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

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短篇小说
  • 小说集
  • 2010-2012
  • 当代文学
  • 文学
  • 港文学
  • 香港
  • 文化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创作是传承城市记忆的载体,本选集就是要汇聚这些集体的城市回忆。两位编者从2010至2012年的本地文学杂志、书籍、电子媒体等,精挑细选了二十九篇短篇小说作品,让读者得以了解作家笔下我城的面貌。

  选集中的二十九篇小说风格各异,却犹如一块块拼图,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城市立体的光影,为瞬息万变的世代拼凑出香港完整的城市图像:从我城中的倖存者到人与人之间疏离的关系,从「皇后码头」到「唐楼」,从对旧事物的情怀到一个个关于城市的魔幻寓言,描写的都是香港城市的面貌;而当中书写的感受,则是香港独特的人文情怀。
城市光影:当代香港叙事新探索 (2013-2015) 本书精选了2013年至2015年间,在香港文学界崭露头角或持续耕耘的作家群体的短篇小说力作。这一时期,香港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文化身份的探讨益发迫切,城市空间的焦虑与重塑成为作家们集体关注的母题。本书旨在通过这些精妙的篇章,勾勒出彼时香港文学版图的最新走向与独特光芒。 编选导言:时代的切片与书写的张力 2013年至2015年,是香港回归后的一个关键过渡期。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持续冲击着传统行业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本土意识的觉醒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感知,渗透到了日常叙事之中。本书的选篇,力求捕捉这种时代情绪的微妙波动,它们并非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聚焦于个体在巨变面前的微观反应、细微挣扎与瞬间的顿悟。 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在于其高度的“在场感”。无论是对霓虹灯下不眠的都市人心理侧写,还是对新界边缘地带被遗忘角落的深入挖掘,抑或是对语言边界模糊化的实验性尝试,都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真实感和对细节的精准捕捉。作家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情感抒发,而是转向了更复杂、更具多义性的叙事策略。 第一部分:空间、流动与身份的迷宫 本部分收录的作品,着重探讨了在高度密集的城市空间中,个体如何定位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关系。香港的“空间政治”在此阶段显得尤为尖锐。 一、摩天楼的阴影与垂直生活: 数篇小说细腻描绘了公共空间日益私有化、居住空间极度压缩的现实。故事人物往往被困于玻璃幕墙与水泥丛林之中,他们试图在极小的私人领域内重建秩序与意义。例如,其中一篇讲述了在高层写字楼的清洁工,他每日穿梭于精英阶层的遗留物之间,其俯瞰城市的视角,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权力与卑微的辩证关系。这种垂直的叙事结构,象征着社会阶层的固化与疏离。 二、新界拓荒者与城郊的疏离: 与核心商业区的喧嚣形成对比的是,本部分也收录了关注新界及离岛的作品。这些故事背景设定在快速城市化边缘地带,探讨了原住民文化与涌入的外来力量之间的摩擦。其中一篇关于一个在围村祖屋中坚守的老人,他的记忆与现代发展规划格格不入,小说通过他对土地和历史的执念,反思了“发展”背后的文化牺牲。 三、跨境通勤与身份的折叠: 随着两地交流的常态化,身份的流动性成为新的焦虑源。部分故事探讨了在罗湖或落马洲边境,身份标签如何被一层层剥离和重塑。小说人物往往在两种语言、两种生活节奏之间进行切换,他们的内心独白充满了“半成品”的错位感,这种“折叠”状态既是生存的技能,也是精神的损耗。 第二部分:记忆的重构与时间的碎片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记忆的可靠性受到挑战。本部分的作品多采用非线性叙事,试图捕捉记忆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扭曲与重构,以及个体如何应对历史的“失忆”倾向。 一、数字时代的遗忘症: 有作家尝试将叙事置于社交媒体的语境下。故事中的人物沉溺于线上“完美人设”的维护,而现实中的情感和记忆却被快速地“归档”甚至删除。小说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所有的瞬间都可以被记录和回放时,真正有价值的“回忆”是否正在消亡?这是一种对“活在当下”的极端解读,带来的却是对过去的虚无感。 二、家族史的断裂与修复: 另一些作品则回溯至上世纪中叶的香港,但视角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物件、一封未寄出的信件,或是一段被刻意隐瞒的往事。作家们试图通过对这些“碎片”的拼凑,来理解上一代人所承受的时代重压,以及这些历史阴影如何投射到当代年轻人的情感模式中。这种修复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往往以一个开放式的、充满矛盾的结局收尾。 三、梦境与清醒的边界实验: 本部分也包含了对意识流技巧的成熟运用。一些叙事在现实场景与人物潜意识的梦境之间无缝切换,模糊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和内部经验的主观性。通过这种手法,作家们挖掘了城市压力下,个体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欲望、恐惧和无法言说的愧疚。 第三部分:语言、媒介与新的感知 进入2010年代中期,香港文学在语言使用上展现出更加大胆和实验性的倾向。作家们不再拘泥于纯粹的“标准”书面语,而是积极地探索粤语的内在节奏、书面化与口语化的张力,以及新媒介对日常交流的影响。 一、口语的韵律与书面语的精准: 选入的故事展示了对粤语语气词、俚语的精妙运用,使对话充满了生命力和地域特色。但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放弃文学性,相反,作家们在保持这种生猛的口语感的同时,依然通过精准的文学修辞来提升叙事的密度和深度。某些篇章甚至挑战了传统的标点符号规范,以模仿快速、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模式。 二、技术异化与人际关系的重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小说刻画了一对情侣,他们通过文本信息交流的时间远多于面对面相处,而文本交流中缺失的肢体语言和声调,导致了无法弥合的误解。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透明的墙”,既拉近了距离,又制造了更深层次的隔阂。 三、非人类视角的引入: 少数极具实验性的作品尝试从非人类或拟人化的物体(如一栋旧楼宇的监控系统、一辆港铁列车)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拉远镜头”的叙事策略,提供了一种冷峻、客观的观察角度,审视着在空间中匆忙往来的芸芸众生,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叙事的局限性。 结语:未竟的探索 《城市光影:当代香港叙事新探索 (2013-2015)》所呈现的,是一幅充满活力、复杂且持续演变的文学图景。这些短篇小说是彼时香港社会肌理的微缩模型,它们以其独有的敏锐度和技巧,记录了在巨变时代中,个体心灵的微光与挣扎。阅读这些作品,不仅是对香港文学成就的一次考察,更是一次深入理解一个城市如何思考自身命运的独特旅程。它们是时代的见证,也是未来文学探索的坚实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黎海华


