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300(习字本(一))

汉字300(习字本(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字学习
  • 书法
  • 练字
  • 基础汉字
  • 儿童
  • 识字
  • 毛笔字
  • 硬笔字
  • 教材
  • 习字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包括笔画(即笔顺)、部首、国字(即中文字)书写。以教你正确使用汉字笔划,了解部首,以及如何写好国字。

  在国字书写部分,共计25单元,包括数字、自然、季节、方位、味道、家人称谓、动物、植物、量词……等分类成各个单元,每一单元都另设计漫画式的汉字练习,让你轻轻松松,除了能正确的练习书写国字,也能借由单元游戏学习单的设计,让你国字(即中文字)认字率大增。
书籍简介:中国书法艺术鉴赏与实践指南 书名:翰墨丹青: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鉴赏与实践教程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位知名书法/美术史学者或资深艺术家的名字]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一家有声望的文化或艺术类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此处可填写一个近年或经典的出版年份] --- 一、本书的定位与核心价值 《翰墨丹青: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鉴赏与实践教程》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中国书法与绘画历史脉络、深入剖析艺术原理,并提供详实实践指导的综合性读物。它不仅面向初涉中国艺术领域的学习者,更期望成为专业人士和鉴赏家案头常备的参考手册。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艺术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或“重技法轻审美”的壁垒,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历史与当下对话的立体化学习体系。 我们深知,中国艺术的精髓在于“气韵生动”与“意在笔先”。因此,本书摒弃了枯燥的学院派叙述,转而采用“溯源、析理、摹习、赏鉴”的四位一体结构,力求引导读者真正领悟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内容结构深度剖析 本书共分为四大篇章,涵盖了从宏观历史到微观笔法,从书法独立审美到与绘画的相互渗透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篇:溯源与脉络——中国艺术史的千年流变 (约占全书30%) 本篇致力于勾勒出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自先秦至近现代的演变轨迹。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的罗列,而是聚焦于“关键转折点”和“核心风格定型期”的深入解读。 1. 文字的艺术化起源: 从甲骨文、金文的庄重威严,到篆书的规范化和审美自觉,详细分析篆书如何从记录工具升华为纯粹的线条艺术。 2. 隶变与草书的革命: 重点剖析汉代隶书的“蚕头雁尾”如何打破篆书的圆转,奠定今文基础,并探讨隶变对早期楷书形态的决定性影响。草书在汉末的狂放不羁,是艺术家个性解放的早期体现。 3. 魏晋风度与“尚韵”时代: 聚焦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深入解析“二王”一脉对笔法结构、结体章法的奠基性贡献,以及魏晋士人群体如何将书法提升到关乎个人修养和道德操守的高度。 4. 唐楷的鼎盛与法度: 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楷书大家进行个案分析,阐述唐代“尚法”精神如何成就了楷书的典范性。特别剖析颜真卿“雄浑开阔”的审美特征及其背后的时代精神。 5. 