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

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艺术家》杂志四十周年
  
  《艺术家》杂志诞生于1975年,至2015年创刊四十年。作为世界华人圈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艺术杂志,在四十而不惑的生日时刻,出版这套《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以期作为一种经历台湾美术由传统走向创新、从本土迈向世界的时代跨越,并见证台湾美术发展重要的世代过渡。

  这套书的内容是由美术学者倪再沁所精心策划,1975-2004年亦由他独立撰稿,2005-2014年则加上李思贤、徐婉祯、范峻铭、安怀冰合着。《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含括之前30年版,经重新编排为十年1册,40年共4册、编修、装祯、付梓,合装成一套书;每一年度要目有:年度回顾、焦点作品、重要展览、精采论述、关键人物、新闻焦点、《艺术家》导读、年表大事记,以及各项配图。是观察与探索现代台湾美术的具体重要着作,更是认识台湾当代美术史的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倪再沁(1955-2015)


  .艺评家、艺术家、策展人
  .曾任国立台湾美术馆长
  .东海大学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院长
  .东海大学美术系专任教授

李思贤(1969-)

  .法国巴黎第四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
  .艺评家、策展人
  .东海大学美术系、静宜大学资传系副教授

徐婉祯(197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所艺术评论博士
  .美术史研究、艺术评论、策展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美术系助理教授

范峻铭(1975-)

  .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    
  .视觉艺术家    
  .高雄市福山国中艺术与人文教师

安怀冰(198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艺术创作理论博士    
  .艺术创作、艺术评论    
  .台湾艺术大学版画艺术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序/何政广 编者序/艺术家出版部 序Ⅰ/倪再沁 序Ⅱ/倪再沁 序Ⅲ/李思贤

第1册
1 9 7 5 年度回顾:立足台湾、放眼天下 焦点作品:卓有瑞的「香蕉连作」 重要展览:中西名家画展 精采论述:谢里法的〈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 关键人物:魏斯 新闻焦点:《艺术家》创刊 《艺术家》导读:初露光芒 1 9 7 6  年度回顾:乡土美术图腾的出现 焦点作品:朱铭的〈同心协力〉 重要展览:洪通画展 精采论述:有关盐月桃甫的争论 关键人物:廖继春 新闻焦点:洪通旋风 《艺术家》导读:意气风发的年代 1 9 7 7 年度回顾:在平静中埋首创作 焦点作品:席德进〈山下的农家〉  重要展览:「台阳」四十届纪念美展 精采论述:孙嘉阳的「风土与造形」 关键人物:张文卿 新闻焦点:《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完稿、结集 《艺术家》导读:由传统、本土向外开展 1 9 7 8 年度回顾:嘈杂纷乱的美术界 焦点作品:乌尔古洛的〈裸女〉及陈昭宏的〈海滩〉 重要展览:西班牙20世纪名家画展 精采论述:席德进的「台湾古建筑探索」 关键人物:林惺岳 新闻焦点:萧勤、刘国松回台 《艺术家》导读:紧随时代的脉动  1 9 7 9 年度回顾:回顾中前进 焦点作品:刘其伟的〈薄暮的唿声〉 重要展览1:光复前台湾美术回顾展 重要展览2:全国青年画展 精采论述:澎湖群岛考古专辑 关键人物:蓝荫鼎 新闻焦点:画廊业快速成长 《艺术家》导读:活泼而多元 1 9 8 0 年度回顾:百花齐放 焦点作品:杨文霓的〈天籁〉 重要展览:毕卡索347展 精采论述:筏湾的婚礼 关键人物:杨文霓 新闻焦点:「现代画」的复甦 《艺术家》导读:广告时代来临 1 9 8 1 年度回顾:奠基的时代 焦点作品1:何怀硕的〈独立苍茫〉 焦点作品2:杨元太的〈同舟共济〉 重要展览:中日现代陶艺展 精采论述:陈英德的〈20世纪美术史上被遗忘的一段写实运动〉 关键人物:席德进 新闻焦点:赵无极来台 《艺术家》导读:资讯与史料 1 9 8 2 年度回顾:陶艺年代 焦点作品:冯盛光的〈箱〉 重要展览:李梅树八十回顾展 精采论述:陈英德的大陆美术报导 关键人物:宋龙飞 新闻焦点:陶艺时代来临 《艺术家》导读:陶艺热潮 1 9 8 3 年度回顾:迎接美术馆 焦点作品:董振平的〈奥祕〉 重要展览1:明清时代台湾书画展 重要展览2:中华民国国际版画展 精采论述1:陈英德的〈80年代的新自由形象绘画〉 精采论述2:陈英德的「海外看大陆艺术」 关键人物1:李梅树 关键人物2:张大千 新闻焦点:台北市立美术馆开馆 《艺术家》导读:美意一○○ 1 9 8 4 年度回顾:美术馆时代 焦点作品:陈其宽的〈返〉 重要展览:韩国现代美术展 精采论述:放眼世界看曲德义的〈巴黎艺术导游〉 关键人物:李仲生 新闻焦点:北美馆开馆后的诸多问题 《艺术家》导读:美术馆风云

