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咖啡馆

明星咖啡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咖啡馆
  • 爱情
  • 治愈
  • 成长
  • 都市
  • 轻小说
  • 甜文
  • 轻松
  • 日常
  • 萌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合伙创立、独资经营到灾后重生,
  一家走过一甲子岁月的咖啡馆,承载着许多时光故事与重量。
  一杯咖啡与一份甜点,是白俄罗斯股东们的辛酸与乡愁,
  二、三楼的雅座,是文学作家们耙梳文稿的书桌或编辑台。


  这里具备浓浓的人情味,许多精采的人生故事在此不断上演。

  回顾明星咖啡馆的传奇,有如享受着一杯香气四溢的人文史咖啡。

  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创办人的智慧与胆识,情义及精神。

  全书收录了明星咖啡馆创办人简锦锥至第三代李柏毅的人生故事。并附有多款珍贵照片、明星咖啡馆着名点心、以及艺术家第三代柏毅的优异画作。

  在咖啡飘香的同时,明星咖啡馆里的故事,依旧继续发光发热……

名人推荐

  季季、黄春明  推荐

  走进明星,坐在三楼的火车座,依着冰凉的、墨绿花纹的大理石桌面,慢慢的写;那是我最放松,最愉悦的写作时光。——季季

  对作家来说,写作就好像母鸡要找窝下蛋,明星就是我写作的窝。我可以很安心的在那里写作。——黄春明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明星咖啡馆》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并且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技术痕迹。 --- 《星轨之外的微光:城市边缘的日常与哲思》 书籍信息: 书名: 星轨之外的微光 作者: 林远山 类型: 城市散文集 / 人物素描 / 现代生活观察 页数预估: 380页 内容概要: 《星轨之外的微光》并非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诗,而是一部深入城市肌理,捕捉那些在日常喧嚣中被忽略的细微光影的散文集。作者林远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温润的笔触,带领读者走入都市的“非中心地带”——那些交通枢纽的侧街、老旧居民区深处的小巷、以及被摩天大楼阴影笼罩的角落。全书旨在探讨现代人在高速发展和信息爆炸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结构松散却又内在统一,由十个相互独立、却又在某种情绪基调上相互呼应的章节组成。这些章节如同拾起的碎片,拼凑出一幅关于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群像图。 第一部分:时间的碎屑与慢行的艺术 本部分重点关注时间流逝的感知差异。林远山描述了那些与主流生活节奏脱节的个体:清晨五点在公园里练习太极的老者,他们以缓慢的动作对抗着日益加速的城市脉搏;守着一家只做传统手艺的钟表店的匠人,他们的世界被擒在精准的齿轮咬合中,对外面的世界变化不闻不问;以及在深夜的写字楼里,坚持手写信件的年轻白领,试图用墨水的痕迹留住转瞬即逝的情感。作者探讨了“慢”在效率至上的社会中,如何成为一种极端的反抗姿态,以及这种“慢”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思考。 第二部分:空间的疏离与重构 这一部分聚焦于城市空间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作者走访了数个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地点:一个正在被拆迁的城中村,那里残留着集体记忆的最后痕迹;一个过度设计、缺乏人情味的全新中央商务区,人们如同被安排好的棋子在其中穿梭;以及一个由志愿者维护的社区图书馆,它成为文化边缘群体最后的庇护所。林远山细致描摹了这些空间如何塑造和扭曲了居住者的身份认同,以及人们如何在这种冷硬的钢筋水泥中,试图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情感锚点。 第三部分:沉默的语言与未尽的对话 这是全书情感最为沉静的部分,关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与重建。作者记录了数个“失语”的瞬间:一次发生在地铁上,两位乘客因为一个细微的碰撞而陷入漫长的、充满张力的沉默;一家三口在晚餐时,各自沉浸在手中的电子设备中,只有餐具碰撞声作为唯一的背景音乐;以及两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在重逢后,发现彼此的经历已经将他们带到了截然不同的知识光谱上,一句简单的问候,背后是数不清的、未曾出口的解释。作者探讨了在海量信息时代,真正的理解是否反而变得更加稀缺和昂贵。 第四部分:物件的倒影与记忆的承载 林远山对“物”有着深沉的依恋。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他通过对几件特定物品的细致描绘,来反观物主的人生轨迹。比如,一把油漆斑驳的木梯,它曾陪伴一位杂工爬上无数高楼的外墙,如今被遗弃在仓库角落,却比任何高科技设备都更具生命的重量;又比如,一本被反复翻阅、页角卷曲的旧食谱,它承载着失散的家庭味道和早已模糊的童年场景。这些物件,是时间的容器,是那些微弱光芒的最好载体。 写作风格与特色: 《星轨之外的微光》的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避免了过度的抒情和空泛的口号。林远山擅长捕捉“临界状态”——黎明前的黑暗,黄昏时的光线变化,以及人内心犹豫不决的瞬间。他的观察视角是第三人称的客观记录,却又饱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如同一个耐心的城市考古学家,挖掘着被快速遗忘的,那些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古老智慧。 本书适合的读者: 本书献给所有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片刻迷茫,渴望从周遭环境的细枝末节中寻找片刻慰藉的读者。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只提供一双清澈的眼睛,去重新审视那些你每天都在经历,却从未真正驻足观看的日常风景。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暂时跳出既定的轨道,去触摸那些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星光。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简锦锥


