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理论与实务

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理论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语文教学
  • 跨文化沟通
  • 语言学
  • 教育学
  • 教学法
  • 对外汉语教学
  • 文化差异
  • 沟通技巧
  • 语言与文化
  • 应用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以跨文化沟通融入华语文教学之理论基础与实务应用为主轴,进行研究与分析,兼顾华语文领域的跨文化沟通教学理论发展与教学实践,在理论的部分以能力本位出发,分别探讨华语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本质特色、习得基础以及教学内涵,以提供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研究之参考;在实务部分,本书分别于国际课程大纲、教学策略、教材设计以及测验评量等面向提供教学应用与建议,除各式练习题与测验评量工具的整理外,并附上教学实例与教案范例进行说明,适合师资培训与教学实务之参考。目的在推广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以期促进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发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雅英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共教中心华语中心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华语文教学博士

  经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访问学者
  国立政治大学华语文教学硕博学位学程兼任讲师
  国立政治大学 CIEE 商务华语教师
  国立政治大学华语中心文化课程教师
  马来西亚在台办事处华语教师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华语中心华语教师
  国立台湾大学华语文能力测验命题教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儿童华语能力测验命题教师

  证照:
  教育部华语文教学能力证书
  教育部国民小学教师证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I
自 序/ III
【理论篇】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二章 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的内涵与特质/ 13
第一节 跨文化沟通理论与研究途径  15
第二节 跨文化沟通专有名词释义  23
第三节 沟通能力的内涵与特质  26
第四节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特质  31
小 结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定义与内涵  38

第三章 华语文教学与跨文化沟通的习得基础/ 47
第一节 语言、文化与二语认知习得的关系  49
第二节 语言习得的方式与历程  63
第三节 文化习得的认知基础与特点  69
第四节 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异同  72
小 结 跨文化沟通习得特点与翻转的可能  77

第四章 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的向度与重点/ 81
第一节 知识向度的内涵与类目  84
第二节 情意向度的内涵与类目  108
第三节 技能向度的内涵与类目  117
小 结 情意向度仍存在发展空间  122
【实务篇】

第五章 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的课纲发展与重点/ 129
第一节 美国《AP 中文课程大纲》  131
第二节 欧洲CEFR  135
第三节 中国《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141
第四节 加拿大ATESL  146
小 结 跨文化沟通教学能力指标的发展  149

第六章 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方法与策略/ 161
第一节 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163
第二节 族群接触理论与跨文化沟通教学  167
第三节 转化学习理论与跨文化沟通教学  170
第四节 任务导向教学法与跨文化沟通教学  172
第五节 文化回应教学法与跨文化沟通教学  174
小 结 以弹性多元教学观代替特定教学法  175

第七章 跨文化沟通教材编制原则与相关资源/ 179
第一节 跨文化沟通教材发展与相关资源  181
第二节 跨文化沟通教材编制的三大原则  186
第三节 外语教材文化分类方式的再思考  192
第四节 跨文化沟通的训练方法与练习活动  198
小 结 以能力为导向的开放式教材活动设计  218

第八章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测验评量/ 221
第一节 跨文化能力测验工具  223
第二节 证照式标准化能力测验  232
第三节 语言教学的文化评量类型  234
第四节 形成性的学习历程档案  237
第五节 其他诊断方式与工具  239
结 语 / 241

参考文献/ 249
附录一 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教案范例/ 271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文化」概念既是由社会性的意义、也是由个体性的意义而建构出来的。这一概念包括各种形式的公共知识、社会行为以及个人的人格形塑。若将「文化」视为「结构」,则其结构在于个人与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各种运作机能,组织出社会性的行为与知识,同时也形构出个人对这类社会性行为与知识的习得过程。若将「文化」视为「意义」,则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行为与知识进行解释的结果,另一方面,所谓「意义」其实始终是文化群体中各个个体间持续交涉的对象。总而言之,文化由互动而生,文化是多元而非单一,即使不和谐的声音也含纳其中。

