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

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艺术
  • 当代艺术
  • 策展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展览
  • 艺术批评
  • 台湾文化
  • 艺术管理
  • 博物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在地现实做为我们的问题意识,以书写抵抗遗忘

  「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一书针对九○年以来台湾当代艺术策展进行研究与书写实践。「台湾」在此不仅是一地理区域,更多是关于人以及由人所构筑的精神;「当代策展」将「当代」理解为「时间的同志」,在此共享的时间、共栖的时刻、相伴的状态下,从对物件(艺术作品)的保存维护,转变为对具有当下时间之灵魂(艺术家、观众等)的照料。

  本书将「当代」此一在地时间点视为与八○年中后期政治解严与社会变动相关,更明确地将九○年代专题展览的出现,以及对应对既有艺术机制之不满,做为台湾当代策展研究的暂时性起点。以1992年「延续与断裂:宗教、巫术、自然」专题展作为开端,整理到2012年,标举出在此二十年间策展概念的推进、策展实践层面的翻新、以及对后续产生影响力的展览。

  本书内容包括四篇专文讨论台湾当代策展历程、议题与困境;五篇策展前线人物的访谈;以及十篇文章书写台湾策展二十年来里程碑展览与其衍生的策展议题,并收录一百档重要展览的年表。透过回溯、整理、记录、讨论、书写,为浑沌、未定案、现在进行中的台湾当代艺术策展勾勒出大致的风貌,见证其百花齐放的实验性能量,并期待可以提供一种全球化时代下在地的问题意识、观察与议题处理的方法。

推荐好评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志明
台湾当代艺术的脉络与变迁:一部跨越时代的艺术史透视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台湾自特定历史时期以来,当代艺术思潮、创作实践以及艺术生态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发展轨迹。我们不聚焦于特定年份的策展实践本身,而是致力于描绘构成这些展览背后的文化土壤、社会动荡、以及艺术家个体与宏大历史叙事之间的复杂张力。 本书将叙事结构建立在几个关键的时代节点之上,这些节点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折点,更是台湾社会结构重塑的缩影。 第一部分:萌芽与殖民遗产的解构 (约 1940s末 – 1970s初) 本部分深入探讨战后初期台湾艺术界在政治高压与文化断裂背景下的艰难求存。我们首先审视战后初期,承接自日据时代遗留下来的艺术教育体系与本土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困境。在国民政府迁台初期,艺术创作深受“写实主义”和“复兴传统”等官方意识形态的制约。然而,一股暗流——现代主义的引介与探索,正悄然酝酿。 重点分析“现代画会”的成立及其核心成员,如刘国松等人,如何以抽象表现主义为武器,试图打破学院派的僵局。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对西方艺术潮流的跟进,更是对台湾本土文化主体性缺失的一种无声抗议。我们详细考察了水墨画的“革新派”如何重新定义传统媒材,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结构和个人情感表达的载体。本节的重点在于,在审查制度森严的环境下,艺术家如何通过形式的抽象化来规避政治风险,同时建立起属于台湾自身的现代艺术语言的雏形。 第二部分:本土意识的觉醒与批判的兴起 (约 1970s中 – 1980s)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台湾退出联合国等国际事件的冲击,台湾社会内部对“我是谁”、“我们是谁”的追问达到了高潮。艺术不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它开始直接介入社会现实。 本部分详述了“乡土写实”运动的兴起。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台湾的田野、劳工、边缘群体和被遗忘的历史场景。我们细致分析了这一群体如何运用具象写实的手法,结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某些经验,创作出大量充满批判精神的作品,直接挑战了当时的精英文化和经济奇迹背后的阴影。 同时,我们探讨了“先锋艺术”或“行为艺术”的早期实验。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艺术界开始接触到国际上的激进思潮。从对身体的实验性介入,到对既有艺术体制和审美观念的颠覆,这些早期的激进尝试为后来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本部分强调了政治气候的松动如何成为艺术表现尺度扩大的催化剂。 第三部分:解严前后的剧烈变动与身份政治的浮现 (约 1980s末 – 1990s) 1987年解严是台湾当代艺术史上一个无可回避的里程碑。长久以来被压抑的集体记忆、历史创伤和多元族群议题,如排山倒海般涌入公共视野。 本章深入剖析了“后现代主义”在台湾的本土化过程。艺术家们开始大规模地挪用、解构和戏仿历史符号、大众媒介图像以及官方叙事。这种批判性的“拼贴”反映了社会认同的碎片化和复杂化。我们特别关注了关于“台湾主体性”的论述如何在艺术中得到体现,包括对原住民文化遗产的重新发掘与肯定,以及对“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建构与争议。 艺术媒介方面,摄影、装置艺术以及录像艺术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更擅长捕捉瞬时的、非线性的叙事,适应了后解严时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心理。本节着重探讨了艺术界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以及本土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主流接轨时所产生的张力与融合。 第四部分:全球化、市场化与艺术的边界拓展 (约 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台湾艺术生态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成熟的资本市场、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常态化参与、以及数位科技的全面渗透。 本部分聚焦于艺术创作如何回应更宏大的全球议题,如环境危机、移民流动、科技伦理等。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处理台湾内部的历史和身份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亚洲区域的互文性,探索台湾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独特位置。 同时,我们也批判性地考察了艺术品市场化对创作生态带来的影响。大型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的角色日益重要,它们在推介艺术家的同时,也可能无意中塑造了某种“可被销售”的美学范式。我们分析了新兴的艺术群体和实验空间如何努力在商业化的主流之外,维持其批判性和前瞻性。 结语:未竟的叙事与未来的转向 本书的结语部分将对上述四个阶段进行整合性的反思,强调台湾当代艺术的生成逻辑并非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由政治压力、社会运动、文化反思与全球语境的交织驱动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一个关于“成功案例”的清单,而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和“如何表达”的演变史。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坚实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艺术景观的深层结构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著者信息

