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这几年对我来说,变化挺大。有新发现的人生,也有不适应的世界。有新学现卖的,也有我一辈子都不会懂的。
然而不管怎么变化,只要能安静坐下来写点心得,我都是沾沾自喜的。
单身时,一直想写一本书叫《练习一个人》。那个时候,常有朋友问我,如何可以让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更有品质,过得有滋有味,甚至令人羡慕?(原来有人羡慕我!)确实,我对独处有点心得。但是,「懂得独处」和「能把孤独说得言之成理」,毕竟不是一回事。我始终没能好好跟他人分享我的心得。直到自己「脱单」,想再捞叨这事,却越想越怪了。
于是转个念,我就聊聊独处与相处的关系吧。这里指的相处,包含了一个人跟自己,也可以是两个人,或一个人和很多人。
我常常觉得,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孤独感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痛苦,那只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我希望我身边的人明白,孤独感是自生自灭的,不是因为他人导致。我这么说,一方面希望解除他人的心理负担,另方面,是我想保有孤独的自由。我很珍惜这种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将这本书称为「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我保有自己,所以我能安心自由。
答应出版社要写书时,我还没有怀上孩子,到真正开始构思,我的身体已不是我一个人的,但我想完成这个计画的心情却越发强烈。我开始邀朋友喝茶聊天,纪录下当时我们的对话与心境,直到收集成这本杂志书。我珍惜并感谢,这段时间,我能够同时创作新生命、并孕育出这一篇篇文字。这让我被友情围绕,同时感受自由。
谢谢陪我聊天的朋友,你们完全不过问我的动机,约了时间就来了。谢谢嵩龄、Ivy、如婷、亮亮,陪着我日趋涨大的身躯,满台北的跑。你们减轻我的负担与不适,同时「温柔地」提高我的效率。谢谢一直纵容我的你、你,和你们……
我不确定这本怪书有什么价值,但TA(Target Audience)一定很真实。
推荐序
孤独力──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标 1
春天将尽的四月初,到台东一次的短短的旅程,我携带着奶茶这本书的初稿,一路阅读。花东纵谷是辽阔的,天这么宽广,山这么高,整个人很快就被这世界拥抱了,我的阅读也不知不觉忘我了。
一个下午来到池上乡,也许是叫龙仔尾这类的小聚落,朋友带我们来这里看一间废弃农舍将改建成艺术家村落的房舍。我一个人走到屋后的土壠,远远眺望过去是一片无尽的绿色稻田,刚刚插播的秧,在将雨午后的徐徐阵风中,像波浪般变化无穷地翻滚。我忽然有这么一刻出神了,好似离开了几个同行的伙伴,天地之间就只有自己这么一个人,而且是十分自在的一个人。
这样的时刻,也许客观上不到半分钟,然而对我的感觉却是好久好久的一段体验。
这样忽然就安静下来的感觉是许久不见了。以前,在较不忙碌的阶段,经常有一个人旅行的安排,甚至还曾买环球机票一个人环游世界。当旅程途中经过漫长的独处后,也许是七、八天,也许忽然地惊险终于度过而可以安心下来的时候,自己也经常进入这样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自己只是想一直这样游荡下去,整个世界都不管了。
这样的经验是我在开始对独处越来越自在的阶段开始出现的,而一个人的旅程只是让这情形更容易催化而已。
2
我们许多人,在成长的童年都曾经因为不同的原因,有着各种不同的孤独经验。只是,那样的孤独是有一种被众神抛弃的悲伤,一种无奈地黏噬自己伤口的感受。
然而我这里说的自在独处,却是不同的感觉。
我们也许受苦着这样的寂寞感受,在年轻的岁月里。只是忽然之间,或早或晚地,我们其中的一些人开始感受到一切都无所谓了。那些众神遗忘的眷顾,或别人指指点点的观看,不再有丝毫的影响,连微风吹起水纹一般的力道都遥远了。这时候,一个人是一个世界,一个暂时但存在的完整宇宙。
我到台东,读着奶茶的这本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切就像催眠一般,又将这许久以来因为忙碌而遗忘的感觉,再度召唤出来了。
站在土壠远望稻田的那一瞬间,我却想到很多,包括和奶茶对话的那个下午,在青田街附近的风流小馆。
我其实是不认识奶茶的,更说不上熟识。这样的对话也就远远在意料之外,只是当我们共同的朋友说,来一场对话如何?我刚好有空,加上天生的好奇心,也就欣然写上自己的行程了。
