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没教,但你必须知道的60首唐诗宋词

别人没教,但你必须知道的60首唐诗宋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诗词鉴赏
  • 古典诗歌
  • 文化
  • 文学
  • 传统文化
  • 经典诗词
  • 诗词解读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与词体现了中华文化之美
唐诗与宋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鉴、赏、悟
是认识、了解、体会唐诗与宋词的三部曲

  《别人没教,但你必须知道的60首唐诗宋词》是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唐诗宋词之作,分为:满城春色宫墙柳、锦瑟年华谁与度、为君持酒劝斜阳、一上高城万里愁四大类。

  全书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准、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作者的意图,是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古典诗词的美,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这是一部既「引人入胜」、又「渐入佳境」的着作,引导读者认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并体验与感悟诗词中的真意。

  书中所选诗词包括秦观、陆游、岳飞、柳永、李清照、贾岛、杜牧、李商隐、杜甫、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名篇。
《诗词格律精要:从入门到鉴赏的实用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格律学习与鉴赏手册。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仅提供名篇选集或笼统介绍的读物,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用性”与“精细化”。我们聚焦于唐诗与宋词的创作核心——格律体系的构建、分解与应用,确保读者不仅能“读懂”古人的心境,更能“模仿”古人的技艺。全书结构严谨,从最基础的声韵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到近体诗的平仄转换、对仗的精妙之处,以及词牌的格式差异与用韵规范。 第一部分:诗律基石——声韵与平仄的奥秘 本部分致力于打牢读者对汉语声律的认知基础,这是掌握格律的前提。 第一章:中古音的遗存与现代汉语的声调转换 平仄溯源:详细解析“平”、“上”、“去”、“入”四声在中古汉语中的实际发音,并对照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明确指出“入声”在现代方言(如粤语、闽南语)中的残存形式,为理解古代韵书提供历史纵深感。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误区与正解:系统辨析在不同诗体中,对仗句中“一、三、五”字位的平仄处理原则,指出该口诀在格律严谨的律诗中的局限性,强调核心的“粘”与“对”的原则。 第二章:韵脚的权威——《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实用对比 “入韵”的讲究:深入剖析古代诗词押韵的规范,重点讲解《平水韵》的二十一部韵目,并以大量实例说明何为“同韵”。 词韵的特殊性:对比词学中更常用的《词林正韵》,阐释其与诗韵在划分上的差异,特别指出词中常见的“通押”与“换韵”规则,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词牌确定其特定的用韵范围。 避讳与就韵:讲解在实际创作中,如何处理那些在特定韵部中不宜使用的字(如常用虚词、语气词),以及如何巧妙地“就韵”以求出新。 第二部分:唐诗精工——近体诗的格律解构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对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的格律结构进行“零件化”拆解与重组训练。 第三章:绝句的张弛有度——起承转合中的平仄布局 绝句的四种基本格式:详细列举五绝、七绝的四种基本句式(仄起、平起,首句入韵、不入韵),并配以典型范例,讲解每一格在句尾平仄上的绝对要求。 “拗救”的艺术处理:探讨近体诗中允许存在的平仄失调(拗),以及如何通过相邻句的调整(救)来平衡声调的和谐感。本书特别强调“救”的时机与位置,避免生硬的强制调整。 第四章:律诗的建筑美学——对仗、颔联与颈联的逻辑 联与句的区分:明确区分“颔联”(第三、四句)与“颈联”(第五、六句)在格律上的同等重要性。 “工对”的检验标准:超越简单的“词性相对”,本书深入到“义类相对”和“结构对应”的层面。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并延伸至形容词的阴阳性对应(如阳刚对阴柔)。 “流水对”与“跳脱对”:介绍不同流派的对仗手法,指导读者避免陈词滥调,创造出意境开阔或情感递进的精妙对仗。 第三部分:宋词精研——词牌体制与板式变化 宋词的复杂性在于其长短句和繁多的词牌格式,本部分力求将这种复杂性转化为清晰的“模板”。 第五章:从词牌到板式——理解体制的差异 词牌的“骨架”:解释词牌名称(如《蝶恋花》、《水调歌头》)背后的体制含义,以及它如何决定了全词的句数、句式长度。 长短句的节奏控制:详细分析长短句在词中的作用。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句末的虚词、语气词(如“也”、“休”、“不尽”)来自然地实现节奏的转换,避免断句的生硬感。 换头与过片:专门讲解词中“过片”(换段)的关键节点,分析不同词牌在换头处对平仄、用韵的要求,这是区分词作高下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韵律与情感的交织——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婉约词的细腻用韵:分析如柳永、秦观等词人如何在有限的韵脚内,通过句式的微妙变化,营造出缠绵悱恻的氛围。 豪放词的气势铺陈:以苏轼、辛弃疾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多用仄声字、句尾的开阔收束以及句式的拉长,来展现雄浑磅礴的气势,同时确保格律不乱。 第七章:词曲的交界与简化——近现代词学倾向 词体的演变:简述宋元以后,词体在民间歌唱需求下,格律略有松动的情况。 现代人学习的实用建议:在掌握严格格律的基础上,为当代创作者提供如何在保持传统神韵与符合现代语感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可行性操作建议。 本书特色与学习目标 本书不提供任何现成的“套路诗词”,而是提供一套“工具箱”。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将能独立分析任意一首唐诗或宋词的格律结构,理解其声韵之美,最终实现从单纯的欣赏者到有能力创作的实践者的转变。重点在于掌握规则,而非死记范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汝昌