主编者简介

吕佩怡


  策展人,研究者,艺评人。伦敦大学人文与文化研究博士(2010),研究兴趣为off-site art(美术馆外的艺术实践),美术馆议题,以及透过展览研究与书写尝试建构理论与相关历史,同时也通过策展实践去检视概念,推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当代策展。近期担任第八届2014年深圳雕塑双年展副策展人,并受邀为英国曼彻斯特中国当代艺术中心(CFCCA)亚洲驻地副策展人(Associate curator,Social Engagement / Relational strand)。授课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跨领域艺术研究所、美术创作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以及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已出版专书包括Off-Site Art Curating(2010);主编「搞空间:亚洲后替代空间」(Creating Spaces: Post-Alternative Spaces in Asia)(2011);“Off-Site Art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Special Issue”,Yishu: Journ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No. 42(2010.09)。

计画小组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研究所

  蒲信昌、萧雅云、王慧如、张翡倩、冯馨、陈凯翔、洪培馨、张品杰、梁文英

特约邀稿

  王品骅、郑慧华、林平

图书目录

前言
一个实验性的策展研究 吕佩怡

专文
在路上:─九○年代至今的台湾当代艺术策展 吕佩怡
策展意识与独立意识─重审台湾策展二十年 郑慧华
准策展状态 :一九八○年代的策展空间生产 王品骅
策展人的诞生:台湾策展教育的建构与发展趋向 林平

访谈录
如何思考当代策展?─访谈徐文瑞 洪培馨
策展的材料在哪里?─访谈蒋伯欣 王慧如
国艺会策展专案催生者─访谈赖香伶 张翡倩
台湾策展如何深刻?─访谈黄海鸣 陈凯翔
策展是一种沟通的诚意─访谈李俊贤 冯馨

台湾当代策展地标
策展意识进入台湾初期的触发效应 蒲信昌
从评审到策展人─ 一九九四年「环境艺术」中的责任艺评制 王慧如
台湾当代艺术主体性在哪里?检视一九九六与一九九八台北双年展 萧雅云
纸上作业的征选策展案机制─以一九九九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为例 吕佩怡
一场聪明的冒险?─台北国际双年展「双策展人制」十年 张斐倩
新媒体策展的开端─「发光的城市」(2000) 冯馨
展览如何发声─从「燕子之城」(2006)回望「盆边主人」(1997) 冯馨
理论作为策展架构─「赤裸人」(2006) 陈凯翔
鉴机识变/见机制变─ 机制批判型策展在台湾 洪培馨
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计画(2010-2012) 张品杰

