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毕业变失业: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你更需具备学界和业界的生存力

别让毕业变失业: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你更需具备学界和业界的生存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J. Feibelman
图书标签:
  • 博士求职
  • 职业发展
  • 学术转型
  • 就业指导
  • 技能提升
  • 行业洞察
  • 职业规划
  • 博士生涯
  • 学术界
  • 产业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假使你还没有遇到愿意告诉你生存法则的导师,或者过于天真,误以为只要读完研究所,然后从事博士后研究便能在科学界生存,你就非看这本书不可。我要让你知道,自己还欠缺什么才能立足于科学界。我也要让你做好准备,免得日后遭遇困难时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总之,我要你发挥聪明才智,得到梦寐以求的职位,或者让一路提携你的人为你感到骄傲。」

  ★翟若适(名科学家、口服避孕药发明人)盛赞:
  「我耗费四十多年才累积的宝贵经验,读者只要阅读本书就能一网打尽。」

  ★本书能让你在学术界与业界左右逢源

  大学、硕士、博士生,必备求生手册!
  ✔如何不负亲人的期待?如何在研究领域立足?如何应付机构内的人事倾轧?
  ✔如何挑选研究题目?如何挑选博士后研究指导教授?如何挑选你的生涯之路?
  ✔如何让论文写得引人入胜?如何让人知道你的研究成果?如何让计画书获得经费?
  ✔要在学术界、业界,还是政府实验室任职?面试应对有窍门!讨价还价看筹码!
  ✔求生守则:确定襟翼已经放下,才能让飞机起飞!

  撰写博士论文虽然是研究生学习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值得庆贺,同时却也只是学术生涯的一个开端。如何经由自我推荐,找到适合的工作;如何持续研究发展,以站稳学术位置,对于学术人生至关重要,但是学校通常不教这些事情。终身研究职位难觅,研究所又没教学生职场生存法则,良好的指导教授更是凤毛麟角。

  科学家彼得‧费贝尔曼苦心孤诣撰写本书,让读者能按图索骥、循序渐进去追求长远的生涯目标。告诉读者如何挑选论文或博士后研究指导教授、如何在学术界、政府实验室与业界释出的职缺中挑选最棒的职位。他还会告诉你如何准备面试以及拟订研究计画。参考本书之后,还能提升演讲技巧、写出吸引人的期刊论文,甚至在撰写计画构想书时更为得心应手。

 新科或即将从研究所毕业的菜鸟博士可以从本书汲取许多宝贵意见,打算在学术界立足的研究员更是非读不可。

名家推荐

  ★专业推荐:
  毕恆达(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黄贞祥(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郑国威(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颜圣纮(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本书是由资深物理学家彼得‧费贝尔曼根据其大半生学术工作经验浓缩撰写而成,传授学术后进求职、学习、沟通、工作的诀窍。读者不必样样经过试误过程,而得以从作者的经验与智慧中受益。──毕恆达,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当我在念博士班时,本书相当畅销,很多教授推荐。《别让毕业变失业》可以视作《研究所这条路》的续集,因为后者指导你如何在研究所时期生存和成功,前者则讨论拿到了研究所学位还要怎么办。──黄贞祥,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不少人带着对学位、学术界与产业的幻想与迷思而报考博士班,最后高不成低不就,又拉不下脸降贵纡尊,因此骑虎难下。本书提示了所有要念博士班的几件事:除了一纸文凭外,你还需要具备什么才能取得就业的门槛与生存的本领。──颜圣纮,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做研究要有研究方法,当一个研究者,也需要教战守则,本书作者谆谆教诲,但绝非老生常谈。──郑国威,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本书扎实不花俏,作者分享自身经验与业界故事,告诉读者关键的生存法则。莘莘学子熟读本书之后,必能以他人错误为借镜来改正缺失,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掌握契机、迎向光明未来。──吴炜声,美国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中英口笔译组硕士

  我耗费四十多年才累积的宝贵经验,读者只要阅读本书就能一网打尽。──翟若适(Carl Djerassi),口服避孕药发明人

  本书内容详实、语带急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真希望当年踏入职场时便能读到这么棒的书。──Michael Weber,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职涯发展中心」主任

