆的病象 焦点作品:萧如松的〈静物〉 重要展览:「达达的世界」艺术展 精采论述:陆蓉之的「后现代的艺术现象」 关键人物:谢里法 新闻焦点:省美馆开馆 《艺术家》导读:彼岸、北方、美术馆 1 9 8 9  年度回顾:艺术与政治 焦点作品:吴天章的〈史学图像〉 重要展览:林风眠九十回顾展 精采论述:颜娟英的〈台湾早期西洋美术的发展〉 关键人物:李泽藩 新闻焦点:裸体画的盛行 《艺术家》导读:大陆美术热 1 9 9 0 年度回顾:多元化的世纪末 焦点作品:杨茂林的「MADE IN TAIWAN」 重要展览:台湾早期西洋美术回顾展 精采论述:王秀雄〈台湾第一代西画家的保守与 权威主义暨其对台湾战后西画的影响〉风波 关键人物:梵谷 新闻焦点:台湾美术之「边缘战斗」 《艺术家》导读:成长快速,难以负荷 1 9 9 1 年度回顾:难以回顾的年代 焦点作品:黄铭昌「稻田」系列 重要展览:「台北────纽约、现代艺术的遇合」展 精采论述:黄海鸣的〈福鲁克萨斯〉 关键人物:廖德政 新闻焦点:绘画市场狂飙 《艺术家》导读:广告泛滥、反客为主 1 9 9 2 年度回顾:希望与失望 焦点作品:连德诚的〈新闻(四)〉 重要展览:中华民国画廊博览会 精采论述:吴玛悧的「第九届文件大展」 关键人物:陈澄波 新闻焦点1:中华民国画廊协会成立 新闻焦点2:《台湾美术全集》出版 《艺术家》导读:台湾美术的丰收 1 9 9 3 年度回顾:一个「大」时代 焦点作品:林正仁的〈源〉 重要展览:台湾美术新风貌展 精采论述:陆蓉之的〈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与启蒙〉 关键人物:李铭盛 新闻焦点:威尼斯国际双年美展 《艺术家》导读:精实壮大的一年 1 9 9 4 年度回顾:地方化与国际化 焦点作品:林惺岳的「山」中〈激流〉 重要展览:台北县美展:环境艺术 精采论述:林惺岳的〈大战阴影下的美术〉 关键人物:刘锦堂(王悦之) 新闻焦点:高美馆开馆 《艺术家》导读:丰富、精采,令人赞叹

