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呻吟语摘

新译呻吟语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呻吟诗
  • 情诗
  • 翻译文学
  • 明代文学
  • 李攀龙
  • 情感
  • 诗歌
  • 文学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呻吟语摘》为明代学者吕坤依亲作《呻吟语》删定并增补而成的语录体着作,分上下二卷,内容涉及多项类目,举凡齐家治国、修身养性、治学问道、待人接物等,其间多由微小处发掘事理的真谛,用语朴实无华,然句句箴言,不仅反映了吕坤的哲学思想、政治态度,更蕴含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志趣之抒发,为一部难能可见的格言训语着作。本书注释精确,语译生动,并辅以详尽研析,期能有助于读者于吕坤的文字中窥见处世之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注译者:
邓子勉


  1963年6月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88年毕业于江苏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爲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已出版的着作,主要有《樵歌校注》、《宋人行第考录》、《黄庭坚全传》、《论语译注》、《新译苏轼词选》、《宋金元词话全编》、《宋金元词集文献研究》、《明词话全编》。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卷上‧内篇
性 命    ○○一
存 心    ○○九
伦 理    ○四三
谈 道    ○六四
修 身    一一八
问 学    一六三
应 物    一八二
 
卷下‧外篇
天 地    二三一
世 运    二四七
圣 贤    二五二
品 藻    二六一
治 道    二九六
人 情    三六一
物 理    三六九
广 喻    三七五
词 章    四二一

图书序言

导 读(节录)

  吕坤(西元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年),字叔简,号新吾,一作心吾,又号抱独居士,了醒亭居士,河南宁陵人。明万历二年(西元一五七四年)进士,在京城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处做过官,历任户部主事,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刑部左、右侍郎等。天启初,赠刑部尚书。着有《去伪斋集》、《吕公实政录》、《安民实务》、《呻吟语》等等,多存于世。

  《呻吟语》有足本和节选本两种,足本为六卷本,有明、清刊本。节选本有经作者本人删定的,名《呻吟语摘》,二卷,有明刻本。又有清人的节选本,如陈宏谋《呻吟语节录》、阮承绪《呻吟语选》以及《摘录呻吟语》等。本书选用的是《呻吟语摘》。《呻吟语》分内编(卷一至卷三)、外编(卷四至卷六),内编所载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八类,外编所载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九类。《呻吟语摘》分上下两卷,卷上为内篇,包括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七类,卷下为外篇,包括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九类。《呻吟语摘》有吕坤之子吕知畏万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后序,云:「家君之为《呻吟语》也,历寒暑五十余禩矣,……畏有见,随录而集之,亦有偶得未及书而后迺遗忘者,或偶书未及录而竟难寻觅者。今以所集若干,分类而续于《呻吟语》,各疑之,后人多未见。畏欲续寿梨枣,家君曰:『是书之刻也,板行不一,传之颇广,第选择弗精,校雠弗慎,终非全书,胡可传也?尔既欲刻,盍择其最者行之。』乃手自删削,稿凡三易,并其续入者,仅余十之二三,题曰《呻吟语摘》。畏乃躬督缮书,手分句读,再刻之,家藏,视旧板不啻精且慎矣。」此序作于吕坤去逝前的二年,知《呻吟语》刊印后的二十余年间,吕坤对原书亲自删削订证,三易其稿,成《呻吟语摘》,而《呻吟语》所载仅十分之二三被保留,并将后来陆续所撰的收入其中,所以说《呻吟语摘》有不少条目为《呻吟语》所未载,两书互有出入。

  明代格言训语之类的着作盛行,如今保存下来的这类书就有不少,《呻吟语》及《呻吟语摘》就属于这类着作。书中所载,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吕坤的哲学思想、政治态度、人生见解、文学主张等。《呻吟语》前有吕坤万历二十一年自序,云:「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忘也。」又云:「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知书名之意,盖所见所闻,信手笔录,多为一时的感悟之言,用以鞭策自己,警励他人。卷上〈应务〉云:「余行年五十,悟得五不争之味,人问之,曰: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节,不与盛气人争是非。」财富、权贵、名声、礼节,是人们倾慕和追求的东西,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说到了五十岁,凡事当顺应天意,安于现状,不必再与他人去「争」了,否则就会自取其辱。全书记载的就是对人生的感悟,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修身、养性、接人、待物、文艺等多方面,大到天地自然,小及柴米油盐,无事不谈。以小见大,从一粒沙子看世界,悟人生,是其特色,其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吕坤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生活于明代中后期,这时正处于思想界激变的过程中,程朱理学思想为主导的格局被打破,主张个性解放,肯定人的欲望,在思想界、文学界,成为突出点。吕坤的思想虽然不偏激,但主张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志趣,却屡有阐述。《呻吟语》卷一〈谈道〉云:

  人问:「君是道学否?」曰:「我不是道学。」「是仙学否?」曰:「我不是仙学。」「是释学否?」曰:「我不是释学。」「是老、庄、申、韩学否?」曰:「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毕竟是谁家门户?」曰:「我只是我。」