  1918-2012,天津人,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毕业,曾任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等。为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着有《红楼梦新证》、《书法艺术答问》、《曹雪芹小传》、《献芹集》、《红楼小讲》等多部学术论着、随笔集,主编《红楼梦辞典》,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其中《红楼梦新证》影响极大,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着作」,奠定了周汝昌在红学上的地位,周汝昌也是大陆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

  1986-1987年,周汝昌应美国鲁斯基金会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身分赴美一年,在威斯康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讲解《红楼梦》。2008年,90岁的周汝昌又被央视《百家讲坛》邀请评点四大名着,提出「求真」、「求诚」等新观点。

图书目录

唐诗宋词的鉴赏
凡例
 
之一  满城春色宫墙柳
山抹微云秦学士──说秦观〈满庭芳〉
满城春色宫墙柳──说陆游〈钗头凤〉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说岳飞〈满江红〉
洛浦梦回留珮客──说岳珂〈满江红〉
花落水流红──说王实甫〈赏花时〉
文采风流今尚存──说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感时思君不相见──说敦诚〈寄怀曹雪芹〉
桂华流瓦──说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众里寻他千百度──说辛弃疾〈青玉案〉
夜凉河汉截天流──说夏竦〈喜迁莺〉
不减唐人高处──说柳永〈八声甘州〉
应是绿肥红瘦──说李清照〈如梦令〉
火冷灯稀霜露下──说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梨花落后清明──说晏殊〈破阵子》
不知腐鼠成滋味──说李商隐〈安定城楼〉
 
之二  锦瑟年华谁与度
怕教彻胆寒光见怀抱──说吴文英〈绕佛阁‧与沈野逸东皋天街卢楼追凉小饮〉
飞云苒苒蘅皋暮──说贺铸〈青玉案〉
重燃绛蜡──说韩疁〈高阳台〉
永夜月同孤──说杜甫〈江汉〉
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说吴文英〈八声甘州〉
人有悲欢离合──说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锦官城外柏森森──说杜甫〈蜀相〉
走月逆行云──说贾岛〈宿山寺〉
靓妆眉沁绿──说晏几道〈临江仙〉
路上行人欲断魂──说杜牧〈清明〉
东风无力百花残──说李商隐〈无题〉
远天垂地外──说贾岛〈秋暮寄友人〉
尘香明日城南陌──说吴文英〈菩萨蛮〉
 
