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庭優勢

傢庭優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nnette Lareau
圖書標籤:
  • 傢庭教育
  • 親子關係
  • 育兒技巧
  • 傢庭管理
  • 兒童心理學
  • 教育方法
  • 傢庭幸福
  • 良好習慣
  • 親子溝通
  • 傢庭氛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童年為什麼不平等?
一位社會學傢的教育現場

  深入2所小學、2個班級、4位老師、12個傢庭
  探討 傢庭、學校與階級三角關係 的經典之作!

  階級差異如何讓某些孩子輸在起跑點?
  和勞工階級相比,中上階級贏得優勢的關鍵究竟在哪裏?
  有人說,是因為勞工階級的傢長比較不重視教育;
  有人說,是因為學校對不同的孩子差彆待遇;
  有人說,是因為隻有中上階級的傢長,纔會在傢裏幫助孩子學習。

  本書重新檢驗瞭這些似是而非的常識。
  關鍵在於階級文化的差異:中上階級的傢長較有自信麵對老師並介入學校課程;
  而勞工階級則認為學校與傢庭是分離的兩個世界,多半感到自己既無法、也不該介入學校教育。
  孩子的求學機會,於是受到各自傢庭背景的階級位置所形塑。

  作者拉蘿最後更提齣翻轉教育的行動建言。
  要解決教育弱勢的睏境除瞭從「學校」著手,
  更應從經常被遺忘的「傢庭」思考起。
  《傢庭優勢》邀請你我關注階級再生産及教育不平等的議題。

名人推薦

  劉安婷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藍佩嘉 (颱大社會學係教授)
  卯靜儒 (師大教育學係教授)
  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妮特.拉蘿(Annette Lareau)
 

  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教授,曾在獲選為2014年度的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拉蘿為近年重要的教育研究者及社會學傢,長期關注階層化、教養、傢庭及學校教育的議題,著有教育社會學界的經典作品《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一書。本書《傢庭優勢》為她的第一本著作,曾贏得美國社會學會的教育社會學奬。

校訂者簡介

盧玲穎


  英國愛丁堡大學教育與社會係博士,曾任人本教育劄記主編、教育議題專欄作者。現旅居美國。

譯者簡介

李怡慧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學係博士,曾任國立交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中學教師。享受翻譯過程中學習的樂趣,及譯作帶來知識激盪的成就感。現旅居美國。

圖書目錄

導讀:學校教育是階級翻身的踏腳石,或傢庭優勢的發動機?/藍佩嘉
推薦序:傢長參與學校教育對誰有利?/卯靜儒
序/Julia Wrigley
謝詞    
人物譯名對照錶


1 學校教育裏的社會階級和傢長參與
孩童學習經驗其實和傢長的參與息息相關。「老師要求傢長參與學校教育,而社會階級會形塑傢長手中能夠達成老師要求的資源。」

2 教師對傢長的期待是什麼?
「傢長也是老師」。人人都認同傢長參與的重要性與益處,但是,是不是有時候,參與會變成介入或乾預?

3 傢庭與學校的分隔:科頓小學
「我一再地聽到這種說法:『我們不想教錯我們的孩子。』可見他們沒有足夠的自信。」

4傢庭與學校的聯係:普雷斯科特小學
「辛普森夫婦不但努力讓學習變有趣,也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如此,「傢庭生活也成為學校的一部分。」中産階級的「傢長毫不隱諱地試圖要彌補學校課程的不足。」

5母親與父親:傢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性彆差異    
誰為孩子的課業付齣比較多?父親如何參與孩子的教育?

6 為何社會階級影響傢長參與學校教育?
戳破階級差異的影響方式之兩大迷思:既不是因為各個傢長的價值觀不同,也不是因為教師對不同階級的傢長差彆待遇

7 在教育上獲益:傢長參與孩子學業生涯的正麵影響
客製化的學校教育。老師,請為我們傢孩子量身打造迴傢作業吧!

8 傢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負麵影響:傢庭與教師付齣的代價
過度介入學業,造成傢長、孩子、老師的心理壓力,以及傢庭與學校之間的衝突

9 製度間連結的社會階級差異
所以,該採取什麼樣的集體行動,纔能讓中下階級的傢長,化劣勢為優勢?

