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本书以跨文化沟通融入华语文教学之理论基础与实务应用为主轴,进行研究与分析,兼顾华语文领域的跨文化沟通教学理论发展与教学实践,在理论的部分以能力本位出发,分别探讨华语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本质特色、习得基础以及教学内涵,以提供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研究之参考;在实务部分,本书分别于国际课程大纲、教学策略、教材设计以及测验评量等面向提供教学应用与建议,除各式练习题与测验评量工具的整理外,并附上教学实例与教案范例进行说明,适合师资培训与教学实务之参考。目的在推广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以期促进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发展。
「文化」概念既是由社会性的意义、也是由个体性的意义而建构出来的。这一概念包括各种形式的公共知识、社会行为以及个人的人格形塑。若将「文化」视为「结构」,则其结构在于个人与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各种运作机能,组织出社会性的行为与知识,同时也形构出个人对这类社会性行为与知识的习得过程。若将「文化」视为「意义」,则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行为与知识进行解释的结果,另一方面,所谓「意义」其实始终是文化群体中各个个体间持续交涉的对象。总而言之,文化由互动而生,文化是多元而非单一,即使不和谐的声音也含纳其中。
然而,文化同时具有一种倾向,把多元性简化,将复杂性消减化约,以某种固定的模式消融掉文化中不和谐的声音。再者,文化概念的形成,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cultura(「文化」一词的拉丁文)原本的含意是指个人修养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引入西方这一词语时,借用日文翻译而译为「文化」,兼而引入「文化」二字在文言文「以文化民」等等含意。从文化概念的发展来看,动态性是文化概念中很重要的成分。鑑于文化概念的复杂与多元,文化教学也应重视、强调文化概念中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按照这样的目标来考量,如何可能为文化教学拟定一套指标,而却不损及文化原有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呢?在这样的考虑中,cultura lcompetence这概念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指个人在与不同文化交流时,与对方的文化进行协调或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competence原意也有「权限」的意思,能力是属于个人权限之内的,并于个人内在整合为人格的一部分。强调 cultural competence的文化教学,重视个人与文化群体之间的张力,并考虑到文化内在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黄雅英博士的这本论着,基于 competence 的观点,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对于培养个人的 cultural competence(跨文化能力),也提供了更宏观而全面的考察,不再侷限于固定单一的文化知识的授予,而是企图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在这点上超越现有一般对文化教学的导论与课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蕴含着复杂性与多元性。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在现今世界,华语文教学在欧洲大量发展的情况下,双方文化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如此,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却常受到忽略,而这本论着正好补足此缺憾,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 教授
Prof. Dr. Dennis Schilling
谢林德
2015年4 月
自序
2014入秋前,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取得了华语文教学博士学位;紧接着又完成了婚姻大事,但就在上紧发条蓄势待发之际,很幸运的,我有了宝宝,于是考量家庭、育儿等未来的规划,我只好推掉了所有原定的专任职务,同时也很幸运的在住家附近的海洋大学觅得兼任教职,得以兼顾事业与家庭,也预留时间给期待已久的宝宝。然而,突然的空闲却让我再次想起博论口考时口委们的建议:「赶快出书」。加上2014年底华语文研讨会时,与会学者们的询问与支持,这才更加确定加快脚步,尽快完成博士论文的修订出版,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此外,对于正需安胎与胎教的我,看书、写书似乎是此阶段最适合的任务了。
为了浓缩六百多页的博论内容并增加书本的可读性,我大刀阔斧的调整了整体的章节目录,去芜存菁,并补充更多具体的实例,以利阅读与教学应用,因为身兼研究者、教师以及学生等多重身分,故首先从研究者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我当初进行跨文化沟通研究最迫切想知道的资讯?以此建构理论方面的相关章节。其次,以教学者的角度思考,我希望在有限的十八週课堂里开启学生哪些跨文化沟通的视野?他们需要哪些理论与实务基础进行跨文化华语教学的反思与应用?最后,在撰书的同时,我自己又以学习者的身分,渴望最新的理论与资讯,于是删修增补,求好心切下,此书的完成,竟犹如另一本博论的产出,此乃始料未及!
加上撰书期间,恰好国际上的跨文化冲突事件频繁,举凡美国警民冲突、法国哈利、台英的送钟风波等议题,闹得沸沸扬扬,而比起缺乏跨文化意识的新闻内容,我更在乎新闻底下许多留言所透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缺失,二分、极端的「X派」、「X国人」、「XX教」等,诸如此类以偏概全、不理智的论述,再次死灰复燃,着实令人担忧。而网路资讯的片段、重复,更加深特定印象的塑造,警觉到速食知识带来的虚胖不实,我期许自己,面对相关议题时,不逞一时之快,坚持以科学研究的严谨精神,多方考察,全面思考后,再谨慎刻出扎实恳切的字字句句。
跨文化沟通不只是华语文教学的场域、目标,更是永远的挑战,感谢我的德国指导教授Prof. Dr. Dennis Schilling以及诸位跨领域口委们的大方指教,方让此研究议题能够越臻完善,期待此书的出版,能激起学界与业界对于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的重视。
黄雅英
2015年春 于台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