宋代的尚意与文人画的兴起: 探讨宋四家(苏黄米蔡)如何反拨唐代的法度森严,转向追求内在意趣和笔墨的抒情性。同时,本部分将引出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文人画的独立,及其与书法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6. 元明清的转承与创新: 分析赵孟頫对晋韵的回归,明代吴门画派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以及清代碑学的复兴对帖学的冲击,展示艺术史的螺旋式发展规律。 第二篇:理法探微——书画创作的核心原理 (约占全书35%) 本篇是全书的理论核心,着重解析支撑中国书画艺术的抽象概念,帮助读者从“看热闹”进入到“懂门道”的层面。 1. 笔法基础与“十八势”的精要: 对提、按、顿、挫、绞、转等基本用笔技巧进行详细图解和文字说明,强调“中锋”与“侧锋”在不同书体和画科中的应用。 2. 结体与章法的平衡哲学: 探讨汉字结构中的“重心”“疏密”“欹侧”关系,解析“黄金分割”在字形和篇幅布局中的体现。着重讲解一幅作品的整体气脉如何由章法决定。 3. 墨分五色与“气韵生动”: 深入解析墨色的层次变化(焦、浓、重、淡、清),这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造型艺术的关键。阐述“气韵”并非虚无缥缈,而是通过对线条运动和空间留白的控制达成的视觉效果。 4. 中国画的“写”与“意境”: 重点剖析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区别于西方的“写实”。论述以书法入画的“笔墨”如何承载画家的学识、胸襟与哲思。 5. 金石入书与碑学的力量: 详细介绍清代中期以来,碑学对僵化的馆阁体发起的挑战,以及如何从汉魏碑刻中汲取古朴雄强的笔意,反哺书法实践。 第三篇:实践指导与摹习方法 (约占全书25%) 本篇是面向实践者的实用手册,提供科学、高效的临摹和创作指导。 1. 选择范本的原则: 指导初学者如何根据自身性情选择合适的字帖或画谱,避免“好高骛远”或“眼高手低”。 2. 科学的“读帖”方法: 强调临摹不是机械的描摹,而是“意临”与“描摹”相结合的过程。提供详细的步骤,如“看”“记”“写”“思”的循环训练法。 3. 线稿与结构练习(针对绘画部分): 提供基础的“皴法”和“点苔”练习范例,强调从掌握基础笔法过渡到运用笔法构建山水意境。 4. 创作的导入与心态调整: 讨论从“模仿”到“出新”的过渡,提供如“集字成篇”“拆解组合”等辅助创作的技巧,鼓励在法度内寻求个性表达。 第四篇:艺术鉴赏与文化语境 (约占全书10%) 本篇旨在提升读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味,学会如何“品鉴”一件作品的价值。 1. 款识、印章与题跋的解读: 探讨印章、题跋如何作为作品的“第二文本”,补充说明作品的创作时间、背景与作者心境。 2. 书画装裱的艺术: 介绍传统装裱(立轴、中堂、册页等)的形制如何影响作品的展示效果,以及裱糊工艺本身也是一门独立的美学。 3. 艺术品收藏与保护基础知识: 简要介绍基本的纸张、墨色保存常识,以及鉴定中需要注意的基本要素(如笔墨的“生动性”与刻意雕琢的区别)。 三、本书的特色与风格 语言风格: 本书力求沉稳、典雅而又不失现代学术的清晰度。行文间吸收了古代文论的韵味,如使用“意蕴”“神采”“气象”等词汇,但解释概念时则力求精确和直观,避免晦涩难懂的行话堆砌。 视觉呈现: 鉴于内容涉及大量范例,本书在设计上将采用高清原大、多角度的图版,并配以详尽的局部放大图,以帮助读者清晰辨识关键笔画和结构。 理论深度: 本书不仅关注“怎么写”,更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写”,将哲学思想(如道家“虚实”观、儒家“中和”思想)融入艺术分析,使读者在技法学习的同时,完成一次深度的文化洗礼。 目标读者: 艺术院校学生、书法和国画爱好者、文化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总结而言,《翰墨丹青》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份跨越千年的艺术地图,它邀请每一位求知者,拿起笔墨,亲身去感受那融汇在线条、墨韵和留白之中的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琇惠(Cristina Yang)