  1932年生于台北州新庄郡新庄街。毕业于台北一中(今建中)。八岁时随兄长赴上海,与霞飞路上的ASTORIA咖啡厅有一面之缘。1949年,与俄罗斯皇族后裔艾斯尼先生结缘,并与六位白俄罗斯人于武昌街一段七号合伙开设ASTORIA明星西点咖啡厅。

  1951年独资经营ASTORIA,研发出台湾第一个巧克力蛋糕、戚风蛋糕、瑞士蛋糕与可颂面包,并首创多层蛋糕制作。尔后,诗人周梦蝶先于咖啡馆楼下摆摊,黄春明、林怀民、白先勇、季季、陈若曦、三毛等人先后在此伏案写作,《文学季刊》创办人尉天骢、陈映真等人亦曾在明星咖啡馆三楼进行编辑。文人雅士及作家接受到简锦锥的尊重与照顾。

  1970年,明星西点咖啡中山北路分店开幕。

  1987年,金钱游戏席卷全台,明星咖啡厅武昌店涌入大批股票族,加上种种因素与压力,于1989年12月宣告歇业,武昌店与中山北路店同时熄灯。2004年在各界人士的连署下,于2004年,重新点灯开业。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我们的明星岁月/季季
写作的窝/黄春明

八岁,一个人飘洋过海
囝仔,你要去叨位?
阿公的预言  天顶的扫帚星
收留逃兵四百多天
没钱,就向天公伯仔要!

俄罗斯奇缘,明星诞生
阿锥抹治ㄟ
飞虎队运来的马桶
Lucky Seven vs. 庙沖
六个白俄一个台湾人

俄罗斯股东的异国辛酸泪
落难的俄国皇族
俄国到了,安息吧!
归化的俄罗斯军官
回来吧!亲爱的尼吉

俄罗斯女的台湾岁月
曾经热情的蒋方良
一粒盐巴,一趟霜雪之旅
四楼的太太——玛兰

台湾文学作家的窝
楼下摆摊的周梦蝶
《文学季刊》的基地  白色恐怖的阴影
黄春明的育儿桌
阮家的少爷在楼上吗?
白先勇和ASTORIA的罗宋汤
和《晚安曲》比晚的三毛

明星的滋味,西点的感动
不能看的俄罗斯祕方
越洋连线,台湾首个巧克力蛋糕
蒋中正的最后一个生日蛋糕
保存二十年的蛋糕盒

幕落又起,明星重生
走味的咖啡,歇业的无奈
一场火灾,三百人连署
运回老桌椅,重新开幕
影视明星,再聚明星

天才画家诞生,爱在当下
爸爸,医生说他是自闭儿
从重症到十大杰出青年
与罗马教宗一抱
爱在当下,活在当下

附录
明星咖啡与简锦锥大事纪
享食明星 一口一故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我们的明星岁月/季季


  一九六四年我到台北后的一年多,时常在明星咖啡馆写作。有些访问者听我说起这段往事,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哇,妳好浪漫啊,那时就在咖啡馆写作…。」

  「不,不是浪漫,」我说,「是没有书桌写作。」

  「真的吗?」年轻记者不相信的说,「那时妳连一张书桌都没有吗?」

  当然是真的。刚来台北时,没钱买书桌,只能双手俯在竹床上写,没多久就肩颈紧缩,筋骨痠痛。后来走进明星,坐在三楼的火车座,依着冰凉的、墨绿花纹的大理石桌面,慢慢的写;那是我最放松,最愉悦的写作时光。

