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启思(上册)

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启思(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美学
  • 历史
  • 中国古典小说
  • 文学研究
  • 红学
  • 思想史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对《红楼梦》的文本解读作了深入而详细的研究,早在一九八○年代初就曾提出和论述了「时代镜子」说、「近代补天」说、「早期人文」说、「主题.主线三维结构」说、宝玉「时代精神」说;对程高本后四十回续书与曹雪芹原着作比较分析,揭示续作者如何篡改原着;对芹着后三十回佚稿的某些重点、疑问和原貌作探佚;在积极论述脂评艺术价值的同时,缕析《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并提出关于「传奇」本《红楼梦》「增删五次」、芹着佚稿「迷失」者是谁等诸多原创性的观点。此书自成系统、观点鲜明,视野开阔,个性突出,多角度论述了《红楼梦》的划时代意义和美学成就。

本书特色    

  本书试图运用历史与美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析《红楼梦》所处和所反映的时代条件开始,然后进入全书内容、主人公性格和主题结构等分析,同时进行内在意义和客观性质的分析,力求给予这部古典宏着一个较为确切的历史定位和美学评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丁维忠


  笔名丁淦,一九三六年生,浙江吴兴人。一九六二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红学会、中国美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长期从事红楼梦研究,着作颇丰。曾参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红楼梦》新校注本的注释工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红楼梦研究和美学的论文数十篇,着有《宝玉论》、《红楼通析》、《论脂评》、《红楼探佚》等书稿。曾担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六部八集电影《红楼梦》的学术顾问。

图书目录

序 红学研究的新开拓 李希凡
 
◆第一编 论红楼

《红楼梦》的研究方法
《红楼梦》:中国历史第三次大转折时代的镜子
一 《红楼梦》所反映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之质变
二 《红楼梦》所反映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质变
《红楼梦》: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一 《红楼梦》的八大思想特征
二 《红楼梦》的定性与定位
《红楼梦》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旨意
一 全书内容回顾
(一)伤时骂世
(二)为闺阁昭传
(三)贾宝玉的故事
二 线索结构与主题结构
三 题旨的客观性质
「太虚幻境」的现实意蕴
——《红楼梦》第五回及「同性恋」简析
成书过程:「传奇」本《红楼梦》和「增删五次」
一 从《风月宝鉴》到「传奇之曲」《红楼梦》
二 「传奇」本的主题与题材
三 艺术形式的创新
四 基本剧情推测
五 所谓「增删五次」
 
◆第二编 论宝玉
「补天」:《红楼梦》与贾宝玉的「灵魂」
一 神话与现实:补天与「背负」——叛逆
二 「补天」与「济人」
三 「无材补天」:「书之本旨」
四 几种误解
贾宝玉:一个新型的「补天」人物
一 「斥天」的补天派:贾宝玉的反封建
(一)『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
(二)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
(三)必定有昏君他方谏
(四)为君父生色
二 新的萌芽:贾宝玉的「事业」
(一)「贤王」——「不以官俗国体所缚」
(二)「灭不过次序去」和「世法平等」
(三)「不肯听其自由」和「全放出去自便」
(四)「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和「原该多疼女儿些是正理」

结语:人文主义的闪光

图书序言

红学研究的新开拓 李希凡

  《红楼梦》原作手抄本未完成稿(七十八回或八十回)原名《石头记》,在中国小说史以至中国文学史的巅峰地位,是文学研究界,也包括当代作家众所公认的,但是那评价的尺度却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认为它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有人则认为《红楼梦》最可赏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作者与家族的「自传」(主人公贾宝玉就是他自己和他的家族,这才使它有如此感人的魅力),这种主张开始于二十年代红学研究的几位大家,尽管他们对打破「索隐派」的猜谜作出过贡献,但过分强调「自传说」,又会忽略了伟大作家的艺术创造。

  曹雪芹所以能写出《红楼梦》,自然是和他的身世经历有较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作家把他的大部分身世经历都融合到他的小说创作里了。他写的仍然是小说,而非自传。鲁迅曾不无幽默地说过:即使曹雪芹整个都进入小说,「现在我们所觉得的却只是贾宝玉,只有特种学者胡适之流,才把曹雪芹念念不忘的记在心里。」因为只要是小说,就不可能对任何人「实录其事」,更何况《红楼梦》所反映的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生,如此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连「自传说」以为根据的脂评,也说过:「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面而知有此人,实未曾亲睹者。又说:「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如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庚辰本《石头记》第十九回)这虽是脂评的文学见解,却十分精确地道出了文学典型之谜。

