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大唐西域记(二版)

新译大唐西域记(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唐代
  • 西域
  • 玄奘
  • 翻译
  • 古籍
  • 文化
  • 丝绸之路
  • 佛教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唐西域记》叙述玄奘冒着自然与人为的险恶,费时十八年,西行数万里,览圣、 求法、弘教的过程。书中详载佛教的圣迹圣址、西域的山川地理、各民族的风土人物等, 作者以生花妙笔,交织历史与现实、穿插神话与传说、结合故事叙述与人物刻划,以高妙 的艺术形式将佛教的精微深意传达给读者,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手。
敦煌遗书中所见的文化交融与信仰传承:一部未被完整记录的古老画卷 引言:历史的尘埃与未竟的探索 当我们审视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遗迹,敦煌,这座曾经的佛教重镇,无疑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而在浩如烟海的敦煌文书之中,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民间契约与行政文书外,还隐藏着大量反映着中原文化与域外文明碰撞、融合的珍贵资料。这些零散的文本,如同散落在沙漠中的碎片,共同描绘出一部宏大而复杂的历史画卷——一部关于信仰的传播、艺术的交流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的生动记录。 本套丛书(非《新译大唐西域记(二版)》)旨在梳理和解读那些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与印度及中亚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的文献,特别是那些未被纳入主流“西域记”叙事体系,却对我们理解唐代及以前的宗教地理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的文本群。 第一部分:异域佛音的本土化进程 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其历程与见闻已为后人所熟知。然而,在玄奘之前,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早已拉开序幕。敦煌的文书显示,早在北朝乃至更早的时期,中原地区对于“天竺”的想象和知识,大多是通过零星的僧侣游记、残缺的译本以及民间流传的故事来构建的。 一、 早期译经中的地名与物产异说: 我们收集整理了敦煌文献中涉及西域地名的残卷。这些记录往往与中原史料记载存在出入,反映了早期译者和传教者在记录异域信息时的知识局限性与信息偏差。例如,某些残卷中对“健陀罗国”(犍陀罗)的描述,侧重于其工匠技艺而非政治结构,暗示了早期佛教艺术的传入路径可能优先于其教义的深入传播。这些文本揭示了早期佛教信徒如何试图用有限的汉文化概念去“翻译”一个广袤而陌生的地理世界。 二、 供养与布施中的跨文化互动: 敦煌壁画和文书的大量供养人记录,清晰地勾勒出供养人(包括粟特商人、吐谷浑族人、汉人以及可能来自更西方的胡人)对佛教的虔诚信奉。本研究重点关注那些供养品清单中出现的、带有浓厚异域色彩的物品名称,如特定的香料、宝石以及服饰纹样。这些实物证据的文字记录,比单纯的艺术史分析更直接地揭示了贸易路线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共生关系。例如,一些供养文中对“波斯香”或“大秦珠宝”的提及,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侧写,更是信仰跨越地理障碍的物证。 第二部分:失落的民间宗教图景 主流的“西域记”多聚焦于皇家赞助和高僧的学问精进。然而,敦煌的民间文献则展现了佛教在普通民众生活中如何落地生根,甚至与其他本土信仰——如道教、祆教(拜火教)和摩尼教——发生奇妙的交融。 一、 祈禳与占卜文书中的“西域”元素: 在敦煌发现的藏经洞文书中,存在大量涉及祈福、驱邪、占卜的“俗讲”或“变文”残片。其中,一些咒语和仪轨中出现了大量梵语或中亚语言的音译词汇。这些词汇往往与健康、生育或商业交易相关,而非严格的佛法教义。通过对这些“非正统”文本的考证,我们可以重建一幅民间宗教的图景:信徒们并非只遵循寺院的教义,而是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神圣力量——无论是来自中原的龙神,还是来自印度的菩萨——都纳入其日常的祈祷体系中。 二、 图像叙事的变异:从印度到河西走廊的审美迁移: 虽然本丛书主要关注文字记载,但对相关文本中对图像的描述(如“变相”故事的脚本)的梳理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发现,一些描绘佛本生故事的文本,其叙事结构和人物着装风格,明显带有中亚草原民族或粟特文化的印记,而非严格遵循中原或笈多王朝的艺术规范。例如,对某些菩萨形象的服饰描述,似乎更贴近供养人自身的装束,这体现了佛教图像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当地受众而发生的微妙“重塑”。 第三部分:中外使节与僧侣的交流碎片 敦煌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唐帝国与西域诸国交往的前哨站。本研究辑录并分析了那些记录了非正式外交或文化交流的文书。 一、 粟特语/突厥语的佛经抄写与行政文书的旁证: 在敦煌的语言学语境中,粟特语和突厥语的使用频率极高。我们重点关注那些以这些语言写就的、涉及宗教交流的记录。例如,一些商队或使团的随行僧侣留下的简短信件或路途见闻,虽然篇幅短小,但其措辞和对当地风俗的描述,比官方史书更具“现场感”。它们透露出:在官方的朝贡体系之外,文化与宗教的交流是以一种更为灵活、互惠的方式在丝绸之路的商道上不断进行的。 二、 对“异邦高僧”的记述与评价: 不同于对玄奘、义净等“主流”高僧的推崇,敦煌文书对那些在河西走廊或中亚地区活动的、身份背景更为复杂的异域僧侣的记载,则显得更为复杂和世俗化。这些记载有时带有明显的地域偏见,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原知识分子如何分类和认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者”。通过比对不同文书对同一位异域僧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洞察唐代社会对文化多元性的复杂态度。 结语:重构丝路上的文化光谱 本套丛书试图通过这些零散、非主流的敦煌文献,来补充和完善我们对古代西域文化传播的理解。它提供的不是一条清晰的、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的单一叙事线索,而是一张由多重声音、多重信仰和多重审美交织而成的复杂文化光谱图。这些文本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深藏于那些未被正式典藏的、在沙尘中沉睡了千年的民间角落。通过对这些“被遗忘的记录”的解读,我们得以更立体、更人性化地理解那个伟大的“大唐西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玄奘西行路线图(一)(二)
导 读
自 序

