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艺之美:南瀛词艺丛谈

词艺之美:南瀛词艺丛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学
  • 南瀛词派
  • 宋词
  • 词论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古典文学
  • 诗词鉴赏
  • 闽南文化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词」,兴起于唐代,经过五代的发展,极盛于宋代,是一种合乐的诗歌,与诗、歌、赋,及散文,同为文学中的基本格式。

  「词」,是一种严肃的文体,不仅格律森严,字句一丝不苟,而且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都是稜角峥嵘、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但在此同时,词也具备了性格柔和、格调自由、风格多情趣、体裁多变化、音色动人等文学价值。因此,要真正地欣赏词艺之美,必须从词的特色、词体分类、音律等,多方面地进行了解。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词的起源、分类、平仄规则、并附有常用词牌平仄谱,是了解词艺之美、及学习词之创作的最佳入门良伴。

本书特色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词的起源、分类、平仄规则、并附有常用词牌平仄谱,是了解词艺之美、及学习词之创作的最佳入门良伴。
《词海拾贝:古今诗词的审美与技法探析》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地域的词学流派,而是以广阔的视野,深入剖析中国古典诗词从产生、演变至成熟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与精湛的创作技法。全书以时间为轴,兼顾体裁的横向比较,旨在揭示历代文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面对情感表达、意境营造与格律声律上的探索与成就。重点涵盖了词体如何从初期婉约的浅吟低唱,逐步扩展至豪放、清空、甚至田园山水等多元面貌的转变历程,并精选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代表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探讨其修辞手法、意象选择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词体的源起与早期探索——从燕乐歌辞到文人自度 本章追溯词的滥觞,考察其在唐代“燕乐歌辞”这一民间音乐形态中的雏形。详细辨析了“曲子词”与“诗”在体制上的根本差异,强调了音乐性对早期词体的决定性塑造作用。 乐府余绪与民间情歌: 考察敦煌、长安等地出土的早期词曲,分析其语言的质朴与情感的直露。重点探讨了温庭筠、韦庄等晚唐五代词人在继承民间曲调基础上的文人化努力,解析他们如何通过精炼的笔触,将口语化的歌辞提升至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领域。 南唐二主的词风分野: 深入对比李煜在国破家亡背景下所展现的“以血书就”的悲剧美学,与其父李璟的相对平和、追求物哀的风格差异。通过对“流水落花春去也”一类名句的拆解,阐明早期词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调动起极致的抒情张力。 第二章:宋初词坛的格局重塑——婉约的精进与豪放的萌芽 北宋建立后,词体逐渐脱离纯粹的歌唱功能,开始承载更复杂的思想内容与更宏大的叙事。本章着重分析“花间派”美学如何被继承与革新。 柳永对都市生活的摹写: 详论柳永对“慢词”的推广及其对市民阶层情感的捕捉。分析其如何运用铺叙、白描等手法,描绘汴京的繁华与羁旅的愁绪,体现了词体在题材拓宽上的重要一步。 苏轼的革新与“以诗为词”的尝试: 集中探讨苏轼如何打破传统词体的藩篱,引入议论、哲理,将词的境界从“艳科”推向更广阔的“言志”领域。分析其对词体格律的“不拘泥”,及其对后世豪放派的影响,如对自然景物与个人襟怀的融合。 第三章:两宋之际的风格交融与意境的深化 本章聚焦于宋代中后期词坛的繁荣景象,探讨词人如何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审美体系。 周邦彦的格律集大成: 细致剖析周邦彦在音律、对仗、用典方面的精微之处,论证其如何将词体的形式美推向极致,使得每一句的停顿、换韵都服务于特定的情感表达。 李清照的“易安体”与女性主体意识: 探讨李清照词作中独特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以及其对传统“闺怨”母题的超越。分析其对日常细节的捕捉,如何构建起一个完整而鲜明的女性主体形象。 辛弃疾的悲壮与爱国情怀: 对比辛弃疾与苏轼的豪放,指出辛弃疾词中饱含的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与壮志难酬的沉郁。研究其如何运用典故、化用史实,使词作具备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与战斗性。 第四章:南宋晚期的回归与转向——对意境的追求 南宋偏安一隅,词风产生微妙的转向,从对激昂的追求转向对闲适、理趣的探求,为词体艺术的“最后的光辉”做准备。 姜夔的“以诗为乐府”与清空审美: 详述姜夔如何强调词的“清雅”格调,避免直白描写。分析其音乐素养如何融入词作,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空灵、脱俗的境界,如“梅”、“雪”意象的运用。 格律的定型与词韵的规范: 本节考察词谱的编纂对词体创作的影响,探讨在格律日益严谨的背景下,词人如何通过炼字炼句,在既定的框架内实现最大的艺术自由度。 第五章:词的修辞手法与意象系统 本章不拘泥于历史朝代,而是从纯粹的艺术技法层面,对词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类与解析。 比、兴、赋的运用: 探讨词体如何承袭《诗经》的传统,用比和兴来烘托情景。分析“赋”的铺陈手法在慢词中的广泛应用。 核心意象群的解析: 集中分析“月”、“酒”、“柳”、“水”等高频意象在不同词人笔下的象征意义变化,揭示这些意象如何成为构建中国古典审美体系的基石。 情景交融的艺术: 探讨如何通过“以乐景写哀”、“移情于物”的手法,实现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使读者在欣赏景物描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味到词人内心的波澜。 结语:古典词韵的现代回响 总结中国古典词体在声律、形式美与情感容量上所达到的高度,并探讨其对现代汉语文学、音乐及审美观念留下的持久影响。全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婉约”或“豪放”的简单标签化认知,进入到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与审美实践的深层理解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恢耀