  本书令我爱不释手。作者文笔轻松幽默,而建议字字中肯、切实扼要。──Steven H. Strogatz,康乃尔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费贝尔曼(Peter J. Feibelman)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曾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萨克莱核研究中心与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过三年。

  本书出版时洛阳纸贵,备受教授们推荐,不只博士生人手一册,也是大学生、硕士生在升学研究的道路上,或就业谋生的前途思索上,必备的指南。

译者简介

吴炜声


  美国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中英口笔译组硕士。现为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兼任讲师及自由译者。

  致力于英语教学与中英翻译研究,2009年起建立「天地无用」英语学习部落格(english.ecominfozone.net/),将个人多年的学习英语心得逐一分享给广大网友参考,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华人改变教条式或填鸭式的英语学习法,以正确的方式逐步迈进多彩多姿的英语殿堂。

  译有《你唯一需要的文法书》、《I me傻傻分不清》、《研究所这条路》(以上由所以文化公司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你可以不必再经过试误过程    毕恆达
推荐序:拿了博士学位,接下来呢?    黄贞祥
自 序:生存或毁灭,你要好好选择

第一章 你是否也身陷窘境?
年轻的科学家为何会把生活搞得一团乱,或压根无法在科研领域立足?本章告诉你几个故事。

科学家要做什么:厚植技术还是发掘问题?
【故事一】笨蛋!关键在时机
【故事二】小心!眼高手低的下场
【故事三】转换跑道的博士技术员
【故事四】如何应付机构的人事倾轧?祝好运
【故事五】想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别傻了  
寻找导师

第二章 少走冤枉路──这是我能给你的东西
前辈科学家入行时的情势迥异于今,他们能否继续指导后辈呢?

第三章 重要抉择──论文指导教授与博士后研究职缺
该选择年轻或资深指导教授?该加入小型研究团队或产量丰硕的血汗工厂?这里要告诉你博士后研究员如何考虑自己的利益。

挑选名家当指导教授:但别以为聪明才智可以复制
如何选择博士后研究职缺?

第四章 发表演讲──4技巧5重点
让雇主乐于聘用你,也让他们容易吸收讲稿内容。功成名就在此一举。

科学家就是要出风头
【技巧一】开场白,为演讲定调
【技巧二】台风很重要
【技巧三】别考验听众耐性
【技巧四】千万别弄些没用的花招
5大重点,切记!

第五章 撰写期刊论文──不发表论文,就卷铺盖走路
何时与如何撰写期刊论文?扣人心弦、深思熟虑与内容精辟的论文能通过时间的淬炼,化身为永久宣传你个人才华的广告。

掌握时机:克服畏惧与懦弱
如何撰写吸引人的论文?
写论文三法:简洁、简洁、简洁
啊哈!审稿人

第六章 取得终身职──改善财务,维系婚姻
究竟要在学术界、业界,还是政府实验室任职?本章帮你分析利弊得失。

在学术界发展的优缺点
到业界或政府研究机构任职
薪资呢?想想……

第七章 求职面试──知道对方的期待,便能轻松应付
许多应征者铩羽而归,完全是因为不清楚面试官的需求,以及不知道哪些举动会让面试官不安。

成熟点罢,博士!
要学着站在雇主的角度
面试前务必反覆演练
被录用后该如何回应?

第八章 取得研究经费──事关重大,必须尽快
好的计画构想书该包含什么?何时与如何撰写计画构想书?

如何撰写计画构想书?

第九章 拟订研究计画──决定你能否在学界生存
要成功就必须冷静分析自身能力。不能老想从事有趣的研究,而要拟订能确实完成的计画。

掌握时机乃是关键所在
即时发佈成果与提升研究品质:孰轻孰重?
技术导向vs.问题导向
策略思考
建立名声
热门领域风险高

第十章 求生清单──切记!切记!起飞在望
确定襟翼已经放下,才能让飞机起飞。

后记:本书要你多思考一下前途

图书序言

自序

生存或毁灭,你要好好选择

  
  告诉各位,我差点无法在科学界立足。我当年博士毕业时技术超强,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在科学界求生存。我绝非特殊案例,因为研究所没有教学生生存法则。许多教授坚信,「好」学生能自谋出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能自求多福。教授抱持这种看法,便可堂而皇之忽略学生,偶尔甚至偷懒怠惰,减轻自己的负担。他们「善意忽略学生」,或许有点达尔文「物竞天择」的味道;然而,教授若不告诉学生生存技巧,只会害他们浪费天赋与时间,甚至埋没一生。
  
