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短篇类型小说选

中国古典短篇类型小说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小说
  • 短篇小说
  • 中国文学
  • 类型小说
  • 文学选集
  • 传统文化
  • 小说
  • 故事
  • 名著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小说的数量非常之多,内容丰富,题材驳杂,很难作精细详尽的划分,大抵上,神怪、言情、公案、侠义、历史、社会这几类题材所占分量最多,成就也最引人瞩目。这六大类型,虽然未必能够涵盖所有古代小说的内容,但相信也是虽不中亦不远矣的了。能够确切掌握到这六大类型小说的源流、演变、发展特色,也就等于寻找到了进入中国古典小说的门径,至于如何进一步窥其堂奥,以观古典小说的宗庙之富、百官之美,就看读者能否深造之而自得之了。 编着
浩渺星河,万千气象: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学探索 图书名称: 寰宇星图:当代科幻与奇幻的宏大叙事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古典文学的精妙回响,而是以一种全然不同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关于未来、异界与人类命运的宏大画卷。《寰宇星图:当代科幻与奇幻的宏大叙事》,精选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最具原创性、最具思想穿透力,以及在叙事技巧上达到新高峰的科幻与奇幻中长篇小说选段与精要篇章。 我们试图通过这批作品,探究人类文明在面对技术奇点、宇宙尺度挑战、以及形而上学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无限创造力与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是一部关于过去辉煌的典藏,而是一部直指未来的宣言。 第一部分:硬核理性与宇宙的边界(The Cold Logic of the Cosmos) 本部分聚焦于硬科幻的经典范式与新浪潮。我们摒弃了对“奇观”的盲目崇拜,转而深入探讨那些驱动宇宙运行的物理定律、信息论的极限,以及人类心智在面对深空尺度时的生存哲学。 选篇侧重: 1. 维度坍缩与多重宇宙的悖论: 精选探讨时间几何学、空间拓扑结构极端案例的作品。重点分析叙事者如何在极度抽象的科学设定下,锚定人类的情感体验。例如,对“里德尔-卡尔森悖论”的文学化处理,探讨意识在无限叠加的平行现实中如何维持同一性。 2. 后人类主义与技术奇点后的社会重构: 不仅描绘了人工智能的觉醒,更深入剖析了当生物学限制被完全打破后,权力结构、阶级概念乃至“存在”本身的意义如何被重新定义。收录了关于“数据永生体”与“生物上传者”之间深刻的伦理冲突片段。 3. 星际工程与文明的演化动力学: 关注超级工程(如戴森球、环形世界)的构建过程及其对社会组织形态的反噬。探讨在跨越数万光年的殖民过程中,文化基因的变异与重组,以及不同人种分支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 风格特点: 叙事冷静、逻辑严密,注重细节的精确性和科学概念的严谨性。阅读体验近似于一次对未知物理法则的智力探险。 第二部分:魔力、神话与形而上学的迷宫(The Labyrinth of Myth and Metaphysics) 与第一部分的冰冷理性形成鲜明对比,本部分则沉浸于新奇幻、都市奇幻与黑暗奇幻的深邃意境之中。这里的魔法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宇宙底层运行的另一种逻辑,一种比科学更古老、更难解的秩序。 选篇侧重: 1. 后现代神话的解构与重建: 关注经典神话体系(如北欧、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在现代都市背景下的“异化”与“回归”。探讨神祇、恶魔或古老存在如何以隐秘的方式干预现代政治、金融乃至流行文化。 2. “不可名状”之物的文学化呈现: 借鉴洛夫克拉夫特式的恐怖美学,但超越了单纯的恐惧,转向对“超越理解范围”的美丽与秩序的描绘。探讨人类感官极限之外的感知维度,以及接触这些维度后带来的心智重塑过程。 3. 低魔世界的社会剖析: 区别于史诗奇幻的宏大战争,本部分精选描绘“魔法作为日常化资源”的社会体系。例如,探讨魔法能源的分配不均如何导致新的贫富差距,或者巫师行会与现代政府之间的微妙博弈。 风格特点: 意象丰富,叙事充满隐喻,节奏时而缓慢内省,时而爆发式地展现出超自然的宏伟与恐怖。 第三部分:边缘叙事与社会寓言(Narratives from the Fringe) 这一部分是本书最具思辨性和批判性的区域,它融合了科幻与奇幻的元素,将其作为强有力的社会和政治寓言的载体。 选篇侧重: 1. 反乌托邦的微观世界: 聚焦于那些技术高度发达但人性高度压抑的封闭系统。我们关注的不是大型政权的崩溃,而是个体在“全景式监控”或“最优解算法”下,如何进行最后一次非理性的反抗。 2. 身份认同的流变与重塑: 探讨基因编辑、记忆移植、虚拟人格等技术对“我是谁”这个核心问题的冲击。作品深入剖析跨性别、跨物种(如义体人与原生物种)的身份冲突与融合的可能性。 3. 气候危机与地质尺度的人类叙事: 选取描绘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动后的世界。这些故事关注的不是宏大的灾难场面,而是幸存者在被重塑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如何重新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生存伦理。 总结与展望: 《寰宇星图》 是一次对人类想象力边界的全面测绘。它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拥抱复杂性、矛盾性和深刻的不确定性。阅读本书,就像是收到来自无数个平行宇宙的加密信号,要求我们重新校准自己的坐标系,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我们此刻所站立的这片星辰下的土地。本书献给所有不满足于已知世界,渴望在逻辑与魔法的交界处,捕捉下一道思想火花的读者。它探讨的,是我们作为智慧生命,在无限未来中,必须直面的所有宏大命题。

