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休兵,不要闹了!

教改休兵,不要闹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改革
  • 教育反思
  • 教师发展
  • 教育政策
  • 教育观察
  • 教育杂文
  • 社会观察
  • 时事评论
  • 教育
  • 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改到底从哪一年开始的,一般说起来应该是民国83年。当时的四大诉求是:

  (1)落实小班小校
  (2)广设高中大学
  (3)推动教育现代化
  (4)制定教育基本法

  对照如今,我们可以说,四一○教改的四大诉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另外,教改的一大工程是废除联招。另一重大影响乃是将绩优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绩优的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这个明显地表示了政府对于专科学校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教改还提出九年一贯、十二年国教、免试升学、就近入学、适性扬才等口号或变革。

  综观诸多改革,作者对教改做了总结的评论,认为教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抓到目前教育上的问题所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的确有教育差距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作者认为我们要改善我们的教育制度,首要工作是应该要减少目前城乡上的教育差距。

  但是教改从来不碰这一点,教改的全副精力都放在入学的方法上。所以,作者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教改休兵,此期时矣,不要闹了」,我们的教改的确使得家长和孩子愈来愈困扰,补习班愈来愈多,而且看不出来有任何的好处。我们该注意的是,如何提升弱势孩子的程度,所谓弱势也不完全指穷困家庭的孩子,有很多家庭还不错的孩子也有学习上的困难。我们不能放弃他们,总应该想出好的方法来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至于入学的方法,最好不要再改来改去,造成大家的困扰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家同


  民国28年生,台大电机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电机博士。历任静宜大学校长、暨南大学校长。97年退休后,担任清华大学、暨南国际大学、静宜大学的荣誉教授,以及总统府无给职资政。

  研究领域为符号逻辑、演算法设计分析、生物计算、生物资讯等。曾获得许多奖项的肯定,包括国科会连续五届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工科部学术奖,也是美国电机电子学会荣誉会员。

  李教授信仰天主教,在大学求学期间,就常去台北监狱与新店军人监狱当义工,目前仍为新竹德兰中心的义工,教孩子数学与英文。由于他长期关怀弱势团体,文章带有人道主义色彩,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着有《让高墙倒下吧》、《陌生人》、《幕永不落下》、《钟声又再响起》、《一切从基本做起》、《李伯伯最爱的40本书》、《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等畅销书籍。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九年一贯
第二章 九年一贯课程要求孩子们的十大基本能力
第三章 快乐学习?
第四章 建构式数学
第五章 广设大学
第六章 专科学校的没落
第七章 废止大学联招
第八章 十二年国教的基本观念
第九章 免试升学
第十章 特色招生
第十一章 结论
后记

图书序言

代序

教改休兵,此期时矣
  
  教改到底从哪一年开始的,一般说起来应该是民国83年。那一年,我们国家有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台北街头出现四一○教改大游行,口号是相当吸引人的,我写在下面:
  
  (1)为下一代而走
  (2)让我们拥有童年
  
  当时的四大诉求是:  
  (1)落实小班小校
  (2)广设高中大学
  (3)推动教育现代化
  (4)制定教育基本法
  
  我们现在就稍微看一下这些诉求的意义:
  
  (1)落实小班小校
  
   四一○大游行的时候,强调小班小校是我们应该走的方向。好像国家的学校都是大班大校,其实,即使在民国83年,我们的偏乡就有很多的小学和国中是非常小 的,当然现在也一直都是小的。反过来,在城市里,比方说,台北市,很多小学奇大无比,于是我们来比较一下,到底哪一所学校的学生有竞争力,谁都知道,偏乡 地区的小班小校,小到一个班上只有个位数的学生,他们的学生程度仍然比不上台北市那些大班大校里的学生。
  
  从这一个诉求可以看出,当年教改就没有好好地做研究。如果教改人士真的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情,绝对不会认为小班小校是那么重要的。也不是说小班小校一定不好,可是显然小班小校不一定是好的,甚至于我们可以说大班大校也不一定差。
  
  (2)广设高中大学
  
  这个诉求在现在看来,就更加糟糕了。我知道有一所国立高中,它有一年招生的时候,只收到了一位学生。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学校办学不力,而是它地处偏乡,而且那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失得非常严重,所以招收不到学生。
  