卷 一 三十四国
阿耆尼国 一
屈支国 三
跋禄迦国 一一
凌山及大清池 一二
素叶水城 一三
窣利地区总述 一四
千泉 一六
呾逻私城 一七
小孤城 一七
白水城 一八
恭御城 一九
笯赤建国 一九
赭时国 二○
忄市捍国 二一
窣堵利瑟那国 二二
大沙碛 二三
飒秣建国 二三
弭秣贺等七国 二五
羯霜那国 二七
覩货逻国故地总述 二九
呾蜜等十一国 三一
缚喝国 三四
锐秣陀国和胡寔健国 四一
呾剌健国 四二
揭职国 四二
梵衍那国 四三
迦毕试国 四九

卷 二 三国
印度总述 六五
滥波国 九四
那揭罗曷国 九五
健驮逻国 一○四

卷 三 八国
乌仗那国 一二七
钵露罗国 一四四
呾叉始罗国 一四五
僧诃补罗国 一五三
乌剌尸国 一五八
迦溼弥罗国 一五九
半笯蹉国 一七六
曷逻阇补罗国 一七七

卷 四 十五国
磔迦国 一七九
至那仆底国 一八七
阇烂达罗国 一九○
屈露多等三国 一九一
设多图卢国 一九三
波理夜呾罗国 一九四
秣兔罗国 一九五
萨他泥溼伐罗国 二○○
窣禄勤那国 二○三
秣底补罗国 二○七
婆罗吸摩补罗等二国 二一六
瞿毘霜那国 二一八
垩醯掣呾罗国 二一九
毘罗删拏国 二二○
劫比他国 二二一

