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藏情录:缓步微吟,勾起四十幅心底深处的和煦光景。

宋词藏情录:缓步微吟,勾起四十幅心底深处的和煦光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词
  • 情感
  • 诗词
  • 治愈
  • 文学
  • 古典
  • 意境
  • 生活
  • 慢生活
  • 和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词》、《好诗》、《慢读泰戈尔》散文名家琹涵,
睽违六年的宋词专书力作!

  以浅白笔触、日常事件,美妙结合宋词意境,雅俗共赏 。
  不藏私,精选四十阕宋词,带您读懂欧阳修、苏轼、
  柳永、李清照等二十多名不朽词家,走过悲欢之后的领悟;
  泛览书中四十则生命故事,令诗词不止于抒情的低吟,
  更是富有慈悲与智慧的心灵启发,
  学会从容淡定接纳生命中的人之常情。

  好词犹如好茶,芬芳淡雅,值得一品再品。擅长经典诠释的散文名家琹涵继《慢读 宋词》、睽违六年的宋词专书力作──《宋词藏情录》散文集。以清新真挚的笔法,将日常中的深刻片段、生命中相遇的各种情谊,与宋词里的意境相应证,使人心生共鸣。全书分为四大主题,将人生与茶融合为一,分别为:「採撷」、「烘焙」、「沖泸」、「啜饮」。随着章节安排,带领读者品赏宋词或婉约或苍茫的生命情境,呈现走过悲欢之后的领悟。令诗词不只是抒情的低吟,更是富有慈悲与智慧的心灵启发,学会从容淡定的看待各种人之常情。

  ◆走进文字的烟花里,捡拾词人的点滴心声
  全书精选宋词经典词作,包含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晏殊、秦观、李元膺、陈克、蔡伸、吴文英、张先等二十余名词人,共四十阕词作。每位词人介绍中,延伸推荐两首词作,拓展你的词学眼界。
  琹涵老师喜欢诗词多年,将其中的意境融入于个人生活体验中,信手捻来皆是深入浅出的佳句。本书文末,特别收录独家私房评点「读词人的心」,以优美而隽永的短语,剖析词人最细腻、难解的点滴心事泛览四十则生命乐章。

  ◆于喧嚣浮世中,枕卧在宋词温暖的怀抱
  宋词有着婉约本色,无论是伤春悲秋、离愁别绪、异地相思、身世之感等,皆能碰触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而词中雄浑、豪放之风,读之、吟之,十分畅快,足以一浇心中块垒。阅读宋词,令我们在繁忙吵闹的生活中,找到抒发的空间。借由跨越千年时空的交流,让我们无论狂喜、失落、愁怅、闲适,都有个能不被打扰,尽情释放自己的空间,永远不孤单。

  ◆琹涵老师说「宋词深藏的情意」
  宋词,是宋代词人对生命的眷恋回顾,有多少情意殷殷,又有多少深情缱绻!只是所谓的情,并不只限于一己的小情小爱,也可能是时代的大爱与悲歌,或是人生旅程的眷顾与感悟,它的涵盖很广。即使表面上看来,以那么优美动人的文字似乎写的是相思、怀念和感触,有时候,我们可以从词的小序来加以探究,或者从词人的生平来比对他的创作,于是发现有很多都心有寄託,未必是在字面的呈现,这让读词有了更丰富的蕴含,我们可以自己摸索、了解,也可以研读前人的各种解说,和个人的看法相互参考。
  至于,我们如何跨越时空,与古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以为,先从自己喜欢的词人和词作开始。那种心灵上契合的快乐,是很难用笔墨来形容的。

封面特色

  採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着名山水画家马远的《踏歌图》,上半部是山水景色,下半部是庶民风情,雅俗融合无间,意味无穷,与本书收藏之宋词作品互相辉映,让读者得以获取更多审美乐趣。

【宋词欣赏】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叶清臣〈贺圣朝 留别〉
  真挚的友谊,总是值得这般的珍惜。何况,我们从青春年少,直走到如今的日暮黄昏!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欧阳修〈蝶恋花〉
  很美的词,写的是春愁,就在那一片孤单寂寞里,你是不是也读到了属于自己的心情呢?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晏几道〈木兰花〉
  花儿会落,春天从来无法久留。纵使一再的这么告诉自己,却仍不免在春去的当下,心中满怀惆怅。这是我们共同的经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世间事尽多恼人,饮酒睡觉都不能消愁。可是,心中的哀伤又能告诉谁呢?