  所以我以为,用「自传说」来解释曹雪芹的文学天才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永远是隔靴搔痒,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无论是伟大的曹雪芹或伟大的《红楼梦》,都该是几千年中华古老文明的辉煌结晶,因而小说的文本研究,仍应是「红学」领域的核心命题和重中之重。所谓小说的文本研究,当然并不局限于小说本身,而是广及产生《红楼梦》的社会历史背景、民族传统、时代精神、人文内涵,以及审美意识和作家个性创造的诸多因素的孕育。

  丁维忠的这部论《红楼梦》,虽是论文集的形式,却一线贯串,自成系统。全书共分五编,涉猎了当今红学研究各个重要领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疑析信,自成一家之言。

  收辑在第一编的「论红楼」六篇,除第一篇〈红楼梦的研究方法〉,立意在阐明研究《红楼梦》必须坚持「历史研究与美学研究相一致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作者所主张的,也是本书论《红》的基石。其他五篇:〈红楼梦:中国历史第三次大转析时代的镜子〉,是概要论述《红楼梦》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的「末世」特征,着眼于经济状况、社会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变化的轨迹;〈红楼梦: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对《红楼梦》所表现的进步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定位;〈红楼梦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意旨〉,是对《红楼梦》的结构与主题进行了美学探索;〈太虚幻境的现实意蕴〉,是从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并结合着贾宝玉的性格,对这《红楼梦》特有的「神话世界」进行了独到的研究,阐释了它的现实意蕴;〈成书过程:传奇本红楼梦和增删五次〉,是作者对《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提出的一个新论据,即「传奇」写本的环节。

  这第一编,可视为《红楼梦》的综论。尽管《红楼梦》反映封建末世的现实主义杰出成就,及其富有时代精神的思想倾向,在一九五四年《红楼梦》研究大讨论中,就已有人提出,并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但从小说的真实反映,曹雪芹的审美创造与社会思潮、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全面地论述其「时代镜子」的作用,丁维忠的这组文章还是写得较为系统,而且观点鲜明、解析深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曹雪芹的人文精神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究竟是「古已有之」,还是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启蒙的民主思潮,或如丁维忠的「早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定位,在近年的红学研究中已逐渐取得了一致或相近的认识,但丁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是脱离文学内涵作纯粹社会学的解剖,而是立足于明清之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全貌的整体把握。这是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潮已延续百多年,出现了灿烂群星如黄宗成、王夫之、顾炎武、颜元等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活动主要是在明末清初,但影响所及直至干隆年间,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大思想家戴震,仍然不顾清王朝尊崇「宋儒赫赫之炎势」,直面抨击「以理杀人」甚于「以法杀人」。丁文的论述对这一思潮虽有他自己的理解和定位,但他把《红楼梦》定位为「早期人文主义文学」,从他所论述的《红楼梦》八大思想特征来看,还是显示了作者自成一家之言的独到见解。

  关于《红楼梦》的主线、主题问题,在红学研究中一向分歧意见最多,宝黛爱情悲剧说、四大家族衰亡史说、金陵十二钗悲剧命运说等等,应当说,过去的这些争论都失之于偏执一词,对《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和内涵丰富的美的创造,缺少辩证的审视和深刻的理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红楼梦学刊》一创刊,对这一问题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次把《红楼梦》小说本体研究引向深入的讨论,文章发表得较早而文有新意的,我记得有丁维忠的〈红楼梦的三线结构与三重意旨〉、张锦池的〈也谈《红楼梦》的主线〉,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学者的文章。对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线索与主题的多义性,缺少在时代的三稜镜下综合地观察和分析,而只论其「一斑」,终究会出现难窥「全豹」的缺失,而这次讨论,却正表现出红学的小说本体研究的一大开拓与进步。

  第二编「论宝玉」二篇,据我看,应是丁维忠这本论《红楼》的核心命题。这不只因为贾宝玉是小说里的主人公,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内蕴丰富、性格复杂、形象丰满的典型人物,而且因为在贾宝玉的典型形象里集中概括和反映了曹雪芹的审美理想,以及《红楼梦》创作的时代精神,也包括作品所表现的批判现实的思想倾向。