之三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东城渐觉风光好──说宋祁〈木兰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说苏轼〈浣溪沙〉
背西风酒旗斜矗──说王安石〈桂枝香〉
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说张耒〈风流子〉
风和闻马嘶──说欧阳修〈阮郎归〉
小楼西角断虹明──说欧阳修〈临江仙〉
梦绕神州路──说张元干〈贺新郎〉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说辛弃疾〈念奴娇〉
酒旗风飐村烟淡──说秦观〈踏莎行〉
新晴锦绣文──说杜甫〈晴〉
朱门柳细风斜──说欧阳修〈越溪春〉
惜春常怕花开早──说辛弃疾〈摸鱼儿〉
落日塞尘起──说辛弃疾〈水调歌头〉
摇断吟鞭碧玉梢──说辛弃疾《鹧鸪天〉
菡萏香销翠叶残──说李璟〈浣溪沙〉
胭脂泪留人醉──说李煜《相见欢〉
轻送年华如羽──说吴文英〈喜迁莺‧福山萧寺岁除〉
残红几点明朝知在否──说张扩〈殢人娇〉
 
之四  一上高城万里愁
写意溅波传愁蹙岫──说吴文英〈探芳新‧吴中元日承天寺游人〉
相失万重云──说杜甫〈孤雁〉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说陈尧佐〈踏莎行〉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说李煜〈虞美人〉
照花前后镜──说温庭筠〈菩萨蛮〉
只是当时已惘然──说李商隐〈锦瑟〉
咸阳古道音尘绝──说佚名氏〈忆秦娥〉
夕阳无限好──说李商隐〈乐游原〉
隔叶黄鹂空好音──说杜甫〈蜀相〉
一上高城万里愁──说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莺语乱春拍岸──说钱惟演〈木兰花〉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说苏轼〈洞仙歌〉
风流儒雅亦吾师──说杜甫〈咏怀古迹〉
依约是湘灵──说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熏出一颗诗心(刘心武)
新版自序
作者小传(周宜臻)

图书序言

新版序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在我们的文化上是「无所不在」的──不是指诗的格律形式,而是说她的质素和境界以及表现手法。例如,一部《红楼梦》在体裁上是章回小说,然而作者雪芹却是以诗的心灵和笔法而写成的。再如,京剧的剧本、表演、音乐、服装……无一不是用「诗」的「办法」来进行的。其余可以类推,不待烦言而自明。

  至于表现为有正式规格形式的诗,则是用汉语文字写成的,古称「篇什」。传统诗手法贵乎简捷而含蓄,不喜欢「大嚼无复余味」,讲究回味无穷,余音不尽──有待吟诵、涵泳、感受、领会。她不是一切摆在「字面」上,或如吃糖,入口就是一个「甜」,甜外也就再没有很多别的了。中华诗不是那样的「食品」。

  因此,好诗也不一定入目便「令人喝彩、叫绝」,而需要讲解。白居易的诗以「老妪都解」而自负和知名,但这听起来似乎「群众化」、「通俗化」,是好事;实则问题很多,讲中华诗是不宜採用这种主张和「原则」的。例如,他有一首七律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说得很明白好懂,然而这实质是「议论」,与「诗」的质素并无多大干涉──不过是借用了简单的格律形式罢了。同样是不尚艰深晦涩的陆游诗,就比白居易手法高明。他有一首七绝,却是这样写的:「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我小时候读了,异常地喜爱,觉得写「太平景象」多么意到笔到而又简明畅快。后来,方悟自己太幼稚可笑了!陆诗是尖锐而又沉痛地讽刺南宋小朝廷,不思收拾旧山河,雪家国之大耻奇辱,而一味安逸享乐,把人民麻醉得全忘了中原故土,误以为身在幸福之中,追随了醉生梦死之辈!