  前些日子,我和一位教授通信,他说他最近一定会很忙,因为他要到高中去招揽学生来唸书。很多大学都面临招生不足的现象,这当然与广设大学的政策是有关的。
  
   大学本来就不该设立这么多,因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的高中生绝对不是普通程度都非常高的。教改人士对这件事是一字不提,他们都认为,只要高中生一旦 毕业,就应该可以进入大学,而不知道有相当多高中生对进大学的准备是相当不够的。在过去,他们绝对无法唸大学,现在因为广设大学的原因,他们变成了大学 生。其结果是,他们毕业以后,因为程度不够好而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也不是唯有大学生才能做的工作。这种情形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 多人埋怨政府,认为他们身为大学生,薪水仍然如此之低,乃是我们国家政府办事不力。这都是当年广设大学所造成的。
  
  这还不算严重, 严重的是,我们的少子化问题,使得很多大学面临可能完全无法生存的现象。我们不能责怪这些大学办学不力。民国73年,大学毕业生占同年全国整体人数的百分 比是8.4%,到了民国102年,这个数字是70%。可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国家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有没有增加得那么多。民国73年的大学毕业生约 28,000人,到了民国102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高达23万。从政府劳委会的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制造业或是服务业,对于大学生所需要的人 数,并没有显着增加。这种广设高中、大学的政策,的确造成国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3)推动教育现代化
  
   至于推动教育现代化,我找不到什么文献,可是我找到一些非正式的文件,教育现代化要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国际化。像我这种老头子所接受的是旧 时代的教育,可是如果把我们这一代很多人的表现和现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年轻人相比,我实在看不出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孩子有正面的影响。
  
   说实话,满清末年的知识分子接受旧式的教育,可是我们国家出了两位能够担任国际法庭大法官的法学人士,我们也培育了得诺贝尔奖的人。反过来,我们现在的 学生,很多人搞不清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不同之点在哪里,至于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问题,他们也没有兴趣。科索夫战争结束了以后,我和几位大学生聊天,他们一点 都不知道科索夫战争发生。硬要说我们现代化的教育使我们学生有国际观,我是看不出来。
  
  (4)制定教育基本法
  
  我其实根本不知道国家有这么一个法规,经过我去研究结果,这个法其实是一种宣誓性,并无法律的意义。我们不妨看第二条和第三条:
  
  第二条
  人民为教育权之主体。
   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爱国教育、乡土关怀、资讯知能、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 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为实现前项教育目的,国家、教育 机构、教师、父母应负协助之责任。
  
  第三条
  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则,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现。
  
   第二条写出了教育的目的,这反正是唿唿口号,没有人会反对这个目的。如果照这个目的来看,我们的国民都相当厉害。第三条比较有趣,文中说到教育要有教无 类、因材施教,我认为这一条实在非常有趣。我国的教育真的因材施教吗?我国的小孩在小学毕业以后就进入国中就读,不分智力高低,也不管小学毕业时的程度高 低,用同一教材,同一考试,同一进度。不够聪明的小孩,绝对跟不上老师在课堂里讲的课。所以订了这个法,也没有照这个法来实行。
  
  我们可以说,四一○教改的四大诉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教改的一大工程是废除联招,很多开明人士痛恨联招,认为联招罪大恶极,必除之为一快,其理由大概是洋鬼子没有联招,我们应该学洋鬼子,所以也不可以联 招。但是大家也知道我国国情和外国不同,国人的想法也和洋鬼子的想法不一样,因此先提出一个很奇怪的名词,叫做考招分离。从前联招由大学联合办理,每一年 必定有一所大学负责考题,可是考试的时候,每一所大学几乎都要负责维持考场的秩序。考招分离者,乃是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来负责,考题由他们出。令我不解的 是,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大学教授仍然要负责监考,因此我也看不出考招分离有何伟大之处。
  
  教改的确废止了联招,取而代之的是学力 测验,然后是指定考试。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说,联招已走入历史,看了以后令人热血沸腾,可是你必须知道,不论学力测验以及指定考试,两者都是统一命题的。 学力测验考试以后,学生可以经由申请入学以及繁星计划进入大学,这两个管道是根据学力测验的结果,也是统一办理,统一分发的。指定考试几乎和原来的联招没 有什么分别,当然更加是统一分发的。所以,我们有两种联招,三种分发。除了使家长眼花撩乱、忙做一团以外,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
  