  .一九六四的明星因缘

  作家与明星,或者明星与城隍庙,与流亡的白俄人,以及台湾人简锦锥怎样遇到了五个白俄人,与他们延续了上海的明星,合创了台北的明星⋯⋯。现在回首逐一翻阅,发黄的历史册页里还弥漫着面包与咖啡的甜香,而其间的生命起伏,故事转折,却是一本书也难以道尽的。

  先说我自己与明星的因缘吧。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二日,我刚到台北两个多月,在重庆南路书店街免费阅读之后逛到了武昌街一段,看到一座很古朴的庙宇,走近一看,是台湾省城隍庙(现在已金光闪耀华丽贵气了)。后来站在庙埕花园里(那时尚未加盖棚顶)浏览周遭,发现对面「明星西点面包」骑楼下有个清癯的中年男子,顶着光头手握书卷,坐在椅子上垂目阅读。街边坐读,神色肃穆,这陌生的影像彷彿一块吸铁把我吸了过去。男子手上握着泛黄线装书,看不到封面和书名,但他旁边立个木头书架,排列着一些我读虎尾女中时没看过的诗集和杂志。我立即明白这是他的书摊,于是第一次买了一本《现代文学》,五块五毛。不过我没跟那个卖书人说话。

  后来我把这个发现告诉文友隐地,他是老台北。「那就是诗人周梦蝶呀,」隐地很平常的说︰「那家明星面包很有名,是白俄人开的,楼上还有明星咖啡馆呢。」

  周梦蝶书摊和明星咖啡馆,于是在我的台北记忆里留下了难忘的刻痕。六月初,皇冠通知我签「基本作家」合约,我挑了一个星期天,请隐地、我的读者阿碧,以及我的男友小宝去明星喝咖啡,一杯六块钱。那时的稿费一千字五十元,四杯咖啡差不多喝掉五百字。但是就算喝掉一千字,我也很高兴啊。

  那天是六月七日,我第一次走进明星,并且在三楼看中一个靠窗的位子,后来在那里写了〈没有感觉是什么感觉〉、〈拥抱我们的草原〉、〈我的庇护神〉)等多篇小说。

  .周梦蝶的愚人节故事

  「我这是愚人节的故事啊,」二○○四年六月六日,诺曼地登陆六十周年的深夜,周梦蝶在电话的那一端这样说。

  「我第一天到明星门口卖书是一九五九年四月一日,最后一天是一九八○年四月一日;不都是愚人节吗?」他哈哈大笑了起来。

  「到明星之前呢?」

  「逐水草而居啊,每天揹一箱书带一块布,找个警察比较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把布摊开来,书就放在上面⋯⋯。」

  逐水草而居那两年,因为没执照,常被管区警察驱逐。有个警察是同乡,劝他最好找个固定的地方,取得合法执照。他到明星第一天,仍是把书摊在布上,「简太太看到了我,还拿了一块蛋糕请我吃,对我非常友善。」

  每天揹书来去很沉重,后来他征得明星同意,在骑楼下靠墙钉了一个书架,也取得了合法执照;「如此二十一年,除了农历年假,每天都去明星,在那里认识了很多朋友…。」─二○一四年五月一日,周梦蝶以九十四高龄辞世。

  .《文学季刊》与「明星之子」

  二○○四年五月十八日,明星歇业十五年之后,重新开幕试卖,八十四岁的周梦蝶依旧穿着一袭布袍,顶着一头光芒,仙风道骨走进明星咖啡馆。七十四岁的明星老板简锦锥则穿着一身牛仔装,英挺帅气,两人相互辉映。重新装潢拓宽的明星更为宽敞,墙上挂的还是当年白俄画家帕索维基(Nadejda Tpassoviky)的油画,五十多年前在淡水订做的红木桌椅,刻意的没有重新上漆,桌边椅脚那些直的横的痕迹,深深浅浅就像我们走过的沧桑。

  《文学季刊》的尉天骢、陈映真、黄春明都带太太同来;春明的大儿子国珍新婚两天,也带着新娘子赵容旋来了。天骢说,一九六六年十月十日《文学季刊》创刊后,他们常在明星三楼看稿讨论内容,那时只有春明已婚。第二年八月国珍出生,才二十多天,春明太太林美音就把他抱到明星,睡着了就放在靠墙的桌上安睡。国珍稍大一点,简太太常请他吃蛋糕,吃得白白胖胖的;国珍不但是《文学季刊》之子,也是标准的「明星之子」。陈映真则说,那个年代大家都穷,办文学杂志靠的是理想和革命感情,有时候在明星肚子饿了,叫一盘蛋炒饭两人分着吃,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特别香。一九七七年他和陈丽娜结婚,唐文标去明星订了一个蛋糕送到耕莘文教院礼堂;「简老板还特别把那蛋糕做得像一本翻开的书呢。」

