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明诗三百首(上/下)

新译明诗三百首(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古典诗词
  • 明代诗歌
  • 诗词选注
  • 文学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名家名篇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代诗歌的整体成就虽然比不上唐宋,风采也略逊于本朝的通俗小说及传奇戏曲,但仍佳构时出,反映有明一代主流菁英之文化。诗歌体裁发展至明代,开始了一波复古的浪潮,诗人善于在唐人的基础上,加以当代的经验进行创作。同时,「真诗在民间」观念的兴起,市井俗文化的蓬勃,加上文人思想的变革,促使诗家派别林立,百花争妍,更为明诗带来不同于以往的丰富性。本书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精选明诗三百零七首,涵盖不同流派与不同风格的作品,作者包含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大家,以及其他文人雅士总共一百二十位。每首诗皆附有题解、注释、语译及研析,有助读者细细品味诗意,是阅读明诗的最佳入门之作。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份关于《新译明诗三百首(上/下)》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山河故人录:中古边塞诗史论集》 作者: 方知远 著 出版社: 翰墨轩出版公司 定价: 188.00 元(全两册) ISBN: 978-7-5679-xxxx-x 装帧: 精装,附插图及地图索引 页码: 约 1200 页 内容简介: 《山河故人录》并非一部诗歌选本,而是一部立足于历史语境,深入剖析中古时期(魏晋至唐初)边塞诗歌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抒情赞美范畴,将边塞诗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军事战略乃至社会文化变迁之中进行考察,力求还原那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真实图景。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七编,逻辑严密,论证详实。 上卷:烽火与边疆叙事(约 600 页) 上卷集中于边塞诗的源流、体裁演变及其与边防制度的互动关系。 第一编:边塞视角的形成与早期滥觞 本编追溯了建安文学中“慷慨悲歌”传统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西晋及“五胡十六国”时期,游牧民族与汉族文人在冲突与交融中产生的独特抒情模式。我们详细梳理了《乐府诗集》中保存的大量早期边塞歌谣,指出其在题材上如何从早期的“征戍之苦”逐渐拓展到对异域风情的描摹。 第二编:盛唐气象下的边塞格局重塑 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发展的高峰。本编深入探讨了唐代“安西-北庭”战略布局对诗人创作的直接驱动力。我们对比分析了王昌龄、岑参、高适三位“边塞三杰”的创作分野:王诗之“凝练遒劲”,岑诗之“奇谲瑰丽”,高诗之“沉郁顿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诗歌中描绘的地理坐标与出土的唐代烽火台遗址进行交叉比对,力求精确还原诗歌的现场感。 第三编:技术与图像:边塞文学中的军事技术意象 此编侧重于技术层面。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马”、“弓”、“烽”、“铠”等意象,并非单纯的文学符号,而是特定军事技术的载体。作者从兵器史的角度,解读了“雕鞍”、“连弩”、“铁衣”等词汇背后的历史细节。例如,对“胡笳十八拍”中涉及的音乐与民族交流的音乐人类学考察,揭示了文化渗透的复杂性。 下卷:地域、文化与身份认同(约 600 页) 下卷将研究重心转向边塞诗的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对后世文学范式的影响。 第四编:地域差异与风格分化 边塞并非铁板一块。本编细致区分了“河西走廊”叙事与“东北边陲”叙事的显著差异。河西诗歌多承载着宏大叙事与帝国雄心,而东北边塞诗(如唐玄宗时期对奚、契丹的战争)则更具个人化的悲壮与凄凉。作者通过对同一地名(如“玉门关”、“燕然”)在不同诗人笔下的反复出现,分析了其意义的演变。 第五编:失落的边疆:中晚唐的颓势与反思 安史之乱后,边塞诗的主题转向了对战争创伤的反思和对逝去盛世的挽歌。本编聚焦于中晚唐诗人如何处理“国土沦丧”和“羁旅异乡”的双重身份焦虑。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在抒情方式上更加内敛,更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而非早期的热烈昂扬。 第六编:文化杂糅与“异域”想象 边疆是文化碰撞的前沿。本编深入探讨了诗歌中对异域人物(如“胡姬”、“蕃将”)的描绘,揭示了汉文化在面对“他者”时的接纳、排斥与浪漫化倾向。通过文本细读,本书挑战了一些传统观点,认为某些看似“胡化”的意象,实则是中原文化自身演化与融合的产物。 第七编:边塞叙事的后世回响 最后,本编将视野扩展至宋代边词和明清小说中对边塞题材的继承与变异。我们考察了边塞精神如何在宋代“不战而守”的国策下,从“建功立业”转向“守土安民”的内向性叙事,以此勾勒出中国古典文学中“疆域意识”的漫长变迁史。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边塞诗视为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面映照中古王朝兴衰、军事技术发展、民族关系变迁的复杂镜子。全书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地方志和军事史料作为佐证,论据扎实,观点新颖。附录包含详尽的“唐代重要边城地名考证表”及“历代边塞诗人活动区域图谱”,是研究唐代历史地理及文学批评的必备参考书。它适合古代文学史研究者、历史地理学者以及对中国古典边塞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深度阅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伯陶