著者信息

编着者简介

陈葆文


  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专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小说。除于大学部及研究所开设古典小说相关课程,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外,另着有《聊斋志异痴狂士人类型析论》(里仁书局,2005)等专书。

黄锦珠

  台湾嘉义人,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副教授,现任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吴梅村叙事诗、清末民初小说及其理论、近现代女作家小说、古典小说等。着有《白居易──平易旷达的社会诗人》、《吴梅村叙事诗研究》、《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晚清小说中的新女性研究》、《女性书写的多元呈现: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说研究》、《明清小说:清代卷》、《文学概论》(与徐志平教授合着)等书。另着有期刊、研讨会论文三十余篇。

简齐儒

  东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台东大学华语文学系副教授,以民间文学、古典小说、通俗文学为主要研究兴趣。着有《民间风景──台湾民间传说故事的地方叙述》、《明代公案小说之「法律与文学文本」的融摄》、《台湾地区蛇郎君故事研究》等书。

林保淳

  台湾大学中文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中华武侠文学学会秘书长、说剑斋艺文工作坊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小说、明清思想、通俗文学、民俗学等。着有《经世思想与文学经世》、《二十四史侠客资料汇编》、《创意与非创意表达》、《解构金庸》、《古典小说中的类型人物》、《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与叶洪生合着)、《三姑六婆 妒妇 佳人──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侠客行:传统文化中的任侠思想》等专书。

李志宏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理论与批评。着有《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研究》、《「演义」──明代四大奇书叙事研究》、《「金瓶梅」演义──儒学视野下的寓言阐释》等书。

徐志平

  笔名思存,台湾桃园人。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嘉义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现任嘉义大学教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小说,兼及中国古代神话以及台湾近代文学。着有:《续玄怪录研究》、《晚明话本小说石点头研究》、《清初前期话本小说之研究》、《明清小说:明代卷》、《五色石主人小说研究》、《明清小说叙事研究》;编着有:《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选注》、《中国古代神话选注》、《大学文选》(合着)、《文学概论》(与黄锦珠教授合着)。另着有期刊、研讨会论文四十余篇。

图书目录

总 序/林保淳 3

壹、神怪类/陈葆文选编
导 言 18
补江总白猿传 22
枕中记 25
杜子春 28
画 皮 32
西山一窟鬼 36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 47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62
延伸阅读 87
相关论评 91

贰、言情类/黄锦珠选编
导 言 94
李娃传 98
霍小玉传 105
阿 宝 111
碾玉观音 115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27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141
延伸阅读 151
相关论评 153