  研究所不会告诉学生如何在科学界求生存,所以年轻科学家必须跟随一位能带领他的导师。有些人在校时便有幸能遇到这样的导师,有些人则必须等到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或助理教授之后才能找到。没有导师的年轻学者难以在科学界生存。能生存下来的,必定精明慧黠,过于天真或怀抱理想的人只有死路一条。要不然,能生存的就剩下那些专攻自然科学且聪明绝顶的年轻学者。
  
  我以前差点想告诉父母,他们的宝贝儿子花了八年攻读博士,接着又从事四年的博士后研究,到头来却无法在物理界谋得全职工作(哪怕是打零工也好)。从那时起,我的脑海便萦绕着前述的科学界现况,而我也忘不了那段时期所经历的痛苦。你可知道,我智商极高,曾经跳级就读,十六岁便从纽约着名的布朗士科学高中(TheBronxHighSchoolofScience)毕业,二十岁又以最优异成绩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结果如何?我在二十八岁便陷入困境,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科学家该如何挑选研究题目?如何准备与发表演讲?如何说服大学、国家或业界实验室(长期)聘用自己?我以前根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一直到第二个博士后研究的聘用期只剩一半时我才顿悟。我很幸运,当时能与一位年轻教授携手合作几个月,他教我如何在科学界立足。这段「师徒」关系虽然短暂,却让我学到研究所没有教授的生存技巧。我要是不知道这些窍门,研习物理学的多年心血可能早已付诸东流。
  
  假使你还没有遇到愿意告诉你生存法则的导师,或者过于天真,误以为只要读完研究所,然后从事博士后研究便能在科学界生存,你就非看这本书不可。我要让你知道,自己还需要什么才能立足于科学界。我也要让你做好准备,免得日后遭遇困难时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总之,我要你发挥聪明才智,得到梦寐以求的职位,或者让一路提携你的人以你为傲。
  
  第一章会举几个简短案例,让你明确知道该如何规划早期生涯。希望你读完之后,至少能体会拥有一位导师为何如此重要。
  
  你可能会认为,资深学者进入职场时科学界正逢盛世,前景一片美好,而且当年的技术与现今的科技相比,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他们如何能告诉你有用的建议呢?第二章会详细说明这点。
  
  后续章节会依照一般学者的生涯轨迹来安排。你可以随时跳读,略过无关紧要的章节。第三章会告诉你如何挑选论文题目与博士后研究指导教授。我以前会依照以下两项准则来挑选论文指导教授:谁是系上声名最显赫的教授?哪位教授的学生能够最早毕业?然而,採用这种标准明智吗?或者这根本是错误的开端?第四章会告诉你如何发表演讲。无论你的见解如何精妙,别人对你的研究若兴趣缺缺,一切都是枉然。别人若不理会你的成果,论点再精辟都没用。当然,有些诺贝尔奖得主拙口笨舌,讲题又艰涩难懂,放映的投影片更是杂乱无章,好像是他们在遭遇乱流的飞机上仓促完成的克难品。不过,话说回来,你没得诺贝尔奖之前若随便准备演讲,铁定会被人嗤之以鼻。第四章不仅会告诉你如何准备令人耳目一新的投影片,还会分享许多重要诀窍,让你的演讲精采绝伦、触动人心。
  
  第五章会告诉你如何撰写期刊论文。你只要持续发表论文,便能打响知名度。换句话说,你不仅要靠老板来宣传或推荐你,更要不断发表论文,让别人能透过网路看到你的研究成果,借此累积声望。因此,要「发表论文」来保住饭碗,还要练好文笔,撰写期刊论文时,字字句句方能令人信服。
  