  1948年生,山西籍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中华书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编审。编辑之余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明清文学研究,已发表论文、书评150余篇;点校《古夫于亭杂录》等古籍4部;注释评选《宋词精选》、《袁伯修小品》、《张惠言暨常州派词传》、《明文选》、《归有光文选》、《王士禛诗选》、《袁宏道集》、《七史选举志校注》、《聊斋志异详注新评》等17部;学术专着《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明清小品:个性天趣的显现》、《中国文学编年史·明末清初卷》、《落日辉煌:雍正王朝与康干盛世》、《秦淮旧梦:南明盛衰录》、《十二生肖面面观》等8部。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上册
峨眉亭    张以宁  一
严陵钓台        张以宁  四
有 感    张以宁  七
送许时用还剡        宋 濂  九
题倪元镇耕云图    宋 濂 一二
寄远曲四首(选其一)        宋 濂 一四
兰溪棹歌三首(选其一)    汪广洋 一五
登南海驿楼    汪广洋 一七
玉阶怨    刘 基 二○
长门怨    刘 基 二二
感怀三十一首(选其二其二十)        刘 基 二四
蜀国弦    刘 基 二八
古 戍    刘 基 三四
北风行    刘 基 三六
有 感    刘 基 三八
题安石蒲葵图        刘 基 四○
过苏州九首(选其一)        刘 基 四二
题秋江图        刘 夏 四四
西湖竹枝二首(选其一)    贝 琼 四六
经故内    贝 琼 四九
客中除夕        袁 凯 五二
题李陵泣别图        袁 凯 五四
白 燕    袁 凯 五七
送许时用归越        王 袆 六○
陌上桑    杨 基 六四
长江万里图    杨 基 六六
闻临船吹笛    杨 基 六八
登岳阳楼望君山    杨 基 七○
春 草    杨 基 七二
天平山中        杨 基 七五
题陶处士像    张 羽 七七
驿船谣    张 羽 八○
湖州乐    孙 蕡 八二
秋日端居        高 启 八五
明皇秉烛夜游图    高 启 八七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 启 九四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 启 九七
姑苏怀古        高 启 一○一
岳王墓    高 启 一○五
得家书    高 启 一○九
卓笔峰    高 启 一一一
西园梨花唯开一枝        高 启 一一三
秋 柳    高 启 一一五
宫女图    高 启 一一七
背面美人图    高 启 一二○
客中忆二女    高 启 一二一
伍胥庙    瞿 佑 一二三
汴梁怀古        瞿 佑 一二七
师师檀板        瞿 佑 一三○
竹    方孝孺 一三三
谈诗五首(选其一)    方孝孺 一三五
题 兰    刘 璟 一三七
高 邮    杨士奇 一四○
发淮安    杨士奇 一四二
题三友图        金 寔 一四四
江南旅情        杨 荣 一四六
维扬怀古        曾 棨 一四八
寄林屋老师    沐 昂 一五三
王昭君    江 源 一五五
石灰吟    于 谦 一五七