年表
书目
作者群简介

图书序言



林志明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这本有关台湾策展回顾与反思的集体书写,诞生在我系上的师生之间,实是一件值得喜贺之事,尤其是看到近期硕士班课堂学生们的书写,忆起和他们教学探讨的情景,使我很乐意来为本书写篇序文。

  在最近一堂研究所课程中,和同学们讨论「策展意识」(the curitorial),结果一位同学回应说有「策展意识」的展览策画是为了「表达理念」。结果我立即的反应是,如果只是为了「表达理念」,那么直接用写作的方式即可,为何还要调动这么多的资源,不断需要解决各式各样实际问题及进行各种必要协商呢?而且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折腾人及劳累人的事情,犹记得我自己二○一一年由威尼斯策展回来,家人发现我两鬓白发陡增了不少!

  我想眼前这本书在整体主轴的选择上,强调了策展是一个「文化行动」,也是一个「生产和诠释意义」的过程,我想这是为何由二十多年前,「策展意识」在台湾开始萌芽,一直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很「潮」的字眼,甚而我所在的学院里也已开展了「策展学程」,设立了「驻校策展人」制度,并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回顾策展在台湾历史发展的轨迹显然是这本书的重要亮点,它由一个现在年轻人已完全不熟悉的字辞──「责任艺评」──开始,探讨如何经由「策展人制度」的引入,独立策展人风潮的展开,一直到当前正进入学院建制的现状。这中间有许多着名的策展人都提供了他们的见证、书写和意见,而透过共同参与的师生们合作,也由现存的史料中选出了二十年来十个具代表性的展览来做个案研究。虽然这方面的选择不太可能完整,甚而参与的年轻世代们对这些展览的亲身经验和理解也是有限的,但对于台湾策展史的建构而言,本书仍具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

  在我自己的经历中,除了有亲身的策展实践并开始在最近展开一些反省,也指导过一些学生研究展览。这其中总觉得展览研究是学术上仍待开发的一个领域。这主要牵涉到一些方法论问题:首先单是由研究对象的界定就开始便产生问题,因为展览首先是在一个动态之中进行,由时间面来看由开幕到结束,每一天会有所不同,甚至每一天的不同时刻,而展览中的不同区段,尤其因为观众的参与和互动,都一直在变动之中。而且,如果把展览不只当作品的选择和佈置而产生的集合,而是当作一个也包括书写、教育讲解、各式纸本和新媒体出版所结构的复合体,那么展览研究的对象面向将会更复杂,更立体。

  由展览研究方法论这角度来看,二○一○年自英国完成展览研究领域博士论文的吕佩怡老师所主导的这本着作也十分有意义,它由策展的意义介入,开展出许多深具意义的「议题」:包括策展当代性、策展与艺术机制、策展人养成、策展与台湾艺术主体性、策展与企画作业、新媒体策展、策展与理论、策展作为艺术行动等等。以「策展」为出发点,开展出展览研究的许多线索与可能性,我想也是本书另一重要的贡献。

图书试读

一个实验性的策展研究
文/吕佩怡
 
缘起
本书缘起于二○一○年初为我的博士论文Off-Site Art Curating: Case Studies in Taiwan(1987-2007)寻找出版使用的图片,发现即使是离我们不远的九○年代很多基本资料都已缺漏,图片也从正负片到数位档案转换过程中遗失,或是损毁、发霉等,深深感受到陈界仁所说的台湾是无历史感、「无档案社会」,这种对于「无」的惊觉产生一种回溯、整理、收集过往的迫切感。
 
台湾当代策展,更明确地说是台湾当代艺术策展,自九○年以来已成为台湾艺文生态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大量的展览生产,也对策展人/策展进行讨论,然而,展览实践之后便无人问津,留下来的仅是当下报章杂志的现场报导、数篇评论,以图像为主的画册,或杂志制作的专题讨论,基本上针对策展的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在此资料缺席的状况下,既无法进行研究、支持与深化策展实践,也不能在原则概念上给予新生代策展人一些参考。以上这些原因使得这个以「展览」为主角,以「策展」为角度,回看台湾当代策展历程的计画得以诞生。
 
