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

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教育
  • 儿童人权
  • 教育困境
  • 家庭暴力
  • 虐待儿童
  • 社会议题
  • 教育政策
  • 儿童福利
  • 心理创伤
  • 公共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的学校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已经超过一甲子,但是在升学的大旌之下,不仅每个孩子始终都像本书的书名一样,一个个被丢进升学的洪流中,而「教室王国」一直在学校中屹立不摇的存在着。级任导师是教室王国中最主要的掌权者,多数家长也都同意让孩子完全听命于教师。
 
  随着开放教育的推展,许多教师已渐渐脱去威权的外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与教学,人权教育也在我国九年一贯课程的社会重大议题中实施。教育部在九十年四月公布了「人权教育法案」、通过了「补助民间团体办理人权教育活动实施要点」鼓励民间推广。
 
  本书作者曾任国小老师,历任国小校长近20年,推广亲职与儿童人权教育卓有盛名,编着相关着作20余册。退休后往返台美之间,应各界邀约撰述相关台、美基础教育比较的论述,以及数十个易为教师忽略的儿童人权教育的反思札记,不仅相当程度地展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永不歇止的志工精神外,更为长期被升学主义的洪流淹没的儿童人权议题提供务实的建言。
另辟蹊径的教育探索:一部关于课程革新与学习本质的深刻反思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社会事件或某一阶段的教育困境,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宏大、更基础的教育哲学与课程设计层面,旨在探讨在快速变迁的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系统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 第一部分:教育哲学的重塑——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建构 教育的根基在于其哲学假设。长期以来,许多教育体系都建立在“知识是有限的、需要被有效传递”的前提之上。然而,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模式的有效性日益受到挑战。本书首先对这种传统范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其局限性:它倾向于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者,而非主动的建构者。 我们探讨了实用主义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特别是杜威(John Dewey)关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但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将其置于当代复杂性的考量之下。我们审视了那些在实践中将理论成功转化为有效教学法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关注于情境化学习(Situated Learning)和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的深度整合。 一个核心议题是: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 在一个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检索事实的时代,记忆细节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提出好问题、整合跨学科信息、以及进行原创性思考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本书详细论述了课程设计应如何从“教什么”(What to teach)转向“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强调培养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的必要性。 此外,本书还深入剖析了批判性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的核心观点,特别是弗莱雷(Paulo Freire)提出的“解放教育”的理念。我们讨论了教育如何能够成为赋权(Empowerment)的工具,而非社会阶层固化的再生产机制。这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环境的引导者和对话的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既有的权力结构和思维定势。 第二部分:课程的解构与重组——跨学科整合的实践路径 现代教育体系的弊病之一在于学科壁垒的固化。科学、人文、艺术被分割成互不关联的孤岛,这与真实世界问题的复杂性背道而驰。真实世界的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全球健康危机——无一不是跨学科的产物。 本书提出了一套关于“主题式学习”(Thematic Learning)的系统性框架。该框架不以传统学科为中心,而是以驱动性问题(Driving Questions)或核心概念为核心,围绕这些核心来组织学习活动。例如,研究“水资源管理”这一主题,需要同时调动地理学、化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特别关注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实现路径。这不仅仅是增加学习内容的广度,更重要的是提升学习的层次。本书引入了“概念理解”与“技能习得”的平衡模型,指出许多课程设计过于注重技能的机械重复,而忽视了对背后深层概念的掌握。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解释概念之间的联系、迁移知识到新的情境中,并能对现有知识体系提出修正性建议。 在技术应用方面,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数字工具对课程的介入。它警示了技术泛滥的风险,即技术被用作替代思考的工具,而非增强思考的催化剂。真正的教育技术整合,应当是服务于更高阶认知目标的:例如,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复杂系统建模,或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实证研究。 第三部分:评估的转型——衡量真正的学习 评估是教育实践的指挥棒。如果评估方式停留在对事实性知识的简单再现,那么课程无论如何设计,最终都会导向死记硬背。本书坚信,评估必须与教育的哲学目标和课程设计紧密对齐。 我们详细探讨了“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有效实践,强调评估不应只在学习结束时发生,而应贯穿学习过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即时、可操作的反馈。这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观察和诊断能力,能够识别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盲点。 本书着重介绍了“表现性评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的构建。这类评估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真实或模拟的问题,例如撰写政策简报、设计创新原型、进行公开辩论等。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用以构建清晰的评估标准(Rubrics),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在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学会像评估者一样审视自己的工作时,他们才真正内化了学习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第四部分:教师角色的演进——学习社群的构建 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最终都取决于一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意愿。本书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探究的设计师”和“反思的实践者”。 我们分析了专业学习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s)的有效运作模式。教师需要一个安全、协作的环境,能够公开分享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共同分析学生作品,并基于证据来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持续的专业成长,远比一次性的培训更为有效。 书中强调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的重要性,即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科内容,更要理解学生如何学习这些内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难点和误解。这种深度理解是构建富有挑战性且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关键。 通过对教育哲学、课程设计、评估体系和教师发展的多维度深入探讨,本书为那些致力于超越传统考试导向教育、追求培养面向未来、具有真正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可操作的思维框架和实践蓝图。它引导读者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为了适应现状,还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惠真