第2册
1 9 8 5 年度回顾:后现代现象 焦点作品:李再钤〈低限的无限〉 重要展览1:台湾地区美术发展回顾展 重要展览2:前卫、装置、空间展 精采论述:威尼斯国际双年展 关键人物:陈德旺 新闻焦点:艺术上街 《艺术家》导读:琳琅满目
1 9 8 6  年度回顾:北美馆与苏南成 焦点作品:李义弘的〈自然与画意〉 重要展览:中国现代绘画回顾展 精采论述1:陈奇相的〈相片视觉影像的 灵魂〉 精采论述2:吴玛悧的「达达」 关键人物:余承尧 新闻焦点:美术中国,当代美展 《艺术家》导读:西方资讯,台湾报导 1 9 8 7  年度回顾:狂飙中的平静 焦点作品:李铭盛的〈艺术的哀悼〉 重要展览:眼镜蛇 精采论述:陈英德的〈什么是现代雕刻〉 关键人物:查理.摩尔 新闻焦点:大陆艺术热 《艺术家》:在西洋与中国的夹缝中 1 9 8 8  年度回顾:美术馆的病象 焦点作品:萧如松的〈静物〉 重要展览:「达达的世界」艺术展 精采论述:陆蓉之的「后现代的艺术现象」 关键人物:谢里法 新闻焦点:省美馆开馆 《艺术家》导读:彼岸、北方、美术馆 1 9 8 9  年度回顾:艺术与政治 焦点作品:吴天章的〈史学图像〉 重要展览:林风眠九十回顾展 精采论述:颜娟英的〈台湾早期西洋美术的发展〉 关键人物:李泽藩 新闻焦点:裸体画的盛行 《艺术家》导读:大陆美术热 1 9 9 0 年度回顾:多元化的世纪末 焦点作品:杨茂林的「MADE IN TAIWAN」 重要展览:台湾早期西洋美术回顾展 精采论述:王秀雄〈台湾第一代西画家的保守与 权威主义暨其对台湾战后西画的影响〉风波 关键人物:梵谷 新闻焦点:台湾美术之「边缘战斗」 《艺术家》导读:成长快速,难以负荷 1 9 9 1 年度回顾:难以回顾的年代 焦点作品:黄铭昌「稻田」系列 重要展览:「台北────纽约、现代艺术的遇合」展 精采论述:黄海鸣的〈福鲁克萨斯〉 关键人物:廖德政 新闻焦点:绘画市场狂飙 《艺术家》导读:广告泛滥、反客为主 1 9 9 2 年度回顾:希望与失望 焦点作品:连德诚的〈新闻(四)〉 重要展览:中华民国画廊博览会 精采论述:吴玛悧的「第九届文件大展」 关键人物:陈澄波 新闻焦点1:中华民国画廊协会成立 新闻焦点2:《台湾美术全集》出版 《艺术家》导读:台湾美术的丰收 1 9 9 3 年度回顾:一个「大」时代 焦点作品:林正仁的〈源〉 重要展览:台湾美术新风貌展 精采论述:陆蓉之的〈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与启蒙〉 关键人物:李铭盛 新闻焦点:威尼斯国际双年美展 《艺术家》导读:精实壮大的一年 1 9 9 4 年度回顾:地方化与国际化 焦点作品:林惺岳的「山」中〈激流〉 重要展览:台北县美展:环境艺术 精采论述:林惺岳的〈大战阴影下的美术〉 关键人物:刘锦堂(王悦之) 新闻焦点:高美馆开馆 《艺术家》导读:丰富、精采,令人赞叹