参、公案类/简齐儒选编
导 言 156
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160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172
乌盆子 185
桑林镇 188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193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213
臙 脂 233
雷击案 239
延伸阅读 241
相关论评 245

肆、侠义类/林保淳选编
导 言 252
聂隐娘 257
虬髯客传 261
侯官县烈女歼仇 266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292
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甘受刑侠女着芳名 310
程元玉店肆代偿钱 十一娘云岗纵谈侠 322
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 335
延伸阅读 350
相关论评 351

伍、历史类/李志宏选编
导 言 354
长恨传 359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363
胡总制巧用华棣卿 王翠翘死报徐明山 390
首阳山叔齐变节 405
延伸阅读 416
相关论评 418

陆、社会类/徐志平选编
导 言 422
东城老父传 425
促 织 429
施润泽滩阙遇友 433
人宿妓穷鬼诉嫖冤 452
掘新坑悭鬼成财主 464

延伸阅读 492
相关评论 494

图书序言

总序

  一、从「小说」说起

  「小说」一词,在传统的语汇中,原本指一些道听途说、无足轻重,且无关涉于经国济世的零散议论,无论是先秦《庄子.外物》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荀子.正名》的「故智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或汉代桓谭所说的「残丛小语」,都刻意从「小」字着眼,强调其迥异于主流、不可为典要的性质。

  从字义上说,「小」有微末、不重要、轻视等意涵,而这也註定了「小说」这一词语在传统文学观念中被轻忽的命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先秦诸子学说分为「九流」,除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六家外,讲究纵横捭阖、因时利导,游说诸侯的纵横家,以及以食货为先、教种百谷耕桑的农家,甚至揉合百家、广杂多方的杂家,也勉强凑入,方成其九数;小说家连「九流」都挨挤不上,滥竽于第十「家」,不在「可观者」之列,正说明了这个现象。

  在班固看来,「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当然是不能与「大道」相提并论的,因此,中国历代文人学士,都以「小说」为末流,凡其说与经世致用、风俗教化、典章制度无关的,都目为「小说」――即意谓着散碎零星、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些见解、说法,尽管其中也不乏若干吉光片羽,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精妙理绪,而诚如班固所说的「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以「弗灭也」,但在儒家对士的要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更高远目标下,「致远恐泥」,还是未必见得能获得多大的认可。类似鲁迅所归纳出的「琐语支言,史官末学,神鬼精物,数术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驷,幽验冥征,释氏之下乘」等内容,或是一些名物考订、字辞辨正、杂事琐物等饾饤支离的记载,也向来只能当附丽点缀之用,从未能跻身于金匮石室、风雨名山着作的行列。这还是文人闲余之际,炫奇爱博、修身养性之作,尽管依然属于末流,仍旧可以获得若干认同,是以从班固列出「小说家」一类之后,后代史书,亦不乏专辟「小说」一类,加以载录的,如《隋书.经籍志》及清代的《四库全书》,皆在〈子部〉中专列〈小说类〉予以容受。但是,真正广泛流传于民间,为庶民大众所喜闻乐道的许多叙事性强、娱乐性高的通俗说部及戏曲,不仅在正式的典录中不见踪影,更在流传的过程中,备受排挤和打压,屡悬厉禁,惨遭禁止、焚烧的噩运。