卷 五 六国
羯若鞠阇国 二二七
阿踰陀国 二四八
阿耶穆佉国 二五四
钵逻耶伽国 二五五
憍赏弥国 二六二
鞞索迦国 二六九

卷 六 四国
室罗伐悉底国 二七三
劫比罗伐窣堵国 二九○
蓝摩国 三○四
拘尸那揭罗国 三一二

卷 七 五国
婆罗痆斯国 三二九
战主国 三四七
吠舍釐国 三五三
弗栗恃国 三六六
尼波罗国 三七○

卷 八 一国
摩揭陀国(上) 三七三

卷 九 一国
摩揭陀国(下) 四四五

卷 十 十七国
伊烂拏钵伐多国 五○五
瞻波国 五一一
羯朱嗢祇罗国 五一三
奔那伐弹那国 五一四
迦摩缕波国 五一六
三摩呾咤国 五二一
传闻六国 五二二
耽摩栗底国 五二三
羯罗拏苏伐剌那国 五二四
乌荼国 五二八
恭御陀国 五三○
羯 伽国 五三二
憍萨罗国 五三四
案达罗国 五四四
驮那羯磔迦国 五四八
珠利耶国 五五三
达罗毘荼国 五五五
秣罗矩咤国 五五八

卷十一 二十三国
僧伽罗国 五六三
恭建那补罗国 五八二
摩诃剌侘国 五八四
跋禄羯呫婆国 五八九
摩腊婆国 五九○
阿咤釐国 五九五
契咤国 五九七
伐腊毘国 五九七
阿难陀补罗国 五九九
苏剌侘国 六○○
瞿折罗国 六○二
邬阇衍那国 六○三
掷枳陀国 六○四
摩醯溼伐罗补罗国 六○五
信度国 六○六
茂罗三部卢国 六○九
钵伐多国 六一○
阿点婆翅罗国 六一一
狼揭罗国 六一三
波剌斯等三国 六一四
臂多势罗国 六一六
阿軬荼国 六一八
伐剌拏国 六二○

卷十二 二十二国
漕矩咤国 六二三
弗栗恃萨傥那国 六二五
安呾罗缚国及阔悉多国 六二七
活国 六二九
瞢健等五国 六三○
呬摩呾罗国 六三二
钵铎创那等三国 六三四
达摩悉铁帝国 六三六
尸弃尼国和商弥国 六四○
朅盘陀国 六四四
乌铩国 六五一
佉沙国 六五四
斫句迦国 六五五
瞿萨旦那国 六五七
大流沙及以东行路 六八○

自 赞 六八三

附 录
一、大唐西域记序 六八五
二、大唐西域记序 六九一
三、后 记 六九七

注译后记 七○九

索 引 七一一

图书序言

导读(节录)

  在西元五世纪即将结束,六世纪就要开始的「世纪之交」的三年里,中国社会正处于隋文帝开皇后期的「盛世」时期,朝野上下沈浸在一片「太平」景象里,大概谁也不会料到,十五年后,这个政权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为另一个更加强盛的新政权所取代。当然,这时的人们也绝不会对他们身边先后出生的两个男孩给予特别的注意。然而这两个不平凡的生命,不仅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奇蹟,而且也创造了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奇蹟。这两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三藏法师玄奘。前者作为现实界的天才领袖,是大唐盛世的缔造者和开启者;后者作为精神界的天才领袖,是中国佛教「真经」的求取者和法相唯识宗的大师。他们两人及其功绩,早已是并且今后仍将是世人为之惊叹赞美的奇蹟!而且他们两人在先后逝世之前,曾有过密切的交往,这更使得两个奇蹟互为关联,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令人兴味无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唐西域记》,就是记录这个奇蹟尤其是记录玄奘奇蹟的一部书,而它本身,也是一个奇蹟。

  明代文人吴承恩写过一部有名的长篇小说,名为《西游记》。说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的「唐僧」,就是以玄奘为人物原型,「西天取经」,就是以玄奘前往印度求取佛法的事迹为故事原型。因此,玄奘和他的「西游」事迹,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不过,小说的描写,毕竟带有很大的艺术虚构的成分,「唐僧」和玄奘,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游」和印度求法也完全不是一回事。为了更正确地阅读和理解《大唐西域记》,我们有必要先对玄奘及其西征求法(他自己称之为「西征」)的真实情况作一简要的了解。