  他们分别说着《文学季刊》同仁与明星的旧事时,坐在一旁的我有点遗憾,也有点孤单。曾与我在明星写稿的林怀民,带云门出国巡演,而白先勇则去故乡桂林参加书展,都没能重返明星叙旧。白先勇大三与台大外文系同学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他们在明星聚会是一九六○到六一,毕业后女生出国;男生当兵两年,一九六三年也出国了。我在明星写稿是一九六四年五月至次年五月;婚后偶而还去,六六年十一月做了母亲后就较少去,无缘见识一九六七年的「明星之子」,以及一群热血男子聚精汇神为《文学季刊》选稿的「圣会」。但我婚后那年,他们筹画《文学季刊》时曾来我家聊天讨论,后来大伙也曾一起去阿肥家(他的姊夫蒋纬国当时赫赫有名),听琼拜雅、鲍伯狄伦的反战歌曲,谈越战,谈社会写实,谈彼岸正敲锣打鼓的文革。遗憾的是,一九六八年陈映真、阿肥等人因「民主台湾联盟」案被捕,《文学季刊》也在次年停刊。

  .最珍贵的明星特质:「从来没有人赶过我…」

  我也常对访问者说,我在明星写作,一去就是大半天:「从来没有人赶过我;这种包容与爱心,是明星最珍贵的特质…。」

  我到明星写稿比《现代文学》的人晚,比《文学季刊》的人早,一个人很安静,也很孤单而沉默。除了点饮料,几乎没和谁说过话。当时我只认识马各、隐地、门伟诚等文友,他们都要上班,偶而才来明星;最早认识的文友林怀民则还在台中读卫道中学。明星的二楼很典雅,半卷的长窗帘,晕黄的灯辉,散发着古朴悠闲的光影;加上那些色彩沉郁的白俄人油画,浓郁的咖啡香,以及当时少有的冷气,永远弥漫着一种慵懒浪漫的欧洲式气氛,每次我去都看到一桌桌的人似乎无忧无虑,闲闲的坐在那里谈天抽菸。或许其中也有知名的作家吧?可惜我一个也不认识。而且刚从乡下来还很怕羞,我总是快速穿过二楼,从来也不敢去问哪个是白俄老板,当然也不认识简先生。

  爬上三楼,靠墙那个面窗的位子最亮,我喜欢坐那里,写不下去时还可以贴着窗玻璃看城隍庙的香炉,看久了身心渐渐沉静,脑子彷彿空了,新的想像又幻化而出,于是坐下来继续写。三楼没冷气,但比二楼宽敞,左右两排隔着红木屏风的火车座,中间还有三个圆桌,但客人不多;常常一个下午只有我一个人,写累了就趴在冰凉的大理石桌面小睡。明星咖啡虽然香醇,但我后来发现柠檬水更对我的胃口,一大玻璃杯也是六块钱。午后走进明星叫一杯柠檬水,慢慢的喝慢慢的写。傍晚又叫一杯柠檬水加一盘十二块的火腿蛋炒饭,写到快打烊才下楼。扩音器里不时播放着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天鹅湖〉,〈胡桃钳〉,或德弗乍克的〈新世界〉⋯⋯。对一个在台北没书桌也没收音机和音响的乡下女孩来说,在明星写稿的感觉真是奢侈而又幸福。一个人守着一张桌子,自由自在想像,无拘无束描摹,在纸上呢喃的无非是青春的感伤,对人世爱恨的质疑,或者一些年轻浪漫的梦想。每次写完一篇小说走下三楼,心里总是又快乐又满足,而且依依不舍。

  .林怀民:「嘿,我来了。」

  一九六四年九月,怀民考上政大,住在木栅,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也会到明星来。一走上三楼,他就兴奋的说︰「嘿,我来了。」然后坐在我后排的火车座。隔着屏风,听到他窸窸窣窣摊开稿纸,听到二楼服务生送来柠檬水,然后又安静了下来。他写他所想所见,我写我所见所想。写得不满意,他会大声叹口气,窸窸窣窣把稿子揉掉。有时他会走过来,拿着他正写着的那页︰「这个字这样写对不对?」有时则会坐在圆桌边,靠着绿皮圈椅,把脚搁在另一只椅子上,悠闲点燃一支菸。「先休息一下,」他充满期待的说︰「我唸一段刚才写的,妳听听看!」