  多年从事出版社主编工作;八十年代曾主编《文艺杂志》季刊,主持香港电台《文学花园》节目。一九九四年以《花问》获「基督教优秀文学奖」。出版有散文集《花问》、《给你,我城》、《岛遇》;评论《文学花园》、《细致与磅礡》等;主编《香港短篇小说选1990-1993》(香港三联)、《香港短篇小说选(九十年代)》(天地)、散文选《七弦》(基道)、《文艺散文精选》第一、二集、《文艺小说精选》第一、二集(基督教文艺)、合编诗选《虽然那夜无星》(突破)等。曾任香港青年文学奖、市政局中文文学创作奖、香港电台「开卷集」阅读报告比赛、天地图书「长篇小说创作奖」及艺术发展局「新秀文学奖」等评审委员。目前为《阡陌》文艺双月刊杂志总编辑。

冯伟才

  岭南大学社区学院讲师。曾任《新晚报》文艺版《星海》及哲学版《风华》编辑、《百姓半月刊》执行编辑、《世界经理人文摘》总编辑。曾出版并主编书评杂志《读书人》月刊。编着作品包括:《当代中国国情》(编着)、《新闻写作.从心出发》(合着)、《游方吟── 文学评论选集》、《文学‧作家‧社会》、《香港万花筒》、《香港短篇小说选(七十年代)》(编)、《香港短篇小说选1984-1985》(编)、《香港短篇小说选1986-1989》(编)、《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台湾乡土文学论战论文集》(编)等。