  二百多年来,尽管宝黛的爱情悲剧曾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同情,但贾宝玉却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文学人物。有人很同意薛宝钗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个「富贵闲人」,多余人的典型;也有人认为,贾宝玉的性格充满了落后的消极面,没什么新思想可言;也有人顺着贾雨村的那番「情痴情种」、「逸士高人」的议论,把贾宝玉种种不合时宜的「怪诞」言行,视为「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之辈的「古已有之」、「易地则同之人」。自然,一九五四年的大讨论中,人们开始发掘贾宝玉形象性格的历史蕴涵与时代意义,称他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或称之为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以至「吹拂着人性觉醒青春气息的新人形象」,但在当时还是缺乏对这一形象的历史的具体分析,特别是缺乏在时代的三稜镜下多面地、综合地观察和分析他的性格内涵,有着只论其「一斑」的短失。八十年代以来,不少中青年红学研究者突破了某些权威的定评,对贾宝玉形象性格的历史蕴涵和时代意义,有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而从时代精神、人文内涵、审美意蕴进行全面评价贾宝玉典型意义的,应当说,丁维忠的这组文章是具有代表性的,尽管对他的所谓「转折型」以及「新型的『补天』」人物的定位,仍会有不同的意见、分歧的看法。

  这本书的其他三编:「论续书」、「论探佚」、「论脂评」,虽也有考证文字,但丁维忠的考证从不脱离文学的内容,始终和小说的本体和曹雪芹的主体创造紧密联系而展开。当然,其中有些论断也并非红学研究者都能首肯的,譬如他对续书的基本上全部否定,就不是我能完全同意的。不过,他从思想倾向和审美角度对原作与续书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其中主要论断,又确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特别是有关脂评的一组文章,对脂评的价值与贡献,突出着眼于美学理论的建树,是卓有见地的。

  这虽是一本论文集,却论及现代红学的几个重要领域,而且一线贯串,始终围绕着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美学成就,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集二十多年的积累成果,自成一家之言,观点鲜明,视野开阔。我相信,它的出版将有益于现代红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图书试读

《红楼梦》的研究方法
 
《红楼梦》是一个文学奇蹟!它容许人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研究它,考证的、索隐的、评论的、欣赏性的、感受性的、逻辑实证的、心理分析的、讯息论、符号学、结构主义的、接受美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历史与美学的等等方法。并且,它总能让人们有惊人的发现,获得不同的研究成果。乃至自清至今研究了二百多年,评《红》之作汗牛充栋,而仍不能说已经研读完毕、已「解其中味」,足见《红楼梦》所蕴藏的讯息量之巨大。
 
《红楼梦》与其他世界级经典名着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的价值量,总是与它们所提供的讯息量成正比。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三剑客》等长篇小说,其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故事性、生动性、表现技巧等等不可谓不高,畅销量惊人,但他的人物个人之间矛盾的尖锐,并不反映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尖锐矛盾,他的历史题材作品并不真正反映历史,它们所提供的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讯息量很有限,因此他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并不高,反而不及他儿子小仲马的一本短短的《茶花女》。后者揭露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的人们,其阶级观的虚伪和狠毒,及其在爱情、婚姻、道德层面上的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或时代的一个横切面。这说明文学作品自有它应负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
 
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家说:「文学是社会表现」,这是真理。「一个国家的作品……形成一面照出这个国家全貌的镜子」,「活在民族中的大诗人」,「一言以蔽之,就该成为他们的时代化身才是」。「莎士比亚、但丁、歌德、弥尔顿,总而言之,有天才的人们全是历史的纪念碑」。(巴尔札克)
 
经典的浪漫主义作家说:「这本《悲惨世界》,既是你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戏剧必须是一面浓缩的镜子」,「凡是在世界上、历史上、生活中、人类中存在的,一切都必然并且也能够在那里反映出来」。这不是「一面普通的镜子」,而是「一面集中的镜子」,「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雨果)
 
伟大的文学家们、杰出的评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把价值量、讯息量大的不朽之作誉称为「镜子」。《红楼梦》就是这样的「镜子」,问题仅仅在于它是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哪个时代的「镜子」。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