   除此之外,我们要知道有些学校又在甄试的时候会考虑学生有没有技艺,比方说,会不会拉小提琴,会不会画画等等。当然,你的学测成绩也在考虑之列,入学以 后,唯一规定你要做的事乃是选几门当年与入学技艺有关的课,比方说,你是靠小提琴入学的,你就必须修几门音乐课。所以,的确有很多学生是靠音乐方面的修养 进入他所喜欢的大学。可是,就以小提琴来说,有几个穷小孩子有钱买得起小提琴?所以我有的时候觉得这种多元入学真是「多圆」,对弱势小孩是没什么好处的。
  
   教改的另一重大影响乃是将绩优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绩优的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这个明显地表示了政府对于专科学校是可有可无的。照这种政策的 话,仍然残存的专科学校都是不好的学校,好的就不该存在了。最糟糕的是,政府最近又说,以后不好的技术学院将被降格为专科学校,升格也好,降格也好,都表 示他们对于专科学校的态度,他们摆明是不重视专科学校的。可是,谁都知道,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工程师,而没有会动手做的技术人员。教改在这一方面实在是种 下了恶果。

  教改还提出一个口号叫做九年一贯,我实在搞不清楚这九年一贯是怎么一回事。我从来没有觉得我们过去的小学和中学有不一贯的现象,九年一贯以后,我也看不出新办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我注意到教改以后,政府就公布了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如下:
  
  (1)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
  (2)欣赏表现与创新
  (3)生涯规划与终身纲要
  (4)表达、沟通与分享
  (5)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6)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7)规划、组织与实践
  (8)运用科技与资讯
  (9)主动探究与研究
  (10)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我也搞不清楚我们的国中毕业生有没有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如果大多数的国中生都有这些基本能力,那我们国家当然就伟大得不得了。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 教改人士很会唿口号,也很会提出一些伟大的理想。谁也不敢反对这些口号,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都知道这些口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教 改一个伟大的口号叫做快乐学习,这又是没有人敢反对的口号。可是如何使得学生可以快乐?到现在政府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我们要知道,天下没有人在学习的时候 是很快乐的,我们大概只能要求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太痛苦,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要知道,很多的偏乡地区的孩子们根本成天玩耍,程度差得无以复加,这 些孩子的确是在快乐学习,其实这是美其名而已,真相是他们根本快乐得不学习。
  
  提出快乐学习这个口号,显示了教改的一个重大缺点, 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国家教育的真相。真相是我们国家在教育程度上有巨大的差异,可是教改对这个问题一字不提。不提的原因显然是教改人士在台北看天下,他们 看到很多要想进建中的同学,每天埋头苦读,而且是读死书,因此教改的重点就是改进这个现象。这种现象虽然重要,但是很多的学生因为在小学的时候就没有唸好 书,而之后的程度一路之差,这是教改忽略的现象。
  
  教改开始的时候,政府忽然下令要老师教建构式数学,学生不可再背九九乘法表,如 果要算9×7,不可立刻算出63,而是要将7加八次,很多小孩加到一半就错掉了,可怜得不得了。奇怪的是,很少人敢发问,政府有权下这种命令吗?如何教数 学,应该由老师决定。政府倒是有权说,几年级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之下,应该学会整数的乘法。政府也可以来测验学生有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是政府应该无权说 建构式数学是老师唯一可採用的教法。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中小学老师习惯听命于教育部,这种文化使得相当多的中小学老师敢怒而不敢言。如果教育部不肯改这 种傲慢想法,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老师永远听命于教育部,这种事情一定会一直发生的。
  
  教改最轰轰烈烈的,莫过于目前的十二年国教,顾名思义,十二年国教就是国民教育,应该是免学费而且强迫入学的。也就是说,国中毕业生必须升学。但是,十二年国教既没有全部免学费,也没有强迫入学。
  