第3册
1 9 9 5 年度回顾:骚动狂热的年代 焦点作品:郭振昌的「台湾造相」 重要展览:罗浮宫珍藏名画特展 精采论述:「女性与艺术」专辑 关键人物1:杨三郎 关键人物2:李石樵 新闻焦点: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家》导读:无所不在、迎向新时代 1 9 9 6 年度回顾:失序年代.新人辈出 焦点作品:姚瑞中「历史测量」系列——「反攻大陆行动序篇‧入伍篇」 重要展览:二二八美展 精采论述:北美馆96双年展——台湾艺术的主体性 关键人物1:江兆申 关键人物2:洪瑞麟 新闻焦点1:故宫国宝出国争议 新闻焦点2:张振宇 《艺术家》导读:呈显艺术丰富的面向 1 9 9 7 年度回顾:美术国际化、本土性艺展缺乏聚焦能量 焦点作品:陈建北〈被囚禁的灵魂〉 重要展览:黄金印象 精采论述:公共艺术丛书 关键人物:颜水龙 新闻焦点:华山艺文特区 《艺术家》导读:掌握艺术大环境与时代脉动 1 9 9 8 年度回顾:大事、大展与大人物辈出的台湾艺坛 焦点作品1:袁广鸣的〈难眠的理由〉 焦点作品2:陈界仁的「魂魄暴乱」系列 重要展览:台北双年展「欲望场域」 精采论述:全球华人美术策展人会议 关键人物1:刘启祥 关键人物2:陈进 新闻焦点:蔡国强 《艺术家》导读:展现台湾美术开阔的视野与深厚内涵 1 9 9 9 年度回顾:当代艺术介入社区空间 焦点作品:王俊杰〈给亿万消费爱用者的献礼〉(FOCL) 重要展览:鹿港「历史之心——装置艺术大展」 精采论述:《台湾美术评论全集》出版 关键人物:时代的他者——黄荣灿、荒烟、朱鸣冈 新闻焦点:〈莲池〉留驻省美馆 《艺术家》导读:瞻望、期许——迎接千禧 2 0 0 0 年度回顾:艺术产业出现萧条景象 焦点作品:林明弘〈台北市立美术馆2000.9.9~2001.1.7〉 重要展览1:台北双年展「无法无天」 重要展览2:兵马俑——秦文化特展 精采论述:20号仓库启用——闲置空间再利用的在地思考 关键人物:陈夏雨 新闻焦点: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艺术家》导读:面对瞬息万变的艺坛勇往直前 2 0 0 1 年度回顾:纷扰的年代也是奋起澄明的创作年代 焦点作品:石晋华〈走铅笔的人〉 重要展览:台北「粉乐町」vs.台中「好地方」 精采论述:高千惠「活性因子」────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策展论述 关键人物:王攀元 新闻焦点:〈台北当代艺术馆〉开馆 《艺术家》导读:科技与建筑、艺术大展详实报导评介 2 0 0 2 年度回顾:公办展览为艺术界注入活力 焦点作品:郭维国「暴喜图」系列 重要展览:Co2台湾前卫文件展 精采论述:〈奖的权威与艺术────论「台新艺术奖」及「台北双年奖」〉 关键人物:陈庭诗 新闻焦点:〈台北怪谈〉 《艺术家》导读:聚焦亚洲美术、出版多部精采艺术专书 2 0 0 3 年度回顾:台湾美术界缴出可观成绩 焦点作品:崔广宇〈系统生活捷径────表皮生活圈〉 重要展览:涂维政「出世神韵────神祕卜湳文明遗迹特展」 精采论述: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人物:陈慧坤 新闻焦点:古根汉美术馆(台中分馆) 《艺术家》导读:艺术家越来越丰富多元 2 0 0 4 年度回顾:超级大展退位时代、专题性策展时代来临 焦点作品:树人自拍〈五大华人之光:「铁马」〉 重要展览1:「虚拟的爱」 重要展览2:金门碉堡艺术馆 重要展览3:施工忠昊「迷宫中的朝圣」 精采论述:「台湾当代美术大系」出版 关键人物1:林玉山 关键人物2:梅丁衍 新闻焦点:新台湾艺文之星 《艺术家》导读: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全方位艺术资讯平台