诚摰推荐

  凌性杰(诗人)、陈乐融(作家、作词家、主持人)、罗贤淑(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依姓氏笔画排列]
书名:古韵新声:宋代文学的时代回响与心灵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文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勃发与流变,聚焦于词、诗、散文等多种文体,探讨其在反映社会现实、塑造个体情感以及传承文化精神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我们不满足于对经典作品的简单梳理,而是尝试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史、审美趣味的变迁以及文人精神世界的演进等多个维度,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宋代文学图景。 第一章:词体的兴盛与审美转向:从婉约到豪放的张力 本章首先梳理了宋词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如何完成其“体裁自觉”的过程。词,作为一种音乐性极强的抒情载体,其在宋代的地位提升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结构变化与市民阶层兴起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将详细考察宋初词坛的“婉约”传统如何延续并深化,重点分析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人如何将都市生活、闺阁情思纳入词境,使得词的意象更加细腻、情感表达更为曲折委婉。然而,这种精致化的审美并非一成不变。 关键的转折点在于苏轼的出现。本章将重点剖析苏轼如何以诗为词,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将政治抱负、哲学思考、人生哲理融入有限的词体之中,开创了“豪放”一派。这种由“艳科”到“言志”的转变,不仅仅是风格的更迭,更是文人精神对时代压力的直接回应。我们对比分析了李清照在南渡前后词风的巨大变化,探讨了国破家亡的背景如何将个体的情感体验推向家国大义的层面,使得她的后期作品充满了苍凉与坚韧。 第二章:宋诗的革新与理学思潮的渗透 宋诗,在唐诗光芒的笼罩下,是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的?本章认为,宋诗的革新在于其对“理”的追求和对“学问”的强调。 我们探讨了“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手法,分析了黄庭坚等诗人如何将经学、史学融入诗歌创作,使得宋诗更具思辨性和哲理性。这与宋代理学思想的兴起是紧密相关的。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这种精神也投射到了诗歌创作中,表现为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描摹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梅尧臣等人“尚有物”的诗歌主张,如何使得宋诗摆脱了过度依赖典故和华美辞藻的倾向,转向对社会底层、自然景物和个人心境的“真切”表达。通过对宋诗题材的考察,可以看到一个日益世俗化、更贴近“人”的文学面貌。 第三章:散文的复兴与“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分野 宋代是散文真正走向成熟的时代,古文运动的成功彻底确立了散文在文学殿堂中的核心地位。本章聚焦于“唐宋八大家”的群星闪耀,并细致分辨其各自的风格特征。 欧阳修的散文以“平易冲和”见长,其对文风的革新不仅是语言的革新,更是对文人精神风貌的重塑,强调文章应载道而有文采。范仲淹的论说文,以其刚健的风格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体现了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 苏轼的散文则展现了惊人的多样性,或如长江大河般气势磅礴,或如山间清泉般灵动自然,其对事物的独特观察角度和旁征博引的学识,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 重点分析曾巩与王安石的论辩风格。曾巩的文风以沉稳著称,结构谨严,论证周密;而王安石的文字则充满锐利的思辨性,字斟句酌,力求精准。我们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大家的文风,揭示了宋代散文在载道、抒情、论辩等不同功能上的成熟与完备。 第四章:文学与生活: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情趣 文学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精神追求之中。本章将探讨宋代文人如何将文学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文人雅集、湖畔游宴到对茶道、香道、园林艺术的偏爱,这些活动如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审美参照系?我们考察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风雅”的生活方式来对抗政治上的失意与束缚,文学成为了他们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对宋代“尚意”美学的探讨,即超越具体物象而追求意境和哲理的审美倾向,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诗词创作。他们通过对自然、历史的反思,寻求一种超越俗世的、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对“内省”和“自洽”的追求,构成了宋代文学深沉底蕴的重要来源。 结语:宋代文学的永恒价值 宋代文学,以其精微的感悟力、开阔的境界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既有对世间百态的细腻捕捉,也有对个体心灵深处的哲思探求。本书希望带领读者,不仅欣赏其文字之美,更能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永恒的人文价值。这些文字,穿越千年,依旧能与今日之人心产生共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琹涵


