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倒了没?:大学教育和教授的未来

大学倒了没?:大学教育和教授的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等教育
  • 大学转型
  • 教授职业
  • 学术研究
  • 教育未来
  • 校园生活
  • 教育体制
  • 职业发展
  • 知识经济
  • 危机与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159所大学,五年后仅存100所?!

  本书从大学教育的问题与挑战谈起,分析少子化与招生、学杂费调涨、大学与教师评鑑、大学退场等问题,接着谈如何拯救大学,聚焦于人才培育、招收陆生侨外生及大学专业化等议题,最后则表达一位大学校长的内心话,包括陈校长的生涯点滴、志愿服务历程、非洲历险记及其个人巧合的政治灵验经验谈等,内容十分值得参考。──前教育部长  黄荣村

  台湾大学教育走过数十年的岁月,其间的巨大变迁,若非局内人,实在很难以体会。近年随着少子化的浪潮逼近,各大学莫不倍感压力,身为掌舵手的校长尤其肩负使命,思考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带领学校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总统府资政  林澄枝

  少子化的来临可能造成高教的大海啸,作者以大学校长的身分,对此问题特别有感触,借机会对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评鑑制度、学杂费调整、大学退场机制等问题作全面性检讨,同时提出了包括扩招生源、解决人才问题、大学国际化等面向之因应之道,全书共分十四章,包含相关主题,同时也把作者的生平经历融入其中,作者希望陈述个人看法,针砭高教现势,并提供管见,为大学创造新的契机。

本书特色    

  少子化的来临可能造成高教的大海啸,作者以大学校长的身分,对此问题特别有感触,借机会对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评鑑制度、学杂费调整、大学退场机制等问题作全面性检讨,同时提出了包括扩招生源、解决人才问题、大学国际化等面向之因应之道。

名人推荐

  总统府资政  林澄枝  前教育部长  黄荣村   专文推荐
  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陈建仁
  社团法人台湾评鑑协会理事长  中华大学校长  刘维琪
  钰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昭焚
  国立政治大学校长                          周行一
  联合推荐
《大学倒了没?:大学教育和教授的未来》图书简介 引言:一个时代的沉思与探问 在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知识的获取方式已然颠覆,传统高等教育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信息唾手可得,当在线课程以极低的成本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当我们质疑文凭的实际价值,一个尖锐的问题浮现出来:大学,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火种与精英培养重任的古老机构,是否正在走向黄昏? 本书并非对现有大学体系的简单批判,而是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剖析与反思。我们拒绝肤浅的“大学无用论”,而是深入探究其核心价值的重塑,以及教授群体在未来知识生态中的定位。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抽丝剥茧,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关于高等教育未来图景的复杂画卷。 第一部分:根基的动摇——“大学”概念的边界消融 高等教育的危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技术革命、经济转型和社会需求多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本部分将聚焦于那些正在侵蚀传统大学堡垒的结构性力量。 1. 知识的民主化与MOOC的幽灵: 互联网打破了知识的垄断,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的课程可以免费或以极低廉的价格获取。这种“知识的民主化”对大学的核心职能——知识传授——构成了直接挑战。我们将分析,当“学会什么”不再是大学的独家优势时,大学的剩余价值何在?我们探讨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真实影响,它们是颠覆者还是被低估的补充力量? 2. 经济账本上的拷问:高昂学费与低效产出: 许多国家的大学学费呈爆炸性增长,而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市场的严峻考验和高额的学生贷款债务。本书细致梳理了支撑大学运营的庞大且日益僵化的财政结构,从行政膨胀到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均,探讨这种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我们深入分析了“文凭通胀”现象,即学位贬值与社会对人才期望值提高之间的矛盾。 3. 价值重心的转移:从求知到求职的功利化: 现代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将大学视为获得职业敲门砖的跳板,而非探索真理的殿堂。这种功利化趋势如何挤压了人文学科和基础科学的生存空间?本书探讨了“就业导向型教育”的弊端,以及它对批判性思维和公民素养培养的潜在损害。 第二部分:教授的身份危机——知识工匠与思想领袖的抉择 教授,曾是知识界的灯塔。然而,在新的学术生态中,他们的身份、职责和激励机制正在经历剧变。 1. “发表或灭亡”的制度桎梏: 现代学术评估体系过度依赖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发表数量,这迫使许多学者陷入“科研竞赛”的怪圈。本书剖析了这种指标驱动的文化如何扼杀了真正的跨学科创新和需要长期积累的深度研究。教授们是更像高产的“论文工厂工人”,还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学者? 2. 教学与研究的失衡: 顶尖研究型大学对研究的极端偏重,导致一线教学质量下滑;而教学型大学的教授则常因研究压力不足而感到价值缺失。我们考察了不同类型大学中,教学责任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设计出更公平、更鼓励优质教学的评价体系。 3. 走出象牙塔的呼唤与困境: 教授们被期望参与更多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知识转化和技术推广。这种向社会责任的延伸,是拓宽了学术影响,还是分散了核心精力?本书探讨了学者参与公共辩论的边界,以及如何平衡学术的独立性和社会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大学的未来形态——重塑核心功能与创新实验 面对挑战,大学并非坐以待毙。它们正在进行深刻的内部调整和外部合作。本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充满希望的改革方向和新兴模式。 1. 重构学习体验:微证书与个性化路径: 未来的学习可能不再是四年一成不变的线性过程。本书考察了微证书(Micro-credentials)、技能模块化以及“终身学习账户”等概念,分析它们如何为个人提供更灵活、更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方案。 2. 研究范式的转型:跨学科、大数据与全球协作: 复杂的世界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要求大学打破学科壁垒。我们审视了新兴的“大科学”和跨学科研究中心如何运作,以及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如何重塑基础研究的方法论。 3. 实体校园的再定义:社群、连接与“第三空间”: 如果知识可以远程获取,那么实体大学的价值在哪里?本书认为,大学将回归其作为“人与人连接中心”的本质——提供面对面的辩论、批判性社群的培养、以及跨代际的指导。校园将成为一个创新的孵化器和思想的交汇点,而非仅仅是课堂的集合。 结论:在继承与变革之间寻找平衡 本书的结论并非预言大学的消亡,而是强调其必须进行一次痛苦但必要的进化。大学教育的未来,在于其能否重新证明,它所提供的远不止是信息和文凭——而是建立在严谨探究基础上的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塑造高尚人格的社群环境。 《大学倒了没?》献给所有关心知识传承、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的学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家长以及最重要的——正在迷茫中的当代学生。它邀请我们共同参与这场关于高等教育灵魂的深刻对话,确保古老的大学精神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这本书将带领您深入了解: 高等教育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下的经济压力点。 教授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激励机制的创新。 传统文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张力与融合点。 哪些新型教育机构正在崛起,并如何与传统大学共存。 大学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具备韧性的公民与创新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振贵