第4册
2 0 0 5 年度回顾:全球在地?
焦点作品:杨炯杕〈时光封印〉
重要展览:国美馆「威廉.莫里斯与工艺美术特展」与「颜水龙工艺特展」
精采论述:当代艺术废墟观游
关键人物:吕佛庭
新闻焦点:海安路艺术造街计画
《艺术家》导读:中国热与市场蓬勃发展
2 0 0 6 年度回顾:蔚为奇观!
焦点作品:黄海昌〈再:注视〉
重要展览:大观──北宋书画、汝窑、宋版图书特展
精采论述:为传统艺术建碑立传:《台湾艺术经典大系》出版
关键人物:林曼丽 新闻焦点:华山艺文特区涂鸦事件
《艺术家》导读:将目光投向「欧洲」的一年
2 0 0 7 年度回顾:动画艺术,数位时代!
焦点作品:林铨居〈晴耕雨读〉
重要展览:后解严与后八九
精采论述:黄建宏〈行为(动)如何可能?──无器官身体的思维〉
关键人物:李俊贤 新闻焦点:宝藏巖正式成为「历史聚落风貌特定专用区」 《艺术家》导读:《艺术家》开本变大与阅读分流
2 0 0 8 年度回顾:艺论纷纷
焦点作品:吕理煌与建筑繁殖场〈幻域计画〉
重要展览:「心象.原型.无垠之境──向陈夏雨、陈幸婉致敬」系列
精彩论述:再生文化艺术场域:展览空间的转化经营
关键人物:陈郁秀
新闻焦点:台湾艺坛双年展热
《艺术家》导读:文化宽度的深度书写与文化环境的媒体责任
2 0 0 9 年度回顾:光荣与梦想
焦点作品:陈韵如〈非墨之舞〉
重要展览:「双凝──台湾女性艺术的镜观视角」与
「望向彼方:亚洲新娘之歌(III)──侯淑姿个展」
精采论述:文化经济力──思索创意产业
关键人物:董阳孜
新闻焦点:陶亚伦〈宏观调控下的当代艺术〉
《艺术家》导读:艺术接班人与新艺术环境泛论
2 0 1 0 年度回顾:激进之后
焦点作品:叶育男×赵陆「艺术与观念」系列
重要展览:媒体大哼──倪再沁特展
精采论述:台湾纪实摄影的传承与变貌
关键人物:张光宾
新闻焦点1:景美人权文化园区游文富作品遭破坏
新闻焦点2:陈界仁重砲抨击北美馆商业媚俗
《艺术家》导读:城市、艺术、文创法
2 0 1 1 年度回顾:中华民国建国百年
焦点作品:林珮淳〈夏娃克隆启示录〉
重要展览1:后民国──没人共和国
重要展览2: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精采论述:王柏伟〈后现代之后与艺术的未来──寻找艺术跨域的理论与历史位置〉
关键人物1:张照堂
关键人物2:杨英风
新闻焦点:大故宫计画
《艺术家》导读:台湾美术史之再审视
2 0 1 2 年度回顾:艺术人热中参与文化政策
焦点作品:〈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重要展览:行过江南──陈澄波艺术探索历程
精彩论述:李思贤〈重要的本来就不是艺术──老栗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人物:谢德庆 新闻焦点:「新台湾壁画队」海外出击
《艺术家》导读:数位.科技.新媒体
2 0 1 3 年度回顾:争议与抗议──艺术朝社会运动转进
焦点作品: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
重要展览:瞬间的永恆──普立兹新闻摄影奖70年大展
精采论述:吕佩怡「被想像的国际潮流绑架」
关键人物1:赵无极
关键人物2:吴学让
新闻焦点:黄色小鸭热潮
《艺术家》导读:与时俱进、专业策画
2 0 1 4
年度回顾:自尊VS.自信──多方交流、亚际对话时代来临
焦点作品:黄博志〈五百棵柠檬树〉
重要展览:城南艺事──汉字当代艺术展
精采论述:龚卓军〈余地自治的政治宣传──论318学运中艺术框架的遽变〉
关键人物:陈顺筑
新闻焦点:吴天章代表台湾参加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家》导读:多元、成熟、再出发

图书序言

序(何政广撰文)

  《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是一本透过《艺术家》见证台湾美术成长的着作。
  
  作者倪再沁阅读了从1975年6月号至2004年12月号《艺术家》,以他的观点写出有关台湾美术的阅读心得报告,而从2005年1月号至2014年12月号《艺术家》的部分,则由倪再沁、李思贤、徐婉祯、范峻铭、安怀冰等合作撰写。
    
  四十年来,台湾政经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变迁,《艺术家》创刊在70年代,从本土出发的领域发展成世界性的内涵,四十年持续推广艺术的普及化,坚持艺术书写也能简洁潇洒,对于重要艺术新闻的专辑报导、稳健的专栏,以及简明扼要的艺评等多元化的内容编排,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十足地反应了艺术界的现况,以及艺术世界的日渐国际化。回顾当时的《艺术家》,宛如一棵幼苗,历经四十年海内外的敲锤、冶鍊,如今成为台湾当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稳重大树。
  
  让《艺术家》成为了解本土和世界艺术动向的重要杂志,以诚恳优雅和感性的理性报导艺术,并持续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热情和关心,一直是我们秉持的编辑理念。和读者的互动也是支持我们走更远路的主要力量。唯有透过读者的眼睛,获得大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艺术家》的视野更宽广,脚步更稳健,真正能够立足台湾、放眼世界。
  