第3册
1 9 9 5 年度回顾:骚动狂热的年代 焦点作品:郭振昌的「台湾造相」 重要展览:罗浮宫珍藏名画特展 精采论述:「女性与艺术」专辑 关键人物1:杨三郎 关键人物2:李石樵 新闻焦点: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家》导读:无所不在、迎向新时代 1 9 9 6 年度回顾:失序年代.新人辈出 焦点作品:姚瑞中「历史测量」系列——「反攻大陆行动序篇‧入伍篇」 重要展览:二二八美展 精采论述:北美馆96双年展——台湾艺术的主体性 关键人物1:江兆申 关键人物2:洪瑞麟 新闻焦点1:故宫国宝出国争议 新闻焦点2:张振宇 《艺术家》导读:呈显艺术丰富的面向 1 9 9 7 年度回顾:美术国际化、本土性艺展缺乏聚焦能量 焦点作品:陈建北〈被囚禁的灵魂〉 重要展览:黄金印象 精采论述:公共艺术丛书 关键人物:颜水龙 新闻焦点:华山艺文特区 《艺术家》导读:掌握艺术大环境与时代脉动 1 9 9 8 年度回顾:大事、大展与大人物辈出的台湾艺坛 焦点作品1:袁广鸣的〈难眠的理由〉 焦点作品2:陈界仁的「魂魄暴乱」系列 重要展览:台北双年展「欲望场域」 精采论述:全球华人美术策展人会议 关键人物1:刘启祥 关键人物2:陈进 新闻焦点:蔡国强 《艺术家》导读:展现台湾美术开阔的视野与深厚内涵 1 9 9 9 年度回顾:当代艺术介入社区空间 焦点作品:王俊杰〈给亿万消费爱用者的献礼〉(FOCL) 重要展览:鹿港「历史之心——装置艺术大展」 精采论述:《台湾美术评论全集》出版 关键人物:时代的他者——黄荣灿、荒烟、朱鸣冈 新闻焦点:〈莲池〉留驻省美馆 《艺术家》导读:瞻望、期许——迎接千禧 2 0 0 0 年度回顾:艺术产业出现萧条景象 焦点作品:林明弘〈台北市立美术馆2000.9.9~2001.1.7〉 重要展览1:台北双年展「无法无天」 重要展览2:兵马俑——秦文化特展 精采论述:20号仓库启用——闲置空间再利用的在地思考 关键人物:陈夏雨 新闻焦点: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艺术家》导读:面对瞬息万变的艺坛勇往直前 2 0 0 1 年度回顾:纷扰的年代也是奋起澄明的创作年代 焦点作品:石晋华〈走铅笔的人〉 重要展览:台北「粉乐町」vs.台中「好地方」 精采论述:高千惠「活性因子」────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策展论述 关键人物:王攀元 新闻焦点:〈台北当代艺术馆〉开馆 《艺术家》导读:科技与建筑、艺术大展详实报导评介 2 0 0 2 年度回顾:公办展览为艺术界注入活力 焦点作品:郭维国「暴喜图」系列 重要展览:Co2台湾前卫文件展 精采论述:〈奖的权威与艺术────论「台新艺术奖」及「台北双年奖」〉 关键人物:陈庭诗 新闻焦点:〈台北怪谈〉 《艺术家》导读:聚焦亚洲美术、出版多部精采艺术专书 2 0 0 3 年度回顾:台湾美术界缴出可观成绩 焦点作品:崔广宇〈系统生活捷径────表皮生活圈〉 重要展览:涂维政「出世神韵────神祕卜湳文明遗迹特展」 精采论述: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人物:陈慧坤 新闻焦点:古根汉美术馆(台中分馆) 《艺术家》导读:艺术家越来越丰富多元 2 0 0 4 年度回顾:超级大展退位时代、专题性策展时代来临 焦点作品:树人自拍〈五大华人之光:「铁马」〉 重要展览1:「虚拟的爱」 重要展览2:金门碉堡艺术馆 重要展览3:施工忠昊「迷宫中的朝圣」 精采论述:「台湾当代美术大系」出版 关键人物1:林玉山 关键人物2:梅丁衍 新闻焦点:新台湾艺文之星 《艺术家》导读: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全方位艺术资讯平台