  那一刻的明星三楼,像个小剧场;怀民是唯一的演员,我是唯一的观众。演员结束了演出,总要急切的问观众意见。但是观众口才不好,常常辞不达意。演员最后总是看着自己的稿子,慢慢的说︰「我感觉,这样比较好。」

  怀民后来带着云门演出,有了更大的舞台,更多的观众。有些老朋友问他:「什么时候再写小说?」我从没这样问过。我知道,他一直在写,把他的小说用身体写在舞台上;因为,「我感觉,这样比较好。」他带着云门到世界各地演出时,也总会对当地的粉丝说:「嘿,我来了。」

  林怀民所说的「这样比较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我来了」,则是一种行动的实践。简锦锥先生与明星咖啡馆,六十六年来所走的路,也正是坚持理想与实践的过程。

  恭喜简先生。也诚挚的谢谢,明星对我的包容。

二○一五年五月四日于台北

写作的窝/黄春明

  民国五十年初,台湾的农业开始解构,年轻人口外移到都市,台湾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也开始改变。我当时很年轻,也到了台北发展,我当时租的房子是木造的日式宿舍,分租的房间只有三坪多,浴厕共用。那时我已经很喜欢写作,但在这么小的空间里,根本找不到地方可以书写。

  当时我在汉口街的国华广告公司工作,有一次客户说要去明星咖啡馆开会,我一进去就很喜欢那个地方。咖啡馆的生意很好,后来我常去,而且都据着二楼楼梯口旁边的位置。也因为在楼梯口,一般人比较不喜欢,但因为我得坐很久,可以让我一天见好几组客户,所以才特地挑了个一般人比较不会去坐的位置。因为我工作的关系,所以我可以到外面写稿,不一定得要一直待在公司,我常一大早去,几乎一待就到晚上打烊。有钱的时候,早上一杯咖啡,中午点一盘炒饭,下午再一杯咖啡;没有钱的时候,就点一杯咖啡坐到底,饿了就到店外用餐,东西就放在桌上。而老板简先生对我这样的状况,从不干涉,也不赶人,这在现在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他还特别交代店里员工阿昆、阿成不要打扰我。

  那时我常常一早来到店里,就会看到简先生早已经在店里头,而且他都会自己打扫厕所,这让我觉得他很特别。他也不是个爱讲话的人,但就是在很多地方都尽量给了我方便。那个年代,在台北要租写字间非常花钱,但在明星只要十五元一杯咖啡,就可以从早坐到晚,有人打电话到明星来找我,还会帮我接,在家里哪有这么好的事?就这样,我跟他就慢慢地熟赧了。

  简先生知道我在写作,许多出版社和读者也都知道到明星来找我。那时差不多是民国五十五年到五十八年左右,是我创作的高峰期;当我灵感来了,我就会要到明星写作,常常天一亮就出门,待在明星的时间比家里还多。其实对作家来说,写作就好像母鸡要找窝下蛋,明星就是我写作的窝。我可以很安心的在那里写作,当时〈看海的日子〉、〈我爱玛莉〉、〈苹果的滋味〉、〈儿子的大玩偶〉、〈莎哟娜拉再见〉,几篇我的作品中比较出名的,和好几本重要的小说都是在明星完成的,甚至连广播剧、电视剧的稿子也是在那写出。

  后来,明星的客人愈来愈多,有股票族的会聚集在汉口街,许多艺文人士、画家也会在那出没,当时侯孝贤的电影公司就在附近,有时候碰到也是点个头打招唿。而《文学季刊》也是在明星成立的,那时大家常常会在明星二楼聚会、写稿;成员里,尉天骢、陈映真和我最常待在那里,分别交稿、收稿、催稿与写稿,而王祯和是最规矩的一位。我的儿子国珍,是在那时期出生,刚出生一个月就被带到明星去,我就让他躺在旁边的桌上,一直到他五、六岁,都常往那跑。

  后来咖啡馆的业务扩大,多了三楼,有一天简先生跟我说,以后你们杂志要开会可以到三楼去。我们非常开心,因为三楼不仅空间大、又有开会长桌(我可以把小孩子放上面),最好的是更加安静。我记得后来明星歇业时,老板还送了我会议桌、两个咖啡圆桌、四张沙发,以及我很喜欢的杯盘(去年被我弄破了一个),这些东西让我觉得很亲切。在那里的顾客可能没有人跟老板要过东西,我可能是老板唯一有送东西的人。

