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2012

教育哲学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哲学
  • 哲学
  • 教育
  • 教育理论
  • 2012
  • 学术著作
  • 高等教育
  • 思想文化
  • 学科建设
  • 教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缘起

  在2010年一次偶然机缘下,屏东教育大学简成熙所长初提了一个构想,希望能由台湾大学哲学系在国内举办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哲学研讨会,以聚集国内哲学界与教育哲学界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这个想法立即获得许多学者的回响。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及教育系的支持下,于2012年11月24日和25日,假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馆,举办了「2012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此研讨会同时并获得台湾大学文学院的支持与补助;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亦鼎力支持。

  为顺利筹办此一重大的学术研讨会,台湾大学的苑举正主任、陈文团教授、彭孟尧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的周愚文院长、洪仁进教授、方永泉教授,以及中正大学的李奉儒所长成立了筹备委员会,进行各项筹备事宜,并委由彭孟尧教授负责总执行,以及台湾大学的研究员苏庆辉博士负责执行。研讨会总计有三篇主题演讲,邀请国内知名的资深学者杨深坑教授、陈文团教授、林玉体教授发表他们对于教育哲学的看法。研讨会并以「台湾教育哲学的研究发展与前瞻」为题,举办一场圆桌论坛,由简成熙教授引言。此次研讨会,投稿发表之论文计有学者25篇,研究生5篇,研讨会两天下来,总参与人数多达175人、近三百人次,是国内哲学界与教育哲学界近年来少有的盛大的研讨会。

  在筹办研讨会之时,就已经规划将优秀的论文收录成辑,以提供学者与学子后续研究之用,同时也提供其他领域关心教育的学者和民间人士一个可供参考思索的资源。这本专书就是在这想法下出现的。为维持品质并筹备这本专书的出版,特别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并依据标准学术审查程序,在作者同意下,将每篇论文送交两位专家审查,以作为是否收录之依据。本专书最后收录(含主题演讲以及圆桌论坛)论文共17篇。(有些作者因另有考量,并未交付本编辑委员会送审。)

  本专书之出版要感谢许多人。首先,囿于经费,此次参与论文审查的委员都是义务的,在百忙之中仍然不辞辛劳贡献一己的时间、精力、与学识。他们无私的付出,是本专书能顺利出版的最大功臣。感谢这些老朋友和新朋友。另外必须感谢的是,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提供了经费赞助,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台湾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赖天恆先生负责各项联络与业务,并花了很多时间协助论文之审查、编辑、校对,功不可没。最后,我们也感谢学富出版社于先生及编辑部同仁在本专书之编辑排版上的付出。于先生对于出版学术专书一向不遗余力,即使明知不符市场所需,仍乐意协助学界出版「冷门」的书籍,谨此致谢!

  本专书原本规划于2013年初出版,然由于一些因素直到现在才能付梓,仅向所有作者致歉!也感谢所有作者的耐心与谅解!

编辑委员会  2013年10月7日
周愚文(台湾师范大学)、林逢祺(台湾师范大学)、洪仁进(台湾师范大学)、方永泉(台湾师范大学)、张锽锟(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彭孟尧(台湾大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文团: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林玉体: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兼任教授
  简成熙:国立屏东教育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
  王文方:国立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
  朱启华: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副教授
  但昭伟: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吴昌政: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国文科教师
  吴泽玫:东吴大学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李岗:国立东华大学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学系副教授
  俞懿娴: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苑举正: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永康: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系博士生
  单文经:中国文化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教授
  彭孟尧: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游振鹏:中国文化大学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蔡政宏:东吴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蔡伟鼎:东海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缘起  iii
欧阳序  v
伍序  vii
周序  ix
1.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f Taiwan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陈文团    1
2.    从「德能教吗?」谈教育哲学之研究……………林玉体    25
3.    依赖、自主与互为主体:浅谈哲学、教育哲学的合作…
………………………………………………………简成熙    37
4.    台湾逻辑学的发展与现行教育上的问题…………王文方    65
5.    T. Ziller德育学说之启示…………………………朱启华    83
6.    人权与学生权概念的再澄清──向苏永明教授请益……
………………………………………………………但昭伟    115
7.    生命主体的建构:王阳明童蒙教育观的现代诠释………
………………………………………………………吴昌政    131
8.    审议民主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教育?………………吴泽玫    153
9.    李普曼之儿童哲学教学理念………………李岗、王宜宣    185
10.    人文与虚无主义之间:教育的选择………………俞懿娴    213
11.    数学化科学与数学教育的文化反思………………苑举正    241
12.    杜威的连续原则、弗德的学习悖论与体现理论…徐永康    263
13.    解析四位当代学者对杜威《经验与教育》一书的评论…
………………………………………………………单文经    285
14.    从求真论看教育……………………………………彭孟尧    323
15.    「责任」概念与道德教育:P. Ricoeur观点之衍释………
………………………………………………………游振鹏    353
16.    德性知识论与教育哲学……………………………蔡政宏    371
17.    论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杜威到高达美……
………………………………………………………蔡伟鼎    387