第4册
2 0 0 5 年度回顾:全球在地?
焦点作品:杨炯杕〈时光封印〉
重要展览:国美馆「威廉.莫里斯与工艺美术特展」与「颜水龙工艺特展」
精采论述:当代艺术废墟观游
关键人物:吕佛庭
新闻焦点:海安路艺术造街计画
《艺术家》导读:中国热与市场蓬勃发展
2 0 0 6 年度回顾:蔚为奇观!
焦点作品:黄海昌〈再:注视〉
重要展览:大观──北宋书画、汝窑、宋版图书特展
精采论述:为传统艺术建碑立传:《台湾艺术经典大系》出版
关键人物:林曼丽 新闻焦点:华山艺文特区涂鸦事件
《艺术家》导读:将目光投向「欧洲」的一年
2 0 0 7 年度回顾:动画艺术,数位时代!
焦点作品:林铨居〈晴耕雨读〉
重要展览:后解严与后八九
精采论述:黄建宏〈行为(动)如何可能?──无器官身体的思维〉
关键人物:李俊贤 新闻焦点:宝藏巖正式成为「历史聚落风貌特定专用区」 《艺术家》导读:《艺术家》开本变大与阅读分流
2 0 0 8 年度回顾:艺论纷纷
焦点作品:吕理煌与建筑繁殖场〈幻域计画〉
重要展览:「心象.原型.无垠之境──向陈夏雨、陈幸婉致敬」系列
精彩论述:再生文化艺术场域:展览空间的转化经营
关键人物:陈郁秀
新闻焦点:台湾艺坛双年展热
《艺术家》导读:文化宽度的深度书写与文化环境的媒体责任
2 0 0 9 年度回顾:光荣与梦想
焦点作品:陈韵如〈非墨之舞〉
重要展览:「双凝──台湾女性艺术的镜观视角」与
「望向彼方:亚洲新娘之歌(III)──侯淑姿个展」
精采论述:文化经济力──思索创意产业
关键人物:董阳孜
新闻焦点:陶亚伦〈宏观调控下的当代艺术〉
《艺术家》导读:艺术接班人与新艺术环境泛论
2 0 1 0 年度回顾:激进之后
焦点作品:叶育男×赵陆「艺术与观念」系列
重要展览:媒体大哼──倪再沁特展
精采论述:台湾纪实摄影的传承与变貌
关键人物:张光宾
新闻焦点1:景美人权文化园区游文富作品遭破坏
新闻焦点2:陈界仁重砲抨击北美馆商业媚俗
《艺术家》导读:城市、艺术、文创法
2 0 1 1 年度回顾:中华民国建国百年
焦点作品:林珮淳〈夏娃克隆启示录〉
重要展览1:后民国──没人共和国
重要展览2: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精采论述:王柏伟〈后现代之后与艺术的未来──寻找艺术跨域的理论与历史位置〉
关键人物1:张照堂
关键人物2:杨英风
新闻焦点:大故宫计画
《艺术家》导读:台湾美术史之再审视
2 0 1 2 年度回顾:艺术人热中参与文化政策
焦点作品:〈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重要展览:行过江南──陈澄波艺术探索历程
精彩论述:李思贤〈重要的本来就不是艺术──老栗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人物:谢德庆 新闻焦点:「新台湾壁画队」海外出击
《艺术家》导读:数位.科技.新媒体
2 0 1 3 年度回顾:争议与抗议──艺术朝社会运动转进
焦点作品: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
重要展览:瞬间的永恆──普立兹新闻摄影奖70年大展
精采论述:吕佩怡「被想像的国际潮流绑架」
关键人物1:赵无极
关键人物2:吴学让
新闻焦点:黄色小鸭热潮
《艺术家》导读:与时俱进、专业策画
2 0 1 4
年度回顾:自尊VS.自信──多方交流、亚际对话时代来临
焦点作品:黄博志〈五百棵柠檬树〉
重要展览:城南艺事──汉字当代艺术展
精采论述:龚卓军〈余地自治的政治宣传──论318学运中艺术框架的遽变〉
关键人物:陈顺筑
新闻焦点:吴天章代表台湾参加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家》导读:多元、成熟、再出发

图书序言

序(何政广撰文)

  《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是一本透过《艺术家》见证台湾美术成长的着作。
  
  作者倪再沁阅读了从1975年6月号至2004年12月号《艺术家》,以他的观点写出有关台湾美术的阅读心得报告,而从2005年1月号至2014年12月号《艺术家》的部分,则由倪再沁、李思贤、徐婉祯、范峻铭、安怀冰等合作撰写。
    