  从《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一书,可以体验到时光的流逝带走的昨天,许多不同时代的画面和图像,给我们的感觉是鲜活的,充满了亲切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的变迁,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这本书是作者倪再沁、李思贤、徐婉祯、范峻铭、安怀冰阅读了四十年《艺术家》的笔记,观点偏重在有关台湾当代美术的部分。其实,《艺术家》内容是相当多元而宽广的,如果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写出另一本不同观点的笔记,透过《艺术家》,共同见证四十年来台湾美术的发展与成长。
  
  超现实主义大艺术家米罗(Joan Miró)曾说:「比艺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出来的、传播出去的东西,它在大地播下的种子。」期许《艺术家》在每一颗心灵里,散播艺术的种子,结出更多美好的艺术果实。在《艺术家》发刊四十週年之际,我们诚挚感谢海内外无数读者、作者的支持与关怀,全球化的时代,艺术的面貌如百花盛放地多元纷呈,《艺术家》由关怀本土艺术文化出发,进而开拓观照全球的视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讯息和分析报导,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与生活。我们回顾台湾美术美好的过往,也展望亮丽璀璨的未来。
 
编者序(艺术家出版部)

  2015年6月,《艺术家》杂志欢度四十岁生日了!
    
  《艺术家》是当今台湾篇幅最厚、历史最久、拥有最广读者群的专业性艺术杂志。在二十年前(1995)过二十岁生日之时,曾经邀请艺评家倪再沁撰写了《艺术家←→台湾美术:细说从头二十年》一书。倪再沁当时从《艺术家》杂志1975年的创刊号为始,整整阅读了二十年来的二百四十本杂志之后,再从中耙梳、分析了所有的美术境况与发展。他以每一年度的十二期杂志中,设定的七个关键要点来阐述他个人对这本杂志,以及对台湾艺坛的看法,勾勒出台湾艺坛的史实记录与生态发展。这七个选项内容分别是:(1)评论每一年度的《艺术家》杂志内容(2)挑选现身在杂志中的一位重要人物(3)介绍一位艺术家的一件代表性作品(4)介绍该年度最具代表的一个展览(5)评选一位《艺术家》作者的重要论述(6)推选出该年度热门艺术新闻焦点(7)回顾这整年度台湾艺坛整体环境。
  
  二十年前,作者倪再沁还是四十岁年纪的青壮派,在美术圈子内涉猎已深,写过多篇严谨的论述和重量级的着作,他的见解在艺术界早已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加上《艺术家》编辑部配合内容由资料库中挑选配图,让艺术家的作画记录照片、艺术画作图片、历史事件记录文件照片等佐证倪再沁文中的观点,交织成一本点线面相环相扣、纵横时空细细囊括的《艺术家》二十年回顾,而这一回顾却也如实地见证了台湾美术的发展经过。
  
  匆匆时光飞跃,《艺术家》杂志迈入第四十年了。在台湾,这个越来越倾向短线操作的社会里,要花四十年的岁月,立足在一个非大众流行取向的艺术领域努力耕耘,其实是相当辛苦的工作,在四十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时点,再度出版一本书来纪念走过的痕迹,意义是非常特别的。尤其这许多年来的台湾艺术文化的处境,伴随台湾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脉动与变迁,一路经历了蓬勃、跃进、奔腾、坠落、反扑、凝练、等待、观望、期盼……的各种阶段,所蜕变而成的艺术生态已又是另一番气象了。因此,再次细说这四十年,更是责无旁贷。
  
  这本定名为《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的着作,除了新增的近十年新稿,也收入原先三十年的文字(文字部分修过,并从原先七项重点调整顺序,包括:年度回顾、焦点作品、重要展览、精采论述、关键人物、新闻焦点、《艺术家》导读、年表大事记;艺术家编辑部并重新整理、设计装帧,期以更紧密的结合方式,呈现出「台湾当代美术通鑑」的内涵),所以成书中以十年为一单位结集成一册,四十年共为四册,合装成为套书,便于阅读及保存。
  