  字叔祁,湖南祁阳人氏。早年因受时代感召而投笔从戎,曾转战广东及东南半壁海域,经舟山撤退来台。民国四十八年因军文资历而被迫资遣退役,经考试而加入地方行政工作,后因志趣不合而弃公从商。

  曾于七十年代时假工暇而首创「布衣论坛」,广开国是建言之风,先后发表了〈宪政论衡〉、〈国家教育〉、〈国家军政〉、〈国家育乐〉及〈海岛自卫之道〉等国政建言共二十余篇。近年为配合汉字国际化之趋势,特沥尽十数年心血,编就了首部《汉字六书说形》工具书一巨册,约百十万字。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词的概说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词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词的起源与演化

第二章 词的特色
第一节 词的格律
第二节 词的情趣
第三节 词的风格
第四节 词的唱调
第五节 词的体裁

第三章 词体的分类
第一节 以词的字数多少区分
第二节 以词的章句结构区分
第三节 以词体的形式区分
第四节 以词体的节拍区分
第五节 以词体的法制区分

第四章 词的音律
第一节 认识宫调
第二节 认识腔调

第五章 词的平仄、四声与用法
第一节 平仄与四声
第二节 认识五音
第三节 词的四声应用法
第四节 平仄二字的检讨

第六章 词的创作
第一节 词的创作原则
第二节 词的创作方法
第三节 词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 词的风格

第七章 词学的历史行程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 词的萌芽时代
第二节 词的成长时代
第三节 词的茁壮时代
第四节 词的全盛时代
第五节 词的没落时代

第八章 词学没落原因的检讨
第一节 词与人民生活之关系
第二节 词与社会环境之关系

第九章 词学习作与研讨
第一节 词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词的习作研讨

第十章 常用词牌平仄谱
第一节 单调式词牌平仄谱
第二节 双调式词牌平仄谱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词的概说
 
第一节 概说
 
词,是一种合乐的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有所谓「词即曲子词,曲即词之曲」的说法(见刘熙载《艺概》),又「词曲本不相离」,只不过「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见宋翔凤《乐府余论》)。
 
词,又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诗的一种变体,与诗、歌、赋,及散文等,同为文学中的基本格式。但词,在一般士大夫的眼中,则是一种诗余的游戏文体,即是仿诗的体裁,任意增减其既成的句式,以达到宴乐与调笑之目的而已,所以又叫做「诗余」或「长短句」;说穿了,就是被视之为民间的俗文学,无法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其实,「词」,是一种最严肃的文体,她不仅格律森严,字句一丝不苟,而且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都是稜角峥嵘、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文体,尤其在开阔文艺创作的环境中,她不仅能做到:
 
(一)能状写难描之景。
(二)能表达难抒之情。
(三)能叙述难言之意。
 
而且还能振聋启聩、褒忠贬恶、激盪豪宕,及安抚伤痛等。君不见:岳飞〈满江红〉的激昂慷慨、洪迈〈南乡子〉的快意恩仇,以及柳永〈望海潮〉的引人投志,这就是「词」的威力。所以,「词」的本质,是一种感人至深、动情至切的文体。
 