  曾任国中教师,勤于笔耕,着作等身,曾获中山文艺奖散文奖,目前专业写作。其作品〈成功〉、〈酸橘子〉先后入选国中国文课本,〈乐趣〉、〈山林小记〉、〈欣赏的心〉、〈聪明的人〉等入选海外国文华文教科书,文章也被大量採用作为高中职联考及北一女等名校甄试阅读测验的范文,作品亦多次入选文建会(现为文化部)的「好书大家读」,获行政院新闻局、教育部,以及台北市政府新闻处评定为「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年度优良课外读物」等。
    
  琹涵的文字清丽隽永,内容情真意切,总是因其自然诚挚而动人心弦。不论写人、写事、写物、写景,莫不基于爱和同情,常映现出澄明的心境及自勉勉人的情怀。近几年作品《慢读唐诗:爱上源自生活的美丽》、《慢读宋词:珍爱源自生活的真情》、《慢读元曲:就爱源自生活的真性情》,以及《慢享古典诗词的节日滋味》、《慢享山水田园诗 :偷得浮生半日闲》、《好词:从唐宋到清初,停在最想念的时光》、《好诗:从先秦到明清,回到初相遇的一刻》、《慢读泰戈尔:源自印度哲人的隽永小诗,时时在心底吐着欢乐的絮语》、《唐诗 真滋味:五十则悠悠古风、永生永世不变的美丽意境》等,引领古典诗词现代化风潮,深受好评。

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问世间情是何物?>

○辑壹 採撷.偶思

纤细嫩叶
那是我所有的思念和温柔
曾经在那高高的山上
云里来雾里去
冀望终能成为你眼前的
一缕芬芳

落跑新娘──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参不透,镜花水月──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鴃,又报芳菲歇
伤痕依旧在──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只是梦一场?──张先〈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就爱古早那一味──晏殊〈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简单过活──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走在春阳下──晏殊〈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华美的袍子之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回眸时刻──叶清臣〈贺圣朝 留别〉:满斟绿醑留君住
.读词人的心

○辑贰 烘焙.伤痕

无可逃躲的反覆炮烙
必得寸寸死去
再也不能重回枝头的青绿
带着暗夜里
无法诉说的祕密
等待你的前来

一束海芋──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疼惜的眼神──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当爱已成往事──晏几道〈木兰花〉:东风又作无情计
盪秋千的女孩──晏几道〈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旧日心情──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诗的春天──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温柔秋阳──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如人饮水──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相约一个美好的明天──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飘游的云朵──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读词人的心

○辑参 沖泸.希望

在沸腾的高温中
竭力翻滚舒展
想起曾是枝头最美的叶子
如今携着春天的雨露
以殷殷的情意
愿和你相逢

滴落的泪水──贺铸〈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
人生也如茶滋味──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
连寂寞也多余──贺铸〈更漏子〉:上东门,门外柳
花落梦里──晁补之〈忆少年 别历下〉:无穷官柳,无情画舸
眠在云朵深处──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着意隋题柳
不作怨女──汪藻〈点绛脣〉: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蝴蝶飞来──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有一种心情──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人如飞絮
一枝草,一点露──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静夜的月光──李清照〈浣溪纱〉:髻子伤春懒更梳
犹记多情──蔡伸〈柳梢青〉:数声鶗鴃
.读词人的心

○辑肆 啜饮.记忆

春天的气息
就在茶汤里蔓延开来
彷彿生命正逐步的甦醒
遗忘漫长孤寂的冬日
有阳光温煦
你的足音已然响起

美丽小新娘──范成大〈霜天晓角〉: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送春春去几时回──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要唱快乐的歌──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
心灵之美──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我在旅途中想妳──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喜悦中的惆怅──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拣尽寒枝──吕滨老〈薄倖〉:青楼春晚
一场微笑相遇──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
看尘世风景──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远方的幸福──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读词人的心

图书序言

写在前面

问世间情是何物?文/琹涵
  

  词,对情的描绘最多,曲笔写来,有多少幽微怀抱,让人读了又读,揣想再三,可是,你都清楚了吗?
  