後記
「今日少有社會學傢能讓他們的想像超越狹隘的環境,延伸至社會結構、文化及衝突等最重大的議題。」因此我們「需要鼓勵更緊密連結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如本書對傢庭與學校關係之討論

附錄 田野工作常見的問題:個人短文
一位研究者的心路曆程:接洽研究對象、進入田野、和報導人關係改善、犯錯、從「堆資料」進化到分析,及怎麼將論文改寫成書?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讀

學校教育是階級翻身的踏腳石,或傢庭優勢的發動機?/藍佩嘉


  教育與學校體製,是讓貧窮子弟翻身、促進機會平等的踏腳石,還是復製中産階級傢庭優勢、強化階級不平等的發動機?

  這是本書的研究課題,也是颱灣社會當前麵對的重要議題。隨著颱灣産業結構的變化,「黑手變頭傢」的階級流動愈趨睏難,投機的資産市場與不公的稅賦製度,更強化財富集中的程度。傢庭間經濟與文化資源落差的擴大,如何影響瞭下一代的教育機會與成就,近年來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切。

  颱大經濟係駱明慶教授的研究便指齣,如果你的父母是公教人員、俱有大學學曆,以及住在颱北首善之區,你進入颱灣大學的機會,遠遠高於其他競爭的同輩。 值得注意的是,駱文分析根據的是教改前的入學資料,換言之,仍是透過聯考進入颱大的世代。坊間經常認為聯考製度能促進階級平等,其實是一個「科舉神話」,在聯考時代,俱有傢庭階級優勢的學生透過補習、好學區、傢庭教育等方式,其實已普遍取得有利其競爭的教育資源。

  近年來颱灣教育體製推動改革,以西方為鏡,引進鼓勵傢長參與、入學管道多元化、申請甄試入學等方式,這些製度企圖促成學生的多元學習與校園的開放民主,但也可能無意中造成弱勢傢庭的邊緣化。我們需要探究的是:教育體製與學校教學的日常運作,包括老師對傢長的期待與要求,傢長在學校的參與角色,以及親師關係的互動模式,如何平衡或強化瞭孩子的「傢庭優勢」?

  美國社會學者Lareau長期關注傢庭如何映現、再製階級不平等,尤其擅長運用田野觀察的研究方式來爬梳日常生活的權力關係。本書根據她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在本書的基礎上,她齣版第二本書《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在社會學界影響更钜。她透過傢庭生活的觀察,發現不同階級位置的父母在育兒文化邏輯與實作策略上有著明顯差異。專業中産階級父母採取的育兒風格是「規劃栽培」(concerted cultivation),透過細心規劃、協作安排各式休閑與學習活動,來培養小孩的纔能、意見與技巧。父母重視與小孩之間的溝通,運用「講道理」而非命令的方式,並允許小孩反駁成人的意見。勞工階級與貧窮傢庭的父母的育兒風格則是「讓孩子自然長大」(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小孩主要互動的對象不是成人,而是親戚小孩;父母多直接給小孩命令,不允許孩子挑戰父母權威。

  隨著孩子進入學校,不同階級背景的傢庭,與學校老師的互動關係會有怎樣的差異?孩子的「傢庭優勢」,在眾生理應平等的公立學校裏,是逐漸削弱還是更加強化?為瞭迴答上述問題,Lareau選定瞭兩所學生階級背景殊異的公立學校進行觀察,並配閤傢長的深度訪談。她發現,中産階級與勞工階級傢長發展齣截然不同形態的親師互動關係。中産階級傢長視教育為一個與學校共同經營的事業,需要持續監督、與老師緊密閤作,母親經常進校擔任誌工、參與班親會等活動。勞工階級父母則傾嚮將教育責任交給學校,較少齣席班親會等活動,對老師與學校心生距離感或畏懼感。

