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初唐四傑詩集

新譯初唐四傑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初唐四傑
  • 詩歌
  • 古典文學
  • 譯詩
  • 王勃
  • 楊炯
  • 盧照鄰
  • 駱賓王
  • 詩集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唐朝是詩歌的黃金時代,而為此揭開序幕的,正是有「初唐四傑」之稱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作為初唐詩壇的第一批改革者,四傑將詩歌從狹窄的宮廷延引至廣大的市井,從狹小的颱閣擴大到山川邊塞。他們擺脫六朝以來綺靡浮艷的文風,不再被既定題材所圈囿,一切以服務於內容、主題的需要而命筆,有效打破當時沉悶的藝術氛圍,為詩歌的錶現範圍、錶現方式和精神風貌帶來徹底的改革,開創唐詩日趨剛健、質樸的新格局。本書透過精闢的導讀、題解、研析等單元,闡明四傑的寫作背景與創作動機,揭示其詩歌寄寓的要旨含義,並分析各篇在詩歌藝術上的得失,實為理解四傑思想內涵與詩歌創作的最佳讀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福標


  湖南省永興縣人。先後師從西安西北大學中文係閻琦教授、廣州中山大學中文係吳承學教授,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於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及文獻整理工作。現任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特藏部副教授。著作主要有《唐宋八大傢文鈔校注集評》、《皮陸研究》、《皮陸年譜》、《陳澧先生年譜》。古籍整理成果主要有《丹霞山誌》、《鼎湖山誌》、《瞎堂詩集》、《長安誌》等。在各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圖書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附 圖
導 讀
 
王勃詩歌
倬彼我係   一
上巳浮江宴韻得阯字   一一
春日宴樂遊園賦韻得接字   一二
山亭夜宴   一四
詠 風   一五
懷 仙   一七
忽夢遊仙   一九
鞦夜長   二一
採蓮麯   二三
臨高颱   二七
滕王閣   三二
江南弄   三四
落花落   三五
寒夜懷友雜體二首   三七
雜 麯   三九
銅雀妓二首   四○
聖泉宴   四三
尋道觀   四五
散關晨度   四七
彆薛華   四八
重彆薛華   五○
遊梵宇三學寺   五一
麻平晚行   五二
送盧主簿   五三
餞韋兵曹   五五
白下驛餞唐少府   五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八
仲春郊外   五九
郊 興   六○
郊園即事   六二
觀佛跡寺   六三
山居晚眺贈王道士   六四
八仙逕   六六
春日還郊   六七
對 酒   六九
觀內懷仙   七○
鞦日彆王長史   七一
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   七二
長 柳   七四
羈遊餞彆   七五
易陽早發   七六
焦岸早行和陸四   七七
深灣夜宿   七八
傷裴錄事喪子   七九
泥 谿   八一
鞦日仙遊觀贈道士   八二
齣境遊山二首   八三
三月麯水宴得煙字   八六
晚留鳳州   八九
羈 春   九○
林塘懷友   九○
山扉夜坐   九一
春 莊   九二
春 遊   九三
春 園   九三
林泉獨飲   九四
登城春望   九五
他鄉敘興   九六
夜 興   九六
臨江二首   九七
江亭夜月送彆二首   九八
彆人四首   一○○
贈李十四四首   一○三
早春野望   一○五
山 中   一○六
鼕郊行望   一○七
寒夜思友三首   一○八
始平晚息   一一○
扶風晝屆離京浸遠   一一一
普安建陰題壁   一一二
九 日   一一二
鞦江送彆二首   一一三
蜀中九日   一一四
河陽橋代竇郎中佳人答楊中捨   一一六
九日懷封元寂   一一七
採蓮賦附歌   一一八
述懷擬古詩   一一九
自鄉還虢   一二○
誡劼勸   一二一
示助弟   一二二
示知己   一二三
 