  美国诺瓦大学教育学博士,现职实践大学校长,兼任社团法人台湾评鑑协会理事、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鑑中心评鑑委员、财团法人天主教博爱基金会董事长。曾任岭东科技大学校长、静宜大学校长等。曾获成功大学校友杰出成就奖、梵蒂冈宗座圣多玛斯研究院院士、中华民国私立教育事业协会杰出教师弘道奖、教廷圣西尔维斯特爵士、宏都拉斯天主教大学荣誉教授、教育部三等教育文化奖章、行政院青辅会三等青年服务勋章、美国加州州务卿颁荣誉亲善大使。

图书目录

出版心语
推荐序一/总统府资政、中华文化总会副会长 林澄枝
推荐序二/教育部前部长、中国医药大学讲座教授 黄荣村

前言

第一篇 大学教育的问题与挑战:为大学教育把脉
1 大学做不好吗?大学倒了没?
2  少子化与招生:生源何处寻?
3  学费面面观:念大学划得来吗?
4  大学现场:学生在念书还是打工?
5  教授失业?大学的教授评鑑制度

第二篇 如何拯救大学?
6  建立有效的大学退场机制兼谈大学董事会的功与过
7  从人才培育谈起  人才哪里寻?
8  招收陆生是解决问题还是制造问题?
9  大学专业化:以实践大学设计学院为例
10  「唠叨」的校长

第三篇 校长的内心话
11  实践志愿服务  博爱基金会的扎根与落实
12  从赤脚到换穿学术的皮鞋
13  海外招生甘苦(非洲历险记)
14  政治随笔:巧合乎?我是章鱼哥?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實在太貼切了,簡直就是為台灣當前的高教困境量身打造的。我們一直在談論少子化對大學的衝擊,許多學校為了維持運作,不得不絞盡腦汁招生,甚至出現科系「瘦身」或併購的情況,這一切都讓人感覺大學似乎真的「岌岌可危」,「倒了沒?」這句話,簡直就是我們內心的吶喊。而「教授的未來」更是個沉重的話題。在學術界,我們常常聽到關於教授們的壓力,包括教學、研究、升等、行政事務,甚至還要面對外界對學術價值的質疑。當整個體系都在面臨挑戰時,教授們的「未來」在哪裡?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學術聲譽,還能像過去一樣受到尊重嗎?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深入剖析這些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台灣高教如何走出困境、教授如何重新定位的啟發。