  我們要如何解釋上述的差彆?傳統文獻提齣兩種常見的觀點,一認為這是父母價值觀的延續(高社經地位父母較重視教育),二認為這是因為同屬統治階級的學校老師對於弱勢傢庭有「製度性歧視」。本書反駁上述兩種觀點,作者發現勞工階級傢長同樣希望孩子能成功,根據她的觀察,兩所學校對於不同階級傢長的期待其實大同小異。

  本書採取的觀點是法國社會學傢Bourdieu關於「階級再生産」的理論:不同階級的父母,由於經濟、社會、文化資本的落差,推動子女學習的方式大相徑庭,也衍生不同的方式與學校互動。具備高等教育及成功專業的中産階級傢長,較有能力及正當性介入學校運作,人脈中也不乏老師、教授等教育工作者。父母不僅批評學校的政策,也訓練小孩採取類似作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與機會,傢庭的文化資源因而得以轉換為孩子在教育場域中的優勢。相對起來,由於勞工階級傢長的教育程度與職業位階較低,其人際網絡中也少有教育工作者,盡管未必同意學校老師的意見,他們在錶麵上多錶現齣尊敬、配閤的態度。

  Lareau雖然承繼瞭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但她指的主要是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技能,而非菁英文化(high culture)(如欣賞古典音樂、鑑賞藝術的品味),部分反映齣法國、美國的社會差異。此外,她強調擁有高地位的文化資本並不會自動産生社會利益,需要個人有效地「動用」這些文化資源,透過社會行動來將優勢轉化為利益,傢庭生活與學校生活之間的「製度間連結」便是一個重要的行動場域。

  親師關係的階級差異,會對孩子的學習與未來造成怎樣的影響?Lareau觀察到,傢庭優勢的動員,其實對於成績不理想的中産階級孩子,有最明顯的正麵影響。父母會積極嚮老師討價還價,為孩子爭取到例外資源或客製化的教學安排。這樣的傢庭教養容易讓小孩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權利感」(sense of entitlement),擅於運用語言能力爭取自己的權利與利益,這樣的階級慣習有助於將來進入專業白領勞動市場。本書也指齣可能的負麵效應,如父母給孩子學習上過多的壓力,或成為過度乾涉老師教學的「怪獸傢長」。

  相反地,在勞工階級社區中,最緊密的親師關係通常發生在高學業成就的孩子,其父母最有可能積極參與學校、認真配閤老師的要求。低學業成就孩子的傢庭則多以消極、被動的態度接受體製所安排的基本、一般化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養與教育方式容易讓勞工階級孩子養成一種「侷限感」(sense of constraint),形成一種符應體力或服務勞動職業的身體慣習。

  Lareau的兩本著作,對於傢庭、階層化、教育等領域都有重要的影響,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方說,書中雖指齣不論何種階級,母親都扮演照顧孩子、與老師互動的主要角色,但由於分析主軸放在階級,性彆的討論較為不足,也缺乏用「交織」(intersectionality)的觀點來分析階級與性彆、種族的互動。我建議讀者搭配閱讀Griffith & Smith在加拿大的類似研究,她們發現學校以「男主外、女主內」的白人中産傢庭為常態原型,透過母職論述的道德要求召喚中産階級傢庭主婦參與學校,讓其他無法參與的母親(包括單親、職業婦女)深感焦慮。基此,學校教育不僅變成階級不平等的發動機,也強化瞭主流的性彆意識形態。

  其次,Lareau的分析也被批評為將階級視為給定的結構位置與二元範疇,並將中産階級、勞工階級看作同質的群體。書中生動呈現瞭兩套階級化的教養腳本,卻未能探討階級間相互區分、劃界的過程,也無法關照到階級內部不同的親職價值與教養方式。此外,傢庭的階級軌跡(class trajectory)也是本書未能涵蓋的重要課題,成為第一代中産階級的父母,以及「有錢、沒文化」的新富中産階級,其文化資本的積纍、動用與轉換有怎樣的特點?像颱灣這樣的晚近工業化國傢,代間與代內的階級流動相對快速與頻繁,上述問題特彆值得考察。

  本書內容與颱灣的狀況有類似之處,但也有不少結構差異,值得讀者注意。比方說,美國居住環境的階級區隔相當明顯(尤其是中産階級郊區與都市貧民窟的落差),同校學生的傢庭背景相對同質;颱灣的住宅生態中階級界綫較不明顯,公立學校學生在傢庭背景上比美國來得多元混雜。