  新增的十年文稿中,是由倪再沁一手策画,增加李思贤、徐婉祯、范峻铭、安怀冰等执笔的论述,关怀台湾整体面向的叙述更宽广,部分内容也衍生到网路及数位艺术现象,对台湾艺术界的生态有更深入的见解与论述。宏观与微观兼容并进,这本书见微知着,缩影台湾美术史四十年来的历史与价值。《艺术家》杂志四十年来推广台湾美术的努力,已与台湾美术史紧紧地融合于一体。
  
  时光冉冉,四十年说长又短。《艺术家》杂志将开朗地迈向崭新的未来,继续一步一脚印努力前进。四十年,对台湾甚至世界的艺术杂志而言,已经是一个隆重的里程碑了,《艺术家》将持续与时代共进,坚持理念,步步为营,见证台湾美术未来的发展。
 
1(倪再沁写于1995年)
  
  在1994年5月,初次和何政广正式会面,谈《艺术家》二十周年的计画,当时并未做成决定。回高雄后,我把1975年所有的《艺术家》看了一遍,也不过几天而已。算算还有一年的时间,于是就爽快地对何先生说:「没问题。」
  
  问题很大,看一遍和整理一遍大不相同,写什么?怎么写?把1975年的《艺术家》反反覆覆看了不下十次才决定写什么,一下笔洋洋洒洒万余言还停不了笔。但不能这么写,否则会没完没了,于是从头再来,简明扼要地写,1975年的「细说从头」不到一万字,前前后后却耗了一个月。
  
  刚开始写还满怀信心,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阅读和思索,许多以往没兴趣或懒得看的部分都仔细读了几遍,收获很多,但写作进度却很慢。才写不到几年就开始着急了,看着书架上一排排《艺术家》,哪一年才写得完?于是,我只好逃离书房,逃离两百多本《艺术家》,每天早晨,把要看的《艺术家》装进书包,到「麦当劳」去。
  
  刚开始,我可以把一整年的《艺术家》装进书包,叫杯咖啡,在最吵杂的声音里,最能陷入沉思或振笔疾书;之后,我可以带走七、八本《艺术家》,从早上八点「德州炸鸡」开始营业一直坐到回家吃晚饭;之后,只能带五、六本《艺术家》,带三、四本(愈来愈重),杂志是愈带愈少,而地盘也愈来愈吵,肯德基、温蒂、侬特利……这些都是我「上班」的据点。
  
  我最常去的是大立百货对面的「德州炸鸡」,里面的服务生都知道我这个只点咖啡不吃炸鸡的老学生。一个人、一叠稿纸、一堆书,还有一颗早已疲惫的心,每天看《艺术家》,读了后写、写了后改,重复不停地做同样的事,你累不累?写到80年代中期,我就后悔接下这个工作了。
  
  由于规格所限,人物、作品、展览、论述……要百中选一何其难也,是《艺术家》的重点又要是「台湾美术」的一段,而前提是在《艺术家》的分量够不够?我很想写罗青的〈柏油路〉、于彭的〈后花园〉、许自贵的〈天地海人〉、李俊贤的〈飞蛇在天〉……,但这毕竟是《艺术家》的回顾。
  
  就算在《艺术家》够分量,也得要一枝独秀的局面才行,我也想写黄海云、杨识宏、郭振昌、庄普、卢怡仲……,但总是有特别突显的人物出现,只好搁下某些重量级人物了。《艺术家》和台湾美术往来密切、互动频繁,但杂志所能顾及者是十之八九,总有一、二难以周全之处,有遗珠之憾实在所难免。
  
  记得,我曾在回顾某杂志历史时,说自己写的是「笔记」,但美术界却视之为「历史」,以致大家愤怒不已。为什么笔记会变成历史呢?这是我一直想不透的。写《艺术家》二十年,虽然是「细说从头」,二十万言,但它仍然是「笔记」,希望美术界人士不要想偏了。
  
  《艺术家》二十年,撇开「写」不谈,只要「看」就够看死人了。如果不是头脑坏了,谁能把它看完。能看完再写下心得,岂不是不太正常吗?说实在话,对《艺术家》,我是又爱又恨,看到好文章、精采的图片、丰富的资讯……,所以,我的书包里常有刚出炉的《艺术家》;不过,太多的广告、夹带的吹捧文章,还有愈来愈厚的重量……,曾经,有那么几个月火大不买《艺术家》了,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心里一直不踏实,只得又去把漏掉的几期补全,然后──一口气读完。所以到今天,我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二十年来的《艺术家》。
  