  台北市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毕业,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四十余年。曾任国小老师、台北市大佳、河堤、龙安、吴兴等国小校长。编着有:《国小作文教学之探究》、《爱是教育的森林》、《携手走过河堤》、《家长如何走进老师的教学之中》、《海阔天空的开放教育系列》(共12册)、《九年一贯向前行系列》(共5册)等书。

图书目录

一、台湾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 1
二、谈教师评鑑的问题 7
三、从学校观点谈走出台湾教育改革的困境 13
四、家长的参与活化了学校教育 23
五、美国教育见闻 31
六、有效指导孩子迎向生命的逆流 61
七、怎样爱你的孩子演讲大纲 65
八、欣见人权教育在我国中小学落实生根 69
九、校长札记─儿童人权教育案例
(一)有关教师教学辅导
1.请让我的孩子游泳 7 9
2.快乐的放学 9 1
3.有规定不可以纸上谈兵吗 ? 9 3
4.小一的家庭联络簿 9 9
5.被扫地出门的小伟 1 0 3
(二)有关教学评量辅导
1.变调的旋律 1 0 7
2.厕所风波 1 11
3.分数的歧视 117
4.洩题风波之一─市长奖的纷争 1 2 1
5.洩题风波之二─纸笔测验的规范 1 2 7
 参考法规一:定期评量纸笔测验作业规定 1 3 2
 参考法规二:定期评量纸笔测验作业参考流程及说明 1 3 3
(三)有关不适任教师辅导
1.人家最喜欢的美劳课又泡汤了 135
2.一个巴掌的代价 1 4 3
3.为何把好老师给换了 1 4 7
4.小帮手 1 5 3
5.我的老师买股票 1 5 7
参考法规一: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障法 165
参考法规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审议不适任教师评鑑小组设置要点 164
参考法规三: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审议不适任教师作业原则 166
(四)有关学生行为辅导
1.徒子徒孙   169
2.我的孩子逃学了   175
3.蟑螂的苦闷    179
4.酒精灯惹的祸    183
 (五)有关学校行政措施改善
1.为什么不给我的孩子留一条生路 189
2.学生综合资料的秘辛 1 9 3
3.广播的暴力 1 9 7
4.怎么可以让人带走我的孙子! 2 0 1
5.老师生病了! 205
(六)有关校园资源分配
1.学校内的道馆 209
2.篮球场上的小轿车 2 1 3
3.学校经费分配的纷争 2 1 7
4.校园人力与物力资源分配与运用的争议 2 2 1
5.家长可以对学生直接教学吗? 2 2 7
6.毕业旅行的期盼 2 3 3
(七)有关学生受教权零拒绝
1.直排轮课的座上宾 239
2.请看完录影带再说吧 2 4 3
3.文彦打老师 249
4.老师怕怕 253
5.零拒绝的教育? 2 5 9
附录
一、零拒绝教育文摘 263
二、相关法规一览表 268
三、相关的名词解释 269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谁把孩子丢进水里去?》这也是我在三十多年前开始对老师和家长推动教育理念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美国一位临床心理学家 Bower,有一天在钓鱼的时候,发现有孩子掉到水里,他立刻奋不顾身的跃进水中,把溺水的孩子救上岸来,可是回头一看,水中又有几个孩子正载浮载沉的等待救援,他就又跳进水里,等他把孩子一个个救上岸来之后,却发现水中又掉进更多的孩子。他实在精疲力尽,于是索性不救了,就爬上岸来朝上游走去,想要查看到底是谁把孩子丢进水里去的?
 