图书目录

序一/异化的城市拼图
序二/失落了的香港文学创作
 
探访时间/郭丽容
记忆裁片/黎翠华
美人在时花满堂/蓬草
浮生/辛其氏
渡海/韩丽珠
因父及子/罗贵祥
阿水/王良和
梦叠梦/谢晓虹
兽被圈养/适然
悲喜剧场/潘国灵
续西厢/也斯
关于乜先生的二三十件事(本故事半属虚构)/陈宝珍
阵地/黄虹坚
张开了双腿/崑南
故事匮乏者的自白/谭以诺
皇后方舟/梁伟洛
苹果/陈子恩
异境/朱艳红
1998物质设置/李智良
抵达无望/王璞
声音/葛亮
2004灰烬之约/陈慧
唐楼/胡燕青
雪英桥上/陈曦静
搜索:语言.沟通.声音/余婉兰
我的旧居看得见微盪的海波纹/陈惠英
打死一头野猪/张婉雯
睡在路轨旁的两(三)只山羊/雨希
蟹与壳/张绮霞
 
编者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序一

异化的城市拼图/黎海华


  如何阅读一个城市的灵魂?在时间的嬗递和空间的蜕变里,如何在众多报纸、杂志、电子媒体中搜索传承记忆的载体?这行径不啻于茫茫大海中寻找小岛,在广袤旷野中寻找玫瑰。要在今天香港的报纸中寻找短篇小说的踪迹,已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在少数文学杂志书籍电子媒体中,发现到他们的足印,恍若沙漠中出现绿州,岩石隙缝下忽闻淙淙流泉。那就是创作者倖存的空间。他们不约而同为这瞬息万变的世代,自不同角度把支离破碎的断片拼成了城市完整的图像,并以不同的特殊材料砌成立体的光影。编辑的任务就是去搜寻并汇聚这些集体的城市回忆,竭力完成这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图书试读

拼图一:倖存者的空间

香港作家眼底,城中人不论异地回归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移居本埠的,都愈来愈不认识他们的地方了。作家多年来锲而不舍,试图从记忆搜寻捕捉的,正是一一消失了的城市空间和人物:旧城、老街、古屋、旧舖子、父老、故人。

郭丽容的〈探访时间〉,叙事者发觉这城市跟他们的亲人一同变旧了并开始老去。透过阿容探访美玉瘫痪在牀的父亲、两个女子相偕同行的友谊,从她们的过去、未来,折射出这个城市的过去、未来。二人相伴往西环看医生,在电车里,阿容「看看美玉侧脸剪影背后的西环街道,黑黑漆漆的空间里,高高矮矮的一栋接一栋的旧式唐楼,不少单位已经荒废,甚至整栋都空洞洞的,」「我想像这些荒废的楼房曾经住着甚么样的人家,他们现在又在哪里。我想着自己生活在这里的过去,自己的将来,还有这个城市的过去与将来。」「美玉是在西环出生、上小学中学、祖父母都安葬在摩星岭的坟墓里。」然而他们早已搬到新市镇居住。阿容乘轻铁来到新市镇,发现喇叭反覆广播的沿路站名「好像洪荒时代已经存在,我却闻所未闻,不知身在何方,于我来说是另一个世界,」「而车厢好像只有我一个来自异地的人」。

黎翠华的〈记忆裁片〉,男主人公搜寻旧物,其实在搜寻记忆。慨叹「旧家或新家,老街或新街,老城或新城,甚至历史或新闻,都像树叶那样翻飞着,去而复回或去而不返。」透过事头婆和保安堂碰面的哼哼唧唧带出街坊的变幻:药材舖拆楼结业之后,「这条街就没有一家新的开张,全是甚么麦当奴、茶餐厅、7-11……」「三几年搬一次家,我们不停的买东西和扔东西,」「因为搬来搬去,我觉得自己拥有很多其实一无所有。」「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真实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虚幻的」,在叩问身份。

蓬草的〈美人在时花满堂〉,男主人公回忆小妹和若莲葵芳三个少女昔日的笑语倩影。然而在他还来不及明白怎么回事之前,城市「能拆毁的便给消灭了。像魔术师把棒子一挥,」街道楼房全给拆毁,「拆除工程是理直气壮的、一脸无悔的进行,东边的捣平了便去平整西边,剷土机、钻泥机,随着是打桩机……从早到晚,轰隆轰隆,噌吰噌吰⋯⋯」出国前,母亲离世,妹妹也因血癌走了。多年后归来,他从已接管父业的葵芳口中得悉若莲做了修女。有一回他在停车场因为茫然的神态给警察拦截查询身份。