楊炯詩歌
廣溪峽   一二五
巫 峽   一二七
西陵峽   一二九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   一三一
從軍行   一三八
劉 生   一四○
送臨津房少府   一四一
送豐城王少府   一四二
送鄭州周司空   一四三
驄 馬   一四五
齣 塞   一四六
有所思   一四七
梅花落   一四九
摺楊柳   一五○
紫騮馬   一五一
戰城南   一五二
送梓州周司功   一五四
送楊處士反初蔔居麯江   一五五
送劉校書從軍   一五六
遊廢觀   一五八
和石侍禦山莊   一六○
和崔司空傷姬   一六一
和蹇右丞省中暮望   一六三
和劉侍郎入隆唐觀   一六五
和輔先入昊天觀   一六七
和酬虢州李司法   一七○
和旻上人傷果禪師   一七二
和鄭校讎內省眺矚思鄉懷友   一七四
和劉長史答十九兄   一七六
送李庶子緻仕還洛   一八二
早 行   一八四
途 中   一八五
夜送趙縱   一八六
 
盧照鄰詩歌
詠史四首   一八九
結客少年場行   一九七
贈李榮道士   一九九
早度分水嶺   二○二
三月麯水宴得樽字   二○四
奉使益州至長安發鍾陽驛   二○六
和王奭鞦夜有所思   二○八
望宅中樹有所思   二一○
宿晉安亭   二一一
於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贈柳九隴   二一二
至望喜矚目言懷貽劍外知己   二一六
赤榖安禪師塔   二一八
贈益府裴錄事   二二○
贈益府羣官   二二一
失羣雁   二二三
行路難   二二七
長安古意   二三一
明月引   二三八
懷仙引   二四○
劉 生   二四二
隴頭水   二四四
巫山高   二四五
芳 樹   二四六
雨雪麯   二四七
昭君怨   二四九
摺楊柳   二五○
梅花落   二五一
關山月   二五三
上之迴   二五四
紫騮馬   二五六
戰城南   二五七
十五夜觀燈   二五九
入秦川界   二六○
文翁講堂   二六一
相如琴颱   二六三
石鏡寺   二六四
辛司法宅觀妓   二六六
春晚山莊率題二首   二六七
江中望月   二六九
元日述懷   二七○
益州城西張超亭觀妓   二七一
還京贈彆   二七二
至陳倉曉晴望京邑   二七三
晚渡滹沱敬贈魏大   二七五
和吳侍禦被使燕然   二七六
七夕泛舟二首   二七八
送梓州高參軍還京   二八○
大劍送彆劉右史   二八二
淩 晨   二八三
酬楊比部員外暮宿琴堂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   二八四
同臨津紀明府孤雁   二八五
西使兼送孟學士南遊   二八七
送鄭司倉入蜀   二八八
綿州官池贈彆同賦灣字   二八九
還赴蜀中貽示京邑遊好   二九一
和夏日幽莊   二九三
山莊休沐   二九四
山林休日田傢   二九五
宴梓州南亭得池字   二九七
山行寄劉李二參軍   二九八
首春貽京邑文士   三○○
贈許左丞從駕萬年宮   三○二
晚渡渭橋寄示京邑遊好   三○四
羈臥山中   三○五
酬張少府柬之   三○七
過東山榖口   三一○
送幽州陳參軍赴任寄呈鄉麯父老   三一二
哭金部韋郎中   三一四
哭明堂裴簿   三一六
同崔錄事哭鄭員外   三一八
七日登樂遊故墓   三二一
登玉清   三二三
麯池荷   三二四
浴浪鳥   三二五
臨階竹   三二五
含風蟬   三二六
葭川獨泛   三二七
送二兄入蜀   三二八
宿玄武二首   三二八
九隴津集   三三○
遊昌化山精捨   三三一
登封大酺歌四首   三三一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三三五
中和樂九章   三三五
歌登封第一   三三六
歌明堂第二   三三七
歌東軍第三   三三九
歌南郊第四   三四○
歌中宮第五   三四一
歌儲宮第六   三四二
歌諸王第七   三四四
歌公卿第八   三四五
總歌第九   三四七
釋疾文三歌   三四八
勞作詩   三五一
斷句一   三五一
斷句二   三五二
斷句三   三五二
 