此计画成形于二○一四年初,当时我申请国艺会美术类常态补助的研究案,虽荣幸获得国艺会补助,但在着手研究初期便理解到这不是一个小型的短期计画,为避免拿补助计画有结案时间压力,于是我转而放弃补助,改为独立研究案。二○一二年夏天进行第一阶段访谈,九月我到香港中文大学客座一学期,这个计画案随之搁置,直到二○一三年二月受林志明老师之邀,在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硕士课程开设「台湾大型展演之策展专题研究」,这个延宕的研究案转变为课程,成为一整学期教学教材与讨论重点,并与同学们合作持续进行至今。这个计画经过两年半多次的转折,终于有基本雏形的产生。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呈现是一个具教学性质的独立研究案,一次师生的共同合作学习,一个关于当代策展的实验性的书写。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展览现场图片,每一张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独特的故事。从那些充满实验精神的装置艺术,到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作品,再到那些触及社会议题的观念性创作,都让我感受到了台湾当代艺术的蓬勃生命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策展理念的讨论。例如,策展人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展陈方式,引导观众进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否会考虑观众的接受度,以及如何通过展览打破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我对于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挑战固有认知的策展实践尤为感兴趣。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重要展览是如何策划的,其背后的思想脉络是什么,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是如何合作的,这些细节都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策展这项工作。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策展人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以及他们如何回应时代变迁和社会思潮的探讨充满期待。毕竟,二十年的时间足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策展人作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演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深沉的墨绿色背景上,烫金的标题“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力量。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的艺术类专区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就被那种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拿到手里,分量十足,预感里面定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个对艺术史和策展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台湾近几十年来在艺术界的发展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策展”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展览的组织者,更是艺术的发现者、连接者和阐释者。我特别想了解,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台湾的策展人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掘和呈现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的?他们是如何构建展览叙事,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书中提到的“二十年”这个时间跨度,想必承载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和标志性的展览事件。我期待从中看到不同策展人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他们是如何挑战既有的艺术观念,又是如何推动台湾当代艺术走向国际的。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艺术机构、画廊、独立策展空间以及艺术博览会的运作模式,以及这些实体在台湾当代艺术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梳理出这段时期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理解策展在其中扮演的关键作用。

评分

我被这本书封面设计中散发出的专业感和厚重感所吸引,封面上的文字“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也立刻勾起了我对台湾艺术界发展的好奇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让我理解在过去二十年里,台湾的当代艺术是如何发展,又是如何通过策展这个环节,被呈现、被解读、被传播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策展”这个概念的理解。它是否仅仅是关于展览的组织和安排,还是包含着更深层的艺术理念和文化批判?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展览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展览是如何从一个初步的想法发展成一个成熟的艺术事件?策展人是如何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又是如何构建展览的空间叙事,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策展人之间的学术讨论和方法论的演变很感兴趣。在这二十年里,台湾的策展界是否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风格和流派?策展人是如何在本土文化语境下,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又保持自身创新性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台湾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版图上的位置,以及策展人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艺术现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展览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思想碰撞和文化对话的史书。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台湾当代艺术”这个概念的界定。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哪些元素构成了台湾当代艺术的独特性?是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还是艺术家们独特的表达方式?书中对于策展人的角色定位也让我深思。他们是如何在艺术家、作品、观众以及社会之间搭建桥梁的?他们的决策和判断,对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意义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策展案例,这些案例是如何挑战当时的主流艺术观念,又是如何开启新的艺术方向的。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策展与学术研究、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有所期待。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和商业化的艺术环境中,策展人是如何平衡艺术的纯粹性与现实的需求的?他们是否会面临来自学术界和艺术市场的压力,又将如何应对?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内容必然相当丰富,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个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台湾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意味。作为一名对此领域并不十分专业的读者,我更多的是被那种“二十年”所蕴含的“时间”和“历程”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艺术、关于人、关于时代的宏大叙事。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展览和策展人,而是要深入探讨,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台湾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策展方向的。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策展人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如何捕捉时代精神的案例分析。例如,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哪些社会议题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又是什么样的策展思路将这些作品有效地呈现给公众?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策展人之间的学术争论和方法论差异很感兴趣。不同的策展人,不同的展览,是否代表着不同的艺术理念和价值取向?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在台湾当代艺术的版图上,有哪些重要的策展流派或思想脉络?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策展在这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