  有些或许明白,有些却仍在迷蒙之中。
  
  或许,它最引人遐想处,正在于这隐晦未明,让人一再推敲,所引发的联想也就更多了。
  
  细想来,诗宽阔,词则情味悠长,他们其实各有拥护者,而且粉丝多如天上的星辰。唐诗和宋词更是出类拔萃,后人诵读再三,历久而不衰。
  
  小时候,我读唐诗,从绝句开始,而后律诗、古诗,再旁及其他朝代的诗,真是缤纷多彩,迷人眼目,尤其隽永深刻,扣响心弦。然而,从少女时候开始,有多少心事连自己都说不真切,而埋藏的祕密又该如何启口?不敢说与人听,却又渴望得到共鸣。在迟疑彷徨里,我是不快乐的。直到有一天,我在无意间,翻到一本词选,竟因此走进了词的世界。如此优美,却也如此曲折,道不尽的相思血泪,在此都得到了心灵的慰借,遂引以为平生知己。
  
  ◎为何会想要写这样的一本书?
  
  我一直持续的写作,不曾停歇。因为那来自兴趣,虽然辛劳,却自有它的趣味。只是,我希望写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
  
  幸好,到目前仍是这样。感谢读者的支持和上天的成全,我能够做自己,为此,我很感恩。
  
  我曾经写过「慢读系列」的唐诗和宋词,这些诗词都来自名家,早就是我们朗朗上口的经典之作,而且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无论悲欢离合,无论困顿失意、穷困潦倒,唐诗和宋词都给了很多的安慰。
  
  写完了「慢读系列」,我意犹未尽,觉得没有写出的还有很多,彷彿是一种遗憾。真的,唐诗和宋词都像是不见边际的汪洋,而我仅仅取了一瓢,不也太少了吗?何其微渺!
  
  那么,既然我又写了《唐诗真滋味》,不也该再写一本宋词吗?而且比起「慢读系列」在时间上相隔了六年,我的文字锤鍊应该也有了一些进步吧?但愿大家读了,能不吝给予指教。
  
  续写的《宋词藏情录》,所选的词有着更多的各式感情:有大我的壮怀,如伤时爱国,如战乱流离;有小我的委婉,如相思别离,如伤春闺怨。有对生活周遭的描绘,在一景一物里,却另有寄託,可以明说或也不便明说。有重游旧地,然而物是人非,多少惆怅上了心头!甚至人物全非,凄清难解,相见却不如怀念。抚今追昔,多少不忍提起的心事啊,都在那婉转优美的词里。⋯⋯
  
  你是不是也体会出来了呢?
  
  ◎您在《唐诗真滋味》里,诠释唐代绝句诗的特质是细致而辽阔,极少的字数却彷彿有着浩瀚千里之幅。您又是如何诠释宋词的?
  
  比起唐诗的宽阔开朗,宋词显得婉转缠绵。这也只是约略的分别。在形式上,诗,属于整齐的句法;词是长短句,句法参差。近体诗有格律的要求,要押韵,律诗中的某些句子是要对仗的。可是,词更加严格,甚至要依着词谱来填。会不会也因为这样,我们总觉得诗的限制较少,更为自由。然而,话说回来,词由于种种要求,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束缚,然而词作的完成,竟也被承认是有模有样呢。这些,也只是习作时,我们的错觉。真正的杰作,无论诗词,都有写作者的呕心沥血和千锤百鍊,背后所下的功夫,那一步一脚印的辛劳,恐怕都不是我们所能想像的。
  
  然而,幸运的我们未必要自己来作诗填词,唐诗和宋词都是我们文化的精髓,多少诗人和词人的努力,给了我们这般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只要打开书卷,就可以欣赏到那字字珠玑的隽永与美。每次想到此,我就庆幸自己可以吟诵这些永恆的篇章。
  
  如何诠释宋词?恐怕因着个人的兴趣、习性和人生的阅历,诠释的角度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宋词也像是一座缤纷美丽的大花园,允许各式各样的花卉生活其中,在春风中,在秋雨里,自在的、欢乐的成长。
  
  有时候,我也很好奇:别人是怎么读词的?也去翻读细览,的确有的不尽相同,有的大异其趣,足以收切磋观摩之效,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为我原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兴味。
  
  ◎每一阕宋词都是词人书写对生命的体悟,有对朝代兴亡的沉郁悲凉,也有个人情感的感怀伤感。现代读者该如何跨越时空,与古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呢?
  