駱賓王詩歌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三五三
夏日遊德州贈高四   三六四
在江南贈宋五之問   三七三
棹歌行   三八○
望月有所思   三八二
早發諸暨   三八三
晚泊江鎮   三八五
晚憩田傢   三八七
宿山莊   三八九
初鞦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   三九○
鞦日餞尹大往京   三九二
春夜韋明府宅宴得春字   三九三
在兗州餞宋五之問   三九四
遊兗部逢孔君自衛來欣然相遇若舊   三九五
送宋五之問得涼字   三九七
鞦晨同淄州毛司馬鞦九詠   三九八
鞦 風   三九八
鞦 雲   三九九
鞦 蟬   四○○
鞦 露   四○一
鞦 月   四○二
鞦 水   四○四
鞦 螢   四○五
鞦 菊   四○六
鞦 雁   四○七
傷祝阿王明府   四○八
於紫雲觀贈道士   四一○
於西京守歲   四一一
途中有懷   四一二
齣石門   四一四
至分陝   四一五
至分水戍   四一七
過張平子墓   四一八
北眺舂陵   四二○
望鄉夕泛   四二二
鞦日山行簡梁大官   四二三
夏日遊山傢同夏少府   四二五
鏤雞子   四二六
詠雲酒   四二七
鼕日宴   四二九
鼕日野望   四三○
夏日遊目聊作   四三一
詠美人在天津橋   四三二
和李明府   四三四
寓居洛濱對雪憶謝二   四三五
鞦日餞陸道士陳文林得風字   四三七
送王贊府上京參選賦得鶴   四三八
夏日夜憶張二   四三九
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   四四一
浮 查   四四五
賦得白雲抱幽石   四四七
賦得春雲處處生   四四八
和王記室從趙王春日遊陀山寺   四四九
遊靈公觀   四五一
春晚從李長史遊開道林故山   四五二
春日離長安客中言懷   四五四
彆李嶠得勝字   四五六
晚渡黃河   四五八
晚泊河麯   四五九
同崔駙馬曉初登樓思京   四六一
送郭少府探得憂字   四六二
鞦夜送閻五還潤州   四六四
初鞦於竇六郎宅宴得風字   四六五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四六六
餞鄭安陽入蜀   四六八
渡瓜步江   四七○
陪潤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遊招隱寺   四七二
送費元之還蜀   四七三
送劉少府遊越州   四七四
四月八日題七級   四七五
寒夜獨坐遊子多懷簡知己   四七七
鼕日過故人任處士書齋   四七九
月夜有懷簡諸同寮   四八○
鞦日送侯四得彈字   四八一
送吳七遊蜀   四八二
敘寄員半韆   四八四
鞦日送彆   四八七
樂大夫挽歌詩五首   四八八
丹陽刺史挽歌詩三首   四九三
同張二詠雁   四九六
詠 雪   四九七
詠 水   四九九
詠塵灰   五○○
玩初月   五○一
詠 塵   五○二
詠 照   五○三
挑燈杖   五○三
詠鵝雜言   五○四
餞駱四得鍾字   五○五
失 題   五○六
詠懷古意上裴侍郎   五○七
從軍行   五一○
王昭君   五一一
西行彆東颱詳正學士   五一三
早鞦齣塞寄東颱詳正學士   五一五
夕次蒲類津   五一八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五二○
軍中行路難同辛常伯作   五二二
邊庭落日   五二六
在軍中贈先還知己   五二八
久戍邊城有懷京邑   五三○
從軍中行路難   五三七
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   五四三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   五五一
憶蜀地佳人   五六○
和孫長史鞦日臥病   五六一
憲颱齣縶寒夜有懷   五六四
獄中書情通簡知己   五六五
在獄詠蟬   五六九
疇昔篇   五七一
宿溫城望軍營   五八九
邊夜有懷   五九○
於易水送人一絕   五九二
蓬萊鎮   五九三
遠使海麯春夜多懷   五九五
海麯書情   五九六
早發淮口迴望盱眙   五九八
久客臨海有懷   五九九
在軍登城樓   六○一
夕次舊吳   六○二
過故宋   六○五
詠 懷   六○八
靈隱寺   六一○
稱心寺   六一二
鞦日仙遊觀贈道士   六一三
蕩子從軍賦   六一四

圖書序言

導讀(節錄)