评分

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深深吸引了。在台灣,大學教育的品質、學術研究的價值、以及教授的社會貢獻,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議題。近年來,我們看到許多大學面臨招生困難、學術倫理爭議、學用落差等問題,這讓「大學倒了沒?」這個問題,顯得格外真實和迫切。它引發了人們對於高等教育是否還能扮演好其應有角色的反思。同時,「教授的未來」這個副標題,也觸及了許多人關心的點。在知識爆炸、資訊獲取管道多元化的今天,教授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他們該如何在教學、研究、以及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他們的專業權威是否還像過去一樣堅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深刻的觀察,不僅僅是列舉問題,更能提出建設性的思考,引導我們一起探討大學教育的改革方向,以及教授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發揮其重要的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是在台灣的高等教育圈裡丟了一顆震撼彈。我們身處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大學作為知識的傳承與創新之地,也難逃時代的洪流。少子化,這個讓台灣許多大學校長夜不成寐的惡夢,直接衝擊著大學的生存基礎。「倒了沒?」這個問句,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這種普遍的焦慮感。它不是一個遙遠的學術預言,而是我們每天都可能在新聞報導、親友閒聊中聽到的、切身的擔憂。而「教授的未來」這個副標題,更是點出了大學的核心價值所在。教授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術創新的推動者、學生的導師。如果教授的角色和價值面臨挑戰,甚至走向「沒落」,那麼大學的「大學」功能將蕩然無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數位化、全球化、以及社會對大學期望轉變的多重壓力下,大學和教授該如何找到新的定位,如何重新贏回社會的信任和支持。

评分

「教授的未來」這個副標題,更是直接點出了核心的另一半。過去,教授在社會上總是被視為知識的權威,是學術的傳承者,是學生的引路人。然而,隨著資訊的爆炸式成長,網路上的知識來源比比皆是,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似乎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途徑。再加上學術界的「青黃不接」問題,許多有才華的年輕學者可能因為體制僵化、經費不足、或是待遇不佳而選擇離開學術界,或者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而那些留在體制內的教授,又是否能跟上時代的變遷,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研究領域?當大學的「產學合作」越來越被強調,教授是否也因此被捲入商業利益的漩渦,而模糊了學術研究的純粹性?我看這本書,不只是想知道大學這個體系本身會走向何方,更想知道,在這樣一個變動的環境下,教授這個角色,該如何自我定位?他們的專業價值還會被看重嗎?他們的研究成果,能否真正地轉化為對社會有益的影響?尤其台灣的大學,普遍存在教師超時工作、行政事務繁重,以及論文發表壓力巨大的問題,這些都讓「教授的未來」顯得尤為艱難。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這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討論。

评分

「大學倒了沒?:大學教育和教授的未來」——光是書名就足夠讓人駐足,這絕對是近期讓我最感興趣的一本書。在台灣,我們見證了大學數量快速增加,也經歷了少子化帶來的衝擊,許多學校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這樣的背景下,「大學倒了沒?」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聳動的標題,更是我們每個人在思考台灣高教未來時,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疑問。它挑戰了我們對大學的固有認知,也促使我們去審視,大學在現代社會中的真正價值。而「教授的未來」這個副標題,則將視角聚焦在大學的核心——知識的傳播者、學術的守護者。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教授的角色是否還能維持原有的權威?他們的教學方式、研究方法、甚至生存模式,是否都需要隨之轉變?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個充滿變數的「未來」,又會提出哪些深刻的洞見,讓我們重新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和方向。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大學倒了沒?:大學教育和教授的未來》,光是書名就夠聳動,瞬間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台灣,我們對大學的想像,總離不開升學的「窄門」、學術的殿堂、或是光鮮亮麗的文憑。但這幾年,社會上關於高教的討論越來越多,少子化衝擊、學術倫理爭議、學用落差的批評,再加上疫情讓線上教學成為顯學,種種跡象似乎都在指向一個嚴峻的未來。這本書名,就像是一聲振聾發聵的警鐘,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大學價值,真的還屹立不搖嗎?還是它已經悄悄地,甚至是大喇喇地,開始崩塌?書名沒有直接說「倒了」,而是以一個疑問句,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也暗示了這是一個正在進行式,一個需要我們共同去面對和探討的議題。身為一個在台灣經歷過大學教育,又看著下一代即將步入大學的家長,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對於這個「倒了沒」的判斷,以及他背後所依據的觀察和分析。尤其是在台灣高等教育發展至今,面臨著資源分配、國際競爭力、以及學術生產力等諸多挑戰的時刻,這本書的切入點,無疑是非常貼近我們現實生活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能跳脫出個人經驗或學校單位的侷限,去理解大學在當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可能面臨的轉變。

