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初唐四杰诗集

新译初唐四杰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初唐四杰
  • 诗歌
  • 古典文学
  • 译诗
  •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 诗集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为此揭开序幕的,正是有「初唐四杰」之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作为初唐诗坛的第一批改革者,四杰将诗歌从狭窄的宫廷延引至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扩大到山川边塞。他们摆脱六朝以来绮靡浮艳的文风,不再被既定题材所圈囿,一切以服务于内容、主题的需要而命笔,有效打破当时沉闷的艺术氛围,为诗歌的表现范围、表现方式和精神风貌带来彻底的改革,开创唐诗日趋刚健、质朴的新格局。本书透过精辟的导读、题解、研析等单元,阐明四杰的写作背景与创作动机,揭示其诗歌寄寓的要旨含义,并分析各篇在诗歌艺术上的得失,实为理解四杰思想内涵与诗歌创作的最佳读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福标


  湖南省永兴县人。先后师从西安西北大学中文系阎琦教授、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及文献整理工作。现任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副教授。着作主要有《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皮陆研究》、《皮陆年谱》、《陈澧先生年谱》。古籍整理成果主要有《丹霞山志》、《鼎湖山志》、《瞎堂诗集》、《长安志》等。在各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附 图
导 读
 
王勃诗歌
倬彼我系   一
上巳浮江宴韵得阯字   一一
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一二
山亭夜宴   一四
咏 风   一五
怀 仙   一七
忽梦游仙   一九
秋夜长   二一
採莲曲   二三
临高台   二七
滕王阁   三二
江南弄   三四
落花落   三五
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三七
杂 曲   三九
铜雀妓二首   四○
圣泉宴   四三
寻道观   四五
散关晨度   四七
别薛华   四八
重别薛华   五○
游梵宇三学寺   五一
麻平晚行   五二
送卢主簿   五三
饯韦兵曹   五五
白下驿饯唐少府   五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八
仲春郊外   五九
郊 兴   六○
郊园即事   六二
观佛迹寺   六三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   六四
八仙迳   六六
春日还郊   六七
对 酒   六九
观内怀仙   七○
秋日别王长史   七一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七二
长 柳   七四
羁游饯别   七五
易阳早发   七六
焦岸早行和陆四   七七
深湾夜宿   七八
伤裴录事丧子   七九
泥 谿   八一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   八二
出境游山二首   八三
三月曲水宴得烟字   八六
晚留凤州   八九
羁 春   九○
林塘怀友   九○
山扉夜坐   九一
春 庄   九二
春 游   九三
春 园   九三
林泉独饮   九四
登城春望   九五
他乡叙兴   九六
夜 兴   九六
临江二首   九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九八
别人四首   一○○
赠李十四四首   一○三
早春野望   一○五
山 中   一○六
冬郊行望   一○七
寒夜思友三首   一○八
始平晚息   一一○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一一一
普安建阴题壁   一一二
九 日   一一二
秋江送别二首   一一三
蜀中九日   一一四
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   一一六
九日怀封元寂   一一七
採莲赋附歌   一一八
述怀拟古诗   一一九
自乡还虢   一二○
诫劼劝   一二一
示助弟   一二二
示知己   一二三
 
杨炯诗歌
广溪崃   一二五
巫 崃   一二七
西陵崃   一二九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一三一
从军行   一三八
刘 生   一四○
送临津房少府   一四一
送丰城王少府   一四二
送郑州周司空   一四三
骢 马   一四五
出 塞   一四六
有所思   一四七
梅花落   一四九
折杨柳   一五○
紫骝马   一五一
战城南   一五二
送梓州周司功   一五四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一五五
送刘校书从军   一五六
游废观   一五八
和石侍御山庄   一六○
和崔司空伤姬   一六一
和蹇右丞省中暮望   一六三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一六五
和辅先入昊天观   一六七
和酬虢州李司法   一七○
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一七二
和郑校雠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一七四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一七六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一八二
早 行   一八四
途 中   一八五
夜送赵纵   一八六
 