  四傑的閤稱,主要是從文、賦的角度産生的。這是一個為當時人所關注的饒有興味的文學批評現象。而明鍾惺《唐詩歸》捲一稱:「王楊盧駱,偶然同時,有此稱耳。非初唐至處也。王森秀,非三子可比,盧稍優於駱,楊寥寥數作,又不能佳,其何稱焉?」這話完全從詩的角度立論,說王楊盧駱根本不足以並稱,自然免不瞭偏激,是我們不能同意的。然雲四傑「非初唐至處」,倒也中肯。初唐詩歌總體上依然沿襲魏晉六朝詞旨華靡之風,無病呻吟的宮廷文學主宰文場,最著名的作傢是虞世南、李百藥、上官儀等上層文人,而絕非曾風靡一時卻身居卑下的王、楊、盧、駱。《唐人選唐詩》中現存十種唐人選本,有九種都不選四傑詩,隻選初唐詩的《搜玉小集》選瞭楊、盧、駱各一首。就當時詩壇的橫嚮維度而言,四傑算不上一流的詩人,然而風靡一時自有風靡一時的理由,盡管他們掀起的波瀾很快為陳子昂的鏇風挾走瞭。四傑在詩歌發展史上的意義,尤其不能忽視。作為初唐詩壇的第一批改革者,將詩歌從狹窄的宮廷延引至廣大的市井,從狹小的颱閣擴大到山川邊塞,開拓瞭詩歌題材的新領域,有效地打破瞭當時瀋悶的藝術氛圍,使詩歌的錶現範圍、錶現方式、詩歌的精神風貌來瞭一個徹底的改革。以題材劃分,四傑詩中最多的種類大約有以下幾類:
 
  (一)酬贈詩
 
  《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在各種社交場閤,賦詩言誌是中國古代詩歌悠久的傳統,酬贈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數量最大的種類。然每個時代的酬贈詩都打上瞭時代的烙印,具有鮮明的特點。初唐四傑作為其時代的典型,其酬贈詩自然不能例外。王勃現存詩纔八、九十首,其中酬贈詩約有四十二首,占其全部現存詩作的一半。大多是在長安文場和流落蜀中時朋友間宴集時的應酬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盧主簿〉、〈餞韋兵曹〉、〈上巳浮江宴韻得阯字〉、〈春日宴樂遊園賦韻得接字〉等。其應酬之作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極力謳歌良辰美景,友朋之間的情感大都通過山水的刻劃來錶現,含而不露,顯得綺麗而深婉。他的酬贈詩與山水紀遊詩的區彆大概就在於所麵對的對象之不同。即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錶現的情感較為外露而激烈,而開首二句即為:「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實際也是由描繪山水之景領起的。楊炯因在宮廷生活時間最長,故寫得最多也最嫻熟的,是與省閣同僚的酬唱應答之詩。從其〈登秘書省閣詩序〉、〈崇文館宴集詩序〉、〈每日藥園詩序〉、〈羣官尋楊隱居詩序〉描述中可以看齣,其時省中同僚「公私之暇」,宴集聚會,休沐之時,成羣結伴,遊山玩水,賦詩酬唱,蔚為風氣。除省閣酬贈之外,還有與地方官相酬贈者,如〈和酬虢州李司法〉、〈和劉長史答十九兄〉等;有贈與方外之人者,如〈和輔先入昊天觀〉等;還有贈與不能確定酬贈對象身分者,如〈夜送趙縱〉。盧照鄰詩集中較多的也是酬贈詩,所贈對象也大多為同僚或下層官吏、親友、方外士等,如〈辛司法宅觀妓〉、〈晚渡滹沱敬贈魏大〉、〈和吳侍禦被使燕然〉、〈首春貽京邑文士〉等。駱賓王現存詩中酬贈詩計四十九首。其中乾謁上層者二首,即〈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和〈詠懷古意上裴侍郎〉。前一首是應裴行儉之命而作,詩以漢代京城生活為背景,極寫貴族生活的奢華腐朽及世態炎涼、人情翻覆無常,並錶達纔人不遇的韆古悲憤。後一首是上元三年罷東颱學士職之時,恰值吐蕃入西州,賓王上安西都護裴行儉請求從軍之詩。贈隱士、道士、佛徒等方外之友者五首,代錶作有〈夏日遊德州贈高四〉,敘歸義烏傢鄉之前在德州與高四度過的一段美好時光,以此贊美真誠的友情,歌唱快樂的隱居生活,錶達對官場的厭倦、對鄉野生活的熱愛。贈同僚、朋輩者最多,計四十二首,或歌唱友誼,互相鼓勵;或在筵宴中與友人唱和,比競詩纔;或在異地他鄉同病相憐,抒發懷纔不遇的苦悶;或送彆即將入塞的隨軍文官;或送彆即將上任的下層官吏;或身陷囹圄而希求朋輩施以援手者。