  尽管如此,我们也别忽略了「小」这个字的字义,除了充满鄙夷、琐屑的色彩外,还有袖珍玲珑、宛转可爱的一面。正由于「小」的无足轻重,因此不具包袱与压力,因「小」的玲珑宛转,而使人愿意亲近与喜爱。一座巍峨如嵩岳的高山,能使人仰止赞叹,但要攀登而上,需具备多少的装备及恆心与毅力?而一峰如桂林阳朔的小山,我们轻装简从,就可以任意流连品赏;波涛滚滚的长江大河,固然阔矣壮矣,但有几人敢于褰裳而涉?而一道清澈蜿蜒的小溪,我们却可以随兴之所之濯足濯缨。因此,自宋代以来,萌生于民间,茁长于草野,而由下层文人所撰述的,既带有浓厚趣味性、娱乐性,而又不失其教化意义的大量通俗话本、章回小说及戏曲,无视于学者士夫的诋诟,无畏于朝廷政令的厉禁,广泛受到普遍大众的欢迎与喜爱,一代一代传衍而下,甚至也令若干开明文人如李贽、冯梦龙、金圣叹等击节叹赏,誉为「奇书」、「才子书」,于文人化的文学史外别树一格,至今传诵不歇。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字面意义上就概括出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两大特色︰小说是迥别于文学主流,向来未被重视的,但却是备受中国庶民大众喜爱的一种文体。而这样的观念,直到清末西学东渐,在西方小说观影响下,才逐渐改变,形成新的小说观。

  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事实上是受到西方影响舶来的观念。在西方的语汇中,「novel」和「fiction」是一般讨论「小说」时最常用的术语,前者指的是带有叙述性质的故事,后者则强调其「虚构」的特质,两者相结合,我们不妨简单定义为︰「具有叙事性质的虚构作品」,大抵上,这不但符合西方的「小说」概念,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小说」的一般看法。西方小说在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开始勃兴,出现许多小说名家及名着,而在十八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东渐,透过翻译名家如林纾等人的传译,逐渐流波于中国。由于这类被翻译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相当浓厚的故事性,与中国自明末以来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小说极为相似,故就以中国语汇中原有的「小说」二字加以迻译,而一直延续到现在。虽说只是一种「对译」,但却也因此展现出与中国固有的「小说」观念的差异,最显而易见的是,若干不具叙事性质,却常以杂记形式出现在笔记小说中,如胡应麟所说的「丛谈」、「辨订」、「箴规」之有关考订辨正、名物制度、家训、劝善的记载,以及与历史史事有较密切关系的传记文,就被排除在我们现代的意义「小说」外;同时,也特别强调从明代胡应麟就已发现的所谓「作意好奇」(有意识地虚构)的特色,而最重要的则是,「小说」的文学地位,从过去被轻蔑的微不足道的末流、下乘之作,一跃而成为「文学中之最上乘者」。整个观念的扭转,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梁启超在一九○二年所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梁启超的论点,其实还是依循传统以实用、教化为评断标准的「文以载道」观点出发,所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仍是从道德、宗教、政治、风俗、人心、人格的「教化」上着眼。尽管观念陈旧,但却一改过去唯有经术、古文才能达致此功效的狭隘观念,将历来被鄙夷的「小说」,抬高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地位,使「小说」能在文学的殿堂中昂首阔步,这不能不归功于梁启超的唿吁及影响。自此以后,小说就奠定了他的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一览众山小,直到目前还是如此。

  二、古典小说的流变

  谈论中国小说,许多人都从神话谈起,如鲁迅就特别强调神话与小说的渊源,有些学者则往往以现代的小说观点,从古籍文献中选取若干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记载,如《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庄子》及《战国策》中的寓言等等,认为中国自古已有小说这种文类或体裁,但较为审慎的说法,中国的「小说」还是以汉魏六朝为起点比较合乎历史实情。

  第一部直接以「小说」命名的书籍,也正是出现在此时期的梁朝殷芸的《小说》,所收大抵为「不经之言」。但类似的书籍,远早于此,如汉代的《燕丹子》、《西京杂记》、《汉武故事》、《十洲记》等皆是。汉魏六朝的小说,依据鲁迅的说法,大抵可分「志人」和「志怪」两类,「志人」指的是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记载历史上实际存在过的人物之事迹、风采、言语、德行的杂记小说;「志怪」则指专记海内外神仙鬼怪、异域方俗的书,如魏曹丕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不过,还有一类或许也是很值得重视的,那就是介近乎史事,但却又充满神怪不经传闻的记载,如主要叙述荆轲刺秦王的《燕丹子》就是。同时,此时因佛、道两教的盛行,宣扬佛道两教教义及因果轮回、善恶报应的故事相当多,如晋王浮的《神异记》、宋刘义庆的《宣验记》、梁王琰的《冥祥记》等皆是。另外,一些专门载记笑话的书,如魏代邯郸淳的《笑林》、北齐阳玠松的《解颐》、隋代侯白的《启颜录》,也相当引人瞩目。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大多是篇幅精健短小,且事件单一,起迄分明,只是粗陈梗概,唯与史事相近的杂传记篇幅稍长,还谈不上艺术的加工、巧妙的构思,要到唐人传奇才开始出现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小说」。