  宋词,是宋代词人对生命的眷恋回顾,有多少情意殷殷,又有多少深情缱绻!只是所谓的情,并不只限于一己的小情小爱,也可能是时代的大爱与悲歌,或是人生旅程的眷顾与感悟,它的涵盖很广。即使表面上看来,以那么优美动人的文字似乎写的是相思、怀念和感触,有时候,我们可以从词的小序来加以探究,或者从词人的生平来比对他的创作,于是发现有很多都心有寄託,未必是在字面的呈现,这让读词有了更丰富的蕴含,我们可以自己摸索、了解,也可以研读前人的各种解说,和个人的看法相互参考。
  
  这样的功夫需要长时期的持续,会觉得很琐碎吗?如果是出自兴趣,因着由衷的喜爱,妙趣横生,竟日坐在桌前,但觉得时光飞逝,一眨眼,斜阳已暮。
  
  至于,我们如何跨越时空,与古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我以为,先从自己喜欢的词人和词作开始。
  
  原本就喜欢,继续钻研,才成为可能。那是心性的接近,比较容易引发共鸣。那种心灵上契合的快乐,是很难用笔墨来形容的。
  
  话说回来,很多的词作,我们初读时自以为了解,其实未必透彻。这和我们的阅历有关。「好书不厌百回读」,每读一次,就有新的领会。宋词也是这样。何只是温故知新?就像和老友的促膝长谈,领悟更多,心灵也更感到饱足与丰美。
  
  当我们的人生路上经历过更多的风雨折磨,离合悲欢,都是心中不忍卒说的苦痛,那么宋词给我们的安慰最多,在那迭宕曲折的文字间,也必然找到了属于自己心境的描绘,因着被了解,我们心上的重负终于被轻轻放下了。
  
  别说世上你最苦,多少词人坎坷的一生,其中的血泪交迸,更胜过我们太多。
  
  ◎您读词的时间很长。随着时光推移,您的阅读体会是否有所转变?
  
  我读词的时间很长,也只是因为喜欢。
  
  有时候,我想,是否由于我不是学者,不曾走入学术研究的路径,这让我少了许多的压力,更能站在喜爱的立场,可以东张西望,可以任意选择,甚至连「不求甚解」都是欢喜的。
  
  没有人要求我该如何的焚膏继晷,我就像一个小女孩,走进了美丽的大花园,花香处处,缤纷枝头,让我目不暇给,却也惊叹连连。那样的兴奋很难忘记,那样的迷人长留记忆。
  
  多么幸运啊,我是快乐的,也因为知足。
  
  美好的诗词为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世界,没有纷争扰攘,也没有尔虞我诈,我读喜欢的诗词,也受到美的薰陶,那是我心灵的桃花源。生命中由于有过美的洗礼,也肯定了美的存在,这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种种困厄,我知道那些不愉快只是像烟雾一样,暂时障蔽了眼前,但是终究会烟消云散,还我朗朗晴空。是心中的那一点信念,让我平安涉渡所有尘世的风雨。而那份笃定和安心,来自我长年的阅读,而诗词一直在我阅读的名单中,从来不曾抹去。
  
  有时候,我读词人的传记,不论是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各有各的坎坷、困顿,其中的艰难更甚于我们太多,经历的动乱流离更是我们无法想像的。相形之下,我们一己的悲欢都太微不足道了,我们是幸运的,甚至是幸福的。而他们,竟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彷彿是给受创的伤口,一个甜蜜的、永恆的吻。让我们深受感动和启发。
  
  阅读,跟着我们的人生成长,小时候,我们读童书、漫画或者绘本,长大以后,由于好奇和兴趣,我们的阅读变得多样而丰富,诗歌、散文、小说都涵盖其中,甚至是历史、推理、武侠、奇幻、哲学等等。
  
  我读词,先读词选,再读专家词。从宋词、花间词、南唐词、元明清词,甚至知名的白香词谱等等,的确跟着岁月而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也更加的既深且广。小时候,我哪会晓得词有这许多?
  
  阅读,充满了喜悦,也丰富了我的生命,词,尤其美丽、隽永,且有许多的转折,我想: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有着高低起伏的吗?
  