  自1975年6月开始,自主性强、珍视文化传统,在没有广告支持下渗澹经营的《艺术家》从此走进台湾美术的历史中,这二十年来,它的自主性由强转弱又转强、由文化传统走向本土、走向国际而后兼容并蓄;由没有广告到满档到下滑到再攀升,由惨澹经营到强势运作到唿风唤雨到四平八稳,《艺术家》的变化真是令人目不暇给,甚至眼花撩乱,想要把它看清楚,恐怕得好好看它个二十年,或至少看「细说从头二十年」,就知道《艺术家》真是丰富又精采。
  
  终于看完也写完了,想想真是像书虫一样把它给啃光的,过去几个月,我几次动念想「毁约」。如今,看看堆满一桌子的稿子,散落一地的《艺术家》,想想二十年的点点滴滴,还有这一年来的念兹在兹。我在想,其实写得太少了,应该把它扩充为四十万字或六十万字……。咔咔,算了吧,想搞清《艺术家》和「台湾艺术」这二十年的历史,还是自己慢慢一本一本看吧!
  
  由于要看要写的实在太多了,我每看完写完一章就把杂志和稿纸扔到一角,后续作业是由别人代劳,此外,五、六百页的《艺术家》如果不先浓缩是找不出重点的,我开始动笔前也有人替我先做好前置作业。谢谢小禅和雅丽帮我做前置和后续作业,我才能真正「细说从头」。也谢谢戴小兰和倪晨帮我校稿,我的习惯是写完就累得不想再看,没有他们,我自己只能爬格子罢了。
  
  当然,真正要感谢的是《艺术家》,它为台湾美术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使台湾美术愈来愈精采,而让它顺利走过二十年的何政广也值得我们致上最高的敬意。毕竟,二十年不是可以轻松走过的,尤其《艺术家》有过一段艰苦的岁月,没有恆心和毅力是难以坚持到底的。
  
  《艺术家》二十年和「台湾美术」的这二十年,是一起走过的,愿它们愈来愈圆满也愈光彩。
  
  说了那么多「感想」,最后,不能免俗地要再补上最后一句──祝《艺术家》二十岁生日快乐。
 
2(倪再沁)

  十年前,当我写完《艺术家》杂志二十年回顾专文时,像结束一桩艰鉅的工程般,身心俱疲,心想再也不做这种长期抗战的傻事了。没想到十年之后,我又展开一段疲累的书写历程,因为艺术家杂志已迈入第三十年了。
  
  此一跨世纪的十年(1995-2004),台湾有多少变化?总统民选、政权交替、集集大地震、公投制宪……。美术界有多少事?华山、当代馆、台北双年展、20号仓库,还有已经消失的「省美馆」……。至于《艺术家》,有多少值得阅读、值得探讨的作品、展览、论述、人物……当可想而知。
  
  想想我自己,当年精力过人,所以才洋洋洒洒写那么多读后感,那时我还是个游侠,之后到大学任教、担任馆长,再回校执教、掌理系所,此刻是院长、工作已五度异动,家也由高雄搬到台中、再搬回台北,而后又迁回台中,十年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再写《艺术家》,已逾知天命之年,所以力不从心,只能总理其事,幸赖小禅、峻铭、晓彤协助编撰,才能在几个月完成如此繁杂的工作,在每天得面对《艺术家》的艰苦岁月中,每每兴起为什么又做这种蠢事的感叹。如今书稿已成,才觉得一切辛苦都是有代价的。
  
  值此《艺术家》三十週年之际,仍要不免俗地祝贺这本台湾最厚、最久的艺术杂志,生日快乐,愿《艺术家》和台湾美术都有美好的未来。
 
3(李思贤)
  
  世界华人圈最老牌的中文艺术杂志《艺术家》四十岁了,真不容易!
  