村舍桃花        于 谦 一六○
观 书    于 谦 一六二
咏史二首(选其二)    丘 濬 一六四
代父送人之新安    陆 娟 一六七
桃源图    沈 周 一七○
题画三首(选其三)    沈 周 一七二
竹禽图为胡君赋    吴 宽 一七四
新丰行    李东阳 一七七
三字狱    李东阳 一八一
风雨叹    李东阳 一八四
寄彭民望        李东阳 一八九
西山十首(选其五)    李东阳 一九二
京都十景‧蓟门烟树    李东阳 一九四
与钱太守诸公游岳麓寺四首席上作(选其三)        李东阳 一九七
虢国夫人早朝图    李东阳 一九九
长 平    刘 忠 二○一
抵公安县        汪舜民 二○四
春 怀    刘 玉 二○六
新春日    祝允明 二○八
戏咏金银        祝允明 二一○
把酒对月歌    唐 寅 二一二
感 怀    唐 寅 二一六
题栈道图        唐 寅 二一八
题自画红拂妓卷    唐 寅 二二○
阊门夜泊        文征明 二二二
中 秋    文征明 二二五
子 弟    文征明 二二七
泛 海    王守仁 二二九
文殊台夜观佛灯    王守仁 二三一
林良画两角鹰歌    李梦阳 二三三
侠客行    李梦阳 二四○
狱夜雷电暴雨        李梦阳 二四二
秋 望    李梦阳 二四四
莺 晓    李梦阳 二四六
汴中元夕五首(选其三其五)    李梦阳 二四八
送人之南郡三首(选其二)        李梦阳 二五一
经行塞上二首(选其二)    李梦阳 二五三
芜城歌    王廷相 二五五
闻 筝    康 海 二五九
送都玄敬        边 贡 二六一
谒文山祠        边 贡 二六四
嫦 娥    边 贡 二六六
市 隐    唐 锦 二六八
在武昌作        徐祯卿 二七○
偶 见    徐祯卿 二七三
送白参议        胡缵宗 二七五
登凌歊台次韵        胡缵宗 二七七
邺 城    夏 言 二七九
秋江词    何景明 二八三
侠客行    何景明 二八六
易水行    何景明 二八八
怀李献吉二首(选其二)    何景明 二九○
答望之二首(选其一)        何景明 二九二
鲥 鱼    何景明 二九四
送韩汝庆还关中    何景明 二九六
竹枝词    何景明 二九九
送余学官归罗江    杨 慎 三○○
三岔驿    杨 慎 三○四
江陵别内        杨 慎 三○六
塞垣鹧鸪词    杨 慎 三○八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    杨 慎 三一一
宫 词    杨 慎 三一三
巴人竹枝歌十二首(选其七)    杨本仁 三一五
梅花五绝(选其四)    杨本仁 三一七
望太山    陆 采 三一九
对月答子浚兄见怀诸弟之作        皇甫汸 三二一
渔樵叹    谢 榛 三二三
榆河晓发        谢 榛 三二六
盘山最高峰迟应瑞伯不至    谢 榛 三二九
清明忆诸弟    谢 榛 三三○
登泰山    谢 榛 三三二
大梁怀古        谢 榛 三三四
远别曲    谢 榛 三三六
捣衣曲    谢 榛 三三七
登歌风台        雷 礼 三四○
二郎搜山图歌        吴承恩 三四二
禽言八首(选其二)    范 钦 三四八
春 意    王维桢 三五一
赵州怀古        唐顺之 三五三
巴陵晚泊        张天复 三五七
塞上曲十首(选其三)        俞允文 三五八
雪后忆元美    李攀龙 三六一
登邢台    李攀龙 三六三
岁杪放歌        李攀龙 三六六
简许殿卿        李攀龙 三六八
 