  第六章会告诉你如何选择生涯道路。这章主要讨论在学术界以及政府和业界实验室任职的优缺点。选择生涯道路的关键在于:做出重要抉择时务必深思熟虑,一切都要合理明智,不要一派天真或满脑幻想。第七章会讨论求职面试时如何应对得体。除了注意服装礼仪,以及与人握手时要沉稳有力,更要事前做好功课,说服潜在老板,使他知道你已规划好研究方向,这才是关键所在。要探听未来同事的背景,然后提出研究构想,日后方能在科学界一帆风顺,这种做法不算是欺瞒舞弊。第七章还会告诉你跟雇主商谈薪资时要掌握的关键点。要在掌握最多筹码时与老板讨价还价,才能满足真正的需求,日后工作时才能胜任愉快。
  
  第八章会讨论如何取得研究经费,许多科学家为此伤透脑筋。以前唯有待在学术界才要绞尽脑汁去申请经费,如今连在政府或业界实验室任职的科学家都得申请经费。要练习撰写计画构想书,这是在科学界讨生活的必备能力。也要洞察机先、综观全局,如此才能获得经济资助、才能跃升为一流的研究学者。因此,要能明确分辨什么是不切实际的「空中阁楼」,什么又是能够完成的承诺。
  
  挑选研究题材最令科学家伤脑筋。你刚起步时更会难以抉择,容易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有鑑于此,第九章会分享几点心得,告诉你该如何拟订研究计画。一头栽进热门的研究领域绝非好事,从事在短暂聘用期内无法完成的计画也非明智之举。这章的重点在于,要拟订既能让你保住饭碗、又能让你提出研究成果的计画,而一切的关键都在于「策略思考」。
  
  我在撰写本书时,全球的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科研经费逐步缩减。资源稀少,竞争自然激烈,这种僧多粥少的常识无须赘言。若想谋得全职的科研职位,或者争取经费来进行重要计画,做任何决定前都得反覆推敲、再三斟酌。希望这本「口袋导师」能让你随时思考如何方能功成名就。
  
  〈你可以不必再经过试误过程〉毕恆达(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撰写博士论文虽然是研究生学习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值得庆贺,同时却也只是学术生涯的一个开端。如何经由自我推荐,找到适合的工作;如何持续研究发展,以站稳学术位置,对于学术人生至关重要,但是学校通常不教这些事情。本书是由资深物理学家彼得.费贝尔曼根据其大半生学术工作经验浓缩撰写而成的小册子,传授学术后进求职、学习、沟通、工作的诀窍。读者不必样样经过试误过程,而得以从作者的经验与智慧中受益。
  
  尽管免不了有学术领域与国情文化的差异(本书比较针对理工学科),阅读这本书不时有所收获。举例来说,学术工作者,无论求职、参加研讨会、与其他研究机构交流,都需要演讲。作者就建议演讲的开场千万别说:「我想解释光被悬浮微粒散射后引发的有趣波长相依性」,而要说:「很多大人都想向小孩解释,为何天空是蓝色的」。并且建议演讲之前务必事先演练一遍。这让我想起,在学术研讨会经常遇见演讲者使用的投影片文字太小看不清楚,照着读但是听众早已把文字扫描完毕。十五分钟时限的口头报告,前十分钟都在讲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等到终于进入研究发现的正题,主席却已经举牌提醒时间快到了。此外,作者也讨论实验技术与理论发问之间的辩证、要选资深知名还是年轻有为的学术研究者担任指导教授、论文要在研究过程中陆续发表还是等做完再发表一篇大论文等,读者不一定要同意作者的建议,但是他的经验与观察很值得读者据以深思。
  
  人生总是希望往上爬,从找工作、申请研究计画经费、获得终身职,到累积研究成果受人敬重。但是在升迁的过程中,我认为真正关键的是,自己对工作是否存有热情,是否可以借由自己的研究促进社会的改变与公义。否则像最近发生的《震动与控制期刊》大规模撤稿事件,研究者发挥小聪明,机关算尽,即使曾经获奖让同侪称羡,最后却马脚露出,人生瞬间一败涂地,也严重违反了学术研究的本意。
  
  《别让毕业变失业》这本书并不是学术工作者用来当作依样画葫芦的食谱,而是人生旅途上作为各种判断基础的资料库。如今台湾的学术界面临了后段大学退场机制的问题,以及独尊SCI等量化统计带来的乱象,期待有更多学者可以针对台湾的本土特性撰写类似经验传承的小书。
  