  一

  玄奘,俗姓陈,名祎,出生于西元六○○年,逝世于西元六六四年,系唐代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陈河村附近)人 ,据说他是汉代太丘长陈仲弓的后裔。他的曾祖陈钦,在后魏时官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北齐时官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是一位人品英洁、操守高雅的人物,很早就深通儒家经术,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江宁令,由于对功名利禄本无兴趣,又赶上隋朝社会腐败衰微,便辞官归隐,潜心于学术文化,被有识者誉为守志一贯的隐沦之士。玄奘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既「家世儒宗」,又不乐世俗的家庭里。

  玄奘是陈慧的第四个儿子,从小便表现出非凡的天资和过人的聪悟。据说八岁那年,一日他坐在父亲身边听讲《孝经》,当听到「曾子避席」一节时,小玄奘忽地站起,整理好衣服,恭敬侍立。其父问为何,小玄奘回答说:「曾子听到老师的教诲便避席而立,我今天怎么可以坐着听父亲的教训呢?」父亲听后很高兴,知道此儿将来必有所成。从此之后,玄奘越发专心致志地学习儒家经典,向往古代的圣哲贤士,凡是不合乎雅正精神的书籍,他一概不看;凡是不合乎圣贤要求的作风,他一概不习。而且也不和儿童结伙游戏,无论外边有什么热闹事,他都不闻不问,每日只在房里用心读书,渐渐养成了温和、清正、淳厚、谦谨的性格品质。

  玄奘的二兄陈素,早年便出家,法名长捷,住于东都净土寺。他早已看出玄奘在佛学上具有过人的天赋和美妙的前景,于是便有意引导他接触佛教,教他诵习经业,给他讲解教义,还带他到道场感受经验。不久,朝廷有令,要在洛阳度僧二十七名。当时修行较高的求度者有数百人,玄奘因年龄未到,不在选取之列,便站在门边观看。这时,负责录取的官员为大理卿郑善果,是一位很有人物识鑑水准的官员。他一见玄奘,便为玄奘的气质神采所感动,问道:「你是谁家的后生?」在听了玄奘的回答后,又问:「你也希望被录取吗?」玄奘回答说:「是的。只是习近业微,不得入列。」郑善果又问:「你为什么要出家呢?」玄奘说:「为的是追随如来,弘扬佛法。」郑善果大加称赏,遂破格录取了他,并指着玄奘对众人说:「诵念佛经的人好找,但风骨越绝的人难得。这个年轻人如果得度为僧,将来必然成为佛教的杰出人物。遗憾的是我与大家那时恐怕早已入土,无福亲见他功业大成之日的光彩了。即使如此,这样的奇才是不能让他失落的。」于是,玄奘便成了一位正式的僧侣。

  出家以后,玄奘便和二兄长捷一起,在净土寺修行。在这里,他聆听了景法师讲授的《涅槃经》,又跟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玄奘本来就有一定的慧根,又在其兄的引导下,对佛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一经景、严二师的教诲,更加酷爱佛教,为之废寝忘食,勤学不倦,加之悟性过人,一听法师讲解,便能领会大略,再经诵读一遍,便能全部掌握。寺里上下,无不惊异。于是让玄奘昇座复述所习,玄奘表述流畅,分析无误,和法师所教毫无差错,遂博得众人的赞扬和器重。这时他才十三岁。

  此时,隋朝的政权已经败坏,各地豪杰纷纷而起,天下大乱,海内沸腾,社会处于动盪惨残的战乱之中。玄奘虽为少年,但对眼前的局势有清醒的认识。他对兄说:「天下丧乱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洛阳虽为父母之邑,但若守此不动,也只能是死路一条。现在听说唐主已经率晋阳大军佔领了长安,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和归顺,我们不如前往投奔。」长捷接受了玄奘的意见,兄弟二人遂投长安而来,此时已是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

  玄奘来到长安后,住在庄严寺里。当时李唐政权刚刚建立,各地豪强尚未完全归服,统治者的主要精力仍在军事方面,尚无暇顾及精神文化事业,以致偌大一个京城,连一个佛教讲席都没有。由于战乱,京都僧侣的衣食供应也很困难,不少高僧都流向较为安定的绵、蜀一带,遂使那里的佛教反较京都为盛。于是玄奘又对兄说:「这里既然没有法事,我们也不能在此虚度光阴,不如到蜀地去,寻求高僧,受业进修。」于是兄弟二人又向成都求学而来。