  唐代小说上承魏晋南北朝的风气,无论在艺术形式或主题宣扬上,都有迈越前期的卓越成就,一般将之称为「传奇」,这是由晚唐裴铏《传奇》一书而来的。从「传奇」的命名中,我们大抵可以了解到唐代小说基本上还是以奇人、奇事、奇闻为撰述核心的,但是在整个趋向上,逐渐由六朝的以鬼神荒诞为主的「志怪」转向对人间情事的「传奇」,因此,尽管始终皆明显可以看出对六朝搜神记异的继承之处,像隋代王度的〈古镜记〉之类的作品也非常之多,但即便是写鬼狐妄诞之事,也都莫不注入了对人间情事的关怀,如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李景亮的〈李章武传〉,虽还是以狐狸、龙女、鬼魂为题材,但其中凸显出来的浓厚「人性化」特点,却是与过去迥然有异的;而尽管还是颇着意于宣扬佛道教义,但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复言的〈杜子春〉等,却能跳脱开低层次的因果轮回报应之说,而针对其教义展开省思,饶富哲学的思辨与人生定位的启发。

  除此之外,唐代小说有三种题材是最引人瞩目的,一是与当代社会密切结合,具有轶史意味的历史题材小说,如陈鸿的〈长恨歌传〉叙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事迹、〈东城老父传〉借「鸡神童」贾昌以斗鸡受宠于玄宗侧面刻划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朝野情状,兼有社会史、政治史史料及文学的价值。一是极尽能事的针对男女情爱(尤其是进士与妓女)之绸缪宛转予以描绘的爱情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都以不同的角度,对爱情作了深刻的摹写与揭示,破天荒的将爱情纳入了小说的题材之中,对后代的小说有深远的影响。一是受到道教影响的,以奇节瑰行的侠客为题材的作品,如袁郊的〈红线〉、裴铏的〈聂隐娘〉和〈崑崙奴〉、杜光庭的〈虬髯客〉,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唐代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作品,精采的篇章,无虑数十,宋人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将之与律诗并列为唐朝文学的两大成就之一;明代的胡应麟则谓:「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从虚构的角度,力加肯定;而鲁迅更总结道︰「(唐代小说)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可为定评。

  唐人传奇的撰述者都是文人,而且不少高阶文人,因此所呈显出来的多数是「入于文心」的文人趣味,未免就比较难于「入于里耳」,文学技巧固然超卓,但是非具有较高水准的读者,是无法领略其中精妙的,因此,流传未能广播于民间,所关心的事务,也仅仅限于文人社会的种种而已。不过,自宋代以后,就逐渐有所改变。

  早在六朝佛教传入中国之际,佛教徒为了宣扬佛理,将佛经中的义理普及于民间,採取了「宣讲」的模式,由一精通佛理,而又口才辩捷的高僧,聚众开讲。此一模式收效极大,遂为民间所承袭,除讲说经文、佛理外,也朝向讲说历史、传说故事的方向扩展,不但留传下非常珍贵的瑰宝—变文,更培养了许多民间口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兴起,因应着市民娱乐的需求,这些说书艺人在汴京、杭州中的「三瓦两舍」中获得了施展长才的机会,也推动了中国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我们将之称为宋代的「市人小说」。

  「市人小说」,顾名思义,不仅作者(或说书者)是与文人阶层有别的市民阶层或与市民阶层关系较密切的落拓文人,读者(听众)对象也设定为一般普通的市民,讲说的故事内容也以如何能吸引广大市民的兴趣为最主要考量,而在语言的运用上更必须配合一般市民的程度,以较通俗、俚俗、浅近的言语或文字来表达,而更重要的是展现出对市井社会、民情风俗、生活习性的热衷与关怀。

