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逸周书(上/下)

新译逸周书(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古代史
  • 逸周书
  • 周朝
  • 文献
  • 古籍
  • 翻译
  • 中国历史
  • 经典
  • 上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逸周书》是上自殷周之际,下至秦汉的一部子史丛编,它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可以弥补《尚书》记载的缺漏,丰富西周历史。例如:〈世俘〉、〈克殷〉详述了武王伐殷出兵的全过程及出兵月日、战争时地、纣自杀、武王斩纣头等具体情状;〈商誓〉是武王克殷后流传下来唯一可信的对殷人的训诰;〈度邑〉写武王考虑建立新都,奔波选址,决意改变周人偏处西方一隅的政治局面;〈皇门〉记述周公摄政后会见「大门宗子」,训诰贵族群门,可与《尚书‧周书》的周、召训诰相印证。透过本书译注者倾尽全力的校订、注释、语译、研析,相信可以轻松带领读者看懂这部上古之书、明了西周史事。

著者信息

注译者简介

牛鸿恩


  河北省清河县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研究领域在先秦两汉文学。曾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着有《先秦诸子军事论译註》、《先秦经史军事论译註》、《中国古代军事散文精选‧先秦卷》等。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读——《逸周书》写作时、地考   一
凡 例   一
 
上册

卷 一

度训第一   一
命训第二   一一
常训第三   二三
文酌第四   三四
籴匡第五   四五

卷 二
武称第六   五三
光(允)文第七   五九
大武第八   六五
大明武第九   七三
小明武第十   八○
大匡第十一   八五
程典第十二   九八
程寤第十三(亡,今据清华简补录)   一○九
秦阴第十四亡   一一八
九政第十五亡   一一八
九开第十六亡   一一八
刘法第十七亡   一一九
文开第十八亡   一一九
保开第十九亡   一二○
八繁第二十亡   一二○

卷 三
酆保第二十一   一二一
大开第二十二   一三五
小开第二十三   一三八
文儆第二十四   一四八
文传第二十五   一五四
柔武第二十六   一六六
大武开(武)第二十七   一七○
小武开(武)第二十八   一七九
宝典第二十九   一八七
酆谍(谋)第三十   一九八
寤儆第三十一   二○四

卷 四
武顺第三十二   二○九
武穆第三十三   二一六
和寤第三十四   二二一
武寤第三十五   二二四
克殷第三十六   二二七
大匡第三十七   二四一
文政第三十八   二五一
大聚第三十九   二六一
世俘第四十   二七四
箕子第四十一亡   三○七
考德第四十二亡   三○七

卷 五
商誓第四十三   三○九
度邑第四十四   三二七
武儆第四十五   三四二
五权第四十六   三四五
成开第四十七   三五○
作雒第四十八   三五九
皇门第四十九(传本与清华简对照)   三七四
大戒第五十   三八九

下册

卷 六

周月第五十一   三九九
时训第五十二   四一○
月令第五十三亡   四三二
谥法第五十四   四三四
明堂第五十五   四七五
尝麦第五十六   四八四
本典第五十七   五○四

卷 七
官人第五十八   五一一
王会第五十九   五三九

卷 八
祭公第六十(传本与清华简对照)   五九七
史记第六十一   六一四
职方第六十二   六三三

卷 九
芮良夫第六十三   六四七
大子晋第六十四   六五五
王佩第六十五   六七二
殷祝第六十六   六七六
周祝第六十七   六八五

卷 十
武纪第六十八   七○三
铨法第六十九   七一七
器服第七十   七一八
周书‧序   七二八

附 录
古今学者论《逸周书》   七四一
参考书目   七七一
校后记   七七九

图书序言

导读

《逸周书》写作时、地考(节录)


  《逸周书》中战国作品的写作时代颇有争议。刘起釪先生以为,其中至少十余篇为春秋作品,李学勤先生认为春秋人所引、文体相类者有更多篇章。本文通过文献比较,认为《逸周书》除作于西周史官的九篇宝贵史书(有的篇章有后人修饰)以外,其余四、五十篇均为战国人所作,汉代作品三数篇,时代难以明指者两三篇。其与《管子》、《周礼》等齐国作品思想、文体的相似性,说明这些作品应当作于齐国稷下,明显受到战国中期秦法家、齐法家及齐五行家、黄老家思想影响。以数为纪、顶真修辞格也盛行于战国。《逸周书》多篇改《六韬》等书之「太公」为周公,是它出于田齐的铁证。已在网上得知日本学者谷中信一于〈逸周书的思想及其成书〉中提出《逸周书》成书于齐国,但与本文着眼点并不相同,又其论述简略,请读者参阅,并给本文以指正。