  四十年来,台湾政经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变迁,《艺术家》创刊在70年代,从本土出发的领域发展成世界性的内涵,四十年持续推广艺术的普及化,坚持艺术书写也能简洁潇洒,对于重要艺术新闻的专辑报导、稳健的专栏,以及简明扼要的艺评等多元化的内容编排,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十足地反应了艺术界的现况,以及艺术世界的日渐国际化。回顾当时的《艺术家》,宛如一棵幼苗,历经四十年海内外的敲锤、冶鍊,如今成为台湾当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稳重大树。
  
  让《艺术家》成为了解本土和世界艺术动向的重要杂志,以诚恳优雅和感性的理性报导艺术,并持续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热情和关心,一直是我们秉持的编辑理念。和读者的互动也是支持我们走更远路的主要力量。唯有透过读者的眼睛,获得大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艺术家》的视野更宽广,脚步更稳健,真正能够立足台湾、放眼世界。
  
  从《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一书,可以体验到时光的流逝带走的昨天,许多不同时代的画面和图像,给我们的感觉是鲜活的,充满了亲切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的变迁,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这本书是作者倪再沁、李思贤、徐婉祯、范峻铭、安怀冰阅读了四十年《艺术家》的笔记,观点偏重在有关台湾当代美术的部分。其实,《艺术家》内容是相当多元而宽广的,如果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写出另一本不同观点的笔记,透过《艺术家》,共同见证四十年来台湾美术的发展与成长。
  
  超现实主义大艺术家米罗(Joan Miró)曾说:「比艺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出来的、传播出去的东西,它在大地播下的种子。」期许《艺术家》在每一颗心灵里,散播艺术的种子,结出更多美好的艺术果实。在《艺术家》发刊四十週年之际,我们诚挚感谢海内外无数读者、作者的支持与关怀,全球化的时代,艺术的面貌如百花盛放地多元纷呈,《艺术家》由关怀本土艺术文化出发,进而开拓观照全球的视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讯息和分析报导,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与生活。我们回顾台湾美术美好的过往,也展望亮丽璀璨的未来。
 
编者序(艺术家出版部)

  2015年6月,《艺术家》杂志欢度四十岁生日了!
    
  《艺术家》是当今台湾篇幅最厚、历史最久、拥有最广读者群的专业性艺术杂志。在二十年前(1995)过二十岁生日之时,曾经邀请艺评家倪再沁撰写了《艺术家←→台湾美术:细说从头二十年》一书。倪再沁当时从《艺术家》杂志1975年的创刊号为始,整整阅读了二十年来的二百四十本杂志之后,再从中耙梳、分析了所有的美术境况与发展。他以每一年度的十二期杂志中,设定的七个关键要点来阐述他个人对这本杂志,以及对台湾艺坛的看法,勾勒出台湾艺坛的史实记录与生态发展。这七个选项内容分别是:(1)评论每一年度的《艺术家》杂志内容(2)挑选现身在杂志中的一位重要人物(3)介绍一位艺术家的一件代表性作品(4)介绍该年度最具代表的一个展览(5)评选一位《艺术家》作者的重要论述(6)推选出该年度热门艺术新闻焦点(7)回顾这整年度台湾艺坛整体环境。
  
  二十年前,作者倪再沁还是四十岁年纪的青壮派,在美术圈子内涉猎已深,写过多篇严谨的论述和重量级的着作,他的见解在艺术界早已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加上《艺术家》编辑部配合内容由资料库中挑选配图,让艺术家的作画记录照片、艺术画作图片、历史事件记录文件照片等佐证倪再沁文中的观点,交织成一本点线面相环相扣、纵横时空细细囊括的《艺术家》二十年回顾,而这一回顾却也如实地见证了台湾美术的发展经过。
  
  匆匆时光飞跃,《艺术家》杂志迈入第四十年了。在台湾,这个越来越倾向短线操作的社会里,要花四十年的岁月,立足在一个非大众流行取向的艺术领域努力耕耘,其实是相当辛苦的工作,在四十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时点,再度出版一本书来纪念走过的痕迹,意义是非常特别的。尤其这许多年来的台湾艺术文化的处境,伴随台湾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脉动与变迁,一路经历了蓬勃、跃进、奔腾、坠落、反扑、凝练、等待、观望、期盼……的各种阶段,所蜕变而成的艺术生态已又是另一番气象了。因此,再次细说这四十年,更是责无旁贷。
  