  当然,诗有各式各样奇情异采,焉能如同日常白话。诗(包括词曲……)有时是要讲一讲的,讲讲可以帮助理解,启发意趣,交流情感,不妨就说是一种「诗的网路」,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些佳句名篇吧。

  其实所谓「诗的网路」,也不过还是人的心灵的网路:诗者(通称诗人)的心,讲者的心,读者的心,此「三心」的交感互通,构成了中华诗道的「千秋一寸心」。中华诗的特色,源于中华汉字本身的极大特点:四声平仄、音义对仗,历史文化典故的奇妙作用与运用……这些,却被所谓的「文学改良」给「改」掉了,即取消了。于是剩下的就是我此刻写的这种乏味的白话文了。拿这种取消了「诗」的质素的「白话文」来讲诗,这事本身就富有讽刺意味。可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书讲诗考虑用什么样的「白话文」来「进行」呢?煞费苦心,万不得已,我还是没有完全遵从那种主张,不想全用「白话文」。半文半白,或为识者讥为不古不今,不伦不类──不足为训,然而终于这么做了,请读者多多见谅。姑且如此读读吧。

  中华诗,讲究有性灵,有神韵,有境界;假如没有这种特色,就不会成为好诗──甚至够不上真诗。而这种特色,单靠讲解又是不够的。讲解是语言文字,它无法传达「意思」、「道理」、「评论」、「说明」等等以外的精确含义,所以还需要读诗者自身的领悟和感受。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者,不是故弄玄虚,实在是真有此事、此理、此境的。问题也许会落到:究竟什么是性灵?什么是神韵?又什么是境界……

  简而言之,粗陈大概,可以这么回答:性灵是灵心慧性,能在世俗通常的「哲思逻辑」、「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万事万物的「价值观」之「外」,另具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感受领悟能力,能说出常人所不能、不会表达的目境和心境──诗的境界,即精神活动感受领悟的高低深浅的「层次」,不是「环境」、「境遇」的那个「境」,也不是等同于「景色」的实境。  神,是精神之不灭而长存的「力量」和「状态」。韵,是悠扬飘渺而绵绵不尽的「音声」之魂──它能「绕梁三日」,「袅袅不绝」,总在耳际、心际萦回往复。大约人类以语言文字而创造的艺术作品中,当以本身具有特定诗质而产生了上述诸般魅力的汉字语文为之最。

  中华诗与中华汉字特点是不可分割的,而汉字联绵词语是具有独特音律美和节奏美的。不懂这些,以为「大白话」排成「分行」的句子也会具有音乐美的说法是否真理?我自愧体会不到,不敢妄加评议,所以本书选入的诗篇,也都注意到音乐美。

  我们的文学理论传统上有两句话,值得深思:一曰「辞,达而已矣」,一曰「诗无达诂」。辞,是言辞、文辞,最要紧的是要能「达」,达,即把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要把意旨说「透」了,全部传达于听者受者。而诗呢,却没有可以真够个「达」的讲解可以奉为「极则」的。那么,诗是否根本不要「达」?或不可「达」呢?这就十分耐人寻味了。然而这一点正是诗与文的不同之处。

  诗,不是不要「达」,而是如何「达」、「达」得更深婉有味的问题。「单层直线逻辑」的思维方式是读不懂真正的诗的。因此,「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有「文心」,诗有「诗心」,二者又各自有得有失,得失之间,如何权衡评论?都须那个「寸心」。只是这个「寸心」,一半要有天赋,一半兼有文化学养,培养自己的高层次接受能力和批评能力。

  诗须有「境」,此境似画非画,似梦非梦,似音乐而有文字,似「电影」而无「银幕」。

  境,不是一个「意思」,一个「论点」;它从现实而生,却已超越了「实境」。它似有「象」而实无「象」可求,自古就无法形容它、「界定」它。不得已者,有的说是「空灵」。然而什么是「空灵」?不拘执,不死板,不迂腐,不庸俗,不一般,不「八股」……倒还是有句大俗话可以借用:「活灵活现」!读诗,要有诗的心活、笔活。宋代诗人杨诚斋(万里)喜欢讲诗有「活法」。他看中了一个「活」字,用它来代表诗的生命本质。

  还有一个繁体字在讲读诗词时所发生的「额外」而无聊的麻烦,今不在此多论。只记得当年听到传达周总理的一句话:简化汉字的方案,并不是为整理研究古典文学而设的。本书个别地方必须以繁代简的地方,就不再一一交代了。