  台湾学校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已经超过一甲子了,但是在升学的大旌之下,不仅每个孩子都像本书的书名一样,一个个被丢进升学的洪流中,而「教室王国」一直在学校中屹立不摇的存在着。级任导师是教室王国中最主要的掌权者,为了孩子好,多数家长也都同意让孩子完全听命于教师;而所谓的不适任教师,并非学科知识的不足,大都是教学与辅导行为的偏差。
 
  个人一向认为「爱孩子、喜欢人、具有包容力、愿意帮助孩子成功!」是身为教师最起码的特质,但可惜的是,不论是过去的国内师范院校或当前各大学普设的教育学程的学生筛选,都仅凭学科笔试成绩,并没有经过性向测验。不可否认的,台湾教师各个在学中,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但是成绩非常优秀,并不表示都适任教师职务。虽然修完教育学程,但适任教师的特质,并不会因知识的学习就可习得!
 
  近三十年来,随着开放教育的推展,许多教师已渐渐能脱去威权的外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与教学,而人权教育也在我国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社会重大议题中实施,为落实人权教育的施行,教育部在九十年四月公布了「人权教育法案」,通过了「补助民间团体办理人权教育活动实施要点」鼓励民间推广。不过「徒法不能自行!」,而实施人权教育,并不等于学生的人权或受教权就会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人权教育必须要不断的探索人类尊严和人性的行为,其核心概念就是「尊重」与「责任」。人权知识的教学并不等于落实儿童人权教育,特别是教学者是否能从威权地位降卑下来,以身做则从尊重学生开始!若能如此,才能带领孩子进入「尊重、合作、公平、正义」等观念的学习情境中。
 
  笔者在2001年从教育岗位退休后,应教育部人权教育谘询暨资源中心的邀约,陆续发表过多篇教育专文,期间也应其他教育机构和学报的邀约,陆续发表教育相关论述,将ㄧ些为教师所忽视的行为,以札记方式在教育部人权教育电子报发表,期望教师或家长能把儿童人权的观念,身体力行在日常言行中养成习惯,才能有效的进行人权教育的教学。因此,本书所蒐集的案例,并非人权教育的教材,而是对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人权的一种提醒。
 
  个人之所以想将这些学校中真实发生的案例编辑成书,是由于最近上网,偶然发现,拙文〈欣见人权教育将在我国中小学落实生根〉,一再被许多相关论文所引用,但自己却几乎遗忘了这篇论述;由于退休后,更换过多台笔电,加上所有的笔电都是客居美国的孩子赠送,因此,请他帮忙找这篇文章。仔细重读后,引发笔者将退休后,应邀在教育部及其他教育期刊发表过的文章,以及在教育部《人权教育电子报》刊登的儿童人权教育案例集结成册的想法。期望能借由家长和教学者对本书论述的教育相关议题与儿童人权教育案例的省思,帮助孩子们能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更寄望人权教育能切实的在我国中小学阶段落实生根!

后记
 

     台湾在1987政治解严后,社会渴望松绑之际,民间教改团体纷纷成立。教育当局为回应民间教改诉求,自1990年以来,就推出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论是法令、师资、课程、教学、教科书、财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是台湾教育史上,变动最剧烈的阶段。
 
     2003年7月,由台大教授黄光国和政大教授周祝瑛等专家学者发表《重建教育宣言》,并发起「重建教育连线」及「终结教改乱象,追求优质教育」全民连署行动,有百余位学者参与连署,包括前暨大校长李家同、台师大院长吴武典、台大教授薛承泰、政论家南方朔、作家蔡诗萍等人。《教改万言书》指出,教改各项方案都是以「打倒升学主义、减轻升学压力」作为首要考量,走的是民粹主义,制造更多社会问题。书中痛陈自愿就学方案、建构式数学、九年一贯课程、多元入学方案、教科书一纲多本、消灭明星高中、补习班盛行、教师退休潮、师资培育与流浪教师、统整教学、废除高职、广设高中大学及教授治校等13种乱象。
 
     2009年7月,由全国家长团体联盟、中华民国教育改革协会、人本教育基金会等民间团体组成之「我要十二年国教联盟」发起在国中基本学力测验结束当天的「七一二我要十二年国教」游行。游行诉求为:
 
  1.立即宣布民国101年开始实施12年国民基本教育。
     2.明订每年编列200亿专案预算,十年内专用于12年国教,教育经费由21.5%调高到22.5%。
     3.实施真正免试升高中职,才有优质教育、快乐学习及全球竞争力!
  