  从文人阶层转向于市井社会,这是中国小说发展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最显着的影响是小说扩大了它读者的层面,除了多学能文的文人外,连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也得以因其所表现文字的浅白俚俗而接受、欣赏小说的文学趣味,并更进一步从小说内容中所叙述的忠孝节义、日用伦常、善恶报应的故事中获得浸润及感染,而达成对历史、社会现象的知识性掌握与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从此,中国小说便稳固而坚确的形成「通俗」的传统。

  这一切都应该是从说书场上说书艺人(或戏剧舞台上的演员表演)「说故事」开始的。自宋代以来,繁华热闹的城市大抵皆有类似「三瓦两舍」的民间游艺场所,其中不乏以讲说故事为大众所喜爱欢迎的,当时就有所谓的「小说四家数」,分别以擅长讲说各种不同题材、内容的小说自成名家。书场一开,各不同阶层的市民(也可能包括文人)群聚而听。短的故事,可能一场就讲完,长一点的,可能就会连讲两三天,甚或十天半月乃至几个月。大凡受到欢迎的事物,其间必形成经济效益,书商或文人自然不可能懵然于此,因此,就会有书贾针对其中较受欢迎的说书故事,倩人笔录下来,刊刻出版,以供无法现场听书的人之所需。短篇的故事,就是一回或两回的「话本」,长篇的故事,就逐渐衍生出「章回」,这就是明清两朝中国小说的大宗—「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

  从书场听讲,转为书案阅读,从「听众」(「观众」)转为「读者」,中国小说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当时发达的印刷技术及城市繁荣的推波助澜下,等于是为其通俗性铺垫了最广大深厚的基础,也造就了通俗小说的空前盛况。其中话本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奇书」,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仍然被视为中国小说不可多得的瑰宝,至于清代出现的由曹雪芹、高鹗接续完成的《红楼梦》,更被誉为中国小说最高成就的一部巨着。

  三、古典小说的题材类型

  中国古代小说的数量非常之多,内容丰富,题材驳杂,很难作精细详尽的划分,大抵上,神怪、言情、公案、侠义、历史、社会这几类题材所占分量最多,成就也最引人瞩目。

  神怪小说指的是以摹写非人间世所能经历的,或超乎人力所能及的范畴的事物为题材的小说,包括了神、仙、佛、僧、鬼、妖、精、怪等,情节充满变化、神通、异能、法术、幽冥、报应、乃至幻梦等元素,而又不失人情之点缀;其叙事空间出入于仙境、天界、人间、幽冥、梦境、甚至处于人间的异质空间,其写作意旨或称道灵异、或渲染人情、或借以影射人世、寓意讽谕,是古代小说中起源最早、分量最多的。

  言情小说,顾名思义,指的是以男女两性间的感情为经纬,所铺陈叙写的故事。源起于唐代,流波于宋、元、明、清,而于晚清、民国之际,获得长足且深广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吸引读者的小说类型。

  公案小说,指的是以「公家几案」衍生而来的,与官府判定民间刑事、民事案件为主的小说。大抵在明代中晚期开始盛行,而流波于晚清、民国。这类小说普遍都有「公堂」、「清官」此一重要的场景和人物,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涉及面最集中于法律、刑事题材的一类。

  侠义小说,是以中国社会中极为独特的「侠客」为主要角色的小说类型,源起于史传中真实侠客的记载,自唐代后展现出各种殊异的风貌,从中显现了中国古代对于「侠」这一观念的流传与演变。在民国以后,从「侠义」转向「武侠」,开启了长达一甲子的武侠小说的盛况。

  历史小说,取材于历史或时事,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其起源与历史密不可分,但其间虚构的成分远较真实为高,其特点在于对历史材料进行重新审视,务求彰显历史变化和盛衰兴亡的规律,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书写,从中提供必要的道德辩证和价值判断。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相当具有分量的一支。

  社会小说,是最难作明确定义的一类,大抵上,以社会中人生的百态作为题材的,都可概括在内,主要是以普通人情事物为对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