  这本定名为《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40年版》的着作,除了新增的近十年新稿,也收入原先三十年的文字(文字部分修过,并从原先七项重点调整顺序,包括:年度回顾、焦点作品、重要展览、精采论述、关键人物、新闻焦点、《艺术家》导读、年表大事记;艺术家编辑部并重新整理、设计装帧,期以更紧密的结合方式,呈现出「台湾当代美术通鑑」的内涵),所以成书中以十年为一单位结集成一册,四十年共为四册,合装成为套书,便于阅读及保存。
  
  新增的十年文稿中,是由倪再沁一手策画,增加李思贤、徐婉祯、范峻铭、安怀冰等执笔的论述,关怀台湾整体面向的叙述更宽广,部分内容也衍生到网路及数位艺术现象,对台湾艺术界的生态有更深入的见解与论述。宏观与微观兼容并进,这本书见微知着,缩影台湾美术史四十年来的历史与价值。《艺术家》杂志四十年来推广台湾美术的努力,已与台湾美术史紧紧地融合于一体。
  
  时光冉冉,四十年说长又短。《艺术家》杂志将开朗地迈向崭新的未来,继续一步一脚印努力前进。四十年,对台湾甚至世界的艺术杂志而言,已经是一个隆重的里程碑了,《艺术家》将持续与时代共进,坚持理念,步步为营,见证台湾美术未来的发展。
 
1(倪再沁写于1995年)
  
  在1994年5月,初次和何政广正式会面,谈《艺术家》二十周年的计画,当时并未做成决定。回高雄后,我把1975年所有的《艺术家》看了一遍,也不过几天而已。算算还有一年的时间,于是就爽快地对何先生说:「没问题。」
  
  问题很大,看一遍和整理一遍大不相同,写什么?怎么写?把1975年的《艺术家》反反覆覆看了不下十次才决定写什么,一下笔洋洋洒洒万余言还停不了笔。但不能这么写,否则会没完没了,于是从头再来,简明扼要地写,1975年的「细说从头」不到一万字,前前后后却耗了一个月。
  
  刚开始写还满怀信心,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阅读和思索,许多以往没兴趣或懒得看的部分都仔细读了几遍,收获很多,但写作进度却很慢。才写不到几年就开始着急了,看着书架上一排排《艺术家》,哪一年才写得完?于是,我只好逃离书房,逃离两百多本《艺术家》,每天早晨,把要看的《艺术家》装进书包,到「麦当劳」去。
  
  刚开始,我可以把一整年的《艺术家》装进书包,叫杯咖啡,在最吵杂的声音里,最能陷入沉思或振笔疾书;之后,我可以带走七、八本《艺术家》,从早上八点「德州炸鸡」开始营业一直坐到回家吃晚饭;之后,只能带五、六本《艺术家》,带三、四本(愈来愈重),杂志是愈带愈少,而地盘也愈来愈吵,肯德基、温蒂、侬特利……这些都是我「上班」的据点。
  
  我最常去的是大立百货对面的「德州炸鸡」,里面的服务生都知道我这个只点咖啡不吃炸鸡的老学生。一个人、一叠稿纸、一堆书,还有一颗早已疲惫的心,每天看《艺术家》,读了后写、写了后改,重复不停地做同样的事,你累不累?写到80年代中期,我就后悔接下这个工作了。
  
  由于规格所限,人物、作品、展览、论述……要百中选一何其难也,是《艺术家》的重点又要是「台湾美术」的一段,而前提是在《艺术家》的分量够不够?我很想写罗青的〈柏油路〉、于彭的〈后花园〉、许自贵的〈天地海人〉、李俊贤的〈飞蛇在天〉……,但这毕竟是《艺术家》的回顾。
  
  就算在《艺术家》够分量,也得要一枝独秀的局面才行,我也想写黄海云、杨识宏、郭振昌、庄普、卢怡仲……,但总是有特别突显的人物出现,只好搁下某些重量级人物了。《艺术家》和台湾美术往来密切、互动频繁,但杂志所能顾及者是十之八九,总有一、二难以周全之处,有遗珠之憾实在所难免。
  
  记得,我曾在回顾某杂志历史时,说自己写的是「笔记」,但美术界却视之为「历史」,以致大家愤怒不已。为什么笔记会变成历史呢?这是我一直想不透的。写《艺术家》二十年,虽然是「细说从头」,二十万言,但它仍然是「笔记」,希望美术界人士不要想偏了。
  