  在这小序里,特别提出这几点,只是为了提醒读者在这几个方面多多留意一下,或许对赏会古人佳作有些帮助。谢谢读者的耐心和体谅的情怀。

图书试读

唐诗宋词的鉴赏
 
我们今天是如此一个盛会,诸位来宾朋友,破费了假日宝贵的时间,坐在这里听我讲,我非常感谢。但是,我们今天定的这个题目,是「唐诗宋词的鉴赏」,这个题目不太好讲。如果让我讲红楼,我会心里有点儿谱。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不是客套,我能够讲到什么地步,能够使大家比较地满意,还不虚此行,我就太荣幸了。
 
我的本行,数十年来是弄诗词的,红学是我的业余,带点玩儿票的性质,可是后来,涉足于红学后就不能够拔出脚来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喜欢唐诗宋词,但是唐诗宋词讲起来是很困难的,我们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一点。这个困难存在几方面,比如说,你不但要有教材课本,甚至还要有一块黑板,你光听不行,遇见困难的、关键的地方,写一写,看一看,遇到是哪个字、什么词,就比较好办。现在完全凭我讲就受到限制。同时我是天津人,尽管我在北京住了几十年,我的天津口音还是很浓重的,诸位听起来可能也不大习惯。再一个困难也不是题外话,我们讲鉴赏,什么叫鉴赏?因为现在这个词通用了。自从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始编着了《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各类鉴赏集子就多得不得了。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鉴赏?先说这个「鉴」字,什么叫「鉴」?我们要鉴赏唐诗宋词,首先要学会咬文嚼字。书画、古玩、文物,是真是假,是好是坏,皆由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鉴定家来鉴定,他们有如此的权威性。而我们对古人的唐诗宋词能够这样吗?太狂妄了!我们能懂几分呀?所以这个「鉴」字用起来,我觉得需要慎重一点。
 
讲一讲「鉴」
 
诸位不要忙着听我找一篇名作讲给大家听,那是一个很有限的小的形式。我今天讲的不是那个重点,我希望能够提出几点鉴赏当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请大家彼此交流、体会,这是我的目标,这一点请大家先给予理解。所以我认为,讲一讲「鉴」,也不是题外。
 
「鉴」字的本身为「监」,它的篆字非常有趣,如果从我这里说,左边一个大眼睛,像个新月形,当中有一个大圆圈,眼珠子;右边一个弯着腰的小胳膊,就是一个人的侧影,两笔就是一个人的侧影。我们的象形不是真的像标本画一样连细节都画出来,象形是我们汉字的一个创造,先民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驚豔!一直以來,我對唐詩宋詞總是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覺得它們離我的生活太遙遠,或是太過學術,不容易親近。但這本《別人沒教,但你必須知道的60首唐詩宋詞》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巧妙地避開了枯燥的考據和繁複的詩詞解析,而是從更貼近我們生活、更能引起共鳴的角度來切入。例如,書中對於一些「意境」的解讀,不像教科書那樣給你一堆術語,而是用很生活化的比喻,讓我恍然大悟。我特別喜歡其中幾篇對詞牌名的介紹,原來很多詞牌名背後都有這麼有趣的故事,像是〈蝶戀花〉,一聽就覺得畫面感十足,不再是冰冷的文字。還有對於詩詞中情感的分析,作者常常會連結到現代人的情緒,像是寂寞、思念、喜悅,讓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古人的心情,彷彿跨越時空在對話。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唐詩宋詞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充滿人情味、能觸動心靈的寶藏。它讓我對詩詞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開始主動去尋找更多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對詩詞有興趣,但又覺得無從下手的朋友們的入門讀物,絕對會讓你找回學習詩詞的樂趣!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學生,從小在國文課本裡接觸過不少唐詩宋詞,但說實話,很多時候都只是為了考試而背誦,理解得並不深刻。這次偶然翻到這本《別人沒教,但你必須知道的60首唐詩宋詞》,真的讓我對這些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柔,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生硬,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娓娓道來。他沒有一一講解每一首詩的典故和出處,而是聚焦在那些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我記得書中有提到蘇軾的〈赤壁賦〉,以往我只覺得它很長、很難懂,但作者卻從「人生如夢」這個角度去闡釋,讓我突然領悟到,原來蘇軾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也曾有過和我一樣的迷惘和對生命的思考。還有那些描寫離別的詩詞,作者總是能精準地捕捉到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眷戀,讓我聯想到自己出國唸書時,與家人朋友告別的場景,那種心酸與不捨,原來古人早已如此深刻地體會過。這本書讓我明白,詩詞並非只是文字的堆疊,而是古人情感的流露,是他們對生活、對世界的觀察和感悟。它讓我重新審視了國文課本裡的那些篇章,發現原來它們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意涵,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评分