  这六大类型,虽然未必能够涵盖所有古代的小说的内容,但相信也是虽不中亦不远矣的了。能够确切掌握到这六大类型小说的源流、演变、发展特色,也就等于寻找到了进入中国古典小说的门径,至于如何进一步窥其堂奥,以观古典小说的宗庙之富、百官之美,就看读者能否深造之而自得之了。

  这六类小说,有文言,有白话,有短篇话本、传志,也有长篇章回,数量之庞大,是颇为惊人的,学者欲穷究其奥,非有数十年真积力久之功不可,不是一蹴能及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更不可能广读博览。近十几年来,笔者于淡江、师大,开设「中国古典小说」、「古典小说选读」等课程,在短短二〜四学分的时程中,所能讲授、所能阅读的,实在极其有限,多半只能蜻蜓点水式的将名着、名篇作概略介绍、选读而已,颇难透过课程的讲授,让学子尽速地能扼要掌握到古典小说的全貌。因此,屡有选编古典小说教本的意图,而殚思竭虑,始终无法寻得一个较佳的途径。这一年以来,常将此一构想与诸学友相互交换意见,大抵都有同样的感慨。几度相商相酌,大家认为,如能以小说类型为主,舍长取短,兼收文言与白话,从类型小说的源流、演变、特色切入,或者会是一条较易简可行的方法。此时,正巧新学林出版社有意出版古典小说选本,于是,在大伙同心协力之下,遂有此书的诞生。

  古典小说的选本,自古以来已不乏其书,我们斟酌损益,以易教易学易懂为原则,拟定如下的编辑方向:

  ⑴舍长取短,文白兼收。
  ⑵述明源流,扼其变迁。
  ⑶展示特色,明其技巧。
  ⑷文本为先,辅以论评。
  基本上,我认为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本书的编选,由我总其全,分任各类选文及解说的,除了我负责侠义类外,其他分别是台北国立教大的陈葆文负责神怪类,中正大学的黄锦珠负责言情类,台东大学的简齐儒负责公案类,台师大的李志宏负责历史类,嘉义大学的徐志平负责社会类,他们都是目前台湾古典小说研究界中学有专精、表现优异的学者,无论是从文本的甄别、解说,或是相关论评、延伸阅读的选择,都在在可见其功力,而各类前的导读,更能明辨源流、扼其窾窍,相信对初学者建立较全面的古典小说认识,是会有极大助益的。
林保淳
序于木栅说剑斋2014年1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評價) 初拿到這本《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時,我心裡其實有些忐忑,擔心會不會過於學術化,或者內容過於艱澀難懂。然而,實際翻閱後,我的疑慮完全打消了。這本書的選篇非常廣泛,涵蓋了從民間傳說、歷史軼事到人情世故等各種題材,而且語言風格多樣,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偏好。 我特別喜歡書中那些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有些情節非常幽默,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例如一些關於聰明人如何捉弄愚人的故事,或是民間流傳的笑話。這些故事不僅能讓人放鬆心情,還能感受到古人樂觀的生活態度。作者在描寫這些幽默情節時,往往善於運用誇張和反差,達到出人意料的喜劇效果。 同時,書中也有一些探討人性、道德倫理的篇章,這些故事雖然帶有一絲沉重,但卻引人深思。例如一些關於忠誠、背叛,或是因果報應的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教訓。作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並沒有過於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種較為平實的敘事方式,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情感。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是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學盛宴,每一道菜都充滿了驚喜,讓我大快朵頤。