卢照邻诗歌
咏史四首   一八九
结客少年场行   一九七
赠李荣道士   一九九
早度分水岭   二○二
三月曲水宴得樽字   二○四
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二○六
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二○八
望宅中树有所思   二一○
宿晋安亭   二一一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   二一二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二一六
赤谷安禅师塔   二一八
赠益府裴录事   二二○
赠益府羣官   二二一
失羣雁   二二三
行路难   二二七
长安古意   二三一
明月引   二三八
怀仙引   二四○
刘 生   二四二
陇头水   二四四
巫山高   二四五
芳 树   二四六
雨雪曲   二四七
昭君怨   二四九
折杨柳   二五○
梅花落   二五一
关山月   二五三
上之回   二五四
紫骝马   二五六
战城南   二五七
十五夜观灯   二五九
入秦川界   二六○
文翁讲堂   二六一
相如琴台   二六三
石镜寺   二六四
辛司法宅观妓   二六六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二六七
江中望月   二六九
元日述怀   二七○
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   二七一
还京赠别   二七二
至陈仓晓晴望京邑   二七三
晚渡滹沱敬赠魏大   二七五
和吴侍御被使燕然   二七六
七夕泛舟二首   二七八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二八○
大剑送别刘右史   二八二
凌 晨   二八三
酬杨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二八四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二八五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二八七
送郑司仓入蜀   二八八
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   二八九
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   二九一
和夏日幽庄   二九三
山庄休沐   二九四
山林休日田家   二九五
宴梓州南亭得池字   二九七
山行寄刘李二参军   二九八
首春贻京邑文士   三○○
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三○二
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   三○四
羁卧山中   三○五
酬张少府柬之   三○七
过东山谷口   三一○
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   三一二
哭金部韦郎中   三一四
哭明堂裴簿   三一六
同崔录事哭郑员外   三一八
七日登乐游故墓   三二一
登玉清   三二三
曲池荷   三二四
浴浪鸟   三二五
临阶竹   三二五
含风蝉   三二六
葭川独泛   三二七
送二兄入蜀   三二八
宿玄武二首   三二八
九陇津集   三三○
游昌化山精舍   三三一
登封大酺歌四首   三三一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三三五
中和乐九章   三三五
歌登封第一   三三六
歌明堂第二   三三七
歌东军第三   三三九
歌南郊第四   三四○
歌中宫第五   三四一
歌储宫第六   三四二
歌诸王第七   三四四
歌公卿第八   三四五
总歌第九   三四七
释疾文三歌   三四八
劳作诗   三五一
断句一   三五一
断句二   三五二
断句三   三五二
 
骆宾王诗歌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三五三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三六四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三七三
棹歌行   三八○
望月有所思   三八二
早发诸暨   三八三
晚泊江镇   三八五
晚憩田家   三八七
宿山庄   三八九
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   三九○
秋日饯尹大往京   三九二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   三九三
在兖州饯宋五之问   三九四
游兖部逢孔君自卫来欣然相遇若旧   三九五
送宋五之问得凉字   三九七
秋晨同淄州毛司马秋九咏   三九八
秋 风   三九八
秋 云   三九九
秋 蝉   四○○
秋 露   四○一
秋 月   四○二
秋 水   四○四
秋 萤   四○五
秋 菊   四○六
秋 雁   四○七
伤祝阿王明府   四○八
于紫云观赠道士   四一○
于西京守岁   四一一
途中有怀   四一二
出石门   四一四
至分陕   四一五
至分水戍   四一七
过张平子墓   四一八
北眺舂陵   四二○
望乡夕泛   四二二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四二三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四二五
镂鸡子   四二六
咏云酒   四二七
冬日宴   四二九
冬日野望   四三○
夏日游目聊作   四三一
咏美人在天津桥   四三二
和李明府   四三四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   四三五
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得风字   四三七
送王赞府上京参选赋得鹤   四三八
夏日夜忆张二   四三九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   四四一
浮 查   四四五
赋得白云抱幽石   四四七
赋得春云处处生   四四八
和王记室从赵王春日游陀山寺   四四九
游灵公观   四五一
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   四五二
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   四五四
别李峤得胜字   四五六
晚渡黄河   四五八
晚泊河曲   四五九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   四六一
送郭少府探得忧字   四六二
秋夜送阎五还润州   四六四
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得风字   四六五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四六六
饯郑安阳入蜀   四六八
渡瓜步江   四七○
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   四七二
送费元之还蜀   四七三
送刘少府游越州   四七四
四月八日题七级   四七五
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   四七七
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   四七九
月夜有怀简诸同寮   四八○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   四八一
送吴七游蜀   四八二
叙寄员半千   四八四
秋日送别   四八七
乐大夫挽歌诗五首   四八八
丹阳刺史挽歌诗三首   四九三
同张二咏雁   四九六
咏 雪   四九七
咏 水   四九九
咏尘灰   五○○
玩初月   五○一
咏 尘   五○二
咏 照   五○三
挑灯杖   五○三
咏鹅杂言   五○四
饯骆四得钟字   五○五
失 题   五○六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五○七
从军行   五一○
王昭君   五一一
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   五一三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五一五
夕次蒲类津   五一八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五二○
军中行路难同辛常伯作   五二二
边庭落日   五二六
在军中赠先还知己   五二八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五三○
从军中行路难   五三七
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   五四三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五五一
忆蜀地佳人   五六○
和孙长史秋日卧病   五六一
宪台出絷寒夜有怀   五六四
狱中书情通简知己   五六五
在狱咏蝉   五六九
畴昔篇   五七一
宿温城望军营   五八九
边夜有怀   五九○
于易水送人一绝   五九二
蓬莱镇   五九三
远使海曲春夜多怀   五九五
海曲书情   五九六
早发淮口回望盱眙   五九八
久客临海有怀   五九九
在军登城楼   六○一
夕次旧吴   六○二
过故宋   六○五
咏 怀   六○八
灵隐寺   六一○
称心寺   六一二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   六一三
荡子从军赋   六一四