下册
和聂仪部明妃曲四首(选其三)        李攀龙 三七一
大阅兵海上四首(选其一)        李攀龙 三七三
梅 花    陆 楫 三七五
题 竹    陆 楫 三七七
感 旧    徐中行 三七八
灯下读书        徐师曾 三八一
中秋闻笛        徐师曾 三八三
读庄子    徐 渭 三八四
杨妃春睡图    徐 渭 三八七
王元章倒枝梅画    徐 渭 三九○
上谷歌九首(选其一)        徐 渭 三九一
游烂柯山        田艺蘅 三九三
逢故相国侍儿感赋        田艺蘅 三九六
山中夜坐        田艺蘅 三九八
寄戚少保元敬二首(选其一)    汪道昆 三九九
石岭梨花        汪道昆 四○二
山居春雪五首(选其一)    张四维 四○四
折杨柳歌八首(选其七)    王世贞 四○五
钦 行      王世贞 四○八
酹孙太初墓    王世贞 四一○
登太白楼        王世贞 四一三
忆昔三首(选其三)    王世贞 四一五
登岱六首(选其四)    王世贞 四一八
戚将军赠宝剑歌十首(选其四)        王世贞 四二○
酒间偶题二首(选其一)    王世贞 四二二
赠柴国医        余有丁 四二四
独 坐    李 贽 四二六
牡丹时二首(选其一)        李 贽 四二九
咏史三首(选其一)    李 贽 四三一
元旦忆兄二首(选其一)    陈有年 四三三
山阴道中        沈一贯 四三五
愁    沈一贯 四三八
夜 坐    焦 竑 四三九
宫 词    焦 竑 四四一
葵 花    焦 竑 四四三
苏小小墓        屠 隆 四四四
秋夜客怀二首(选其一)    屠 隆 四四七
上 巳    敖文祯 四四八
问 花    敖文祯 四五一
月 夕    郑汝璧 四五二
喜 酒    郑汝璧 四五四
过三崃    释德清 四五六
舟泊珠江        释德清 四五八
题韩文公图    林 章 四六○
金陵怀古        林 章 四六二
渡江词    林 章 四六四
杨柳枝    林 章 四六五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汤显祖 四六七
黄金台    汤显祖 四七○
七夕醉答君东二首(选其二)    汤显祖 四七三
题衰柳    臧懋循 四七五
华亭早发        臧懋循 四七七
书 思    江盈科 四七九
读张魏公传有感曲端    江盈科 四八一
湖上夜归        朱长春 四八四
夏 夜    朱长春 四八六
采石弔李白二首(选其二)        陈邦瞻 四八七
新年雪    陈邦瞻 四九○
凤凰台    陈邦瞻 四九二
雪中送别        陈邦瞻 四九四
玉版居    黄汝亨 四九五
初度四首(选其三)    黄汝亨 四九八
宫人斜    黄汝亨 五○○
漫 兴    朱国祯 五○二
中郎弟进士    袁宗道 五○五
将抵都门        袁宗道 五○九
鼓 吹    袁宗道 五一一
送人游吴楚    徐 熥 五一二
邮亭残花        徐 熥 五一五
寄 弟    徐 熥 五一六
入 槛    缪昌期 五一八
带雨桃花        黄居中 五二一
九日白下小集有怀明臣弟二首(选其二)        黄居中 五二三
潮    孙承宗 五二五
纪 梦    孙承宗 五二七
宫 词    孙承宗 五二九
木末亭    程嘉燧 五三一
忆金陵六首(选其三)        程嘉燧 五三三
题 画    程嘉燧 五三五
除夕踏雪看松        程嘉燧 五三七
宿吴山寄长安旧人        谢肇淛 五三八
春 怨    谢肇淛 五四一
被逮道经故人里门        顾大章 五四二
得李宏甫先生书    袁宏道 五四五