  民国六十年生,台北人,射手座。

  十五岁时,移民阿根廷,旅居他乡六年。在经由异国文化的洗礼后,豁然照见自己,并开启了探索原乡的旅程,而「中文」竟成了「回家」唯一的一条路。

  「回家」的路虽然遥远,但是有「中文」相伴,再远,都会有到的那一天。

  现职:台北科技大学华语文中心主任

  学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

  教授课程:庄子、中国思想史、佛学与人生、《西游记》、儿童文学及外借生华语。

  e-mail:ygo21@ms7.hinet.net

图书目录

一、笔画练习 1

二、认识部首 9

三、国字书写 35

(一)数字 036
1.一036
2.二036
3.两036
4.三037
5.四037
6.五037
7.六037
8.七038
9.八038
10.九038
11.十038
12.零039
13.百039
14.千039
15.万039
(二)主要代词041
1.你041
2.您041
3.我041
4.他042
5.它042
6.们042
7.谁042
8.这043
9.那043
(三)自然045
1.天045
2.地045
3.金045
4.木046
5.林046
6.果046
7.水046
8.河047
9.海047
10.雨047
11.风047
12.雷048
13.电048
14.火048
15.光048
16.土049
17.石049
18.山049
19.日049
20.月050
21.星050
22.明050
23.气050
(四)季节052
1.春052
2.夏052
3.秋052
4.冬053
(五)天气055
1.晴055
2.雨055
3.阴055
4.雪056
5.云056
6.雾056
7.虹056
8.冷057
9.冰057
10.凉057
11.冻057
12.温058
13.暖058
14.热058
15.干058
16.湿059
(六)方位061
1.上061
2.下061
3.左061
4.右062
5.前062
6.后062
7.东062
8.西063
9.南063
10.北063
11.中063
12.内064
13.外064
14.里064
(七)形容066
1.大066
2.中066
3.小066
4.多067
5.少067
6.高067
7.低067
8.矮068
9.胖068
10.瘦068
11.长068
12.短069
13.方069
14.圆069
15.直069
16.轻070
17.重070
18.硬070
19.软070
20.柔071
21.强071
22.弱071
23.快071
24.慢072
25.老072
26.年072
27.轻072
28.凹073
29.凸073
30.平073
(八)形状075
1.圆075
2.形075
3.椭075
4.三076
5.角076
6.正076
7.方076
8.长077
9.扇077
10.梯077
(九)动词079
1.曰079
2.说079
3.吃079
4.喝080
5.唸080
6.拿080
7.拍080
8.打081
9.读081
10.写081
11.行081
12.走082
13.跑082
14.跳082
15.听083
16.闻083
17.看083
18.玩083
19.洗084
20.用084
21.学084
22.教084
23.念085
24.开085
25.关085
26.睡085
27.醒086
28.叫086
29.喊086
30.问086
31.觉087
32.做087
33.作087
34.出087
35.入088
(十)虚词090
1.也090
2.太090
3.很090
4.不091
5.真091
6.好091
7.的091
8.得092
9.之092
10.着092
11.了093
12.吧093
13.吗094
14.呢094
15.啊094
16.在095
17.从095
18.为095
19.和096
20.跟096
21.没096
22.是097
23.有097
24.而097
25.只097
26.当098
27.因098
28.些098
29.把098
30.被099
31.才099
32.所099
33.以099
34.对100
35.就100
36.过100
37.每100
38.喔101
39.哪101
40.啦101
(十一)家人称谓103
1.父103
2.爸103
3.母103
4.妈104
5.兄104
6.哥104
7.弟104
8.姊105
9.妹105
10.堂105
11.表105
12.叔106
13.伯106
14.姨106
15.姑106
16.舅107
(十二)次要代词109
1.各109
2.第109
3.某109
4.另110
5.别110
6.其110
7.什110
8.么111
(十三)身体113
1.口113
2.嘴113
3.目113
4.眼114
5.眉114
6.自114
7.鼻114
8.耳115
9.首115
10.头115
11.心115
12.手116
13.脚116
14.人116
(十四)味道118
1.酸118
2.甜118
3.苦118
4.辣119
5.咸119
6.香119
7.臭119
(十五)颜色121
1.红121
2.橙121
3.黄121
4.绿122
5.蓝122
6.紫122
7.白122
8.黑123
9.灰123
10.金123
11.银123
(十六)服饰125
1.衣125
2.服125
3.装125
4.衫126
5.套126
6.裤126
7.裙126
8.鞋127
9.袜127
10.毛127
11.棉127
12.麻128
13.包128
14.眼128
15.镜128
16.表129
17.鍊129
18.环129
19.带129
20.戒130
(十七)动物132
1.鼠132
2.牛132
3.虎132
4.兔133
5.龙133
6.蛇133
7.马133
8.羊134
9.猴134
10.鸡134
11.狗134
12.犬135
13.猪135
14.猫135
15.鸟135
16.象136
17.狮136
18.鱼136
19.熊136
20.鹿137
21.鸭137
22.龟137
23.蟹137
24.鹅138
25.蛙138
26.虫138
27.雄138
28.雌139
29.公139
30.母139
(十八)植物141
1.花141
2.草141
3.树141
4.根142
5.茎142
6.叶142
7.果142
8.子143
9.豆143
10.薯143
(十九)文具145
1.笔145
2.墨145
3.纸145
4.砚146
5.擦146
6.尺146
7.刀146
8.胶147
9.盒147
10.袋147
(二十)国家149
1.亚149
2.欧149
3.非149
4.美150
5.澳150
6.台150
7.台151
8.中151
9.韩151
10.日151
11.俄151
12.印152
13.越152
14.泰152
15.英152
16.法153
17.德153
18.西153
19.葡153
20.义154
21.荷154
22.美154
23.加154
(二一)情绪156
1.喜156
2.怒156
3.哀156
4.乐157
5.欢157
6.悦157
7.爱157
8.笑158
9.羞158
10.妒158
11.窘158
12.愧159
13.骄159
14.苦159
15.哭159
16.泣160
17.惧160
18.怕160
19.惊160
20.恐161
21.慌161
22.恨161
23.厌161
24.恶162
25.悲162
26.傲162
(二二)食物164
1.米164
2.饭164
3.麦164
4.面165
5.菜165
6.茶165
7.酒165
8.糕166
9.酱166
10.油166
(二三)量词168
1.个168
2.只168
3.枝168
4.张169
5.条169
6.座169
7.所169
8.篇170
9.块170
10.件170
11.间170
12.根171
13.颗171
14.棵171
15.架171
16.节172
17.堂172
18.家172
19.台172
20.栋173
21.场173
22.部173
23.把173
24.串174
25.副174
26.对174
27.双174
28.套175
29.元175
30.位175
31.辆175
(二四)礼貌用词177
1.请177
2.谢177
3.对177
4.不178
5.起178
6.你178
7.好178
8.不179
9.客179
10.气179
11.不179
12.会180
13.没180
14.关180
15.系180
16.麻181
17.烦181
18.保181
19.重181
20.再182
21.见182
22.抱182
23.歉182
24.拜183
25.託183
26.不183
27.好183
28.意184
29.思184
(二五)交通工具186
1.车186
2.开186
3.骑186