图书序言

导读(节录)

  四杰的合称,主要是从文、赋的角度产生的。这是一个为当时人所关注的饶有兴味的文学批评现象。而明钟惺《唐诗归》卷一称:「王杨卢骆,偶然同时,有此称耳。非初唐至处也。王森秀,非三子可比,卢稍优于骆,杨寥寥数作,又不能佳,其何称焉?」这话完全从诗的角度立论,说王杨卢骆根本不足以并称,自然免不了偏激,是我们不能同意的。然云四杰「非初唐至处」,倒也中肯。初唐诗歌总体上依然沿袭魏晋六朝词旨华靡之风,无病呻吟的宫廷文学主宰文场,最着名的作家是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等上层文人,而绝非曾风靡一时却身居卑下的王、杨、卢、骆。《唐人选唐诗》中现存十种唐人选本,有九种都不选四杰诗,只选初唐诗的《搜玉小集》选了杨、卢、骆各一首。就当时诗坛的横向维度而言,四杰算不上一流的诗人,然而风靡一时自有风靡一时的理由,尽管他们掀起的波澜很快为陈子昂的旋风挟走了。四杰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尤其不能忽视。作为初唐诗坛的第一批改革者,将诗歌从狭窄的宫廷延引至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扩大到山川边塞,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有效地打破了当时沈闷的艺术氛围,使诗歌的表现范围、表现方式、诗歌的精神风貌来了一个彻底的改革。以题材划分,四杰诗中最多的种类大约有以下几类:
 