  公开支持十二年国教诉求的学者专家有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台大教授黄武雄、清大教授李丁赞等。此次游行的参与团体大多是家长联盟或社区大学组织,显示出台湾教育议题的民间改革力量的扩张。在游行前一天,教育部长郑瑞城回应十二年国教政策尚未有社会共识、政府预算不足理由,认为十二年国教政策不能贸然实施。而社会上对于「我要十二年国教联盟」所提出的诉求也仍有质疑,部分在于实际执行面十分复杂而困难;另外也有论点指出,过去教育改革的失败显示台湾民情仍应该以考试制度为主,十二年国教的齐头式平等无法改变家长的「升学至上」价值观。
 
  2015年4月19日,据报载,教育部正召集专家学者进行微调高中课纲,但未公布参与修订者姓名。因此,部分高中大学历史公民教师、中研院学者、人本基金会、台权会、全国家长团体联盟等,成立「反黑箱课纲行动联盟」反对2015年8月将实施的高中社会科课纲的施行,唿吁教师拒用。惟教育部国教署吴署长清山表示:高中微调课纲程序完全合法,将照既定时程实施,而教科书的选用则是学校的权责,但在选书时,要考虑高中学科能力测验及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都会依据新课纲命题,以兼顾考生的权益。
 
  由上可知台湾教改至今已经二十多年,都在纷纷攘攘的氛围中渡过,非但没能使教育更好,反而让学子的负担更形加重,虽然在教育松绑之下,培育出有创意、自主性强的孩子,但过去教育所重视的生活伦理却已荡然无存!
 
  而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改变和转化的历程,是没有结束的。笔者一向认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不能在教改的浪潮下,失去自主性,而被一波波的教改浪潮所掩没。本书的出版,就是为尽一己之力,将近几年来笔耕的成果集印成册,期能借系统论述及教学现场的小故事,唤起第一线教育伙伴,不可在任何阶段的教改过程中缺席,期能从自己的教学与辅导学生行为上的微调开始,以身作则,调整步伐,带领学子自主学习,并朝着追求优质教育的方向前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起得非常引人深思:《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这个提问,直击了许多台湾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和不安。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巨大的心力,但有时却会发现,孩子似乎并没有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反而可能陷入了某种困境。这不禁让人反思,是不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置于了一个不安全、不健康的“水域”?“儿童人权教育”这个主题,更是直指教育的核心关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看见、被尊重、被保护。这本书,我相信它会试图去解答这个“谁”的问题,它可能会将矛头指向那些僵化的教育体制,那些压抑孩子个性的教学方法,或是那些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教育观念。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台湾教育体系的深层问题,并为如何真正赋权给儿童,让他们在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

这本《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台湾的教育,是我们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而“困境”和“儿童人权”这两个词汇的组合,更是让人警醒。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关于教育的讨论,各种改革方案层出不穷,但对于孩子而言,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在追求“更好”教育的过程中,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权保障?“丢到水里去”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压力下喘不过气来的孩子,那些被功利主义裹挟的孩子,那些被剥夺了自由表达权利的孩子。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会只是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会深入地剖析台湾教育体系中,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儿童的权利受到了漠视。我期待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野,去理解这些“困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将“儿童人权教育”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被尊重、有尊严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不是成为教育洪流中的牺牲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声来自现实的呐喊:《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这个标题,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一种沉重的质问。在台湾,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谈论教育,讨论如何让下一代更优秀,如何提升国家的竞争力。然而,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困境”和“儿童人权”上时,才意识到我们可能忽略了什么。教育的本意,难道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让他们在竞争的洪流中,感到无助和迷失吗?儿童人权,这个词汇承载着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和保护,但它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究竟有多少是被真正理解和践行的?这本书,我预期它不会是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会用扎实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去揭示台湾教育体系中那些不容忽视的“水域”,那些可能让孩子身陷险境的环节。我希望它能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关注孩子最本质的需求,并为构建一个真正以儿童为本、尊重人权的教育环境,提供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光听名字就让人产生一种警惕和好奇。在台湾,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教育的种种挑战,从升学压力到教学方式的改革,似乎永远都有说不完的问题。而“儿童人权教育”这个词,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却又常常感觉有些虚幻,在实际的教育现场究竟是如何被落实的?我一直很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水”会让人不小心把孩子“丢”进去?是不是指那些令人窒息的学习环境?或是家长、老师、社会体制共同造成的压力?这本书,我想它会尝试去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它不会只是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试图去挖掘这些困境的根源,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真正让孩子在安全、被尊重、有尊严的环境中成长。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观察和反思,让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我们教育体系中那些模糊不清、亟待解决的角落。

