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序 本人有缘参加「2012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深觉荣幸!这真是一场高水准的学术飨宴。非常感谢!
教育哲学是一门很典雅而复杂的学科,其外延与内涵包罗万象,几乎哲学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可拿来深入探讨其理据。尤其是近年来其「多科际」的整合研究,愈来愈学术化,愈来愈进步,真是可喜的现象。如仅就哲学与教育的科际整合研究而言,我们或许可以说:「无教育的哲学是空;无哲学的教育是盲。」就理论理,两者的健全关系,原该如此;就事论事,却未必然。因为哲学的百家杂说及教育的杂乱无章,人间有可能个别配对其成为「既空且盲」的病态关系,这就更须两者全面批判整合、互相改善其关系。一种健全的教育哲学至少应该「合情理且可实践」(reasonableness and practicability);否则,违情悖理,可能会流为空泛,无补实际。
一如大家所了解,在教育学领域里,教育哲学向来是较冷门,其着作也相对较艰涩,很难普遍吸引初学者或在职进修教师的学习兴趣。他们常会问:「学教育哲学有什么用?」或直认为教育哲学无补实用。其实没有任何学科全有用或全无用。我们也许可以说,如果教育哲学研究能够聚焦教育相关问题或议题之诠释批判与解决,这可能是较切近人间实用的教育哲学。否则,若过度形而上,玄之又玄;或过度为学术而学术,不食人间烟火,则可能形成专家型教育哲学,曲高和寡,难吸引大众或学校教师的共鸣。当然,这种着作或自有其学术价值,无用乃有大用。不过,我的殷切愿望是:学者专家也可以放下身段,多少要关照生活世界与教育万民!如能斟酌取舍哲学理想与教育实践,执两用中,则或许有更大的效用。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主事研讨会的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及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等学术界的好朋友,他们热心奉献,出钱出力,让研讨会办得非常成功。会中宣读论文三十多篇,与会哲学界及教育学界等学者朋友,济济一堂,深入对话,以文会友,共同开拓教育哲学论述的新境界,真是可喜可贺!综观其论题遍及古今中外哲学与教育内涵或人物,论述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国内外纵比、横比、纵横比,大致能入能出。假以时日,继续研究,其内涵应会更充实。
此次,因人缘、地缘、与道缘之亲近,台大与台师大相关学系才能通力合作。这种学术研究场面,非常美、非常有创意、非常学术化。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其《教育论》中曾说:「教育即艺术。」(Education is an art)他大力提倡教育研究要学术化、要有创意、要有美感,不能再人云亦云,甚至同流合污。大概他所企望的,就是这种教育学专业化的场面吧!我也深盼全国哲学界与教育学界协同研究教育哲学的道缘,能绳绳继继,续缘又造缘,扩大教育哲学研究的影响力!让我在此奉献教师同道一句话:「I teach, therefore I am.」
让我们共勉之,谨以为序。
欧阳教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名誉教授
2013.5.12
伍序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术领域中一门规范性的科目;举凡教育根本的假定、概念与原理,以及教育的意义、价值与本质,固有赖对教育哲学的探讨与解释,而教育上理论的、实施的困难与矛盾,尤须有教育哲学为之指引并解决。
以此,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设施与发展而言,建立并拥有其本国的教育哲学,实为最根本的需求,并且是当务之急的工作与任务。否则,其国家的教育宗旨与目的、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训导方法,也因缺乏教育哲学的引导、批判与评价,以致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的抄袭,不当模仿,结果导致改革频仍、成效不彰。我国近百余年来的教育设施与发展,便是犯了这个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的毛病。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顾名思义,应负有协力发展并建立本国自有的教育哲学之重责大任。因之,乃于去(民国一○一)年11月24至25日,联合举办「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共策进行;会中曾广泛就教育哲学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深入讨论并交换意见。