  ◎对于有心想接触宋词的朋友,您有什么建议?阅读古词可以如何融入现代的日常生活?
  
  我以为,还是应该从兴趣入手,如果没有兴趣,很难持之以恆。
  
  如果从来不曾接触过宋词,可以从童书版开始,如果已经在中学时代的国文教科书中接触过,那么可以依着最有兴趣的词作,由那位词人的传记和词再继续探究,再旁及其他词家。也可以从字数最少的小令读起,而后是中调、长调。这是循序渐进的方式。
  
  我还是觉得要从最喜欢的词作切入阅读,一定能渐入佳境。如果没有兴趣,其实也不必勉强,别人再怎么热烈推荐,也可能无动于衷。那么,可以先从唐诗开始读起,由诗跨越到词,是比较容易的。如果,真的不想读诗也不想读词,也没有关系,就暂且搁着吧,等到有一天想起来,有意愿了,再来读,就等着那因缘俱足的时日来临,也算是「水到渠成」了。
  
  有人比较幸运,遇到父母师长兄姊的带领,还有一些同好相互切磋琢磨,的确少了许多绕道的辛劳。然而,自己摸索虽然费时费事,可是,一步一脚印,工夫下得深,那样习得的本事,旁人也夺不去。人生的路途走久了,我明白学无倖至,肯努力,还是可取的。当你真心想要,全世界的人都会帮助你达成梦想。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借古人的词作而相互印证。例如,依着四季、节气、花卉、佳节来读古人的词,这不是很有趣吗?或者旅游,到达某个景点、名胜,就来读相关的词,不同的词家都各有好作品,风格殊异,各有特长,真是何其的丰富而美啊!
  
  至于别离、思念、感怀、旧地重游、伤逝的词作就更多了,和你的经验是否相似呢?彷彿有人为你而写,那样的感觉就更特别,也更容易引发共鸣了。
  
  原来,词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一样是在生活中,那些情怀也好似早已存放在我们的心里。
  
  ◎请分享古词之于您在阅读与创作上的意义。
  
  我的散文写作时间很长,都有四十年了。我的文章一向被认为用词优美,虽然自己并不觉得。
  
  我的诗人朋友常跟我说:「每当我写不出诗,就拿妳的散文来读一读,那么美的散文,是我写诗的灵感。」
  
  即使在此刻,我依旧对诗人的话语存疑。可是,她说过好多次了,不像是说着玩的。有时候,我也好玩的拿起自己写的书来看,看能不能也变出一首诗来?结果不能。我想,是我们的观点不同,诗人眼前所见,处处是诗。在我,则只见文章不见诗。
  
  也或许,诗人的话是真的,我的文字美,有时候,也像诗一般。
  
  仔细想来,我长年读诗词,晨昏相伴,忧乐相随,受到了薰陶,却毫不自觉。这也或许可能。一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诗美,词更美,一翻开宋词,当知我的所言不虚。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深且巨的。当我们经常亲近诗词,何只是遣词用字美,我相信连心灵也是美的。
  
  喜欢宋词,是由于它的多情缠绵,这般的优美和深刻,还有哪一种文体能及呢?
  
  问世间情是何物?千般是情,叹世间多少痴情儿女!《楞严经》上说得好:「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多情总比无情苦,何时才真正懂得放下呢?
  
  情路遥迢,情关难度,人人老来虽然未必相同,然而其中况味,恐怕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相信《宋词藏情录》可以成为你内在心灵的安慰与支持,真的,有的人比你更苦,流的泪更多,你从来不会是那最哀伤的人。
  
  生命也像一场茶的烘焙冶炼,历经高温及种种苦痛,终究成了一盅芳香的茶,饮之难忘,那也是人生独特的滋味吧。
  
  走在人生的路上,无论忧欢,我每每在空间的当儿,从随身袋中,拿出一卷宋词,每多读一回,就更觉得它的隽永与美好,彷彿属于我的生命也因此镶上了一道光灿的金边,如此神奇,如此让人爱不释手。
  

