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关于一所另类学校从诞生、崩解、到重生的故事。
也是关于一群大人与小孩,如何以生命和成长为代价,展开一场教育实验的故事。
给学生 如果有所学校让你做自己,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给老师 如果你曾对教育充满热忱,却被学生打败,你该追寻理想,还是回归现实? 给家长 如果你想把孩子送到另类学校,你期盼他可以长成什么样子? 给官员 如果你想改革教育,你该如何理解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大游行后,台湾的教育改革沿着两条路线展开,一条是体制内改革,由国家发动备受瞩目,也饱受批评;另一条走体制外革命,没有资源、不被国家承认也鲜为人知。两条路线好比孪生兄弟,从同个父母的怀抱诞生,却走上不同的人生旅程。如今大家纷纷谈论哥哥的改革故事,探究改革的成败功过,相对之下,弟弟的实践却常常被忽略,甚至被遗忘。
本书要谈论的,就是教改当中,被遗忘的体制外革命。 一九九五年在教改浪潮下,苗栗卓兰山上出现了台湾第一所体制外中学——全人中学。这是一所标榜自由、反对权威、反对填鸭考试的学校,它诞生于台湾学生因升学压力而频传自杀的年代。为了不让下一代承受相同之苦,一群不满体制教育的大人放弃原本安稳的人生,开启实验教育之路,寻找另一种教育改革的可能。
作者是全人中学第一届学生,于三年后回到体制内学校。成人后,为追寻自己成长的祕密,作者重返全人中学展开研究,以大量的田野访调与资料蒐集,爬梳全人二十年来从违法设校到合法立案,实践自由教育的历程。
在全人的故事中,教育的乌托邦实现过,学生自动自发学习、自主管理生活。但随着不同学生的来临,乌托邦失序了,学生不进教室上课,偷窃、欺负事件频传。从课程到生活,学生不断挑战教师的底线。当自由不再是灵丹妙药,教育该如何可能?
本书揭露了理想教育的艰难,书中呈现的不是体制外教育的天堂,而是一群怀抱理想的教师,他们的挫折、矛盾与焦虑,以及一群在自由教育成长的学生,他们如何与大人冲撞,在说理、吵架与妥协的过程中,「成为他自己」。
随着台湾实验教育的开放,有愈来愈多人选择另类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也渐渐成为主流教育追求的目标。全人中学做为实验教育的先行者,对于师生权力界线的拿捏、青少年同侪关系的影响,已有了深刻的经验与反思,因此全人的故事或可成为当下思考教育问题的重要路标。
本书特色 ◎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告诉你这群人如何找答案。
◎不再只是赞颂另类教育,而同时告诉读者另类教育的美好与代价。
◎呈现一所学校改革的真实过程,颠覆大家对学校改革的想像,告诉大家学校改革如何可能实现。
◎一场台湾本土实验教育的纪录。
◎不再只有家长与教师的观点,书中大量呈现青少年(受教者)的观点。
名人推荐 小野(作家)
吴晓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林国明(台大社会系副教授)
陈雅慧(《亲子天下》总编辑)
冯朝霖(政大教育系教授)
黄武雄(台大数学系退休教授,教改重要论述者)
谢小芩(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谢国雄(中研院社会所所长)
做为一名社会的研究者,同时是全人的一员,若凡始终坚持把她所看所想所感所悟,忠实诚挚而不惮其烦地记录下来。只有通过这段长长的甬道,你才会领会曾在那里发生过的一切如何超现实,又如何可贵。一直看下去,若凡会带你进入一页页新的风景,像走入山里层峦起伏,最后走进「弯弯的婚礼」。二十年过去,那些偷吃自由禁果的孩子们长大了,进入社会,每一个人都揹着新的阅历,也带着旧的印记。──黄武雄(台湾大学数学系退休教授)
如果学生与老师平起平坐;如果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学校生活;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大人管」,那么学生会变成什么模样?本书透过精彩的故事,报导了苗栗全人中学这场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教育实验,它提供的答案出乎意料,超越了上述选项。──谢国雄(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在台湾,研究全人中学这类「另类学校」或「体制外教育」的着作,不知凡几,不过,少有着作像本书这样,分析另类学校是如何「做」出来的。许多着作,或者探讨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如何塑造另类学校的形成,而忽略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有些分析学校运作的,则偏向于静态的结构,很少关照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实际互动、想法和作为。──林国明(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这是一本我等待了二十五年的书。当上个世纪的九○年代初,整个社会渴望教育改革的声浪髙涨之后,「敎育改革」这四个字很快就和「失败」划上了等号,所有的讥讽和责骂蜂涌而至。其实一句话解释这一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没有彻底改变,想在体制内进行改变就会改成把原本的善意全都变成了四不像的大妖怪。我们几乎完全遗忘了另外一批极少数在体制外进行教育改革的那些老师和学生,他们才是在这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真正的革命家。──小野(作家)
一群不满体制的成年人,为了实践理想,展开一场挑战不断、惊滔骇浪超出想像的青少年教育大冒险。作者以兼具局内人与局外人的独特视角,为全人高中深情作传,铭刻台湾另类教育实践轨迹。──谢小芩(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本书呈现了教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当我们高举教改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启发学习动机为最高目标时,都必须很残忍的面对,若是学生的主体选择偏食,若是学生对于学术课程没有动机时,老师该怎么办?这些挣扎在书里都有深刻的描绘。──陈雅慧(《亲子天下》总编辑)
这本书讨论的岂止是教育,也是爱,是人跟人之间可以为了彼此做出怎生的进退,衡量出新的界线,确保在这界线之内,也许不是你我最舒适的状态,但是「我们」最舒适的相处模式。书中时常描述到教师的为难,多少次举夜深谈,多少回的商量与退让,从中我也寻得了,在台湾寂静多年的,师生相处的美好质地。──吴晓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本书基本上描写全人实验中学的诞生与成长,但是因为作者用心铺陈学校创生的时代社会背景,让读者可以在学校与社会两者的辩证关系中,更清晰理解一所另类学校建构创化的「系统图像」,体认教育改革运动的人性动力与文化意义。──冯朝霖(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