  《艺术家》二十年,撇开「写」不谈,只要「看」就够看死人了。如果不是头脑坏了,谁能把它看完。能看完再写下心得,岂不是不太正常吗?说实在话,对《艺术家》,我是又爱又恨,看到好文章、精采的图片、丰富的资讯……,所以,我的书包里常有刚出炉的《艺术家》;不过,太多的广告、夹带的吹捧文章,还有愈来愈厚的重量……,曾经,有那么几个月火大不买《艺术家》了,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心里一直不踏实,只得又去把漏掉的几期补全,然后──一口气读完。所以到今天,我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二十年来的《艺术家》。
  
  自1975年6月开始,自主性强、珍视文化传统,在没有广告支持下渗澹经营的《艺术家》从此走进台湾美术的历史中,这二十年来,它的自主性由强转弱又转强、由文化传统走向本土、走向国际而后兼容并蓄;由没有广告到满档到下滑到再攀升,由惨澹经营到强势运作到唿风唤雨到四平八稳,《艺术家》的变化真是令人目不暇给,甚至眼花撩乱,想要把它看清楚,恐怕得好好看它个二十年,或至少看「细说从头二十年」,就知道《艺术家》真是丰富又精采。
  
  终于看完也写完了,想想真是像书虫一样把它给啃光的,过去几个月,我几次动念想「毁约」。如今,看看堆满一桌子的稿子,散落一地的《艺术家》,想想二十年的点点滴滴,还有这一年来的念兹在兹。我在想,其实写得太少了,应该把它扩充为四十万字或六十万字……。咔咔,算了吧,想搞清《艺术家》和「台湾艺术」这二十年的历史,还是自己慢慢一本一本看吧!
  
  由于要看要写的实在太多了,我每看完写完一章就把杂志和稿纸扔到一角,后续作业是由别人代劳,此外,五、六百页的《艺术家》如果不先浓缩是找不出重点的,我开始动笔前也有人替我先做好前置作业。谢谢小禅和雅丽帮我做前置和后续作业,我才能真正「细说从头」。也谢谢戴小兰和倪晨帮我校稿,我的习惯是写完就累得不想再看,没有他们,我自己只能爬格子罢了。
  
  当然,真正要感谢的是《艺术家》,它为台湾美术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使台湾美术愈来愈精采,而让它顺利走过二十年的何政广也值得我们致上最高的敬意。毕竟,二十年不是可以轻松走过的,尤其《艺术家》有过一段艰苦的岁月,没有恆心和毅力是难以坚持到底的。
  
  《艺术家》二十年和「台湾美术」的这二十年,是一起走过的,愿它们愈来愈圆满也愈光彩。
  
  说了那么多「感想」,最后,不能免俗地要再补上最后一句──祝《艺术家》二十岁生日快乐。
 
2(倪再沁)

  十年前,当我写完《艺术家》杂志二十年回顾专文时,像结束一桩艰鉅的工程般,身心俱疲,心想再也不做这种长期抗战的傻事了。没想到十年之后,我又展开一段疲累的书写历程,因为艺术家杂志已迈入第三十年了。
  
  此一跨世纪的十年(1995-2004),台湾有多少变化?总统民选、政权交替、集集大地震、公投制宪……。美术界有多少事?华山、当代馆、台北双年展、20号仓库,还有已经消失的「省美馆」……。至于《艺术家》,有多少值得阅读、值得探讨的作品、展览、论述、人物……当可想而知。
  
  想想我自己,当年精力过人,所以才洋洋洒洒写那么多读后感,那时我还是个游侠,之后到大学任教、担任馆长,再回校执教、掌理系所,此刻是院长、工作已五度异动,家也由高雄搬到台中、再搬回台北,而后又迁回台中,十年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再写《艺术家》,已逾知天命之年,所以力不从心,只能总理其事,幸赖小禅、峻铭、晓彤协助编撰,才能在几个月完成如此繁杂的工作,在每天得面对《艺术家》的艰苦岁月中,每每兴起为什么又做这种蠢事的感叹。如今书稿已成,才觉得一切辛苦都是有代价的。
  
  值此《艺术家》三十週年之际,仍要不免俗地祝贺这本台湾最厚、最久的艺术杂志,生日快乐,愿《艺术家》和台湾美术都有美好的未来。
 
3(李思贤)
  
  世界华人圈最老牌的中文艺术杂志《艺术家》四十岁了,真不容易!
  