   我非常同情政府不能做到全部免学费,因为这个费用实在太庞大,可是我认为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的是低收入户免学费。更重要的是,强迫入学。我同意有些孩子在 国中就没有唸好书,唸高中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可是这些当年在国中没有唸好书的孩子,往往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这些孩子国中毕业以后,并无一技之长,教他如 何找工作?而且这种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可能是他一辈子的写照。我们如果看现在社会上的低收入户,有很多几乎都是当年国中以后就辍学的,多数也就一辈子打零 工。所以国中毕业以后不再升学,乃是一件非常不恰当的事,我以为政府会改正这个现象,但是十二年国教并不强迫入学。
  
  很多中辍生由 于工作不好找而被黑道引诱,这当然是最可怕的,如果我们有强迫入学的制度,情况当然会好得多。因为学校发现一个孩子快被边缘化的话,就可以採取保护措施。 在我们国家中,黑道其实不太敢堂而皇之地进入学校的,所以我一直以为政府应该了解这件事,可惜十二年国教没有能够做到强迫入学。
  
   十二年国教最吸引人的口号是免试升学,可是所谓免试升学,乃是所有的学生必须要参加会考。会考是统一考试,而且是统一分发,没有人能够了解为什么这叫免 试。虽然我本人一再问教育部,为什么这叫做免试,教育部从来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大肆宣传民国某年全国80%的学生都是免试升学。对于十 二年国教有所怀疑的人,很多人认为我们反对免试升学,他们根本不知道免试升学还要考试。
  
  我必须在此指出我们国家的国中生,在十二年国教实施以前,是可以免试升学的。这些学生完全依靠他们在国中时的成绩还不错,就可以申请入学,而且不需要参加当时的基本学力测验。所以,过去是有免试的,现在反而没有了,这是什么典故呢?
  
   过去的免试制度有一点像保送,某一所高中会给某一所国中一些保送的名额,当然被保送的学生一定要在国中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好。很多孩子就去尝试这一种免 试,如果被接受了,就不必再参加基测。以去年为例,全国大约有70%的学生是经由免试升学的,而且是真正的免试。以博幼基金会的例子来说,我们去年的毕业 生中,有80%是经由免试进入高中职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比较偏乡的国中唸书,他虽然也许是校内的第一名,他有的时候也不太敢去城 里的明星高中就读,因为他怕自己的程度赶不上。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这些孩子往往很快乐的进入社区高中或者社区高职,用教育部官员所说的话,他们不必和 菁英份子一同玩。以博幼孩子为例,免试升学的孩子都进入社区高中职就读。我自己去年辅导的一个学生,也是有先见之明的进入一所社区高中,其实他从来没有任 何要进明星高中的想法。当然还有一种保送是和技艺有关的。
  
  教育部最近的口号叫做「就近入学」,对于那些免试的学生而言,几乎相当多的学生都是就近入学的。
  
   教育部另外一个口号叫做「适性扬才」,意思是说在十二年国教实施以前,很多学生不能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唸书,这也令我感到非常讶异,因为很多学生根本就是 喜欢唸职业学校,可惜现在很多的专科学校都不见了。我有一个学生,他的基测成绩相当不错,绝对可以进入某一所国立高中,可是他却选择进入了一所高工的机械 科就读,而且以此为荣。所以,过去其实就已经有适性扬才的机制,至于十二年国教所带来的非常复杂的入学方法,究竟有没有达成适性扬才,我是很怀疑的。
  
   所以,我必须要问,为什么政府要废止原来既有的免试升学,而强迫全体学生参加会考?如我前面所说,会考比从前的考试还要难,就以英听而言,就使得偏乡孩 子感到非常沮丧。教育部说,不要强迫弱势孩子拚命和那些菁英份子一起玩,这句话是对的,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好相反,他们的考题比基测难得多,而且这不是 偶发事件,而是教育部的既定政策。试问,孩子如何能够快乐学习?教育部又说,用ABC制度就可以使得学生不会分分计较,可是他们的制度多对一题就变成A, 这一题错了就变成B,一个学生是B中的最高分,可是和B的最低分同学是同一级的。同样情况,一个学生如果多答对一题就可以成为B,和B的最高分同学同一 级。现在变成了C,难道他不懊丧吗?
  