用户评价

评分

《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来自香港的“时光胶囊”。我一直觉得,文学是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也最细腻的方式。香港,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而短篇小说,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颗颗浓缩的宝石,可以在很小的空间里,闪烁出耀眼的光芒。2010-2012年,这三年,对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带着一丝神秘的时间段。我渴望在这本选集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故事,那些能够让我看见香港更真实、更立体的生活侧面。我期待的是,作家们能够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在都市霓虹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生活压力,以及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寻找生存意义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香港的独特氛围,那种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保留着的人情味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希望,每一篇作品,都能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评分

拿到《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的时候,我正经历一段略显沉闷的时期,生活似乎被惯性裹挟着,缺乏一些惊喜和涟漪。我尤其喜欢短篇小说的形式,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精心打磨的珍珠,不需要漫长的篇幅,却能在短短的几页内,精准地击中你的某个神经,留下深刻的印记。读短篇,就像是品尝一道道精致的小点心,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而一次读完一本选集,就像是走了一趟精心设计的味蕾之旅。对于香港的短篇小说,我一直认为它们有着一种特别的魅力,那种在快速的都市节奏中,依然能够捕捉到的细腻情感和人际间的微妙张力,是其他地方的文学作品难以比拟的。2010-2012年,这个时间段在香港的历史长河中,也许不算是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个人而言,三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我好奇的是,在那个时期,香港的作家们是如何看待他们身处的城市和时代?他们的笔下,是否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抑或是对过往的眷恋?我希望能在这本选集中,找到一些能够引起我共鸣的叙事,一些让我能够短暂抽离现实,沉浸在他人生活中的篇章。我期待的是那些不落俗套的情节,是那些能够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故事。

评分

拿到《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是收到一张久违的朋友寄来的明信片,带着一点惊喜,也带着一些期待。我一直认为,短篇小说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需要庞大的篇幅,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勾勒出鲜活的人物,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情境,并留下悠长的回味。而香港的短篇小说,对我而言,更有着一份特殊的吸引力。那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语言的韵味,以及在东西方交融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张力,常常是作家们笔下最动人的素材。2010-2012这三年,在我看来,是香港社会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我想象着,在这段时光里,作家们是如何捕捉时代的细微变化,如何描绘个体在城市变迁中的情感起伏。我希望在这本选集中,能够读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香港人独特的生活哲学,那些关于坚韧、关于适应、关于如何在压力中寻找诗意的篇章。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叙事,那些让我能够在那字里行间,看到自己身影,或者听到自己心声的故事。

评分

拿到《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时,我的心情就如同漫步在香港的老街,总会不期然地邂逅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觉得,短篇小说就像是都市的碎片,它们捕捉的是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但往往能折射出整个城市的缩影。而香港,这座充满了故事的城市,更是短篇小说创作的沃土。2010-2012年,这个时间段,对我来说,就像是站在某个时代的节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希望在这本选集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让我深刻体悟到香港人生活状态的作品。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情节的跌宕起伏,更是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那些对人性的洞察,以及那些能够展现香港独特文化和社会风貌的叙事。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复杂性,感受到普通香港人在生活中的挣扎与坚持,以及他们在这座城市中所追求的梦想和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读《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香港的“对话”。作为一名在台湾长大的读者,我对香港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影视作品、流行文化以及新闻报道。但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往往能提供一个更深入、更细致的切入点,去了解一个城市的人文肌理和内在精神。2010-2012年,这个时间跨度,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探索欲的时期。我总是觉得,三年,足以让一些故事发酵,让一些情绪沉淀,而这本选集,就是一种收获。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捕捉到香港独特的社会氛围的作品,那种在高度的物质文明背后,人与人之间看似疏离,实则又紧密相连的复杂关系。我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描绘香港市民的生活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我希望这本选集能提供一些不曾被我注意到的香港面向,那些在主流叙事之外,被忽视却同样鲜活的故事。我希望每一篇小说,都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香港不同角落的风景,听到不同声音的诉说,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评分