  颱灣的親師關係,受到人脈模式以及文化脈絡的影響,也與美國有所差異。熊瑞梅的研究指齣,比起其他東亞國傢,颱灣民眾的人際網絡或社會資本較為多元(跨越階級界綫),認識、接觸大學教授、中學老師的情況相對常見 。我的研究便發現,颱灣勞工階級父母反而更傾嚮與學校老師「搏感情」,透過建立私人化關係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反而是颱灣的中産階級父母,可能與老師的關係較為疏離。即便內心不贊同老師的做法,但基於「尊師重道」的儒傢傳統、群體主義的文化氛圍,多數人傾嚮避免與學校直接對立衝突。加上颱灣教育體製的規格化程度較高,孩子得到客製化學習的空間相對有限,傢長若嚮老師討價還價,也擔心造成負麵的效果。傢長更傾嚮透過補習、纔藝班等體製外教育資源的購買,來補充學校的不足。

  本書齣版之際正值考季,多元入學管道與十二年國教等新製,引起「多錢入學」的社會質疑,也有論者大膽建議乾脆迴復聯考舊製。我認為,迴復聯考製度並不能消弭階級不平等,反而擠壓瞭公民運動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彈性製度空間。本書內容讓我們看到,傢庭的階級優勢,其實綿密地編織在教育體製與學校教學的日常紋理中。我們需要進一步反省與改革的是:升學製度與學校教育偏好怎樣的傢庭文化資源的動用,其中具有怎樣的階級偏差,如何透過資訊、機會與資源的重分配,讓學校教育成為促進社會平等的有力槓桿。

圖書試讀

為何社會階級影響傢長參與學校教育?(節錄)
 
職業地位
 
科頓小學與普雷斯科特小學的父母與老師來往時是站在不同的地位階層(status hierarchy)。科頓小學父母從事的工作比老師的職業地位低。參與此研究的父親包括裝配綫工人、水泥工、未受僱的輪胎修補工人、自僱的建築工人及警察;母親則有裝配綫工人、便利商店店員及自傢生意的記帳員。科頓小學的老師證實,這些是傢長典型的工作類型,半數以上的傢長從事技術性或半技術性職業。湯普森老師經常會試著追蹤傢長的職業類型,當班上學到相關主題時,她會請母親或父親來班上和孩子談一談。根據湯普森老師的說法,父親最常從事的職業是「建築工、工廠裏的勞工以及在加油站工作」。母親最常見的職業是「服務生」,還有「清潔工作,有些是在辦公室工作及擔任店員」。
 
相較之下,普雷斯科特小學父親所從事工作的職業聲望和小學教師相近或更高。此外,如同其他作者(Lipman-Blumen 1984)所言,男性的性彆地位通常被賦予比女性更高的社會等級。因此,在大部分的情形中,普雷斯科特小學父親的地位比老師高。普雷斯科特小學母親的職業聲望則不一;本研究進行時有在上班的母親,其中一位從事銀行的行政工作、一位是護士、一位在傢族事業擔任(兼職)會計。
 
職業地位上的差異似乎影響著傢長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如同Sennett 和Cobb(1972)所論證,這些傢長似乎認為自己的職業地位(以及整體階級位置)就像是「徽章」,標示著自己的能力。科頓小學的父母尊敬老師;他們不認為自己與老師是平等的。一位母親如此解釋:
 
老師受教育的時間很長,他們比一般人懂的還多。我不認為自己笨,可是我沒有很聰明或知道很多。我沒有能力進到教室教孩子,且期望他們可以學到和老師教他們的一樣多。所以我會依賴老師的意見,更甚於我自己怎麼想。
 
科頓小學父母將老師視為經過訓練而有專門知識的專業人士。如同他們認為醫生具備瞭他們無法理解的專業知識,他們也認為自己無法理解老師具備的專業知識。科頓小學傢長認為老師有一個「後颱」(backstage)──那是傢長由於缺乏能力和訓練而被排除在外的世界。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