  我最近常常想起过去常常看到的标语,叫做「还我河山」,我除了要问教育部为什么要废止免试以外,我也忍不住要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还我免试」。
  
   会考的考题比过去的学测还要难,而且要考英听,会考的成绩只有三种,A(精熟)、B(基础)、C(待加强)。A是六分,B是四分,C是二分。一共考五 科,所以最高分是三十分,最低分也有十分。也就是说,你一题也不会,也可以拿到十分。可以想像的是,同分者不计其数,所以会考在总分100中,只占三十 分,其他的分数就完全要靠比序了。比序中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志愿序,你的第一志愿是30分,第二志愿就只有29分,以此类推,所以你填错了一个志愿,有可 能全军覆没,你必须要选一个大家都不重视的而又好的学校。问题在于,很多学生都会发现有这种学校,也都会纷纷将这一个学校的志愿填得很高,所以你又完了。
  
   十二年国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想法,那就是要就近入学。当年喊出免试升学的人,都是认为高中职应该和国中一样,同学只要在你家门口找一所高中进去就可以了。 我们很多偏远地区根本没有高中,有很多地区只有高农,教育部凭什么要这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一定要进高农?他们想进台中一中,犯了大错吗?
  
   我曾经和一位教育部的高级官员聊天,他的说法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建中,但是我们的升学制度却使得一大堆的同学要陪着这些少数人玩,所以政府要提出免试 升学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再问他,我们的孩子就没有在陪那些少数菁英学生玩吗?我们仍然有考试,我们的考试比从前还要难,我们的同学一不小心 就落入待加强,我实在看不出来十二年国教当年所提出的说法有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我们的孩子仍然要考会考。
  
  十二年国教的另一口号 叫做适性扬才,好像过去的做法没有适性,这一点我也完全不懂。我们国家有高中和高职,同学可以选高中,也可以选高职,很多同学基测考得不错,可是他要选高 职入学,很多高职的分数也相当之高。所以要说适性扬才,我们国家过去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令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十二年国教来适性扬才?
  
  教政也显示了我们社会的几大问题:
  
  (1)我们认为教育部有权决定很多事的,比方说,教肓部可以一声令下,全国小孩子必须学建构式数学,因此孩子们都不会九九乘法表。数肓部说要废止基测,以免试取代之。甚实,免试也要考试。烦此种种,都令我觉得教育部权力实在太大了。
  
  好的政府,权力应该受到某种制衡的,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我没有看到任何对教育部的制衡力。
  
   (2)教育部对自己的施政太有信心。教改的对象是孩子,是我们的下一代。新的教育制度对他们影响甚大。如果一个药厂推出某种新蔡,这种新蔡必须经过种种 测试,包含动物测验,人体测验等等。这些测验也一定要经过主管机关同意才能进行的。很多新药连动物测验都没有能得到批准。这些措施都在保护人民,使得新药 的风险降到最低>
  
  但是教肓部的新制度,却没有做你任何的实验。以十二年国教为洌,如果先小规模的试办,一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甚至可能发现根本不可行而停办。
  
   民国84年,政府曾经推出一个志愿就学方案,国中生可以免试进入高中。说实话,只要有一些普通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是行不通的,果真这个政策实行了不 久,就告寿终正寝。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个试行的政策,试验的范围极小,参加的人也极少,所以没有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
  
  师大附中有过所谓的实验班,当时政府为人想推出一种新的高中教法,又怕这种想法不可行,因此在师大附中成立了实验班。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不知何故,现在政府不採助这种小规模的试行了。

  (3)如果政府想推出一个新的政策,应该事先经过慎密的讨论和测试,讨论和测试都是为了要找出这个政策的缺点。要找出缺点,可以用两种方法:
  
   (a)请一人专门看这个政策的缺陷,在宗教界,这是经常使用的策略。天主教会在宣布一位圣人以前,会请人专门去看他的历史,看看这位圣人候选人有没有什 么不可告人之事,在英文里,这种事被称为「壁柜里的xx头」。(skeletoninthecloset)。专门找别人缺点的人被称为「魔鬼的见证人」, 因为他是代表魔鬼说话的。这种做法有其必要,因为如此做,可以事先找出政策的缺点。
  