讀完《別人沒教,但你必須知道的60首唐詩宋詞》,我深刻感受到,原來要欣賞詩詞,不一定要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更重要的是一顆願意去感受的心。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它避開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識點,而是從更為感性的層面去引導讀者。作者的文字非常流暢,就像在和一位知心朋友聊天一樣,分享著他對詩詞的獨特見解。我記得其中有一段,作者在談論杜甫的詩歌時,並沒有過多地闡述他的時代背景,而是著重描寫了詩歌中那種深切的人文關懷,以及對百姓疾苦的關注,這讓我非常動容。還有一些描寫男女情愛的詞,作者的解析也極為細膩,捕捉到了那種欲語還休、情意綿綿的細節,讓我讀來心領神會。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許多耳熟能詳的詩詞,發現原來在那些簡練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它不是一本讓你「背誦」詩詞的書,而是一本讓你「體會」詩詞精髓的書。對於我這樣,曾經對詩詞感到有些距離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開啟詩詞世界的一扇絕佳的窗口,讓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油然而生。

评分

我對唐詩宋詞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望而卻步」的心態,總覺得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文學殿堂,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欣賞。然而,《別人沒教,但你必須知道的60首唐詩宋詞》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這個想法。它不是一本讓你「學」詩詞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感受」詩詞的書。作者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引導我們進入詩詞的世界。舉例來說,當我讀到書中關於李白〈靜夜思〉的解讀時,我不再只是記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兩句,而是深刻地感受到那種因為身在異鄉而產生的孤寂感,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那種情感的共鳴是如此強烈,彷彿李白就在我身邊訴說他的心事。書中對於詩詞意象的解析也相當獨到,不再是單純的字面解釋,而是連結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心境,讓每一個意象都活了起來。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時間」在詩詞中的運用,如何透過景物描寫來烘托時間的流逝,或是留住瞬間的美好。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唐詩宋詞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它們觸及的,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情感和思考。它開啟了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讓我願意花更多時間去品味這些美麗的文字。

评分

這本《別人沒教,但你必須知道的60首唐詩宋詞》真的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它沒有提供艱深的學術分析,也沒有羅列大量的詩詞名句。相反的,它更像是一場細膩的導覽,帶領讀者走進詩詞的世界,用一種更為貼近人心的角度去感受。我一直認為,許多詩詞的美,在於它的「留白」和「意境」,而這本書恰恰點出了這一點。作者擅長從一個小小的切入點,將一首詩或一闋詞背後的情感、故事,或是作者當時的心境,做了一個生動而富有想像力的詮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描寫自然景觀的詩句的解讀,作者並非逐字逐句分析,而是引導我們去想像當時的風、當時的月、當時的聲音,讓那些靜態的文字瞬間變得立體而生動。他巧妙地連結了現代人的生活經驗,讓我們能夠從自己的經歷去理解古人的情懷,例如關於孤獨、關於離愁、關於對人生的感悟,這些都是跨越時代的情感,在這本書裡得到了很好的呈現。它讓我不再覺得詩詞是高冷的存在,而是充滿人情味、能引起共鳴的藝術。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欣賞詩詞的另一扇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