紫骝马    袁宏道 五四八
赠虞德园兄弟        袁宏道 五五一
过彭城弔西楚霸王        袁宏道 五五三
秋日同梅子马方子公周承明饮北安门水轩        袁宏道 五五七
赤壁怀子瞻    袁宏道 五五九
午日沙市观竞渡感赋    袁宏道 五六二
万寿寺观文皇旧钟        袁宏道 五六七
晚 色    宋懋澄 五七六
春游曲郢中四首(选其一)        袁中道 五七八
雪中望诸山    袁中道 五八○
登金山    袁中道 五八二
会稽怀古二首(选其一)    徐   五八五
木棉庵    徐   五八八
江上闻笛        徐   五九一
酒店逢故人    徐   五九二
题宋徽宗墨兰图    徐   五九四
过古墓    孙友篪 五九六
游灵崖望太湖过西施洞二首(选其二)    杨 涟 五九八
无字碑    钟 惺 六○○
秣陵桃叶歌七首(选其一其二)        钟 惺 六○三
七 夕    钟 惺 六○六
题李长蘅寒林图    钟 惺 六○八
秦淮秋怨        曹学佺 六一○
新林浦    曹学佺 六一二
遭珰逐道中感怀三首(选其二)        左光斗 六一五
乙丑夏五二十日宿睢阳,雷雨彻宵,砌葵俱仆,晓霁葵起,有翘然向日之意,感而赋此        魏大中 六一七
息 游    魏大中 六一九
谒杨忠愍祠    鹿善继 六二二
书项王庙壁    王象春 六二五
燕赵怀古六首(选其五)    陈仁钖 六二九
新 月    谭元春 六三二
病中奉侍老母上红湿亭子    谭元春 六三四
登清凉台        谭元春 六三六
过利西泰墓而弔之        谭元春 六三七
舟闻三首(选其一)    谭元春 六四一
落 日    董斯张 六四二
夜 眺    陆云龙 六四五
西湖漫兴五首(选其三)    陆云龙 六四七
己卯长至日,山窗得梅口占,是日为十一月晦        瞿式耜 六四九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闻警,诸将弃城而去。城亡与亡,余自誓一死。别山张司马自江东来城,与余同死,被刑不屈。累月幽囚,漫赋数章,以明厥志。别山从而和之八首(选其一其八)        瞿式耜 六五二
囚中为亡妻设位,以饭一瓯、菜一碟、酒半杯以哭之    瞿式耜 六五七
空 屋    王彦泓 六五九
寒词十六首(选其一)        王彦泓 六六二
早春野眺        吴应箕 六六四
别 意    吴应箕 六六六
冯夫人咏四首(选其一)    谈 迁 六六七
题 画    杨文骢 六七○
朱雀航    杨文骢 六七二
富 阳    张 岱 六七四
避地日本感赋二首(选其一)    朱之瑜 六七六
卜筑寓山二首        祁彪佳 六七九
寓山清明杂兴五首(选其一)    祁彪佳 六八二
哭夫诗百首(录十首中选其四其六)        薄少君 六八四
村居杂咏十九首(选其一)        阎尔梅 六八八
陶靖节墓四首(选其一)    阎尔梅 六九一
采 石    邝 露 六九三
小车行    陈子龙 六九六
除夕有怀亡女        陈子龙 六九九
经王粲墓        陈子龙 七○一
题虎丘石上    陈子龙 七○四
寒食三首(选其一)    陈子龙 七○九
渡易水    陈子龙 七一一
柳麻子说书歌行    魏 耕 七一三
晚登天门山望石头城    魏 耕 七一九
溪行二首(选其一)    张煌言 七二一
甲辰八月辞故里二首(选其二)        张煌言 七二三
宿官亭    张煌言 七二六
精 卫    夏完淳 七二八
细林夜哭        夏完淳 七三一
登 楼    夏完淳 七三七
别云间    夏完淳 七三九
遇盗自解        夏完淳 七四○
 