  

  和先秦其他古籍一样,《逸周书》初无定名,《书》、《周志》、《周书》、《周记》并用,见于多种记载。《左传》称《周志》、《书》(文公二年、襄公二十五年),《韩非子》称《周书》、《周记》(〈难势〉、〈说疑〉)。前人即以「记」、「书」释「志」字,定名于《周书》显然在韩非以后。许慎《说文解字》开始称为《逸周书》,意即《周书》逸篇,因为刘向曾说《周书》七十一篇「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汉书‧艺文志》师古注,班固《汉书》第一七○六页,中华书局)《周书》为七十篇,说七十一是含〈序〉而言。西晋初,博士孔晁作注,篇题中都有一个「解」字,应是孔晁所加,「蔡邕《明堂月令论》曰:『〈月令〉第五十三』」,(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周书序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可以为证。〈序〉言各篇题目,也没有「解」字。

  唐初,颜师古所见本亡二十五篇:「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师古后又亡三篇,今存孔注四十二篇。但时代晚于师古八十年的刘知几说:「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恆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斯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史通‧六家》,浦起龙《史通通释》第二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如果未窥全豹,仅凭残书而作如此评价,似不合情理。时书虽然手抄,古籍不断毁佚,也不断抄写,并非只有一种本子。

  《隋书‧经籍志》载:「《周书》十卷汲冢书,似仲尼删书之余。」《新唐书‧艺文志》着录为「《汲冢周书》十卷」和「孔晁注《周书》八卷」两种,宋遂有今传本六十篇乃孔晁注本与《汲冢周书》合编之说,《逸周书》有了《汲冢周书》之称,引发了一场长时间争议。

  孔注《逸周书》后,西晋咸宁五年(西元二七九年),盗发魏襄王墓,出土大批竹书,即「汲冢书」,内有「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晋书》卷五一〈束皙传〉,《周书》论楚事标点从陈梦家《尚书通论》第二九一页说,中华书局),论者以为〈吕太公望表〉所引《周志》、《文选》李善注所引《古文尚书》、刘赓《稽瑞》所引《汲冢周书》均出「杂书十九篇」之《周书》。至引述其文,则为「文王梦天帝」,「周穆王姜后昼寝而孕」,窃子而育之,越姬居三月而死、七日而复:「伯杼子往于东海……得一狐九尾」之类。孙诒让说:「文例殊异」,「与此实不相涉」。(《周书斠补‧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刘师培也说:「与今本《周书》迥弗相类」,「与孔本《周书》靡涉」。(〈周书略说〉,《刘师培全集》第二册第一五八、一六二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这是记录神异谲怪故事的「杂书」、「琐语」,与《逸周书》体例、内容均不相同,故宋代李焘〈传写周书跋〉已说「系之汲冢,失其本矣」。近当代学者除朱希祖、蒋善国外,孙诒让、刘师培及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逸周书》与汲冢书无关。事实明白,此事之争论可以终止了。

图书试读

卷 一
 
度训第一
 
【题 解】度训,训有二解,训教、训诰(潘振《周书解义》、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训释(孙诒让《周书斠补》)。下篇〈命训〉有「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似是训语,故刘师培《周书补正》读「顺」作「训」,以〈命训〉前半为训辞,但未说篇题读为「训教」之「训」。孙诒让曰:「度训,训释『度』字之义也。《汉书‧艺文志》『道家』有《周训》十四篇,此与下〈命训〉、〈常训〉三篇义恉与道家亦略相近,此三篇或即《周训》遗文仅存者。」通观三篇为同一作者对「度」、「命」、「常」的训释,孙说符合三篇实际,以一作者作文称「训诰」,不相宜。虽然三篇未必是《周训》遗文。今取训释、诠释说。本文意在说明,明君要用法度为政治民,节制其好恶,使之各安本分。
 
篇题原作「度训解」,全书各篇题都有「解」字。唐大沛以乐歌一章曰「一解」释之,义即篇章。唐说不可信,本书与乐歌无关。此「解」即《淮南子》各篇之「训」,「道其义、释其理,谓之训解」(何晏《论语‧序》「训解」邢昺疏)。朱右曾以为晋五经博士孔晁注《逸周书》时所加,汉代蔡邕说「《周书》七十一篇而〈月令〉第五十三」,并没有「解」字(《逸周书集训校释‧序》)。所以朱右曾本各篇都删「解」。《淮南子》篇题下之「训」,如〈原道训〉、〈主术训〉,姚范《援鹑堂笔记》认为是「高诱自名其注解」。顾颉刚先生〈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说:「今以《周书‧序》中无一有『解』字者,知出后人所增,故于写定本中删去。」(《文史》第二辑)朱、顾之说是,出于不同时代的本书作者,每篇均加一「解」,既不可能,亦不知其所为,今亦一律删之。
 
