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學者Lareau長期關注傢庭如何映現、再製階級不平等,尤其擅長運用田野觀察的研究方式來爬梳日常生活的權力關係。本書根據她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在本書的基礎上,她齣版第二本書《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在社會學界影響更钜。她透過傢庭生活的觀察,發現不同階級位置的父母在育兒文化邏輯與實作策略上有著明顯差異。專業中産階級父母採取的育兒風格是「規劃栽培」(concerted cultivation),透過細心規劃、協作安排各式休閑與學習活動,來培養小孩的纔能、意見與技巧。父母重視與小孩之間的溝通,運用「講道理」而非命令的方式,並允許小孩反駁成人的意見。勞工階級與貧窮傢庭的父母的育兒風格則是「讓孩子自然長大」(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小孩主要互動的對象不是成人,而是親戚小孩;父母多直接給小孩命令,不允許孩子挑戰父母權威。
親師關係的階級差異,會對孩子的學習與未來造成怎樣的影響?Lareau觀察到,傢庭優勢的動員,其實對於成績不理想的中産階級孩子,有最明顯的正麵影響。父母會積極嚮老師討價還價,為孩子爭取到例外資源或客製化的教學安排。這樣的傢庭教養容易讓小孩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權利感」(sense of entitlement),擅於運用語言能力爭取自己的權利與利益,這樣的階級慣習有助於將來進入專業白領勞動市場。本書也指齣可能的負麵效應,如父母給孩子學習上過多的壓力,或成為過度乾涉老師教學的「怪獸傢長」。
相反地,在勞工階級社區中,最緊密的親師關係通常發生在高學業成就的孩子,其父母最有可能積極參與學校、認真配閤老師的要求。低學業成就孩子的傢庭則多以消極、被動的態度接受體製所安排的基本、一般化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養與教育方式容易讓勞工階級孩子養成一種「侷限感」(sense of constraint),形成一種符應體力或服務勞動職業的身體慣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