后 记    赵伯陶 七四三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峨眉亭   张以宁
 
【题 解】这是一首带有咏怀性质的五古。峨眉亭,又作「蛾眉亭」,故址在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采石矶。《江南通志》卷三五:「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故名。宋熙宁二年,太守张瓌建。」宋沈括〈峨眉亭〉:「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监影间。终日含颦缘底事,只因长对望夫山。」
 
【作 者】张以宁(西元一三○一一三七○年),字志道,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人。元泰定四年(西元一三二七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寻拜祭酒。博学强记,有「小张学士」之誉。入明,授侍讲学士。洪武二年(西元一三六九年)出使安南,翌年卒于归途。着有《翠屏集》四卷。《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一〉有传,内云:「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幞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刘司业崧〉有云:「国初诗派,西江则刘泰和,闽中则张古田。泰和以雅正标宗,古田以雄丽树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六着录《翠屏集》四卷云:「其诗五言古体,意境清逸;七言古体,亦遒警。惟〈倦绣篇〉、〈洗衣曲〉等数章,稍未脱元季绮缛之习。近体皆清新,间有涉于纤仄者。」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三选张以宁诗十首,有按语云:「《翠屏》一集,咀含英华,当为闽诗一代开先,二蓝、十子,皆在下风。」
 
白酒双银瓶1,独酌峨眉亭。不见谪仙人2,但见三山3青。秋色淮上4来,苍然满云汀5。安得五十絃6,弹与蛟龙听7。
 
【注 释】1银瓶 喻酒瓶之华美。唐杜甫〈少年行〉:「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2谪仙人 谓唐代诗人李白(西元七○一七六二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出生地颇多异说,此不赘言。曾官翰林供奉,故有「李翰林」之称。安史之乱,因王室内讧,受牵累流放夜郎,旋遇赦还。后因病卒于当涂。着有《李太白全集》,两《唐书》有传。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新譯明詩三百首(上/下)》的書名,瞬間勾起了我對古詩詞的濃濃興趣!身為一個標準的台灣讀者,從小在教育體系裡接觸了不少唐詩宋詞,但很多時候,原詩的意境和文字的韻味,加上文言文的隔閡,總讓人覺得有點遙遠,像是隔著一層紗。尤其是明詩,相較於唐詩的盛況,感覺更少被提起,但其實明朝也是個文化薈萃的時代,有許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文學瑰寶。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翻譯得比較貼近現代人語感,同時又能保留詩歌 original 的精髓的書。看到「新譯」這兩個字,就讓我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更親切、更直接的明詩世界,重新感受那些古人的詩情畫意,理解他們筆下的喜怒哀樂、山水風光,或是對人生百態的體悟。我對這本書的翻譯品質、選詩的廣度與深度都充滿好奇,也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對於詩歌背景、作者生平的介紹,這樣閱讀起來會更有味道,也更能深入理解詩歌所處的時代氛圍。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對「經典」這類書籍的接受度,其實是蠻看個人心情的。有時候覺得,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因為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蘊含著永恆的智慧。但有時候,又會覺得「經典」二字,似乎隱藏著一種不易親近的距離感,好像讀起來會很吃力,或是需要很高的學術門檻。不過,這次看到《新譯明詩三百首(上/下)》,我反而覺得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可能是因為「明詩」本身就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熱門」,所以反而少了點預設的包袱,多了點探索的空間。我尤其好奇,「新譯」的部分,究竟是怎麼個「新」法?是更口語化,還是更富於現代詩的節奏感?又或者是在註解和賞析上,能提供一些跳脫傳統框架的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引領我這個對明詩有點陌生,又有點嚮往的讀者,一步步走進那個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我想透過閱讀,重新認識明朝文人雅士的風采,感受他們在那個時代下的情感抒發與生活態度,而不是被生硬的文言文和枯燥的考據所困擾。

评分

對於《新譯明詩三百首(上/下)》這個標題,我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是那種捧著一本厚實的書,在一個寧靜的午後,泡一杯茶,然後悠遊在詩詞的世界裡的感覺。說實話,年輕的時候,讀古詩總覺得有點「硬」,像是要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很多時候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讀。但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能體會到古人詩句裡那種細膩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洞察。而「明詩」,在我印象中,似乎不像唐詩那樣家喻戶曉,但相對來說,它的風格又更加貼近我們現代人的情感表達,沒有那麼的豪放,也沒有那麼的婉約,而是有著一種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韻味。我非常好奇這本「新譯」的版本,究竟會帶給我怎樣的閱讀體驗?是更易懂的白話翻譯,還是更具現代感的詩歌詮釋?我希望它能讓我更容易進入詩人的世界,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

评分

這本《新譯明詩三百首(上/下)》一看到封面和書名,就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唸書的時光,那時候課本裡總是有些古詩,雖然有時候不太懂,但總覺得很有意境。不過,要說到「明詩」,坦白說,我對它的印象就比較模糊了,不像唐詩、宋詞那樣隨口就能說出幾首名家的代表作。這也正是我對這本書感到好奇的原因。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發現」的樂趣,像是挖掘出了一座埋藏已久的寶藏。我期待它的翻譯能夠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說話方式,但又不失詩歌的優雅和韻味,讓我可以輕鬆地理解詩中的情感和畫面。如果書裡還能加入一些關於詩人生平的介紹,或是每首詩的創作背景,那就更棒了!這樣我才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詩人當時的心境,以及詩歌所蘊含的時代意義。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重新燃起對古詩詞的興趣,尤其是對明朝文學的認識,不再覺得古詩是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可以融入生活、觸動心靈的藝術。

评分

一看到《新譯明詩三百首(上/下)》,我的好奇心就被勾起來了。我一直覺得,詩歌是情感的載體,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可以窺探他們的世界。雖然我對唐詩宋詞比較熟悉,但對明詩的了解就相對較少了,這也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我希望這本書的「新譯」能夠非常貼近現代讀者的語感,讓我在閱讀時不會因為文言文的隔閡而感到吃力,更能直接地感受到詩歌的美感和意境。同時,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入的賞析,幫助我理解詩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詩歌所蘊含的深層含義。畢竟,好的翻譯和賞析,能夠讓一首原本平淡無奇的詩,瞬間變得生動起來。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重新認識明朝的詩歌,感受那個時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並且從中獲得啟發,讓古老的詩句,也能在現代人的心中激起漣漪,成為滋養心靈的甘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