  (b)做模拟。任何电机工程师要推出他的线路,必须通过各种的模拟试验。但是以十二年国教为例,在会考以后,发生了家长要求公佈会考的各组距,教育部慌做一团。如果事先做过模拟,就不会发生要临时开紧意会议商讨的窘态。
  
  十二年国教,大家先想出「就近入学」,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模拟,也可以知道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偏乡根本没有高中,那些孩子如何入学,也有些孩子就想唸高职,但他家乡并没有他想进的高职。只要稍为做一点模拟,就会发现这是绝不可行的。
  
  广设大学也是如此,当时还有联招,从联招的成绩分佈可以看出,很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程度是极有问题的,让他们去唸大学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教育部看过联招的成绩分佈,就知道不能广设大学了。
  
   (4)中小学老师太配合教育部的政策。无论过去的教改,或者现在的十二年国教,中小学老师也许私下并不赞同,但在公开场面,却从不表示反对。教育部常常 举办讲习会,老师们必须去听训,我不懂为何教育部官员有资格讲那些大道理。他们并没有在第一线教书的经验,如何能教训老师们,可是官大学问大,老师们多半 只能默默地听,他们很少挑战教育部的。
  
  举例来说,教育部一再强调所谓的差异化教肓,意思是班上有不同天资,不同程度的学生,你老 师应该将他们都教好,这谈何容易?就以英文为例,有些学生生字认得极少,有些却己能看英文小说,试间,老师如何能教?如果差异化教学行得通,我们应该做一 个实验,由台大电机系领头,一半学生程度奇差,英文教科书看不懂,高中数学不会,台大教授可以将他们教成研究型电机工程师吗?
  
  虽然老师们知道他们做不到,但他们不会反驳那些大官。当年教育部强力推销建构式数学的时候,校长和老师们也都配合的。
  
   最后,我要对教改做一个总结的评论,教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抓到目前教育上的问题所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不是什么坏得不得了的,可是我们国家的确有教育 差距很大的问题。这种差距造成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低收入户,他们大多数在学业成就上是相当落后的,平时靠打零工为生。因为收入低,所以不需缴税,但是又要从 国家那里得到某些补助。低收入户多,绝对对国家的经济有负面的影响。麻烦的是,低收入户的下一代,往往又是学业程度落后者。我相信政府绝对知道在收入上有 城乡差距,在教育上也是有严重的城乡差距。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改善我们的教育制度,首要工作是应该要减少目前城乡上的教育差距。
  
  但是教改从来不碰这一点,教改的全副精力全部放在入学的方法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乡下孩子在很多科目上都远远落后于城里的孩子,也就是因为他们对于这种现象的无知,使他们热衷于入学方法的改变,而不努力地将落后孩子教好。
  
  所以,我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教改休兵,此期时矣,不要闹了」,我们的教改的确使得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愈来愈困扰,补习班愈来愈多,而且看不出来有任何的好处。所有的舆论也极少赞扬教改的,教育部实在是应该好好地检讨,不要再闹了,大家受不了了。
  
  我们该注意的是,如何提升弱势孩子的程度,所谓弱势也不完全指穷困家庭的孩子,有很多家庭还不错的孩子也有学习上的困难。我们不能放弃他们,总应该想出好的方法来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至于入学的方法,最好不要再改来改去,造成大家的困扰了。

后记

   这本书快出版的前夕,教育部又为了十二年国教明年该怎么做,开了会。说实话,我实在搞不清楚到底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反正是相当复杂就是了。为什么我说我 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呢?我记得教育部曾经说过,以后一张志愿卡可以填两种志愿,当时我就非常好奇,有两点使我感到困惑,(1)究竟这个志愿卡是如何设计的? 学生可以将免试的志愿和特招的志愿混在一起填吗?如果如此,处理这种志愿卡的演算法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该如何填志愿?他该将免试的志愿放在前面吗? 举例来说,他要是想进A学校,他该把A校免试填在前面,还是A校特招填在前面呢?没有想到的是,教育部最后的公佈,未来免试会先放榜,特招会后放榜。所 以,我一开始的忧虑都没有了。但是,这种做法会不会引起相当多的空额呢?我都不敢问了。问的话,好像有点表示我的愚笨。

  我又发现一件 是,那就是免试的确是有法律根据的,免试这个名词出现在高级中学教育法里,但是免试没有提到会考,会考是根据教育部的另外一个行政命令提出的,而这个行政 命令,教育部声称是根据高级中学教育法而来。使我感到困扰的是,既然高级中学教育法中没有提到会考,会考如何说是根据此法而来?