  当时的蜀中,荟萃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僧侣,佛教活动也很兴盛。玄奘在这里先后聆听了道基法师、宝暹法师所讲的《摄论》、《毘昙》,道震法师所讲的《迦延》等。玄奘珍惜每一寸光阴,刻苦奋励,不敢有一丝懈怠。二、三年间便究通诸部,受到当地佛教界的普遍称誉。同时,其兄长捷的修行也有长足进步,也受到很高的评价。

  到了二十岁时,玄奘已经把在成都所能学到的大抵都学遍了,便想回到京城寻找高僧求学,但其兄长捷却不同意,要求他留在成都。玄奘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几个商人结伴,泛舟三崃,沿长江而下,来到荆州天皇寺。这里的道俗早已听说了玄奘的大名,仰慕已久,玄奘的到来,使他们格外惊喜,一致请求玄奘说法。于是玄奘便为他们讲《摄论》和《毘昙》,从夏至冬,各讲三遍。听者踊跃,上自王公,下至庶民,都深受感动。

  罢讲以后,玄奘又北游,访师求学。在相州,他曾向慧休法师请教疑难;在赵州,他拜道深法师学习《成实论》。来到长安,他住在大觉寺,跟随道岳法师学习《俱舍论》。这些经典,在一般人须多年学习,有的甚至要终生钻研,才能弄懂,而在玄奘,都是一遍而尽其旨,过目不忘于心,往往还能作出新的阐释和发现。

  当时长安有两位高僧:法常和僧辩,学行高深,名闻遐迩,众望所归,前来拜师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二大德学综众经,尤精《摄大乘论》。玄奘对此论既曾用过功夫,于是又随二师更加深造,尽得二师之学。二师对玄奘说:「你真是释门的一匹千里驹啊!中国佛教振兴的使命,将由你来实现。只恨我们年已老朽,恐怕看不到那一天了。」从此,寺中上下对玄奘刮目相看,很快他便誉满京城了。

图书试读

卷 一 三十四国

阿耆尼国

【题 解】阿耆尼,梵文Agni的音译,意思是「火」。阿耆尼国就是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现代维吾尔语叫做Qaräähr,意译为「黑城」。阿耆尼国的东境当时和唐的高昌交界,因而是玄奘西行所到的第一个国家。

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

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1六七里。四面据2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X3、黍、宿麦4、香枣、蒲萄5、梨、柰6诸果。气序7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8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毼9,断发无巾。货10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11,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12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13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14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15,滞于渐教16矣。

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踰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支国旧曰龟兹。

【注 释】1周 方圆。2据 靠;依託。3X  黍属而不黏。亦称糜子。4宿麦 隔年才熟的麦。即冬小麦。5蒲萄 即「葡萄」。6柰 果木名。林檎的一种。也称花红、沙果。7气序 季节的推移,又称时序。8取则 取法;效法。9毡毼 粗布和细布。毡,或作「叠毛 」。叠毛,又称白叠。即白棉布。毼,或作褐。粗毛麻织品。10货 货币。11伐 功劳。12伽蓝 来自梵文Saþghàràma(僧伽啰磨)。意译为众园。指佛教徒静修的场所,即寺院。13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小乘,梵文HInayàna的意译。只信奉《阿含经》等佛教根本教典。重在自我解脱。以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境界,他们自认是佛教的正统派。说一切有部,梵文Sarvàstiv àda的意译。音译为萨婆多部。简称有部。是小乘二十部派之一。据说是释迦牟尼卒后三百年。从根本上座部分裂而成的一个主要部派。这一部派把一切有为、无为诸法证为是实有的,并且一一说明它的缘由,因此被称作说一切有部,在小乘佛教中有很大势力。14翫 研习;观赏。15三净 即三种净肉。一、不见其为我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杀之疑者。小乘佛教的戒律并不禁止佛教徒食这三种「净肉」。但大乘经律则断然禁止肉食。16渐教 这里指小乘。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拿到《新译大唐西域记(二版)》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又要啃大部头了。”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丰富太吸引人了,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书籍的刻板印象。玄奘大师的记述,不仅仅是对地理位置的罗列,他更像是一位超级旅行博主,用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特别着迷于他对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记录,比如有些民族的服饰、饮食、娱乐方式,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礼仪,都描写得栩栩如生。而且,他对于不同地方的特产,比如香料、丝绸、宝石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香气,看到市集上的琳琅满目。这本书的翻译也很人性化,很多古老的词汇和句子都配有详细的注释,让我这个文史功底一般的人也能轻松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联想到现在的一些旅行节目,但玄奘大师的记录,更加真实、更加深刻,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古代世界,也让我对那位伟大的行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

