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这部书共包括九章约10余万字,代表最近两年来(2002-2004)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点思考心得。在付梓出版前夕,我想就全书写作宗旨,略加说明,以就教于读者。
人类历史进入第三个千年纪元之后,全球化趋势在资讯科技突飞勐进以及世界政经板块推移的助威之下,快速茁壮而蔚为新时代的历史主流。全球化潮流对大学与大学通识教育,必然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学通识教育如何因应21世纪全球化趋势的各种新挑战?这是最近两年来,常常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本书各章的写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个巨大的问题,发生或多或少的关联。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共三章,均讨论全球化与大学通识教育问题。第一章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思考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大学可能面临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加强了富国与强国对穷国与弱国更加深刻的削剥与宰制,造成亚非拉许多地区的大学,在英语主流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争衡之中,艰辛摆盪;而且,由于居于全球化之核心与领导地位的国家,掌握最先进的航空科技、生命科学新知与武器工业,所以被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国家之大学,日渐面临教育主体性沦丧的危机。本书第一章分析以上这些大学教育的新问题,筹谋可能的因应策略,并唿吁加强本土文化教育,并重建大学的教育主体性。本书第二章在第一章论述的脉络中,进一步讨论大学的通识教育,应加强拓深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开授以经典研读为内容的通识课程,深化有关中华文化与东亚文化的教育,以及研发具有「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内涵的课程。
本书第三章扣紧全球化潮流中,最能彰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张力,并触及大学国际化与国家化之拉距问题的公民教育。在亚洲国家的大学公民教育课程中所传授与「公民资格」有关的诸多价值理念,均源生于近代西方社会,因此,常与本国文化与现实社会造成落差,甚至扞格难入。突破公民教育问题的方法,虽然可以多元多样,但是,厚植学生的本土文化资源,并在公民教育的教学实务中,融入更多的本土关怀,当是较为有效的策略。
我在本书第二部分以四章的篇幅,尝试为21世纪的大学通识教育描绘新的愿景。第五章提出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于从普及到深化。我近年来深感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中,大学「自我异化」之危机日甚一日,我们如果能透过优质的通识教育,而使大学教育回归受教育者之主体性,使教学活动与思考活动合一,使知识与实践融贯,就更能召唤大学的灵魂。
在近年来大学的改革运动中,1999年开始国家卫生研究院黄崑巖教授主导的台湾各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评鑑工作,取得相当的成效。在医学系评鑑过程中,我们发现医学教育中的人文通识教育有待进一步提昇。本书第六章讨论如何通过通识教育,而提昇大学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这个问题。我也描绘理想中的通识课程规划蓝图,并建议以「语文素养」及「经典研读课程」为其重点。
自从2001年起,教育度推动第一梯次与第二梯次提昇学生基础教育计画之后,台湾各大学院校的共同及通识教育,获得了可观的改善,这诚然是令人兴奋的新发展。但是,在各大学校园的热闹荣景之中,却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危机。本书第七章讨论当前台湾地区大学院校通识教育,所面对的「反知识主义」与「功利主义」两种心态的挑战,及其所衍生的教学实务上的问题。我建议以「回归教育基本面」作为因应上述危机的对策。
大学通识教育的提昇,绝对不仅是通识课程的改善一端而已。所谓「道假众缘」,通识教育的结构性之改善与教育的效果的延伸,与大学门墙之内的校长的领导风格,与大学门墙之外的社区大学教育,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第八章与第九章,分别探讨与通识教育发展相关的週边环境的这两个问题,唿吁社区大学应与优质通识教育相结合,以互济互补,也强调校长在通识教育的改革中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与终身学习社会的来临,大学通识教育作为奠基教育的性质,必然与日俱増,其重要性也将日益获得肯定。但是,在通识教育迈向一个充满了牛奶与蜂蜜的理想国度之前,我们必须努力播种,勤加耕耘,并时时芟除杂草,翻土犁田。是的,「凡辛苦耕耘的,必欢唿收割」,让我们共同期待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未来!
黄俊杰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