4.搭187
5.坐187
6.乘187
7.飞187
8.降188
9.飞188
10.机188
11.捷188
12.运18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循序渐进和细节处理。它并没有上来就扔给你一堆生僻字,而是从最基础、最常用的汉字开始,比如“一”、“二”、“人”、“大”等等,每一个字都给了充足的书写空间,让你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而且,它给出的范例字,大小适中,非常适合初学者模仿。我尤其欣赏它在字形结构上的讲解,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点出了关键的平衡和比例,比如横平竖直,撇捺舒展,让我在书写时,脑海中多了一份指导,而不是盲目地临摹。翻到后面,字的数量虽然在增加,但整体难度并没有陡然提升,依然保持着一种平缓的学习曲线。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有些字,它会给出几种不同的写法,并解释其中的细微差别,这让我意识到,汉字的书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其灵活性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惑,也能更清晰地理解同一个字的不同形态。它就像一位非常耐心的老师,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透彻,让你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死记硬背。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提供汉字书写练习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渗透。它并不是简单地让你抄写,而是在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尽可能地挖掘出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文化背景。比如,对于一些象形字,它会简单地介绍字形是如何从原始的图形演变而来,让我了解到汉字是如何反映古代人们的生活和认知。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在教我写字,更是在引导我理解汉字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练习书法,更是在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化扫盲。它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我觉得,学习汉字,其实也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深度的融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习字本,更像是一本启蒙读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体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宣传,但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学习者的关怀。比如,在书写区域的设计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格子,而是根据字的笔画多少和结构特点,给出了最合适的辅助线,让你下笔更有信心。而且,它的纸质非常适合用各种书写工具,我尝试过铅笔、圆珠笔,甚至是我个人的钢笔,都能有非常好的书写效果,没有出现毛边或者墨迹扩散的情况。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字的旁边,会附带一个简单的描红字帖,让你在完全熟悉字形之前,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模板,这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字,帮助真的很大。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那种专注而宁静的学习氛围,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重现。它让我相信,学习汉字,其实可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关键在于找到对的方法和对的工具,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一切。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汉字300(习字本(一))》在编排上,非常有巧思。它不像其他习字本那样,将所有字都堆积在一起,而是将300个汉字巧妙地分成了若干个小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或者一类偏旁部首进行展开。比如,有的章节可能专注于“人”字旁相关的字,有的章节则可能涉及一些表示方向或者动作的字。这样的分组,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建立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每一个字。而且,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有简短的引言,点明本章节学习的重点,让我心中有数。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有一个小小的回顾或者小测验,虽然形式很简单,但却能及时检验我的学习成果,也让我知道哪些字需要加强练习。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让我的进步更有条理,也更有成就感。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学数学,老师会把相似的题目归类讲解,这样我更容易理解其中的规律。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汉字300(习字本(一))》,就被它那种温和而坚定的学习氛围所吸引。翻开扉页,并非那种生硬的列表,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气,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娓娓道来汉字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字里行间充满了鼓励,让你觉得学习汉字并非一项艰苦的任务,而是一次探索古老智慧的奇妙旅程。内页的设计,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结构清晰,笔画间的呼应和起承转合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笔来,在纸上描摹。纸张的触感也很不错,厚实而光滑,即便是用毛笔书写,也不会轻易洇染,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字旁边,用小小的篇幅,点出了这个字的起源或者有趣的字形演变,这让我对汉字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状,更能深入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这样的设计,让枯燥的习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习字本那样,只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感受汉字的灵魂。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我觉得更像是一本引路书,带你走进汉字的世界,让你爱上这个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