对于《新译大唐西域记(二版)》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太有“料”了!玄奘大师的这趟西行,简直就是一场史诗级的探险,而这本书就是他最详尽的旅行日志。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于各地寺庙和佛教圣地的描述,那些宏伟的建筑,庄严的佛像,以及僧侣们的修行生活,都写得非常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与宁静。而且,他对当时各地政局的观察也非常敏锐,对一些国家的统治者、官僚体系都有所提及,这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政治格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还穿插着一些关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记录,让整个旅程充满了神秘色彩,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在翻译上做到了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很多复杂的概念和历史背景,都有清晰的解释,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法师的所见所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着玄奘大师走了一遭,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说实话,《新译大唐西域记(二版)》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打开了另一个维度的世界。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还让我有点望而却步,但一旦翻开,就再也停不下来了。玄奘法师的记录,真的是细致入微,他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邦的风土、物产、宗教、政治制度,都做了详尽的考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一些地区气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某些地方一年四季如何变化,水源哪里来,植物有什么特色,这些都写得非常具体,让我感觉就像亲身经历了一样。还有他对各种奇特风俗的记录,有些我简直是闻所未闻,但法师的叙述却让人信服。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国家,他们的社会结构、婚姻习俗,甚至是一些祭祀的细节,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喜欢的是他对于佛教在不同地区传播情况的描述,不同地域的佛教流派、寺庙的建筑风格、僧侣的生活方式,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这对于我了解佛教的传播历史非常有帮助。而且,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非常高,语言流畅,很多晦涩的典故和词汇都有清晰的解释,让我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对古代中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最近真的是被《新译大唐西域记(二版)》给“绑架”了,好几晚都熬到天亮才肯放下,感觉比追剧还上头!原本以为这种古籍翻译会是枯燥乏味的,没想到里头的描述生动得像是现场直播,玄奘大师笔下的景象,从荒凉的戈壁到繁华的城市,从巍峨的寺庙到神秘的佛塔,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尤其是那些关于异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的细节,看得我目不转睛。像是书中描绘的一个古国,他们的祭祀仪式、衣着打扮,甚至是日常饮食,都充满了奇特与想象力,让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对照脑海中的画面,试图去理解那个遥远的年代。还有那些关于地理位置的精准描述,那些至今依然存在的地名,读起来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我经常会一边读,一边在地图上查找,那种求知欲被极大地满足了。而且,这个二版的翻译真的做得很到位,不像是那种死板的直译,而是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用现代的语言巧妙地解读,让像我这样对文言文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甚至沉浸其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地理的记录,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辉煌而又神秘的大唐盛世,以及一个伟大的求法者的足迹。

评分

《新译大唐西域记(二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部古代世界的百科全书。玄奘法师的记录,涵盖的面太广了,简直无所不包。我发现自己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他对于各种珍稀动植物的描写,比如一些在现代已经绝迹的物种,以及它们生长的环境,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而且,他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源、土壤条件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记录,这对于研究古代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变迁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地方的矿产资源的描述,以及当时人们如何开采和利用这些资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乏生动的叙述。翻译的质量也相当不错,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古代的地理学家、人类学家、甚至是一位探险家进行对话,他的学识和见识让我叹为观止。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提升认知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