在香港短篇小说这片土地上,总有那么些夜晚,你可能只是想找本书,来填补都市丛林的寂静,或者仅仅是让思绪在别人的故事里短暂流浪。而《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这本选集,就如同那个微雨的香港午后,带着一丝潮湿而疏离的气息,悄悄地进入我的书架。拿到这书时,已然是过了一些时日,2010-2012,这三个数字在我眼中,仿佛是回溯到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一个关于香港故事的切片。我并非香港的居民,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华人文学的台湾读者,我对这座城市的书写总抱有一份特别的好奇。香港的节奏、语言的细腻、人情世故的复杂,以及那股独特的、夹杂着东方与西方的、既现代又充满怀旧的氛围,常常是笔下最引人入胜的元素。翻开这本选集,我期待的是一种“在地”的叙事,是那些真正从香港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故事,它们可能描绘的是尖沙咀的霓虹闪烁,也可能是深水埗的老街巷弄,或者是某个寻常人家厨房里蒸腾的热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触及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真实情感,那些关于挣扎、关于爱恋、关于失落、关于希望的低语。这个选集的时间跨度虽然不算长,但三年,足以孕育出许多不同的声音和视角。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技巧,更是作者们如何用文字去捕捉时代的脉搏,去记录城市变迁中的个体命运,去展现香港人特有的韧性和疏离感。

评分

当我翻开《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我感觉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香港某个特定时期的门。我一直对香港的文学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那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以及在历史变迁中所沉淀下来的丰富内涵,总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短篇小说,对我来说,更是如同精致的艺术品,可以在短短篇幅内,呈现出完整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2010-2012年,这三年,对我而言,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时期。我想象着,在这段时间里,香港的作家们是如何观察这座城市,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瞬间,如何描绘出那些在繁华背后,普通香港人真实的生活图景。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叙事,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香港独有的氛围,那种既有东方情调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韵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香港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他们的希望与坚持。我希望,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像一枚闪亮的勋章,镌刻下那个时期香港的独特印记。

评分

《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份邀请,邀请我走进香港的日常生活,去倾听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声音。我一直很欣赏短篇小说的魅力,它们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微小的切片,却能展现出广阔的天地。2010-2012年,这三年,在我看来,是香港社会发展中一个特别的时期,我想知道,在这段时光里,作家们是如何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如何描绘出普通香港人的情感世界。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够展现香港独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作品,例如,那些关于市井生活的细致描写,那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微妙刻画,以及那些能够触及香港人内心深处情感的作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座城市,感受香港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有更深刻、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当《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时,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期待,仿佛打开了一本记录着某个特定时光的日记。我一直认为,短篇小说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引人入胜的场景,塑造鲜活的人物,并引发读者深思。对于香港的短篇小说,我更是充满了好奇,那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融合,语言的魅力,以及其作为国际大都会所特有的复杂性,常常是作家们笔下最迷人的素材。2010-2012年,这三年,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故事酝酿的时期。我想象着,在这段时间里,香港的作家们是如何观察和体悟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他们笔下的香港,是怎样的景象?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巧妙的情节设计,更是那些能够触及香港人内心深处情感的作品,那些能够描绘出他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挣扎、喜悦、失落与希望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本选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的社会肌理,感受那份属于香港的独特都市情感。

评分

《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0-2012》这本书,对我而言,像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宝箱。我一直对香港的文学创作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短篇小说,它们像是浓缩的精华,能够迅速地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2010-2012年,这个时间段,对我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见证着香港社会在不同层面上的变化。我渴望在这本选集中,寻找到那些能够触及我内心深处的故事,那些能够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有更深刻的理解的作品。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情节,更希望看到作家们如何用文字去展现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以及他们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中所追寻的意义。我希望,透过这些故事,我能够感受到香港的脉搏,体会到香港人的情感世界,看到那些不被外人轻易察觉的细节。我希望,每一篇小说,都能成为一扇窗,让我窥见香港的真实面貌,听到来自这座城市最真诚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