第二节 词的文学价值
 
一、性格柔和
词,比诗显得宛转柔和。在同样的一种境况、一样的心情下,若将之入诗,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之第一首),与将之入词,如「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在梦中」(晏殊的〈鹧鸪天〉),来相比,就感觉到词比诗显得格外柔和多了。在诗,固然亦属佳句,但总觉得有种柔媚无力的感觉,这就是诗与词的不同处。
 
二、格调自由
 
词,自可依情节选调,自由发挥,诗则要受一定格律的限制;词相对较能自由地依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做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因词句中有长短句,作者可以按自己的情感与音调配合,创作出一些多彩多姿的语句来,并借着音调的抑扬顿挫之旋律,而激发其情趣感;如:「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微;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洪诗)但晏几道乃将之入〈临江仙〉,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就显得明亮与婉约得多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词艺之美:南瀛词艺丛谈》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文化底蕴。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艺术充满感情的人来说,“南瀛”这两个字,就代表着一种深厚的根基和浓郁的人情味。我一直对词这种文学形式很着迷,它不像诗那样严谨,也不像散文那样自由,总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韵味,尤其是在融入了台湾本土的语境后,那种亲切感更是无与伦比。这本书的题目暗示了它将围绕“南瀛”这个地域来探讨“词艺”,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词的瑰宝,可能是那些口耳相传的童谣,可能是那些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歌仔戏唱词,也可能是那些记录着早期拓荒者艰辛与希望的歌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重新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独特的文化品格。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的灵魂,以及那些用词的艺术所承载的时代故事。

评分

这本《词艺之美:南瀛词艺丛谈》一到手,就让我有一种亲切感。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雅致,淡雅的色彩和流畅的书法字迹,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台湾本土文学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艺术形式情有独钟,尤其是词,那种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感,那种穿越时空的韵律,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听说这本书是关于“南瀛词艺”的,这个“南瀛”二字,本身就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让我联想到台南、高雄等地,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街,那些在南国阳光下闪耀的记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这片土地上挖掘出词的精髓,又是如何将这些词的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民谣,还是那些隐藏在古籍里的文人雅趣?亦或是,是那些记录着普通人喜怒哀乐的歌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台湾词的源流、发展,以及它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独特表现。我更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旋律,或者发现一些被遗忘的瑰宝,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自豪。

评分

当我看到《词艺之美:南瀛词艺丛谈》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在台湾,尤其是在南部,“南瀛”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温暖而坚韧的色彩,让人联想到辛勤耕耘的农民,热情好客的乡民,以及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而“词艺”,更是将这份情感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我一直觉得,词这种文学形式,非常贴近生活,它不像古诗词那样高高在上,却能在日常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意境。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南瀛”的“词艺”。是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俚语和俗语,如何被巧妙地融入词中?还是那些讲述着在地故事、传唱着风土人情的歌谣,它们又是如何体现出独特的“词艺”?我更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展现出那些在南瀛土地上,那些质朴而动人的词作,它们可能是历史的见证,也可能是情感的寄托。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台湾本土文化深入探索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份独特的“词艺之美”。

评分

拿到《词艺之美:南瀛词艺丛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词艺之美”这几个字,就已经勾勒出一种精致、细腻的艺术追求,而“南瀛词艺丛谈”则将这份艺术聚焦在了我们台湾的土地上。作为一个对台湾文学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深知“南瀛”这个词所代表的地域文化,那片土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多元的文化融合。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片沃土上,解构并阐释“词艺”的精妙之处。是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歌仔戏曲牌,还是那些诉说着早期移民情感的民谣?抑或是,那些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的雅词?我猜测,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更会深入到具体的作品分析,通过精选的篇章,剖析其用词的巧妙、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以及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台湾本土词汇的深入研究,以及这些词汇如何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形成独具风格的“南瀛词艺”。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词艺之美:南瀛词艺丛谈》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学问,又带着一股浓浓的在地情怀。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台湾,并且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文学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第一时间就被吸引住了。“南瀛”这个词,总会让我想到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庙宇,那些代代传承的技艺,以及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而“词艺”,则是一种精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表达。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把“南瀛”的地域特色与“词艺”进行巧妙的融合。是会深入探讨那些在台湾南部流传的歌谣、民俗曲艺中的词作?还是会分析那些文人雅士在南瀛创作的词,它们又如何体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词的海洋,让我领略到,那些在南瀛土地上诞生的词,是如何用它们独特的语言和韵律,描绘出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我们,让我们重新发现并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