就中台大哲学系教授陈文团教授的「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f Taiwan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主题讲演,曾对过去三十年台湾的教育哲学深切反省,甚以未能建立我国自有的正确且健全的教育哲学为憾。由此引起我于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参加台大哲学系「哲学家的教育理想」研讨会的往事回忆,会中个人不揣谫陋,以「儒家的教育理想:人本教育」为题,发表论文〈内容详参拙着「中国教育史论丛」台北市,师大书苑,民国八十五年六月。页一○三~一二四〉,承评论人刘福增教授谬赏,认职可以扩大篇幅成为专书,似颇赞同以儒家的人本教育理想为我国教育哲学之意。惜以俗务所羁,迄无暇执笔;怠忽职责,愧赩无既。
推近年属笔为文,多所措意于我国的「学术独立」此一议题;民国一百年一月廿八~廿九日,有幸参加「中华民国发展史」论文研讨会,讨论周愚文教授「民国百年教育发展史」的专文,曾有感而发对于我国的「学术独立」此一议题,略抒浅见。指出当前两岸三地均遭美国的学术霸凌,所有的学术研究,均受美国SCI及SSCI的宰制,非以英文在美国SCI或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便不具有学术的价值;认为我国的学术界对此应有所警惕并觉醒,以追求且达成我国的「学术独立」为未来学术发展的理想目标。而此在教育学术领域,则应自建立我国自有的教育哲学始。
此次台大哲学系与台师大教育系联合举办「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可说已为建立我国自己的教育哲学踏出了第一步,甚盼两校同人继续努力,为建立我国的教育哲学暨达成我国的学术独立,作出贡献。是为序。
伍振鷟
中华民国一○二年五月
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
周序 西方在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许多哲人先后提出了自己对教育的观念、想法、主张或者说是「论述」(discourses);而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会提出一些想法,或是从经验中归纳出一些原理原则,作为后续工作的凭借。换言之,从一开始,教育与哲学恐怕就分不开。十九世纪以后教育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学门,二十世纪更进一部分化为各子学门,其中包括了教育哲学。
比较特殊的是,教育哲学学门的学术位置,一方面要考虑与整个教育学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与哲学的关系。从前者言,过去一世纪的发展,教育学的属性,是逐渐从哲学与历史取向,走向科学化,或者说经验化、工具理性化,已至它的地位与价值受到实证取向子学门的挑战,有部分子学门以其具科学性而自傲,并质疑教育哲学的价值与必要性,更认为教育哲学既欠客观性又不具实用价值。曾闻有某校教育研究所的口试委员问应征人员时说,牛顿做研究时也不会去想到哲史理论。遇到此种具强烈学科偏见与视野侷限的学者,只能说夏虫不能喻冰。一般而言,英美学界将教育哲学与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及教育心理学等四科,共同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而其他子学门及实务应建基于此之上。
至于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两者间究竟应是母子学门间的关系,或是纯理论与实际应用间的关系?还是有其他新关系?早期的教育哲学着作,多半会先谈哲学的意义,之后再引伸到教育领域,分别探讨心灵、人性、知识、道德等学说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当1960年代英国教育分析哲学兴起后,有关着作直接处理教育的相关议题或概念,相对纯哲学色彩日淡。虽然教育哲学有日渐趋独立的倾向,开始成立专业学会、出版专门期刊,但是与哲学间还是应该维持密切的关系。依后现代的观点可以这样说,所有学门间的高墙与界线都是人为的,都带有主观及权力的色彩,在一个「去中心」或多元价值的新世纪,跨域合作既已成为一种趋势,更何况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长久以来即十分密切。
二十多年前台大哲学系首度举办教育哲学研讨会,去年十一月再次以「教育哲学」为主题办理研讨会,本学院也共襄盛举,广邀国内哲学界与教育哲学界师生与会,提供前辈与新秀分享对话的机会,这在学术发展史上值得一书。会后决定将部分论文审查后集结成册,由财团法人台北市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赞助出版,以飨学界更是功德一件。未来将可以选定一些重大的教育议题,再广邀哲学界及教育哲学界的同道,从哲学角度提供不一样的看法,以拓展外界对教育事务理解的视野与深度。
周愚文 谨识
于台湾师大教育学院
201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