  (一)酬赠诗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在各种社交场合,赋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悠久的传统,酬赠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数量最大的种类。然每个时代的酬赠诗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特点。初唐四杰作为其时代的典型,其酬赠诗自然不能例外。王勃现存诗才八、九十首,其中酬赠诗约有四十二首,占其全部现存诗作的一半。大多是在长安文场和流落蜀中时朋友间宴集时的应酬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卢主簿〉、〈饯韦兵曹〉、〈上巳浮江宴韵得阯字〉、〈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等。其应酬之作的一个最为显着的特征就是,极力讴歌良辰美景,友朋之间的情感大都通过山水的刻划来表现,含而不露,显得绮丽而深婉。他的酬赠诗与山水纪游诗的区别大概就在于所面对的对象之不同。即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表现的情感较为外露而激烈,而开首二句即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实际也是由描绘山水之景领起的。杨炯因在宫廷生活时间最长,故写得最多也最娴熟的,是与省阁同僚的酬唱应答之诗。从其〈登秘书省阁诗序〉、〈崇文馆宴集诗序〉、〈每日药园诗序〉、〈羣官寻杨隐居诗序〉描述中可以看出,其时省中同僚「公私之暇」,宴集聚会,休沐之时,成羣结伴,游山玩水,赋诗酬唱,蔚为风气。除省阁酬赠之外,还有与地方官相酬赠者,如〈和酬虢州李司法〉、〈和刘长史答十九兄〉等;有赠与方外之人者,如〈和辅先入昊天观〉等;还有赠与不能确定酬赠对象身分者,如〈夜送赵纵〉。卢照邻诗集中较多的也是酬赠诗,所赠对象也大多为同僚或下层官吏、亲友、方外士等,如〈辛司法宅观妓〉、〈晚渡滹沱敬赠魏大〉、〈和吴侍御被使燕然〉、〈首春贻京邑文士〉等。骆宾王现存诗中酬赠诗计四十九首。其中干谒上层者二首,即〈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和〈咏怀古意上裴侍郎〉。前一首是应裴行俭之命而作,诗以汉代京城生活为背景,极写贵族生活的奢华腐朽及世态炎凉、人情翻覆无常,并表达才人不遇的千古悲愤。后一首是上元三年罢东台学士职之时,恰值吐蕃入西州,宾王上安西都护裴行俭请求从军之诗。赠隐士、道士、佛徒等方外之友者五首,代表作有〈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叙归义乌家乡之前在德州与高四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以此赞美真诚的友情,歌唱快乐的隐居生活,表达对官场的厌倦、对乡野生活的热爱。赠同僚、朋辈者最多,计四十二首,或歌唱友谊,互相鼓励;或在筵宴中与友人唱和,比竞诗才;或在异地他乡同病相怜,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或送别即将入塞的随军文官;或送别即将上任的下层官吏;或身陷囹圄而希求朋辈施以援手者。

  酬赠诗在四杰诗中比重之大,明显受自六朝以来就兴起,而盛行于当时文坛的宫廷酬赠诗风的影响。然他们酬赠的对象大多是同僚和亲朋好友、方外士,与上层唱酬者不多,这就无论从客观和主观上都规定了其诗歌的主题、灵魂与宫廷诗风划然不同。其内容已经不同于一般文人酬赠的无病呻吟,有扎实而真挚的情感充盈其中。虽也表现离别的孤独和伤愁,但不再千篇一律,更多地充满对朋友的慰勉,打上了欣欣向荣的时代烙印。

  在四杰诗集中,有一类诗其实是可以划入酬赠诗范畴之内的,这就是哀輓诗。如王勃〈伤裴录事丧子〉,杨炯〈和崔司空伤姬〉,卢照邻〈哭金部韦郎中〉、〈哭明堂裴簿〉、〈同崔录事哭郑员外〉,骆宾王〈乐大夫挽歌诗五首〉、〈丹阳刺史挽歌诗三首〉等。此类诗表现对死亡的惊叹和对生存的悲情思索,然在内容、主题乃至表现手法上容易流于单调,出现数首如一首的现象。四杰尽管在此类诗中以充沛的感情运笔,深沈低回,一唱三叹,却也很难摆落俗套。

图书试读

王勃诗歌
 
倬彼我系
 
【题 解】题犹言「我出身的世系是多么伟大」。《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显赫、宏大之意。彼,犹言「那」。系,世系;族系。此诗于咸亨三年(西元六七二年)在长安作,时作者已拟赴虢州司法参军任,其父在太常博士任。前有勃兄励(一作「勔」)序云:「〈倬彼我系〉,舍弟虢州参军勃所作也。伤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不得如古之君子四十强而仕也。故本其情性,原其事业,因陈先人之迹,以议出处,致天爵之艰难也。」诗叙述家世渊源,深切缅怀先祖功德,亦简述一己之经历。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1。分疆钖社,派别枝流2。居卫仕宋,匡嬴相刘3。乃武乃文,或公或侯4
 