  最值 得大家知道的是,成功中学收了一个会考成绩零分的学生,这是因为二免的原因。这一个消息引起了很多大陆网友的注意,也纷纷在问这是怎么一回事。还好,国际 媒体没有报导此事,成功中学是一所菁英份子才能进去的学校,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事。十二年国教的目的隐隐约约的是要打败明星学校,看来他们是成功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年国教有一免、二免以及三免,三免的结果是,很多学生无校可进,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现在发生了。

   我忍不住要告诉大家,一位俄国的数学家Grigory Perelman最近得了数学界最高的荣誉,奖金一百万美元,但他拒绝领奖,当然也拒绝领奖金。这位老兄可想而知是不会做班长的,也不会做风纪股长,更不 会参加任何的社团活动。如果他参加免试升学的考试,在比序上会大幅度的落后。在台湾的很多地方,他进不了他想进的明星学校,只能进一个普通的学校。可是在 俄罗斯,他进的是一个特殊学校。

  所谓特殊的学校,并不是说他有一个特殊的科目可教,而是他的学生非常特殊,可以唸相当难的学问。这位数学家当年就有一位非常杰出的老师教他,否则他绝对不可能有如此好的学术成就。

   我们的教育当局认为特殊学校不能说就是学生特殊,我也搞不清楚他们的特殊学校的定义为何。以建中而言,建中一个典型的明星学校,它的确培养了相当多的杰 出校友。为什么它能够做到这一点,无非是它所收的学生都非常聪明,因此可以学相当艰难的学问。我们国家有一个法,叫做基本教育法,法中明文规定,我们的教 育必须因材施教。十二年国教提倡的是混材施教,要将程度不怎么好的学生也送到建中去,将很多可以进建中的学生,因为比序的原因,而进不去建中。这种做法其 实并没有能够将很多社区高中变好,但是绝对可以将建中的学生程度拉下来。

  过去教改毁掉了我们良好的专科学校,现在大家又要专心一致地 毁掉明星学校。如果我们一定要大家不要有明星学校的迷思,那我们就要等教育部的下一个教改,毁掉明星大学,使得全国大学遍地开花。令人困惑的是,政府一方 面要打倒明星高中,另一方面又要使得我们的明星大学能够进入世界百大之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想没有人知道,因为我相信政府官员也搞不清楚这是怎么一 回事。

  我是非常同情教育部的,部长、次长、处长成天在为了十二年国教开会、协调,在各个部会中,教育部应该是最单纯的,教育部的任务 应该就是将我们全国学生的品质往上提升,不仅聪明的孩子会学得更好,不够聪明的孩子也应该学得不错。可惜教育部在这方面已经完全无力照顾,从早到晚都在研 究如何升学,但是又不肯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只好在枝节上东改西改,其结果是造成了零分也可以进明星高中的情况,已经开学了还有学生没有学校可 进。

  办教育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将聪明的小孩变得更有学问,要让弱势的小孩也有一定的学业程度,不能太差。现在我们的做法是硬要将聪明的 小孩拉下来,可是也没有将弱势的小孩拉上去。前些日子,有一所偏远地区的国中,他们的老师发现十六位新生中,能够从二十个英文单字中唸对十个以上的,只有 六位,这二十个单字无非就是father、mother、student、teacher、boy、girl等等。在听写的时候,会正确地写出十个单字以 上的,只有一位。

  我感到非常伤心,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当局既没有将程度好的小孩变得更加好,也没有使得全国的孩子们都有一定的程度。难道教育当局对我们学生的程度问题没有兴趣,而只对如何升学有浓厚的兴趣?

  12年国教有一个口号,叫做「适性扬才」,但是没有12年国教就无法「适性扬才」吗?许多高工高商原本就热门,并不是因为12年国教才让国中生多出的选择。在培养餐饮人才的学校里,很早就有「南高餐北开平」说法。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