图书试读

<盪秋千的女孩>
 
她是个寂寞的孩子,在寂寞里长大。
 
不能说她不幸福。父母是疼她的,只是太过忙碌。他们各有各的工作,总是早出晚归,实在没有余力花更多的心思在她的身上。
 
而她一向乖巧,也不敢多有要求。
 
每天,她早早的上学,父母想,她太紧张了,国小学生不用那么早呀,她嘴里说好,却仍然赶个大早上学去。
 
她每个学期都名列前矛,父母便也以为她是提早到学校读书。读书是好事,没有拦阻的理由。
 
其实,没有人晓得,她只是想到学校盪秋千。
 
不会有其他的同学比她起得更早了,秋千架空无一人,那是她的天下,专属她所有。她站在秋千板上,轻轻的盪啊盪,盪啊盪,越盪越高,好像就要盪到树梢上,盪到天上去。她整个心跟着飞翔,忘记了所有的不愉快,她专心的飞翔、飞翔。有时候,她坐在秋千板上盪,后来也能盪得很高呢。起初并不能这样,或许几年下来,她的技术越来越好了。
 
对她来说,所有年少的回忆,就是盪秋千、盪秋千……而她的快乐,也在盪秋千里。
 
长大以后,做事了,谈恋爱了,好多年过去了。她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婚姻结束以后,她努力想要挣脱失婚的阴影,幸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让她疗伤止痛,也让她的精神得以寄託。
 
不再盪秋千了,可是那些个盪秋千的日子,有她快乐的回忆。
 
有一天,她读到一首和秋千有关的词,她很喜欢。那是晏几道的〈木兰花〉: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隔着重重的窗纱,看见院落里的秋千,正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闲着没事,她也许在绣房,拿起笔来题写诗行。春雨刚下过,很多红色的杏花在墙头上招展,门外的绿杨也在风中不停的飞舞。
 
她如一片朝云飞去,已无消息,不知如今在何处?应该就像襄王的春梦一样无所依凭吧,只有那多情的枣红马儿还认得旧时的地方,经过画桥东边的路,仍仰起头来,发出一阵阵的嘶鸣。
 
写的是别后感怀,旧地重游,梦里朝云何在?应该有很深的哀伤吧。
 
少年往事都已远去,历经离合悲欢之后,一切也都欲说还休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宋词藏情录:缓步微吟,勾起四十幅心底深处的和煦光景。》絕對是近期讓我最驚豔的書籍之一!我平常不太涉獵古典文學,總覺得宋詞離我有點遙遠,但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這個迷思。它的魅力在於,它把那些聽起來可能有點「陽春白雪」的宋詞意境,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最能觸動人心的情感共鳴。書裡沒有艱澀的學術術語,也沒有刻意裝腔作勢的矯情,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流暢的筆觸,去描寫那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美好。例如,它會描繪一個畫面,一位老人在黃昏時分,坐在門口,看著遠方,眼神中帶著一點懷舊,又帶著一份淡然。這種景象,在我記憶裡,就喚起了阿公以前常常坐在院子裡,望著遠山的情景。那種畫面,那種感覺,瞬間就讓我感覺到一種溫暖的連結,彷彿我並非孤單一人。書裡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追求「勵志」或「深刻」的大道理,而是從那些極其瑣碎、日常的場景中,提煉出情感的深度。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方式,讓我更容易進入書中的情境,也更能體會到宋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我已經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很多朋友,尤其是那些跟我一樣,覺得生活有點平淡,需要一些溫暖和力量的人。這本書,就像一本心靈的指南,引導我們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

天啊!這本書《宋词藏情录:缓步微吟,勾起四十幅心底深处的和煦光景。》簡直就是我最近生活裡的暖陽!我平常是個容易焦慮的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也快,常常覺得心裡像蒙了一層灰。那天偶然在書店翻到這本,它的封面就很吸引我,淡淡的顏色,像一幅水墨畫,然後「缓步微吟」這幾個字,就讓我瞬間安靜下來。翻開來,裡面的文字真的就像標題說的,勾起了好多好多我以為已經遺忘的溫暖畫面。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像午後灑進窗戶的光,帶著點慵懶,又充滿了生命力。我記得裡面有一段描寫,關於春日裡,屋簷下燕子呢喃,孩子們在庭院裡追逐嬉鬧的樣子,那畫面感強烈到我彷彿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瞬間,我腦海裡就浮現出小時候在阿嬤家後院的景象,那時候的天空特別藍,風吹過稻田發出沙沙的聲響,感覺好平靜、好踏實。書裡沒有大道理,也沒有艱澀的詞彙,就是很細膩地描寫那些生活中的美好瞬間,讓我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小確幸。我已經把這本書放在床頭,每天睡前都會隨手翻幾頁,像是給自己的心靈做個SPA,讓那些煩惱都隨著微吟淡淡散去。真的,強烈推薦給所有覺得生活有點喘不過氣的朋友們,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找到那份久違的溫暖。