  后来去明星的人愈来愈多,我们在那边开会有时也不是那么方便。我也到过它位于中山北路的分店,我就是在那里的厕所发现中风的俄国人艾斯尼。不过,虽然中山北路的店面空间更大,但我觉得氛围不对,还是不习惯那里,我依旧会去武昌街的明星。后来因为我搬了好几次家,家里多了可以写作的空间,加上公司后来也搬到别的地方,所以走动没有以前勤快,就比较少到明星。明星之后也歇业了好几年,一直到后来重新开业,几个老朋友才又陆陆续续在那里碰头。

  说起来,相较之下,我真的是最常在明星的作家。因为我工作的地点离明星近,很方便,工作性质也很弹性,也不怕人干扰。或许这也跟我从事广告有关,虽然是在国华广告工作,但上班地点几乎都跑到明星,那里不仅是开会方便、写作也方便,最主要的是简先生人真的很好。

  简先生的女儿简静惠也很难得,从小受美式教育,小时候跟洋娃娃一样,还到美国留学,后来当了媳妇,把患有自闭症的柏毅教导得那么好,这很不简单。而能教养出这样的女儿,简先生夫妻两人也很不简单。他们待人处事就像是台湾人所说的「有肚量」。我们当时从乡下来到台北,通常都会觉得台北人很冷漠,但是简先生不会给人这种感觉,而那时只是觉得他人很好,后来回忆起来,才真的感受到他的待人和善。

  很多人说起明星,都能说出自己跟明星的一段故事。最主要的是,这个地方可以吸引这么多艺术家、创作者,一定有它的基本价值。而那里同时的有那么多人在工作和理想中努力,之后也各自做出了成就,这是最重要的。其实明星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这些如果自己没有讲出来,明星那边是不会知道它扮演着这么重要的角色。这次再看到这些书稿时,让我又开始想起一些缘分与回忆。我在明星认识了很多人,例如诗人周梦蝶,我除了常和他聊天,也常看到年轻人来找他聊天。透过这些机缘与沟通,改变了我的想法、灵感,我说不上具体的感触,但却知道这些是有意识形成的。

图书试读

俄罗斯股东的异国辛酸泪
 
落难的俄国皇族
 
艾斯尼的年纪足以当阿锥的父亲,阿锥也一直称他为Uncle。一起改建飞虎队屋舍时,艾斯尼并未明白向他表明出身,只透露自己曾经在上海法租界担任过建筑工程师,协助军方盖房子。但是相识久了,乡愁越来越浓了,艾斯尼还是忍不住从老皮箱里翻出一张张从俄罗斯带来的照片,以及一张写满俄国名字的同学录,一点一滴诉说自己的人生。
 
「这些是俄罗斯贵族学校的同学,圈起来的是已经过世或是已经联络不上了。」「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互相联络,修改自己的联络方式,改好以后再将资料寄到下一个国家,给下一个同学。上一次在法国的同学以为我住在中国的武昌,还把信给寄到那儿去了……」艾斯尼慢慢说,阿锥静静听。第一次听到艾斯尼提起自己的贵族身分,他并不惊讶,因为早在哥哥的店里第一眼看到这位外国人时,就知道他定是出身不凡。
 
艾斯尼身上流着俄国皇族的血统,本名为George Elsner ConStanIII ENobche,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亲戚,也是负责保护沙皇安全的皇家侍卫团长。一九一七年,俄国共产党发动革命,尼古拉二世家族连同亲近仆人遭到布尔什维克军队集体杀害;一九二二年,保皇派与革命的战火持续蔓延,英、美、法、日都派兵前往支援,但美国突然间撤兵,连带其他国家也跟着退出战场,导致俄国皇军节节败退。最后,艾斯尼只能率领部属逃入中国东北的哈尔滨,随后辗转到上海的法租界协助法军进行新建房屋的检验。
 
曾经,艾斯尼还拿出尼古拉二世家族照片,一一指着影中人告诉阿锥,这位是皇后,这三位是女大公,还有这位小皇储总是让尼古拉二世很担心,稍微碰撞一下就肿得吓人,身上总是轻一块紫一块。后来一位中下层阶级的农夫治好小皇储的病,沙皇和皇后变得非常宠爱这位农夫,引起军官、百官和资本官的不满,但中下阶层却又起身声援那名农夫……。
 