  〈拿了博士学位,接下来呢?〉黄贞祥(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别让毕业变失业》可以视作《研究所这条路》的续集,因为后者指导你如何在研究所时期生存和成功,前者则讨论拿到了研究所学位还要怎么办。
  
  当我在念博士班时,本书相当畅销,很多教授推荐。在美国,博士班毕业的生存条件,可能比台湾更严苛,因为美国毕竟汇集了全世界的菁英,可是学术界里的工作又少之又少,一个教授职位往往有上百人试图来应征,经过一关又一关的淘汰,只会剩三至五位候选人能够到校演讲和面谈,经过了两三天的车轮战,往往能胜出的,已经不仅是有极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也要能言善道,除了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之外,可能连人缘也要不错!有些顶尖大学,甚至还需要第二回合的面谈,出动系上诺贝尔奖等级教授,详谈未来的研究计画,待大家都没有疑虑了,才会起聘。
  
  既然一个教授职位会有上百人来投履历,当然大部分的博士都无法在学术界继续工作,可是博士班生涯的训练又以学术工作为主,于是使得许许多多博士比起大学生更无法学以致用,面对到更严峻的挑战,甚至挫折。很多大学可能会提供大学生和硕士生职业生涯的协助和辅导,可是对博士生反而几乎不理不睬,或许是以为博士生应该比大学生和硕士生更能够独立求生,或者大学其实也搞不清楚该如何提供协助与辅导。在这种状况下,唯一的解方,就是自己的前途自己拚!
  
  博士毕业后,不少领域还需要经历「博士后研究」(Postdoctoralresearch)的阶段,这个简称为Postdoc的工作和身分,谐音就是「搏屎塔」,差不多也能形容「搏屎塔」们的处境。虽然有了博士学位,可是却还在受训期间,需要在实验室主持人的实验室里进行独立研究,或者协助实验室主持人进行大型研究工作。
  
  在学术界,不发表就等死,可是顶尖的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却发现,原来全世界的科学家,只有百分之一能够平均每年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这是令人感到惊讶的,因为台湾所有大学,无论是一般大学还是科技大学的教授,升等和申请研究计画,就是要拚命发表SCI论文。在强大的压力及对发表论文的强力需求下,最近就爆发了陈震远论文审查造假丑闻,强力冲击台湾学术界的国际形象。
  
  然而,学术论文毕竟是学者沟通的主要工具,因此也不能因噎废食,只是各领域状况不同,还有大学院校的多元发展之需求也各异,是否能用同一套标准在所有教授的聘用、考绩和升等上,是值得思考的。不过,这大议题也不是我这个小「搏屎塔」能谈的。最近在学术期刊CurrentBiology有篇有趣的文章〈Publicationmetricsandsuccessontheacademicjobmarket〉,是西班牙学者透过「大数据」(BigData)的研究,发展出一个能够从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期刊,以及被引用次数等数据,来预测该学者能够成为实验室主持人(PrincipalInvestigator,简称PI)的机率大概有多高!使用方法很简单,只要到他们的网站(http://www.pipredictor.com/),输入美国国家生物资讯中心的论文资料库PubMed的论文编号(PubMedIDs,简称PMID),就能做出预测!虽然仅限于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和医学等PubMed收录的学门,但或许也够舒缓不少求职者的焦虑吧?或者让自己早点另寻出入?
  
  回到前述的问题,大部分博士,可能都不是在学术界工作的,虽然这看来比较「正统」。就算在学术界工作,也不是只要能够发表优异的论文,就能够进入好学校或研究机构,所以本书从各方面,包括还需加强的能力,到整个大环境,来探讨博士在社会上的生存之道!这本书有意思之处,并非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跟你讨论作者取得的实例,来让你仔细思考。
  
  不过,美国算是相对特殊的国家,各种发展状况和其他国家,甚至是文化相近的欧洲国家都不同。在美国,很少有人会排斥对自己能力的高调表现,可是在很多国家,这种「自信」的态度,很可能就成了「自负」!既然台湾学生相对不擅表现自己,借由本书的建议,相信会更能提升台湾学生的「自信」。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