  人的一生中顶多也只有两个四十岁,那四十就等同是「半生」或「中年」的明确临界标志。我们经常将孔子的「四十而不惑」挂在嘴边,在某个意义上来说,「中年」是可以开始收割的时候,「中年」却也是开始寻求转变和继往开来的起点。
  
  2014年7月30日中午,倪再沁老师约集徐婉祯、范峻铭和我,到东海大学对面的麦当劳讨论,说要一起写「艺术家杂志四十年」的专书。老师将最后这十年(2005-2014)做了:三(倪)、三(李)、二(徐)、二(范)的责任划分,并约好一个月后提出初步的书写词条大纲,以为规划书写方向的基础。就这么「艺术家杂志40年写稿大队」成军了。
  
  回顾《艺术家》过去四十年来,经历了台湾美术由传统走向创新、从本土迈向世界的时代跨越,见证了台湾美术发展史重要的世代过渡。作为台湾最老牌的艺术杂志,从传统国画、油彩、雕塑到当代水墨、空间装置和数位互动,四十年来的《艺术家》在一本杂志中同时兼顾了无数艺术同好的各种品味与偏好,虽然看起来有些琳琅满目的杂乱,但丰富而多元的内容确是极为周到。倪老师在《艺术家台湾美术:细说从头二十年》和《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30年版》二书中已对过去三十年(1975-2004)的《艺术家》做了精彩的着述;而今,在倪师二书的基础上,我们该如何在该年度的众多作品、展览、论述、人物、新闻等项目中摘要书写,其实并非易事。
  
  在任务启动之初,我们在固定的期程里都会各自向老师呈报书写词条的海选结果,他也能逐一地删修我们所提出的条目。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倪老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急速下滑,为了让他安心静养,家人断绝外界打扰,我们完全无法得知他的近况,连带使得大家的撰稿工作走得十分踌躇。2015年1月13日中午,倪老师给了我电话,他用气若游丝的极其微弱的声音交代我「艺术家40年」未来的工作方向,要我接下整本书未来的责任,要我务必完成何政广先生这个大任务,不能拖稿、不得延误……。四天后,我邀了这几位师弟、师妹们到台北,将未来的工作做出擘划,包括词条的分工书写、时程的掌握等等。2月1日上午,倪老师溘然长逝,半月前的那通电话竟是我和他的最后通话!电话里老师的殷殷期盼,成了我日后咬牙扛起此一重任的最大动力;而事实上早在我们成军之前,倪老师因身体状况不佳、病痛连连,便曾告诉我他想要传承,希望由我领头带着更年轻的婉祯、峻铭和又安完成此书,但不料却因此一语成谶。
  
  「艺术家40年版」2005-2014年度的书写词条,有近乎90%都是倪老师过目过的,包括他自己未能着手书写的那三年在内。倪老师曾告诉我,写这种书很难公正,只能在取样上相对公正,这成了我在接手审阅工作后拿捏轻重的重要提醒。为了让全套书有一致的框架与格式,在酌量参考其他相关杂志、报导、书籍之外,以《艺术家》作为唯一阅读文本的语境基础是无庸置疑的;而与前三十年书写相关人物不相重复、以台湾为主、具美学代表、不挑自己(除非很重要)、不做吹捧等撰书的基本格局,均依照倪老师所规范的贯彻执行。此虽非美术史书写,但作为台湾当代美术史四十年的伴随经历来说,《艺术家》的话语权实仍有效,作为审阅与主笔者之一的我,怎能不亦步亦趋、戒慎恐惧?
  