  人的一生中顶多也只有两个四十岁,那四十就等同是「半生」或「中年」的明确临界标志。我们经常将孔子的「四十而不惑」挂在嘴边,在某个意义上来说,「中年」是可以开始收割的时候,「中年」却也是开始寻求转变和继往开来的起点。
  
  2014年7月30日中午,倪再沁老师约集徐婉祯、范峻铭和我,到东海大学对面的麦当劳讨论,说要一起写「艺术家杂志四十年」的专书。老师将最后这十年(2005-2014)做了:三(倪)、三(李)、二(徐)、二(范)的责任划分,并约好一个月后提出初步的书写词条大纲,以为规划书写方向的基础。就这么「艺术家杂志40年写稿大队」成军了。
  
  回顾《艺术家》过去四十年来,经历了台湾美术由传统走向创新、从本土迈向世界的时代跨越,见证了台湾美术发展史重要的世代过渡。作为台湾最老牌的艺术杂志,从传统国画、油彩、雕塑到当代水墨、空间装置和数位互动,四十年来的《艺术家》在一本杂志中同时兼顾了无数艺术同好的各种品味与偏好,虽然看起来有些琳琅满目的杂乱,但丰富而多元的内容确是极为周到。倪老师在《艺术家台湾美术:细说从头二十年》和《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杂志30年版》二书中已对过去三十年(1975-2004)的《艺术家》做了精彩的着述;而今,在倪师二书的基础上,我们该如何在该年度的众多作品、展览、论述、人物、新闻等项目中摘要书写,其实并非易事。
  
  在任务启动之初,我们在固定的期程里都会各自向老师呈报书写词条的海选结果,他也能逐一地删修我们所提出的条目。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倪老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急速下滑,为了让他安心静养,家人断绝外界打扰,我们完全无法得知他的近况,连带使得大家的撰稿工作走得十分踌躇。2015年1月13日中午,倪老师给了我电话,他用气若游丝的极其微弱的声音交代我「艺术家40年」未来的工作方向,要我接下整本书未来的责任,要我务必完成何政广先生这个大任务,不能拖稿、不得延误……。四天后,我邀了这几位师弟、师妹们到台北,将未来的工作做出擘划,包括词条的分工书写、时程的掌握等等。2月1日上午,倪老师溘然长逝,半月前的那通电话竟是我和他的最后通话!电话里老师的殷殷期盼,成了我日后咬牙扛起此一重任的最大动力;而事实上早在我们成军之前,倪老师因身体状况不佳、病痛连连,便曾告诉我他想要传承,希望由我领头带着更年轻的婉祯、峻铭和又安完成此书,但不料却因此一语成谶。
  
  「艺术家40年版」2005-2014年度的书写词条,有近乎90%都是倪老师过目过的,包括他自己未能着手书写的那三年在内。倪老师曾告诉我,写这种书很难公正,只能在取样上相对公正,这成了我在接手审阅工作后拿捏轻重的重要提醒。为了让全套书有一致的框架与格式,在酌量参考其他相关杂志、报导、书籍之外,以《艺术家》作为唯一阅读文本的语境基础是无庸置疑的;而与前三十年书写相关人物不相重复、以台湾为主、具美学代表、不挑自己(除非很重要)、不做吹捧等撰书的基本格局,均依照倪老师所规范的贯彻执行。此虽非美术史书写,但作为台湾当代美术史四十年的伴随经历来说,《艺术家》的话语权实仍有效,作为审阅与主笔者之一的我,怎能不亦步亦趋、戒慎恐惧?
  
  新的《台湾当代美术通鑑—艺术家40年版》套书重新拆版编辑、付梓,除了恭喜《艺术家》发行人何政广先生和杂志社与丛书部历年所有编辑同仁之外,心里对自己的不辱师命、圆了倪老师的遗愿有着深深的悸动,愿以此书的出版告慰老师,也代表婉祯、峻铭和又安感谢老师的栽培之恩。
  
  我们承先启后了倪再沁老师所开启的「台湾当代美术通鑑」系列,也欣喜《艺术家》在四十岁之后有了全新的开始。走过了四十年,在目光从此望向下一个四十年的此刻,《艺术家》杂志必然经验满满、四十而不惑,继续陪伴着台湾美术走下去,不能预见未来都是坦途,但肯定如过去般璀璨而精彩。谨代表主笔的书写群们,祝贺《艺术家》四十岁生日快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