《周书‧序》曰:「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困于虐政,将弘道以弼无道,作〈度训〉。」说〈度训〉是文王所作。今学界普遍认为,没有证据证明本文作于周文王,《书‧序》之说不合实际,说详本文研析。
 
天生民而制其度1,度小大以正,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2。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3。□爵以明等极4,极以正民5。正中外以成命6,正上下以顺政7。政以内□,□□自迩,迩兴自远8。远迩备极9,终也□微10。补在□□11,分微在明12。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13。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最近在书局闲逛,偶然翻到这本《新译逸周书》,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黑底烫金的字体,看起来就很有分量。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读完的书。台湾的版本,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很舒服,没有刺鼻的油墨味,这对像我这样喜欢捧着书慢慢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虽然我之前对《逸周书》并不是特别熟悉,但看书名“新译”两个字,就猜到这应该是一本经过重新解读、更贴近现代读者的译本,而且“逸”字也暗示了它可能包含了一些流传过程中被忽略或者不那么广为人知的篇章。我对历史文献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学校的课程,或者一些比较通俗的读物,所以,一本能够“新译”而且又是《周书》这样重要的先秦典籍,确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我既有认知的视角,也许能让我对周朝的历史、文化、思想有更深入、更细致的理解。毕竟,了解古代的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能带来一些启发,不是吗?我打算找个周末,泡杯咖啡,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史书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先秦时期,那段充满传奇和奠定中华文明根基的岁月。《新译逸周书》这套书,从它的名字就散发着一种吸引力。封面设计低调而有质感,黑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非常沉稳,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拿到手上,它的分量感十足,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印刷都显示出其用心。我对“新译”这两个字尤其看重,因为很多古籍的译本,往往存在语言障碍,或者解读过于陈旧,难以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我期待这套“新译”的版本,能够提供一种更流畅、更易懂的语言,并且在解读上,能够结合现代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视角,为我们呈现一个更生动、更真实的周朝。尤其是“逸”部分,我猜想它可能包含了一些流传过程中不那么主流,但却可能蕴含着独特见解或史料的文献,能够填补我们对那个时代认知的空白。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对当时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甚至是民间习俗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叙述。

评分

**评价三** 在众多的古籍重译版本中,《新译逸周书》的上、下册一出现,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封面设计,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却又不失格调的方式,展现了内容的厚重感。触感细腻的纸张,以及印刷清晰的字体,都让人在翻阅的瞬间,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一直觉得,对于像《周书》这样历史悠久且影响力深远的文献,如何解读和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古代典籍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过时的译本或粗浅的解读。《新译》这个词,我理解为一种突破,一种对古老智慧的现代转化,希望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像我这样,不一定有深厚古文功底的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周书》的世界。我特别关注它对“逸”的部分的处理,这部分往往是了解一个时代最独特、最不为人知的侧面。不知道这套书是否能通过其“新译”,揭示出一些关于周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甚至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有更具象、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评价四** 最近在书店里,这套《新译逸周书》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种低调却充满吸引力的存在。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不是那种浮夸的风格,反而有种沉静的力量,让人觉得内容肯定不简单。拿到手上,触感就很棒,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的认真态度。对于《周书》这样重要的古籍,我一直觉得需要有好的译本才能让它“活”起来。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版本,要么太过艰涩,要么信息量有限,很难真正领略到它的精髓。所以,“新译”这两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知道,这套书在翻译上,是否真的做到了“新”?它能否用更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去还原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它对“逸”部分的收录和解读,能否为我们展现出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能带来思想的启发,让我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从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灵感。

评分

**评价二** 这套《新译逸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实”与“精良”。上、下两册,装帧设计走的是一种内敛而典雅的路线,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却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翻开内页,字迹清晰,排版舒适,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这点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学术性或历史性书籍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我本身对先秦历史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周书》这样的原始文献,更是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以往接触到的《周书》版本,要么是文言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简略,对于初学者而言,常常望而却步。而这套“新译”的版本,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揣测“新译”二字,不仅是语言上的现代化,更可能包含对原著思想内涵的全新解读和时代背景的重新审视。我对它是否能提供更易于理解的白话解释,以及是否能在注释和导读部分,为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提供更清晰的脉络和背景知识,充满了期待。尤其想知道,它在“逸”的部分,是否能挖掘出一些更为珍贵、能够填补史料空白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周朝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