  新的《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40年版》套书重新拆版编辑、付梓,除了恭喜《艺术家》发行人何政广先生和杂志社与丛书部历年所有编辑同仁之外,心里对自己的不辱师命、圆了倪老师的遗愿有着深深的悸动,愿以此书的出版告慰老师,也代表婉祯、峻铭和又安感谢老师的栽培之恩。
  
  我们承先启后了倪再沁老师所开启的「台湾当代美术通鑑」系列,也欣喜《艺术家》在四十岁之后有了全新的开始。走过了四十年,在目光从此望向下一个四十年的此刻,《艺术家》杂志必然经验满满、四十而不惑,继续陪伴着台湾美术走下去,不能预见未来都是坦途,但肯定如过去般璀璨而精彩。谨代表主笔的书写群们,祝贺《艺术家》四十岁生日快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台湾的女性艺术家在艺术界扮演的角色和她们的作品一直非常关注,觉得她们的作品往往能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所以,在偶然看到《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这本书时,我立刻心生期待。我想象,这本涵盖了《艺术家杂志》四十年创作历程的画册,肯定会收录不少杰出的台湾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她们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通过绘画、雕塑、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她们的生命体验、社会观察和女性意识的。书中会不会有对那些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表达自我、并在艺术界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艺术家们的专题介绍?她们的作品,是否会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温柔力量,或是对社会议题的独特反思?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台湾女性艺术家们在当代艺术发展中所贡献的多元声音和丰富色彩。

评分

我对台湾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在具象绘画和写实主义的探索方面,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很多台湾艺术家在处理现实题材时,总能展现出一种细腻而深刻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台湾当代美术通鉴:艺术家杂志40年版》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想象,这本厚重的画册,可能会收录大量在过去四十年间,那些坚持具象绘画道路的艺术家作品。我期待看到他们如何描绘台湾社会的人物群像,如何捕捉台湾小镇的市井风情,或者如何通过写实的笔触,揭示出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层情感和思考。也许会有艺术家专章介绍,深入剖析他们独特的技法和创作理念,又或许会有专题文章,探讨在抽象艺术占据主流的时代,具象写实绘画如何在台湾艺术界得以延续和发展,甚至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写实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关注,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好几本关于台湾当代艺术的书籍,有的是介绍某个特定时期、有的是聚焦某几位标志性艺术家,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无意间看到《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我眼前一亮。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序言就让我对它的期待值飙升。它不像一般画册那样只陈列作品,更像是一部梳理台湾艺术脉络的编年史,通过《艺术家杂志》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过去四十年间台湾艺术生态的变迁,从早期默默无闻的探索者,到如今在国际舞台上闪耀的各个流派,这种历史感和厚重感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我尤其期待它对于那些被时间洪流淹没的、但依旧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家和作品的挖掘,那些在特定时期引领风潮、却可能不被大众熟知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和创作,一定能为我打开全新的艺术视野。而且,《艺术家杂志》本身就承载了无数人的艺术记忆,将这些记忆汇集成册,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收藏价值的事情。

评分

我对台湾的装置艺术和概念艺术一直十分着迷,总觉得这些形式能够突破传统的视觉界限,直接触及观众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台湾当代美术通鉴:艺术家杂志40年版》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我猜测,这本集结了《艺术家杂志》四十年精选的画册,一定会收录大量极具实验性和前瞻性的装置和观念艺术作品。我非常好奇,在过去这四十年里,台湾的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各种现成物、空间、声音、影像等媒介,来构建他们独特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的。书中会不会有对那些在当时颇具争议、却深刻影响了台湾当代艺术走向的大型装置艺术的详细介绍?会不会有对那些以概念为核心、引发深刻思考的艺术项目的深入解读?我期待着能够看到这些作品如何挑战我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如何拓展艺术的表现边界,以及它们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独特的美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城市记忆和空间美学充满兴趣,总觉得在那片土地上,现代与历史、东方与西方,总有一种奇妙的融合。这次偶然接触到《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让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种融合的钥匙。虽然我还没细读,但单凭书名就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线索:通过《艺术家杂志》这四十年来的记录,我们可以看见台湾当代艺术家是如何将他们的目光投向这片土地,如何回应社会变迁、政治格局、文化思潮,并最终将这些感受和思考转化为视觉语言。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大量关于如何描绘城市景观、如何处理历史遗迹、如何展现岛屿特有的自然风光,以及艺术家们如何从台湾本土的文化母体中汲取灵感,并将其与国际前沿的艺术观念相结合的案例。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些关于雕塑、绘画、装置等不同媒介的作品,它们如何在台湾这片独特的土地上生长,又如何反映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