图书序言

欧阳序

  本人有缘参加「2012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深觉荣幸!这真是一场高水准的学术飨宴。非常感谢!

  教育哲学是一门很典雅而复杂的学科,其外延与内涵包罗万象,几乎哲学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可拿来深入探讨其理据。尤其是近年来其「多科际」的整合研究,愈来愈学术化,愈来愈进步,真是可喜的现象。如仅就哲学与教育的科际整合研究而言,我们或许可以说:「无教育的哲学是空;无哲学的教育是盲。」就理论理,两者的健全关系,原该如此;就事论事,却未必然。因为哲学的百家杂说及教育的杂乱无章,人间有可能个别配对其成为「既空且盲」的病态关系,这就更须两者全面批判整合、互相改善其关系。一种健全的教育哲学至少应该「合情理且可实践」(reasonableness and practicability);否则,违情悖理,可能会流为空泛,无补实际。

  一如大家所了解,在教育学领域里,教育哲学向来是较冷门,其着作也相对较艰涩,很难普遍吸引初学者或在职进修教师的学习兴趣。他们常会问:「学教育哲学有什么用?」或直认为教育哲学无补实用。其实没有任何学科全有用或全无用。我们也许可以说,如果教育哲学研究能够聚焦教育相关问题或议题之诠释批判与解决,这可能是较切近人间实用的教育哲学。否则,若过度形而上,玄之又玄;或过度为学术而学术,不食人间烟火,则可能形成专家型教育哲学,曲高和寡,难吸引大众或学校教师的共鸣。当然,这种着作或自有其学术价值,无用乃有大用。不过,我的殷切愿望是:学者专家也可以放下身段,多少要关照生活世界与教育万民!如能斟酌取舍哲学理想与教育实践,执两用中,则或许有更大的效用。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主事研讨会的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及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等学术界的好朋友,他们热心奉献,出钱出力,让研讨会办得非常成功。会中宣读论文三十多篇,与会哲学界及教育学界等学者朋友,济济一堂,深入对话,以文会友,共同开拓教育哲学论述的新境界,真是可喜可贺!综观其论题遍及古今中外哲学与教育内涵或人物,论述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国内外纵比、横比、纵横比,大致能入能出。假以时日,继续研究,其内涵应会更充实。

  此次,因人缘、地缘、与道缘之亲近,台大与台师大相关学系才能通力合作。这种学术研究场面,非常美、非常有创意、非常学术化。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其《教育论》中曾说:「教育即艺术。」(Education is an art)他大力提倡教育研究要学术化、要有创意、要有美感,不能再人云亦云,甚至同流合污。大概他所企望的,就是这种教育学专业化的场面吧!我也深盼全国哲学界与教育学界协同研究教育哲学的道缘,能绳绳继继,续缘又造缘,扩大教育哲学研究的影响力!让我在此奉献教师同道一句话:「I teach, therefore I am.」

  让我们共勉之,谨以为序。

欧阳教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名誉教授
2013.5.12

伍序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术领域中一门规范性的科目;举凡教育根本的假定、概念与原理,以及教育的意义、价值与本质,固有赖对教育哲学的探讨与解释,而教育上理论的、实施的困难与矛盾,尤须有教育哲学为之指引并解决。