评分

《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担忧。作为台湾的社会一份子,我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体系的种种乱象,一直感到忧心忡忡。升学压力、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孩子个性的压抑……这些都像一张张无形的网,将孩子们牢牢困住。而“儿童人权教育”这个概念,在台湾的讨论虽然越来越热烈,但真正落实到教育现场,似乎总是差那么一步。这本书,我想它会深入地剖析,到底是什么样的“水”——是僵化的教育体制?是过于功利的社会价值导向?还是家长和老师的盲目跟从?——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这样令人痛心的“丢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非常清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台湾教育背后那些隐藏的危机,同时也能够为如何真正将儿童人权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实践,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帮助我们不再让孩子在教育的海洋中,孤立无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作为一位在台湾生活的普通民众,我亲眼目睹了教育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挑战。升学主义的阴影似乎从未完全散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学校的评比机制,社会对人才的定义,这些都像无形的手,推动着教育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发展,但这个方向是否真的符合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发展需求?更让我感到忧虑的是,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儿童的人权教育又该如何扎根?是不是那些关于尊重、平等、自主的理念,在现实中被稀释了,甚至被遗忘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台湾教育体系中那些不为人知、却又真实存在的“困境”,也希望它能为“儿童人权教育”这个议题提供更深入的视角和可行的方向,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如何才能避免让孩子在教育的浪潮中,不幸地被“丢”入困境的“水里”。

评分

我之所以会拿起这本书,完全是被那个有些惊悚却又非常贴切的标题所吸引:《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这个画面感太强了,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不适合的环境中挣扎、甚至受伤的孩子。在台湾,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教育改革的口号,也见证了各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出现,但为何“丢孩子下水”的状况似乎依然存在?这让我思考,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太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孩子内心世界、情感发展和权利意识的关注?儿童人权教育,听起来像是很新潮的概念,但它其实是关于最基本的人格尊重和尊严。这本书,我认为它会深入剖析台湾教育体系中的症结所在,从教育政策、学校环境、家庭教育等多个层面,去探究那些可能导致孩子“溺水”的深层原因。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深刻的分析,让我们这些旁观者,甚至是身处其中的教育者和家长,能够反思我们是不是在不经意间,让孩子们面对了不该承担的风险。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本书《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吸引,完全是因为它直击了台湾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某些痛点。这个“丢到水里去”的比喻,太形象了,勾起了我对许多教育现象的联想:补习班的压力、升学考试的竞争、课业负担的沉重,还有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总是在谈论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似乎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孩子失去了他们的童真,有多少孩子在不适合的环境中感到无助,甚至受到了伤害。而“儿童人权教育”,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尚,但落实到现实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扮演一个“破局者”的角色,它会去深入分析台湾教育体系中那些令人担忧的“水域”,去揭示那些可能导致孩子“溺水”的根本原因,并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真正守护儿童权利、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人本的教育环境的深刻见解。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标题所吸引。这个比喻太形象了!“丢到水里去”——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痛的画面,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教育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受到伤害的孩子们。我常常在想,我们社会是不是太过于重视“成绩”和“升学”,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培养一个完整、健康、有能力面对未来的人?儿童人权,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大,但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却是如此具体。例如,孩子有没有权利在学校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不那么“乖巧”?孩子有没有权利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而不是只有压力和焦虑?这本书似乎试图将这些抽象的讨论,拉回到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去探讨在台湾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儿童的权利是如何被保障,又是在哪些环节被忽视甚至侵犯的。它不是一本技术性的教育手册,更像是一次对台湾教育的反思与叩问,希望通过深入的探讨,能够唤醒更多人对儿童人权的重视,并推动教育的真正改革。

评分

这本《谁把孩子丢到水里去了?台湾教育的困境与儿童人权教育》的书名,像一声沉甸甸的质问,直击台湾教育的灵魂。作为一个在台湾生活的普通民众,我深切感受到教育的复杂性以及其中暗藏的种种挑战。我们常常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关注他们能否进入理想的学校,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丢到水里去”这个比喻,充满了无助和失落感,这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升学压力下迷失方向的孩子,那些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中感到窒息的孩子,那些被忽视了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的孩子。这本书,我想它会毫不留情地揭示台湾教育体系中那些不容回避的“困境”,它会探讨为何儿童人权教育在实践中常常步履维艰,它会分析究竟是谁——是体制的压力?是社会的期待?是家长的焦虑?——让孩子们不小心“落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刻的洞察,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为真正建立一个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人权的教育环境,找到前进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