艾斯尼闭上眼睛,记忆越过时空回到当时的杀戮战场,他痛苦回忆:「农民拿着镰刀围住皇宫,军队竟然拿着枪枝扫射农民,这样的统治阶级怎么会不灭亡呢?」俄国的历史,阿锥不懂,但他可以感受艾斯尼对于战争的深恶痛绝。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十段) 《明星咖啡館》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故事感。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到底會怎麼描寫這個「明星」與「咖啡館」結合的場景。我腦海裡浮現出的,可能是那種充滿老派魅力的空間,裡面坐著一些我們在電視上、電影裡見過的臉孔,但在這裡,他們只是卸下所有光環的普通人,專注於眼前的咖啡和身邊的談話。我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明星們在這種相對放鬆的環境下,所展現出的真實情感和互動。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有一些關於「追逐夢想」的描寫?畢竟,明星們之所以能成為明星,背後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付出和堅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關於堅持、關於夢想,以及關於人與人之間溫暖連結的故事。同時,我也在思考,這個咖啡館本身,是不是也像一個擁有生命一樣,默默地承載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

评分

(第三段) 身為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的人,對於「明星咖啡館」這個名字,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還記得小時候,聽長輩說起一些關於明星出沒的傳聞,那時候的娛樂圈,好像沒有現在這麼爆炸,資訊也沒有這麼透明。明星們似乎更像是一種神秘的存在,而像這樣一間有著「明星」名號的咖啡館,肯定藏著不少故事。我拿到《明星咖啡館》這本書後,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會從什麼樣的歷史脈絡切入?是會追溯到某個年代的台灣演藝圈黃金時期?還是會聚焦在某一個特定時期,某一群特定的人身上?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讓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明星的書,更能成為一本關於台灣社會變遷、關於時代記憶的書。或許,透過這間咖啡館,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明星,他們的面貌、他們的煩惱,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個變幻莫測的行業中尋求自己的定位。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給我帶來一次充滿歷史厚度的閱讀體驗。

评分

(第八段) 最近在逛書店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明星咖啡館》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咖啡館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它不僅僅是提供飲品和食物,更是一個承載著各種故事的空間。而加上了「明星」兩個字,更是讓人遐想連翩。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會透過在咖啡館裡發生的種種情節,來展現一些關於演藝圈的生態,或是關於人際關係的微妙之處。我特別期待作者能寫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轉折,或是讓幾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物,因為這個咖啡館而產生了奇妙的連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溫馨、一些感動,甚至是一些對人生的啟示。我同時也在思考,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隱藏」這個主題?明星們在公眾面前展現的是一面,而在私底下,在這樣一個沒有太多人打擾的咖啡館裡,他們又會展現出怎樣的一面?

评分

(第九段) 拿到《明星咖啡館》這本書,我心裡充滿了各種想像。我猜測,作者很可能透過描寫這個咖啡館,來串聯起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明星。或許,這間咖啡館本身就擁有悠久的歷史,見證了台灣演藝圈的興衰更迭。我期待作者能夠用豐富的想像力,去構築一個充滿故事性的場景。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處理明星們之間的互動?是會有強烈的戲劇衝突,還是更偏向於溫馨的交流?我希望作者能夠展現出人性中複雜且真實的一面。同時,我也在猜測,這本書會不會探討「成名」和「失落」這兩個主題?對於明星來說,光鮮亮麗的背後,可能也伴隨著巨大的壓力、孤獨和對失去的恐懼。我希望作者能透過這個咖啡館,讓我們看到他們更深層次的情感。

评分

(第七段) 我對《明星咖啡館》這本書的興趣,很大一部分源於我對老式咖啡館的迷戀。我喜歡那種氛圍,那種似乎能讓人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感覺。我猜測,作者在書中應該會花很多筆墨去描寫咖啡館的細節,從裝潢、音樂,到咖啡的種類、點心,甚至是用餐的餐具,可能都會有著濃濃的懷舊氣息。我特別期待作者能用文字勾勒出一個如此真實、如此充滿生活感的場景,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彷彿也能親身坐在那裡,感受那份悠閒和愜意。而「明星」這個元素,更增添了一層神秘感。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明星們在這樣一個公共場合的形象?他們是會刻意保持距離,還是會放鬆自在地與周圍的人互動?我希望作者能挖掘出明星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讓他們變得更加立體和有血有肉,而不是僅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符號。