  声称自己既不崇尚道家、佛家之言,也不宣扬诸子学说,而只是我自己,也就是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志趣,正如卷二〈问学〉云:「休蹑着人家脚跟走,此是自得学问。」不依傍别人,走自己的路,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做自己的主人,这种理念在其他处也常有流露,《呻吟语摘》卷下〈天地〉云:

  心就是天,欺心便是欺天,事心便是事天,更不须向苍苍上面讨。

  心是人的灵魂,主宰和左右着人自己的言行,因此说凡事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会招致天诛。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天,欺骗自己的心就是欺骗天。又云:「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命定,而吉凶祸福随之,也由不得天,天亦再不照管。」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那个「天」,自己的命运不是由外物掌控的。命运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是顺畅的,还是逆反的,这都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你可以改变命运,就说明你可以做自己的主宰,其间反传统的意识是极其强烈的。

  不过,吕坤思想的主导还是属于儒家的,尽管不是很纯粹的。《呻吟语摘》卷下〈品藻〉云:

  千古一条大路,尧、舜、禹、汤、文、武、孔、孟由之。此是官路、古路,乞人、盗跖都有分,都许由,人自不由耳。或曰:「须是跟着数圣人走。」曰:「各人走各人路,数圣人者走底是谁底路?肯实在走,脚踪儿自是暗合。」

  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是儒家推崇的先圣前贤,是后人学习的模楷,向圣人看齐,任何人都是有可能做到的,即使是乞丐、盗跖之类的人,努力的话,都有资格成为圣人,就如同是说人人可以成佛一样,颇有离经叛道的意味。又如卷上〈谈道〉云「七情总是个欲,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五性总是个仁,只不仁了,都是人欲。」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欲」字,只要做得纯正,都是天理的表现。仁、义、礼、智、信,这五种性情,只要不符合「仁」的标准,就都是人的欲望的表现。指出人都有七情六欲,圣人也不例外。只要言行出于纯正,符合天理,就可以做;反之,就不要去做。这也是明代中晚期对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反动的说明。虽然如此,儒家思想毕竟已渗入到吕坤的骨子里,如卷上〈谈道〉云:「除了个『中』字,更定道统不得。旁流之至圣,不如正路之贤人。故道统宁中绝,不以旁流继嗣,何者?气脉不同也,予尝曰:『宁为道统家奴婢,不为旁流家宗子。』」古代中国,自汉朝以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治国御民的主要思想理论根据,成为一统思想的官方哲学。而儒家学说之外的,一概视为异端邪说,作者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提出宁愿做儒家道统家的奴婢,也不愿做旁流邪说家的嫡长子,其观点和态度也是非常鲜明的。

图书试读

卷上‧内篇
 
性 命
 
一 真机真味1要涵蓄,休点破,其妙无穷,不可言喻。所以圣人2无言,一犯口颊3,穷年说不尽,又离披4浇漓5,无一些咀嚼处矣。
 
【注 释】1真机真味 犹言真谛,真实的旨意。2圣人 指德高望重、有大智慧、已达到最完美境界的人。3一犯口颊 指用嘴说出来。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颔的部分,通称脸蛋。4离披 散乱、纷散的样子。5浇漓 指文风浮艳不实。
 
【语 译】真机真味要说得含蓄,不要点明,就会令人感到其妙无穷,这种妙处,用言语是表达不出来的。因此说圣人是不着书立言的,一用话语详细地解说,不仅穷年累月也讲不清,而且会显得支离破碎,华而不实,也会令人觉得乏味。
 
【研 析】世人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在自然界,有些事情,有些风光,你会觉得其中奥祕非常,令人痴迷,令人兴奋,令人惬意,令人彻悟,但想说个明白,却又觉得词不达意,难得要领,这就是其魅力所在,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 性分1不可使亏歉,故其取数2也常多。曰穷理3,曰尽性4,曰达天5,曰入神6,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赢余,故其取数也常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注 释】1性分 天性;先天具有的本性。2数 道理;礼数。3穷理 深究事物的道理。4尽性 尽可能地展现自己天性。5达天 明了自然规律,乐天知命。6入神 达到精妙的境界;进入最佳的境界。
 
【语 译】与生俱来的本性是纯善无瑕的,不应该使之受到邪恶的污损,这样明白的道理就会多些。所谓能穷究事物的道理,所谓尽可能地展现其纯善无瑕的本性,所谓能明了自然规律,乐天知命,所谓进入人性的最佳境界,所谓能得到广大开阔的胸怀,获得高明超达的智慧。情欲不应使其氾滥,否则明白的道理就会少些。所谓谨于言语,所谓慎于举止,所谓约束自己,所谓少胡思乱想,所谓节制饮食,减少欲望和偏嗜。
 
【研 析】这里谈到的两个问题,一是天性,指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是善的,要充分地展示这种天性,但后天的涵养更为重要,否则就会受到污染。至于情欲,所谓七情六欲,你我都有,但需要制约,不可使之任意扩张,应该是适可而止。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