  以此,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设施与发展而言,建立并拥有其本国的教育哲学,实为最根本的需求,并且是当务之急的工作与任务。否则,其国家的教育宗旨与目的、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训导方法,也因缺乏教育哲学的引导、批判与评价,以致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的抄袭,不当模仿,结果导致改革频仍、成效不彰。我国近百余年来的教育设施与发展,便是犯了这个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的毛病。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顾名思义,应负有协力发展并建立本国自有的教育哲学之重责大任。因之,乃于去(民国一○一)年11月24至25日,联合举办「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共策进行;会中曾广泛就教育哲学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深入讨论并交换意见。就中台大哲学系教授陈文团教授的「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f Taiwan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主题讲演,曾对过去三十年台湾的教育哲学深切反省,甚以未能建立我国自有的正确且健全的教育哲学为憾。由此引起我于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参加台大哲学系「哲学家的教育理想」研讨会的往事回忆,会中个人不揣谫陋,以「儒家的教育理想:人本教育」为题,发表论文〈内容详参拙着「中国教育史论丛」台北市,师大书苑,民国八十五年六月。页一○三~一二四〉,承评论人刘福增教授谬赏,认职可以扩大篇幅成为专书,似颇赞同以儒家的人本教育理想为我国教育哲学之意。惜以俗务所羁,迄无暇执笔;怠忽职责,愧赩无既。

  推近年属笔为文,多所措意于我国的「学术独立」此一议题;民国一百年一月廿八~廿九日,有幸参加「中华民国发展史」论文研讨会,讨论周愚文教授「民国百年教育发展史」的专文,曾有感而发对于我国的「学术独立」此一议题,略抒浅见。指出当前两岸三地均遭美国的学术霸凌,所有的学术研究,均受美国SCI及SSCI的宰制,非以英文在美国SCI或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便不具有学术的价值;认为我国的学术界对此应有所警惕并觉醒,以追求且达成我国的「学术独立」为未来学术发展的理想目标。而此在教育学术领域,则应自建立我国自有的教育哲学始。

  此次台大哲学系与台师大教育系联合举办「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可说已为建立我国自己的教育哲学踏出了第一步,甚盼两校同人继续努力,为建立我国的教育哲学暨达成我国的学术独立,作出贡献。是为序。

伍振鷟
中华民国一○二年五月
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

周序

  西方在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许多哲人先后提出了自己对教育的观念、想法、主张或者说是「论述」(discourses);而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会提出一些想法,或是从经验中归纳出一些原理原则,作为后续工作的凭借。换言之,从一开始,教育与哲学恐怕就分不开。十九世纪以后教育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学门,二十世纪更进一部分化为各子学门,其中包括了教育哲学。

  比较特殊的是,教育哲学学门的学术位置,一方面要考虑与整个教育学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与哲学的关系。从前者言,过去一世纪的发展,教育学的属性,是逐渐从哲学与历史取向,走向科学化,或者说经验化、工具理性化,已至它的地位与价值受到实证取向子学门的挑战,有部分子学门以其具科学性而自傲,并质疑教育哲学的价值与必要性,更认为教育哲学既欠客观性又不具实用价值。曾闻有某校教育研究所的口试委员问应征人员时说,牛顿做研究时也不会去想到哲史理论。遇到此种具强烈学科偏见与视野侷限的学者,只能说夏虫不能喻冰。一般而言,英美学界将教育哲学与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及教育心理学等四科,共同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而其他子学门及实务应建基于此之上。

  至于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两者间究竟应是母子学门间的关系,或是纯理论与实际应用间的关系?还是有其他新关系?早期的教育哲学着作,多半会先谈哲学的意义,之后再引伸到教育领域,分别探讨心灵、人性、知识、道德等学说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当1960年代英国教育分析哲学兴起后,有关着作直接处理教育的相关议题或概念,相对纯哲学色彩日淡。虽然教育哲学有日渐趋独立的倾向,开始成立专业学会、出版专门期刊,但是与哲学间还是应该维持密切的关系。依后现代的观点可以这样说,所有学门间的高墙与界线都是人为的,都带有主观及权力的色彩,在一个「去中心」或多元价值的新世纪,跨域合作既已成为一种趋势,更何况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长久以来即十分密切。

  二十多年前台大哲学系首度举办教育哲学研讨会,去年十一月再次以「教育哲学」为主题办理研讨会,本学院也共襄盛举,广邀国内哲学界与教育哲学界师生与会,提供前辈与新秀分享对话的机会,这在学术发展史上值得一书。会后决定将部分论文审查后集结成册,由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赞助出版,以飨学界更是功德一件。未来将可以选定一些重大的教育议题,再广邀哲学界及教育哲学界的同道,从哲学角度提供不一样的看法,以拓展外界对教育事务理解的视野与深度。

周愚文 谨识
于台湾师大教育学院
2013.4.25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