评分

(第四段評價) 老實說,這本《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讓我對「短篇」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認識。它不像長篇小說那樣需要鋪陳大量的背景和複雜的人物關係,而是能在極短的篇幅內,構築一個完整的故事,並且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上達到很高的水準。我特別喜歡那些以小見大的篇章,例如透過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瑣事,來反映當時社會的風氣,或是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有幾篇關於市井生活的小說,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那些生動有趣的市井人物,他們之間的對話,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刻畫得栩栩如真。我彷彿能聽到他們在街頭巷尾的談笑聲,感受到他們生活的氣息。作者在描寫這些細節時,非常注重生活化的筆觸,讓讀者能夠非常輕鬆地融入其中,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更讓我讚賞的是,書中有一些故事,雖然情節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不會直接告訴你道理,而是通過人物的遭遇,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領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讓我讀後久久不能忘懷。這本書就像是一顆顆精心打磨過的寶石,每一顆都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第二段評價) 坦白講,我對這本《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的初步印象,是它呈現出來的一種「精緻」感。翻閱過程中,我驚訝於作者在結構上的巧妙安排,以及敘事節奏的精準拿捏。許多篇章看似平淡,卻在最後一兩段,甚至是一個詞的運用上,瞬間將故事的張力拉滿,留下悠長的餘韻。我尤其欣賞那些探討人情世故、社會百態的篇目,它們不僅僅是單純的故事,更像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縮影,隱含著深刻的洞察。 有一篇關於科舉考試的故事,讓我印象極為深刻。它沒有直接描寫考試的過程,而是從一個考生失意後,如何在家中體悟到人生的無常,以及對權貴的虛偽進行辛辣的諷刺。這其中的對比和反思,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依然能夠引發共鳴。作者沒有直接說教,而是通過情節的發展,讓讀者自行去體會其中的道理,這種「留白」的藝術,實在是高明。 另外,我還發現書中有不少關於情感的描寫,無論是男女之間的愛戀,還是親人之間的牽掛,都處理得細膩入微。這些情感並非浮於表面,而是深深植根於人物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中。有些故事的結局或許令人唏噓,但正是這種真實感,反而讓它們更加動人。這本書讓我感覺,古典小說並非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能夠穿越時空,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說實話,拿到這本《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的時候,我心裡是抱著一絲期待的。畢竟,中國古典小說博大精深,短篇更是精華薈萃,能夠被選編出來的作品,想必質量都有一定的保證。翻開目錄,看到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聊齋誌異》裡的幾則,還有一些從《三言二拍》裡選出的故事。對於我這樣一個從小聽故事長大,對傳統文化有點嚮往的人來說,這本書就像是打開了一個時光膠囊,讓我可以重新回味那些充滿智慧、幽默,有時又帶點感傷的傳統故事。 我特別喜歡其中幾個關於狐妖或書生的故事,它們往往有著精巧的佈局和出人意料的結局,讓人讀來津津有味。作者在描寫人物時,雖然文字簡練,但寥寥幾筆便能勾勒出鮮明的形象。那些聰明伶俐的女子,迂腐卻心地善良的書生,以及一些道貌岸然的惡人,都彷彿活在眼前。而且,這些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很適合睡前閱讀,不會給人造成太大的精神壓力,反而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一種心靈的慰藉。 更難得的是,書中的語言雖然是古典的,但翻譯或註釋都做得相當不錯,讓即使是像我這樣對文言文不是非常精通的讀者,也能夠順暢地閱讀。這點真的非常重要,否則如果閱讀起來太過艱澀,那再好的故事也會讓人望而卻步。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份文學上的享受,更像是一次文化上的回溯,讓我對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第三段評價) 這本《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場場精緻的「微劇場」表演。每一篇短篇小說,就像是一個獨立的劇本,有著清晰的起承轉合,有著鮮活的人物,有著引人入勝的情節。我特別欣賞編者在選取作品時的用心,能夠挑選出這麼多風格各異、主題豐富的短篇,實屬不易。 其中有幾篇是關於民間傳說的,那些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像是《山海經》的衍伸,或是民間流傳的鬼怪故事,讀來充滿了想像力。我喜歡作者在描繪這些超自然事物時,並沒有一味地誇張,而是將它們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反而增添了一種真實的神秘感。這種將奇幻與現實結合的手法,非常吸引我。 此外,書中也有一些探討社會議題的小品文,例如關於官場的黑暗,或是人心的險惡。這些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但往往能夠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作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並沒有使用過於激烈的筆觸,而是以一種較為含蓄的方式,將問題拋給讀者,引人深思。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次次的「驚喜」,總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它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