评分

(第六段) 最近拿到《明星咖啡館》這本書,我腦海裡就一直縈繞著一個畫面:一個有點古老、有點文藝的咖啡館,裡面瀰漫著濃濃的咖啡香,還有低語不斷的人聲。我猜想,作者應該是透過描寫這個咖啡館,來串聯起各種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有大量的對話,透過這些對話,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和他們之間的關係?畢竟,咖啡館是一個很適合聊天、交換意見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寫出那種,聽起來非常自然、充滿台灣人特有幽默感的對話。同時,我也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些關於「名氣」和「真實自我」之間的拉扯?對於明星來說,名氣是他們工作的基礎,但同時也可能是一種束縛。他們是否會在咖啡館這樣一個相對私密和放鬆的空間裡,找回一點點屬於自己的、不受外界打擾的真實?我非常期待作者在這方面的描寫。

评分

(第一段) 天啊,最近我終於等到《明星咖啡館》這本書上市了!說實話,我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畫面感,腦海裡立刻浮現出那種老台北才有的,充滿老派浪漫氛圍的咖啡館。這種地方,對我們這些有點懷舊、有點文青魂的人來說,簡直是致命吸引力。我一直在想,作者到底會怎麼描繪這樣一個空間?是會讓我們看到那些閃耀的明星們在裡面休憩、談笑的畫面?還是會著墨於咖啡館本身所承載的故事,那些來來往往的客人,他們在這裡發生的愛恨情仇,或是默默無聞的日常?我特別期待作者筆下的細節,像是咖啡豆的香氣、老舊的皮沙發、牆上泛黃的老照片,還有那些輕柔的爵士樂,能不能透過文字真實地傳遞出來,讓人在閱讀的時候,彷彿也能聞到那股淡淡的咖啡香,聽到那熟悉的旋律。我還在猜測,這本書會不會有虛構的明星,還是會引用一些我們熟知的,但又不太為人知的演藝圈軼事?總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真的非常高,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故事和溫度的世界。

评分

(第二段) 最近在社群上看到不少人推薦《明星咖啡館》,我忍不住也跟風去買了一本。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筆觸深深吸引住了。她對場景的描繪,那種細膩又充滿生活感的描寫,瞬間把我拉進了一個充滿懷舊氣息的時空。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明星」這個概念的處理,她似乎並沒有把明星們塑造成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存在,反而更著重於他們在私下裡,在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咖啡館裡,所展現出來的真實人性。有時候,我們看到銀幕上光鮮亮麗的他們,很容易就忘記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會有煩惱、有失落、有對溫暖的渴望。我很好奇,在這本《明星咖啡館》裡,我們會不會看到一些顛覆我們對某些明星既有印象的描寫?他們在這裡,或許只是想找個地方靜靜地待著,喝一杯咖啡,聽聽音樂,或是和三五好友低語幾句。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能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明星」這個詞,也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再耀眼的光芒,也需要一個可以暫時卸下偽裝、找到片刻寧靜的空間。

评分

(第四段) 收到《明星咖啡館》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聯想到我平常喜歡去的那些老派咖啡館。那種老老的裝潢,老闆娘總是親切地跟你聊上幾句,音樂也很對味,重點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不會看到認識的藝人走進來。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就是這種感覺吧?我特別好奇,作者會怎麼描寫咖啡館裡的人物互動?是不是會有那種「無巧不書」的情節,讓幾個不同領域、不同輩份的明星,在同一個空間裡,因為某個契機而產生了連結?我對這類的「巧合」情節總是特別著迷,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好像差那麼一點點,才會發生這麼有趣的事情。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這種,讓人會心一笑的「緣分」感。同時,我也想知道,作者會不會藉由咖啡館這個場景,來探討明星這個職業的孤獨感?或許,在這樣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裡,他們反而更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連結。

评分

(第五段) 對於《明星咖啡館》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好奇的態度。期待的是,我一直對演藝圈裡那些不為人知的日常生態很有興趣,而「明星」加上「咖啡館」這兩個元素,實在太容易讓人聯想到很多潛在的故事。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對於「明星」的定義是什麼?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些歌手、演員,還是也包含一些在幕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他們同樣在鎂光燈之外,有著自己的故事和經歷?我希望作者能夠拓展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廣泛、更多元的「明星」群體。另外,我也在思考,咖啡館在這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它僅僅是一個背景,還是會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它會是一個明星們可以安心休憩的港灣,還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八卦和傳聞的場所?我希望作者能在這些地方給予我驚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