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

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在地现实做为我们的问题意识,以书写抵抗遗忘

  「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一书针对九○年以来台湾当代艺术策展进行研究与书写实践。「台湾」在此不仅是一地理区域,更多是关于人以及由人所构筑的精神;「当代策展」将「当代」理解为「时间的同志」,在此共享的时间、共栖的时刻、相伴的状态下,从对物件(艺术作品)的保存维护,转变为对具有当下时间之灵魂(艺术家、观众等)的照料。

  本书将「当代」此一在地时间点视为与八○年中后期政治解严与社会变动相关,更明确地将九○年代专题展览的出现,以及对应对既有艺术机制之不满,做为台湾当代策展研究的暂时性起点。以1992年「延续与断裂:宗教、巫术、自然」专题展作为开端,整理到2012年,标举出在此二十年间策展概念的推进、策展实践层面的翻新、以及对后续产生影响力的展览。

  本书内容包括四篇专文讨论台湾当代策展历程、议题与困境;五篇策展前线人物的访谈;以及十篇文章书写台湾策展二十年来里程碑展览与其衍生的策展议题,并收录一百档重要展览的年表。透过回溯、整理、记录、讨论、书写,为浑沌、未定案、现在进行中的台湾当代艺术策展勾勒出大致的风貌,见证其百花齐放的实验性能量,并期待可以提供一种全球化时代下在地的问题意识、观察与议题处理的方法。

推荐好评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志明

著者信息

主编者简介

吕佩怡


  策展人,研究者,艺评人。伦敦大学人文与文化研究博士(2010),研究兴趣为off-site art(美术馆外的艺术实践),美术馆议题,以及透过展览研究与书写尝试建构理论与相关历史,同时也通过策展实践去检视概念,推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当代策展。近期担任第八届2014年深圳雕塑双年展副策展人,并受邀为英国曼彻斯特中国当代艺术中心(CFCCA)亚洲驻地副策展人(Associate curator,Social Engagement / Relational strand)。授课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跨领域艺术研究所、美术创作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以及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已出版专书包括Off-Site Art Curating(2010);主编「搞空间:亚洲后替代空间」(Creating Spaces: Post-Alternative Spaces in Asia)(2011);“Off-Site Art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Special Issue”,Yishu: Journ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No. 42(2010.09)。

计画小组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研究所

  蒲信昌、萧雅云、王慧如、张翡倩、冯馨、陈凯翔、洪培馨、张品杰、梁文英

特约邀稿

  王品骅、郑慧华、林平

图书目录

前言
一个实验性的策展研究 吕佩怡

专文
在路上:─九○年代至今的台湾当代艺术策展 吕佩怡
策展意识与独立意识─重审台湾策展二十年 郑慧华
准策展状态 :一九八○年代的策展空间生产 王品骅
策展人的诞生:台湾策展教育的建构与发展趋向 林平

访谈录
如何思考当代策展?─访谈徐文瑞 洪培馨
策展的材料在哪里?─访谈蒋伯欣 王慧如
国艺会策展专案催生者─访谈赖香伶 张翡倩
台湾策展如何深刻?─访谈黄海鸣 陈凯翔
策展是一种沟通的诚意─访谈李俊贤 冯馨

台湾当代策展地标
策展意识进入台湾初期的触发效应 蒲信昌
从评审到策展人─ 一九九四年「环境艺术」中的责任艺评制 王慧如
台湾当代艺术主体性在哪里?检视一九九六与一九九八台北双年展 萧雅云
纸上作业的征选策展案机制─以一九九九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为例 吕佩怡
一场聪明的冒险?─台北国际双年展「双策展人制」十年 张斐倩
新媒体策展的开端─「发光的城市」(2000) 冯馨
展览如何发声─从「燕子之城」(2006)回望「盆边主人」(1997) 冯馨
理论作为策展架构─「赤裸人」(2006) 陈凯翔
鉴机识变/见机制变─ 机制批判型策展在台湾 洪培馨
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计画(2010-2012) 张品杰

年表
书目
作者群简介

图书序言

一个实验性的策展研究
文/吕佩怡
 
缘起
本书缘起于二○一○年初为我的博士论文Off-Site Art Curating: Case Studies in Taiwan(1987-2007)寻找出版使用的图片,发现即使是离我们不远的九○年代很多基本资料都已缺漏,图片也从正负片到数位档案转换过程中遗失,或是损毁、发霉等,深深感受到陈界仁所说的台湾是无历史感、「无档案社会」,这种对于「无」的惊觉产生一种回溯、整理、收集过往的迫切感。
 
台湾当代策展,更明确地说是台湾当代艺术策展,自九○年以来已成为台湾艺文生态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大量的展览生产,也对策展人/策展进行讨论,然而,展览实践之后便无人问津,留下来的仅是当下报章杂志的现场报导、数篇评论,以图像为主的画册,或杂志制作的专题讨论,基本上针对策展的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在此资料缺席的状况下,既无法进行研究、支持与深化策展实践,也不能在原则概念上给予新生代策展人一些参考。以上这些原因使得这个以「展览」为主角,以「策展」为角度,回看台湾当代策展历程的计画得以诞生。
 
此计画成形于二○一四年初,当时我申请国艺会美术类常态补助的研究案,虽荣幸获得国艺会补助,但在着手研究初期便理解到这不是一个小型的短期计画,为避免拿补助计画有结案时间压力,于是我转而放弃补助,改为独立研究案。二○一二年夏天进行第一阶段访谈,九月我到香港中文大学客座一学期,这个计画案随之搁置,直到二○一三年二月受林志明老师之邀,在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硕士课程开设「台湾大型展演之策展专题研究」,这个延宕的研究案转变为课程,成为一整学期教学教材与讨论重点,并与同学们合作持续进行至今。这个计画经过两年半多次的转折,终于有基本雏形的产生。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呈现是一个具教学性质的独立研究案,一次师生的共同合作学习,一个关于当代策展的实验性的书写。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