评分

我認為這本書的書名,巧妙地利用了「倒了沒?」這個充滿懸念的問句,立刻抓住讀者的眼球。在台灣,我們對於「大學」這個詞,承載了太多期望,但同時也累積了不少失望。從升學的壓力,到畢業後的迷茫,再到對學術價值的反思,大學教育的議題,一直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這本書名,就像是把這些隱藏在心底的疑慮,直接拋了出來。它讓我聯想到,許多台灣的大學,在少子化浪流下,面臨著生源短缺、校務經營困難的窘境,這或許是「倒了」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學術界的「功利化」現象,例如為了申請補助而拼湊研究、論文抄襲、學術倫理事件頻傳,也讓人質疑大學的「大學」精神是否還存在。教授的角色,從過去的「象牙塔」裡的學術權威,到現在必須積極爭取經費、參與產學合作,甚至要經營個人品牌,他們的「未來」又是什麼?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台灣視角的解讀,而不是單純的西方理論搬演。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想起了很多台灣社會對大學教育的質疑。我們常常聽到畢業生抱怨學非所用,企業界批評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不符需求,家長們則對高昂的學費和不確定的就業前景感到焦慮。少子化更是讓台灣的大學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許多學校為了招生,不得不降低錄取標準,甚至有些科系面臨停招的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倒了沒?》這個問句,就顯得格外有共鳴。它不是一個遙遠的學術討論,而是切身相關的社會議題。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定義「大學」,他所指的「倒」,又是指哪方面的倒?是學術聲譽的衰退?是教學品質的下滑?還是整個體系的經濟崩潰?書名充滿了戲劇張力,就像在講一個我們都可能參與其中的大型社會實驗。我期待它能引導我們去思考,台灣的高等教育,究竟是走在一條自我革新的道路上,還是正在走向不可逆轉的衰退?這個問題,關乎到我們下一代的未來,也關乎到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评分

「大學倒了沒?」這個標題,真的太直白,但也太真實了。想想我們這幾年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大學生的迷茫,社會對高教的質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學校的裁併,科系的變革,好像都在印證著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這本書名,就像在問我們:「你覺得,我們的大學,還好嗎?」或者更進一步:「它還有未來嗎?」我作為一個在台灣社會中,接觸過不同層面(從學生、家長到旁觀者)的人,對這個問題一直有著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我還是相信大學作為知識傳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的重要機構,其價值不容取代。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地看到,許多大學在現行體制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甚至顯露出疲態。而「教授的未來」,更是直接觸及到大學的核心。如果教授們都對未來感到迷茫,甚至對自己的學術生涯產生懷疑,那麼大學的「根基」就動搖了。這本書名,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倒」,以及他對此提出的解決方案,或者警示。

评分

「教授的未來」這個部分,我特別感興趣。在台灣,傳統上對於教授的尊敬,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掌握的知識和學術地位。但現在,資訊取得管道多元化,知識更新速度飛快,教授的角色似乎正在被挑戰。網路上的開放課程、線上學習平台,提供了另一種學習的途徑。這是否意味著,大學教授的「傳道、授業、解惑」功能,將會被極大地弱化?或者,教授應該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知識的「引導者」、「組織者」或「協作者」?書名中的「倒了沒?」或許也暗示了,一些傳統的學術價值觀,在當代社會正受到質疑,而教授們,也必須重新思考自己在知識生產和傳播鏈中的位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在這樣一個數位時代,教授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他們該如何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變遷的人才?台灣的大學教授,許多人肩負著教學、研究、服務的多重壓力,在「升等」的鋼索上行走,是否還有餘力去思考更長遠的「未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