  然而,文化同时具有一种倾向,把多元性简化,将复杂性消减化约,以某种固定的模式消融掉文化中不和谐的声音。再者,文化概念的形成,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cultura(「文化」一词的拉丁文)原本的含意是指个人修养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引入西方这一词语时,借用日文翻译而译为「文化」,兼而引入「文化」二字在文言文「以文化民」等等含意。从文化概念的发展来看,动态性是文化概念中很重要的成分。鑑于文化概念的复杂与多元,文化教学也应重视、强调文化概念中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按照这样的目标来考量,如何可能为文化教学拟定一套指标,而却不损及文化原有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呢?在这样的考虑中,cultura lcompetence这概念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指个人在与不同文化交流时,与对方的文化进行协调或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competence原意也有「权限」的意思,能力是属于个人权限之内的,并于个人内在整合为人格的一部分。强调 cultural competence的文化教学,重视个人与文化群体之间的张力,并考虑到文化内在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黄雅英博士的这本论着,基于 competence 的观点,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对于培养个人的 cultural competence(跨文化能力),也提供了更宏观而全面的考察,不再侷限于固定单一的文化知识的授予,而是企图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在这点上超越现有一般对文化教学的导论与课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蕴含着复杂性与多元性。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在现今世界,华语文教学在欧洲大量发展的情况下,双方文化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如此,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却常受到忽略,而这本论着正好补足此缺憾,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 教授
Prof. Dr. Dennis Schilling
谢林德
2015年4 月


自序

  2014入秋前,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取得了华语文教学博士学位;紧接着又完成了婚姻大事,但就在上紧发条蓄势待发之际,很幸运的,我有了宝宝,于是考量家庭、育儿等未来的规划,我只好推掉了所有原定的专任职务,同时也很幸运的在住家附近的海洋大学觅得兼任教职,得以兼顾事业与家庭,也预留时间给期待已久的宝宝。然而,突然的空闲却让我再次想起博论口考时口委们的建议:「赶快出书」。加上2014年底华语文研讨会时,与会学者们的询问与支持,这才更加确定加快脚步,尽快完成博士论文的修订出版,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此外,对于正需安胎与胎教的我,看书、写书似乎是此阶段最适合的任务了。

  为了浓缩六百多页的博论内容并增加书本的可读性,我大刀阔斧的调整了整体的章节目录,去芜存菁,并补充更多具体的实例,以利阅读与教学应用,因为身兼研究者、教师以及学生等多重身分,故首先从研究者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我当初进行跨文化沟通研究最迫切想知道的资讯?以此建构理论方面的相关章节。其次,以教学者的角度思考,我希望在有限的十八週课堂里开启学生哪些跨文化沟通的视野?他们需要哪些理论与实务基础进行跨文化华语教学的反思与应用?最后,在撰书的同时,我自己又以学习者的身分,渴望最新的理论与资讯,于是删修增补,求好心切下,此书的完成,竟犹如另一本博论的产出,此乃始料未及!

  加上撰书期间,恰好国际上的跨文化冲突事件频繁,举凡美国警民冲突、法国哈利、台英的送钟风波等议题,闹得沸沸扬扬,而比起缺乏跨文化意识的新闻内容,我更在乎新闻底下许多留言所透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缺失,二分、极端的「X派」、「X国人」、「XX教」等,诸如此类以偏概全、不理智的论述,再次死灰复燃,着实令人担忧。而网路资讯的片段、重复,更加深特定印象的塑造,警觉到速食知识带来的虚胖不实,我期许自己,面对相关议题时,不逞一时之快,坚持以科学研究的严谨精神,多方考察,全面思考后,再谨慎刻出扎实恳切的字字句句。
跨文化沟通不只是华语文教学的场域、目标,更是永远的挑战,感谢我的德国指导教授Prof. Dr. Dennis Schilling以及诸位跨领域口委们的大方指教,方让此研究议题能够越臻完善,期待此书的出版,能激起学界与业界对于华语文跨文化沟通教学的重视。
 

黄雅英
2015年春 于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