【章 旨】叙其族系血脉高贵,子孙繁衍,且先祖中多才高位重者。
 
【注 释】
 
1倬彼我系二句 即言王氏始祖出自高贵的周王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又,「其(指太子晋)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2分疆钖社二句 言其世系中多有地方大臣,子孙繁衍于四方。据杜淹〈文中子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其二十世祖王殷,官云中太守,食邑祁;十一世祖王寓,西晋灭亡时东迁;八世祖王元谟,刘宋文帝时为大将;六世祖王虬,北魏太和中为并州刺史,后有大功,天子赐之地,始迁河汾,曰晋阳穆公,自是王氏定居绛州龙门;四世祖王一,曾任济州刺史,称安康献功。分疆,指王侯分封疆土。钖社,犹言赐给社土,与分疆义同。周王朝在国都建有大社,社中有坛,坛分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别置青、白、赤、黑、黄五色土。黄土代表中央。分封诸侯时,按其土地的方位,凿取代表其方的一色土,上覆以黄土,裹以白茅,交给受封的诸侯,表示得到中央政府的封赐,称为赐社。见《逸周书‧作雒解》。派,水之支流。枝流,即支流。阮籍〈咏怀〉:「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初唐四杰的印象就是“写得很好但有点难懂”。每次想读点唐诗,总是免不了要对着注释和白话文对照看,体验感不是很好。《新译初唐四杰诗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的“新译”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翻译,而是充满了文学性和艺术性。译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去捕捉诗歌的灵魂,然后用最贴近现代人语感的语言去表达。读起来非常流畅,就像在读一篇篇优美的现代散文或者新诗,但同时又保留了原诗的那种古韵和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卢照邻诗歌的翻译,他那种“乐府歌辞,千载一曲”的才情,以及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在新译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读他那些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感觉就像身临其境,那种清新脱俗的意境,通过现代的语言,依然能够直击人心。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古典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只需要一个好的引导,我们就能重新发现它们的魅力。

评分

我之前其实对初唐四杰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那几篇耳熟能详的名篇,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但总觉得,这几位诗人应该不只是那几首作品吧?这次入手《新译初唐四杰诗集》,完全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这本书的编排很有意思,它不只是简单地把诗歌罗列出来,而是将四杰的诗歌做了相对完整的收录,并且根据主题或者创作时期进行了一定的划分,让我可以更系统地了解他们的创作脉络。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新译”部分做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直译,而是真正能够理解原诗的意境,然后用现代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将其神韵重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骆宾王诗歌的解读,他那种“童子解吟《咏鹅》”的才情,以及后来一些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新译之下显得格外动人。尤其是那首《咏鹅》,小时候读觉得有趣,长大了再读,在新译的版本中,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天真和灵气。这本书让我感觉,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仿佛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触手可及。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唐诗很感兴趣,特别是初唐时期,那个充满变革和活力的时代。但是,很多时候,原汁原味的古文诗歌,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会有一定的门槛。《新译初唐四杰诗集》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座绝佳的桥梁。它没有摒弃原诗的精髓,反而在“新译”上下足了功夫。译者很巧妙地将古诗的意境、情感和用词,用非常现代化、但又不失诗意的语言重新演绎,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杨炯的几首边塞诗的翻译。原诗中那种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以及将士们豪情万丈的情怀,在新译的版本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磅礴的气势,而且语言更加直白易懂,让我这个对军事历史不太了解的人,也能被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四杰,也让我对初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

评分

天啊,我最近挖到一本宝!《新译初唐四杰诗集》,光是书名就让人觉得很有深度。我一直对唐诗情有独钟,但唐诗的古文读起来总有点吃力,有时候为了理解一句诗,要翻很多字典和注释,颇费一番周章。这本书的「新译」二字,简直是为我这种“古文苦手”量身打造的。我才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流畅自然的语言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生硬地把古文逐字翻译成现代白话,而是非常有艺术性地、富有诗意地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出来。读起来就像在读现代诗一样,但又保留了初唐诗的那种清新、豪迈,或者婉约的韵味。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首王勃的诗,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本来就脍炙人口,新译的版本更是把那种豁达和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让人心头一暖,感觉和远方的朋友从未远离。还有杨炯的诗,我之前对他的了解不多,读了这本诗集后,才发现他诗中那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边塞景象,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真是让人热血沸腾。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初唐四杰,也让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虽然热爱古典文学,但古文功底实在有限的读者来说,《新译初唐四杰诗集》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很多古诗词的美,因为语言的障碍,总是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内心。这本书的“新译”处理得相当有水平,它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式的直译,而是深入理解了诗歌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然后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思维和语感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不会觉得丢失了原诗的风骨。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骆宾王的诗的翻译,他少年成名的才华,以及一些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新译的版本中,更能体会到那种赤子之心和壮志未酬的无奈。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初唐文坛,这些诗人们的才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都通过这本新译诗集,变得触手可及,让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