评分

我一直對宋詞情有獨鍾,覺得那是一種非常精緻、含蓄的東方美學。這次拿到《宋词藏情录:缓步微吟,勾起四十幅心底深处的和煦光景。》,真的讓我驚喜連連。書裡的文章,我覺得它有種獨特的魔力,就是能將那些聽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宋詞意境,轉化成我們現代人也能深刻體會的情感連結。例如,書中有一篇提到,當時的文人雅士在月光下飲酒吟詩,那種孤高卻又相互慰藉的情感,我讀的時候,腦海裡自然而然地連結到跟三五好友在夜市的小攤上,吃著滷味、喝著啤酒,天南地北地聊著天,雖然場景不同,但那份心靈上的契合,那種「知己」的感覺,是共通的。書裡沒有故弄玄虛,也沒有賣弄學問,就是很誠懇地跟你分享,透過宋詞,你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片段,也可以看到他們細膩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書裡對「景」的描寫,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將景與情緊密結合,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比如,描寫梅花的一段,不是單單說梅花有多美,而是透過梅花的傲骨,連結到詩人面對困境時的堅韌,那種深層次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我常常覺得,宋詞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它寫的都是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而這本書,恰好把這些情感,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的方式,重新展現出來。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能讓自己沉澱下來的讀物,市面上很多書都太過於吵雜,訊息量龐大,讀完反而更疲憊。直到我遇見了《宋词藏情录:缓步微吟,勾起四十幅心底深处的和煦光景。》,我才找到那份久違的寧靜。這本書的特點,絕對是它那種「緩步」的節奏。它不像有些書,一開頭就拋出很多概念,讓你措手不及。它就像一個溫柔的朋友,慢慢地、細細地跟你講述一個個故事。書裡的文章,你會發現它總是能從一個很小的切入點開始,比如說,可能只是描寫一個微小的動作,一個不起眼的物件,然後慢慢延伸,帶出背後的情感和意境。我記得有一篇,是關於一個讀書人在夜晚的書房裡,點著一盞油燈,翻閱古籍的場景。書裡並沒有過多地描寫書的內容,而是著重於那個時刻的氛圍:油燈的光暈,夜的寂靜,以及讀書人專注的神情。讀著讀著,我突然感覺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寧靜的夜晚,彷彿時間都慢了下來。這種「慢」的感覺,在我們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有時間去思考,去感受,去回味。書裡的文字,就像微風拂過湖面,留下一圈圈漣漪,溫柔卻又深刻。我常常讀完一篇,就會停下來,讓那種溫煦的感覺在心裡慢慢發酵,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療癒的體驗。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到《宋词藏情录:缓步微吟,勾起四十幅心底深处的和煦光景。》這本書,對「宋詞」這個主題並沒有太大的期待,畢竟,對我這種不常讀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宋詞可能有點距離感。但一翻開,我才發現,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宋詞的刻板印象。它不是課本,不是學術研究,更像是一段段溫柔的敘事,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解讀那些藏在宋詞裡的意境。書裡不是生硬地解釋詞牌、典故,而是從一個更具體的、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切入。例如,它會描寫一位女子,在春雨綿綿的日子裡,獨自一人坐在窗邊,看著雨滴打在玻璃上,心裡泛起淡淡的思念,那種畫面感,我一下子就懂了!我好像也曾經在一個下雨天,坐在咖啡館裡,看著窗外的行人匆匆而過,心裡有著類似的情緒。書裡最打動我的,是它沒有刻意去營造那種「高雅」的氛圍,而是把那些情感,那些生活中的微小感動,都寫得 so relatable。它讓我發現,原來古人的情感,和我們現代人並沒有太大差別,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思念、有孤獨、有溫情。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心靈的引導者,帶領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宋詞,也重新認識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