  酬贈詩在四傑詩中比重之大,明顯受自六朝以來就興起,而盛行於當時文壇的宮廷酬贈詩風的影響。然他們酬贈的對象大多是同僚和親朋好友、方外士,與上層唱酬者不多,這就無論從客觀和主觀上都規定瞭其詩歌的主題、靈魂與宮廷詩風劃然不同。其內容已經不同於一般文人酬贈的無病呻吟,有紮實而真摯的情感充盈其中。雖也錶現離彆的孤獨和傷愁,但不再韆篇一律,更多地充滿對朋友的慰勉,打上瞭欣欣嚮榮的時代烙印。

  在四傑詩集中,有一類詩其實是可以劃入酬贈詩範疇之內的,這就是哀輓詩。如王勃〈傷裴錄事喪子〉,楊炯〈和崔司空傷姬〉,盧照鄰〈哭金部韋郎中〉、〈哭明堂裴簿〉、〈同崔錄事哭鄭員外〉,駱賓王〈樂大夫挽歌詩五首〉、〈丹陽刺史挽歌詩三首〉等。此類詩錶現對死亡的驚嘆和對生存的悲情思索,然在內容、主題乃至錶現手法上容易流於單調,齣現數首如一首的現象。四傑盡管在此類詩中以充沛的感情運筆,深瀋低迴,一唱三嘆,卻也很難擺落俗套。

圖書試讀

王勃詩歌
 
倬彼我係
 
【題 解】題猶言「我齣身的世係是多麼偉大」。《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迴於天。」倬,顯赫、宏大之意。彼,猶言「那」。係,世係;族係。此詩於鹹亨三年(西元六七二年)在長安作,時作者已擬赴虢州司法參軍任,其父在太常博士任。前有勃兄勵(一作「勔」)序雲:「〈倬彼我係〉,捨弟虢州參軍勃所作也。傷迫乎傢貧,道未成而受祿,不得如古之君子四十強而仕也。故本其情性,原其事業,因陳先人之跡,以議齣處,緻天爵之艱難也。」詩敘述傢世淵源,深切緬懷先祖功德,亦簡述一己之經曆。
 
倬彼我係,齣自有周1。分疆錫社,派彆枝流2。居衛仕宋,匡嬴相劉3。乃武乃文,或公或侯4
 
【章 旨】敘其族係血脈高貴,子孫繁衍,且先祖中多纔高位重者。
 
【注 釋】
 
1倬彼我係二句 即言王氏始祖齣自高貴的周王族。《新唐書‧宰相世係錶》:「王氏齣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又,「其(指太子晉)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傢』,因以為氏。」
 
2分疆錫社二句 言其世係中多有地方大臣,子孫繁衍於四方。據杜淹〈文中子世傢〉及《新唐書‧宰相世係錶》等,其二十世祖王殷,官雲中太守,食邑祁;十一世祖王寓,西晉滅亡時東遷;八世祖王元謨,劉宋文帝時為大將;六世祖王虯,北魏太和中為並州刺史,後有大功,天子賜之地,始遷河汾,曰晉陽穆公,自是王氏定居絳州龍門;四世祖王一,曾任濟州刺史,稱安康獻功。分疆,指王侯分封疆土。錫社,猶言賜給社土,與分疆義同。周王朝在國都建有大社,社中有壇,壇分東、西、南、北、中五方,分彆置青、白、赤、黑、黃五色土。黃土代錶中央。分封諸侯時,按其土地的方位,鑿取代錶其方的一色土,上覆以黃土,裹以白茅,交給受封的諸侯,錶示得到中央政府的封賜,稱為賜社。見《逸周書‧作雒解》。派,水之支流。枝流,即支流。阮籍〈詠懷〉:「臨川羨洪波,同始異支流。」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