老实说,和奶茶那一天的聊天是很好玩的经验,但她的问题其实是很知性的,远远超出我的预期。风流小馆的主厨Dana也坐一旁, 听得津津有味。
Dana较年轻,听奶茶的歌度过青春岁月的,是粉丝级的。我却从没好好用心听过奶茶的过作品,当然是讶异奶茶的许多想法。然而,连Dana这样粉丝级的,事后也说:难怪她自己那么喜欢奶茶。Dana的意思是,她更佩服奶茶了。
我自己确实是感谢奶茶这一本书的。
3
奶茶不只分享自己对自己生命的许多感受和思考,也带领我窥见了许多创作状态的心灵,包括卢广仲、陈绮贞、林奕华、玛莎、宋东野、石头、詹仁雄等等一群朋友。这些人大多是音乐创作者,也有剧场或制作人。甚至是偶像级了,却还是可以借由独处而继续拥有自己的天地。
创作是一件很奥秘的事,像中古的炼金术一样,在术士之间往往只能意会而不容易言传。而幸亏有奶茶,也许是身上同样留着蓝色小孩(Indigo Children)的血液,她成为很好的向导,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些创作者的神秘过程。
创作的奥秘不容易言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一个就是:创作一定是孤独的,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存在的状态。
而孤独,似乎是奶茶最最关心的一件事:也许只是目前,也许长久一来都是如此。
那一个下午,我们说到孤独。
我提到了英国小儿科医师兼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他提出的独处观念。他在1957年发表的文章〈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将自在的独处和一般的孤独区分开来。
一般的观念里,孤独这个字让我们想到的是悲伤、无奈、无助……等等负面的情绪。然而温尼科特所讲的自在独处,特别是在别人面前还是可以留在自己的孤独里的能力,反而是一个人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标。
这个观念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甚至影响到心理学界以外的领域,而且是他的追随者都经常引用的。灵修大师奥修就曾引用这个观念,来阐释他心中的爱情。
奥修是这么说的:「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这话听起来很弔诡,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人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佔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地需要对方。两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快乐的。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剥夺了,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
4
我一直在想,在台东池上那一漫长的片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也许是我个人的,我在这半年多或更久以来的过度忙碌,忽略对自内在的倾听。于是,满溢出来的潜意识不必经由梦或其他,自然就在自己的意识中流现而浮出了讯息。
也许是来自这样贴近泥土也贴近天空的环境力量,来自大地之母的温暖拥抱,呵护我照顾我,让我有这么一个美好的片刻,好似又回到了母性的怀抱。
但,更有可能的,是奶茶分享的一切,她的文字没什么花俏的字眼,也没有写任何煽情的故事。
奶茶的文笔只是顺着她的思考,她对生命世界的种种思考,自己的,还有别人的。而顺着这样的思考,我阅读着,在花东美丽的纵谷里,忽然一种愉悦的感觉就产生了。也许,在奶茶的自我疗癒过程时,我因为对这一切的阅读,也因此分享了这样的疗癒魔力了。
在台东,崇峻的中央山脉耸立在西方,从高处眷顾着众生,而缓缓的海岸山脉自东方拥抱过来。就这样,当奶茶来自内心深处的真诚思考,开始唤起我们遗忘许久的感觉,好像一切被世俗生活逐渐抹灭的许多生命原始的感觉,都回来了。
那是我某个下午在台东的某一个小聚落的感受,也是我在台北市青田街一家叫风流小馆的法式Bristo里,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出现的。
谢谢奶茶,以及她的这一本书,我因此有了一个未曾预期的丰富旅程。
王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