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学者Lareau长期关注家庭如何映现、再制阶级不平等,尤其擅长运用田野观察的研究方式来爬梳日常生活的权力关系。本书根据她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成,在本书的基础上,她出版第二本书《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在社会学界影响更鉅。她透过家庭生活的观察,发现不同阶级位置的父母在育儿文化逻辑与实作策略上有着明显差异。专业中产阶级父母採取的育儿风格是「规划栽培」(concerted cultivation),透过细心规划、协作安排各式休闲与学习活动,来培养小孩的才能、意见与技巧。父母重视与小孩之间的沟通,运用「讲道理」而非命令的方式,并允许小孩反驳成人的意见。劳工阶级与贫穷家庭的父母的育儿风格则是「让孩子自然长大」(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小孩主要互动的对象不是成人,而是亲戚小孩;父母多直接给小孩命令,不允许孩子挑战父母权威。
亲师关系的阶级差异,会对孩子的学习与未来造成怎样的影响?Lareau观察到,家庭优势的动员,其实对于成绩不理想的中产阶级孩子,有最明显的正面影响。父母会积极向老师讨价还价,为孩子争取到例外资源或客制化的教学安排。这样的家庭教养容易让小孩养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感」(sense of entitlement),擅于运用语言能力争取自己的权利与利益,这样的阶级惯习有助于将来进入专业白领劳动市场。本书也指出可能的负面效应,如父母给孩子学习上过多的压力,或成为过度干涉老师教学的「怪兽家长」。
相反地,在劳工阶级社区中,最紧密的亲师关系通常发生在高学业成就的孩子,其父母最有可能积极参与学校、认真配合老师的要求。低学业成就孩子的家庭则多以消极、被动的态度接受体制所安排的基本、一般化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养与教育方式容易让劳工阶级孩子养成一种「侷限感」(sense of constraint),形成一种符应体力或服务劳动职业的身体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