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歇后语 谑诘话

台湾歇后语 谑诘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歇后语
  • 方言
  • 民俗
  • 语言学
  • 幽默
  • 趣味
  • 台湾
  • 传统文化
  • 俚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民间笑谈:本土诙谐俚语探源 一、 书名与定位 本书名为《台湾民间笑谈:本土诙谐俚语探源》,旨在深入挖掘和整理台湾地区流传甚广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俗语、谚语、歇后语(非本书所指的“谑诘话”范畴,而是指更宽泛的民间口语化表达)以及富有幽默感的民间顺口溜。本书的基调是轻松活泼,但研究方法上力求严谨,旨在为语言学研究者、文化人类学家以及对台湾庶民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 内容结构与核心章节 本书共分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从不同角度剖析台湾民间语言的形成、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部分:闽南语基础——俚语的语言学根基 本章首先回顾台湾闽南语(台语)的语音系统和词汇特点,为理解后续的俚语打下基础。重点解析台语中特有的语调和发音习惯如何影响了俚语的节奏感和幽默效果。例如,探讨“抑扬顿挫”在民间口头表达中如何增强笑点。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幽默镜像——农耕与渔猎的俚语群 台湾早期社会以农业和渔业为主,本章收集了大量源于田间地头和海边生活的俗语。这些俗语往往以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朴素的哲理或对生活的调侃。 田园智慧篇: 剖析与耕种、节气、农具相关的谚语。例如,描述农民劳作的辛苦或对收成的期盼。这些表达往往一针见血,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 渔港风情篇: 聚焦于与海洋作业相关的俚语,如描述天气变化、鱼群动向的口诀,以及渔民之间相互打趣的玩笑话。这些话语中蕴含着对风险的认知与幽默的化解。 第三部分:人情世故的缩影——社会关系与人际互动的俚语 台湾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人际关系复杂而微妙。本章着重分析那些用来规范、评价或调侃人际交往的语言现象。 亲族网络: 探讨家族内部,如兄弟、妯娌、姻亲之间,因地位差异或性格不合而产生的诙谐评论。 市井百态: 记录了菜市场、茶馆、庙口等公共场所中,人们对不同职业、社会阶层(如“头家”、“伙计”、“迌人”)的刻画与讽刺。这些俚语是理解底层民众社会心态的绝佳窗口。 第四部分:信仰与禁忌——神鬼传说中的黑色幽默 台湾民间信仰多元复杂,结合了道教、佛教、民间祖灵崇拜等元素。本章探讨在敬畏神明与鬼怪的同时,民众如何运用幽默感来拉近与超自然力量的距离,甚至进行善意的“冒犯”。 神明“公干”: 收集关于地方守护神、庙宇事务的有趣说法,这些说法往往将神祇人格化,使其更贴近凡人生活。 避邪谐音: 分析民间为求吉利,刻意使用谐音词来规避不祥之兆,及其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位与笑点。 第五部分:现代语汇的融合与创新——战后社会变迁下的俚语新生 随着日本殖民时代结束、国民政府迁台以及全球化进程,台湾的俚语也在不断吸收新元素。本章关注近代涌现出的,带有时代烙印的新型民间笑谈。 “国语”冲击下的混用: 研究闽南语与国语(普通话)词汇交织后产生的独特表达方式。 新兴职业与科技的俚语化: 记录早期工厂工人、公职人员等新兴职业群体中出现的内部笑话和行话。 第六部分:口头传播的生命力——俚语的表演性与传承方式 俚语的生命力在于“说”。本章从口述历史的角度,分析台湾民间笑谈是如何在特定场合(如宴席、酒局、说书)中被激活和表演的。探讨地方戏曲(如歌仔戏)和民间说唱艺术(如布袋戏)对这些俚语的普及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书的资料收集主要依赖于田野调查、口述历史访谈以及对清末民初地方志、报刊杂志中零星记载的梳理。所有收集到的俚语均附有详细的闽南语音译(采用成熟的罗马拼音系统),并提供至少两种不同的解释角度(字面意义与引申笑点),以确保解读的准确性和文化深度。 四、 学术价值与受众 《台湾民间笑谈:本土诙谐俚语探源》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珍贵语料库,更是理解台湾社会心理结构、民间价值取向的文化学著作。它将帮助读者跳脱官方历史叙事,直接聆听到台湾民间最真实、最幽默的“生活原声”。本书语言生动,适合所有对台湾民俗文化、社会语言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五、 总结 本书力求全面、细致地展现台湾地区民间语言的幽默魅力与深刻内涵,是对这片土地上庶民生活智慧的深情致敬。它捕捉的,是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背后,却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印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一划之部
 
2001 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无写四(无舍施)
(it ji sam ngoo lak tshit pat kau tsap──bo sia si)
【解说】从一写到十,中间独独少写了四,即是「无写四」。「无写四」与「无舍施」谐音,因而此谚喻指做事太过离谱没有分寸、见不得场面,或可怜兮兮的意思。
【註释】无舍施:做事太过离谱没有分寸、见不得场面,或可怜兮兮的样子。
 
2002 一丘棺材困两人──死对头
(tsit khiu kuann tsha khun nng lang──si tui thau)
【解说】在同一口棺材里竟然躺着两个人,他们即使死了,还头对着头,因而叫做「死对头」。可见得这两人的怨隙有多么的深恶。此谚比喻双方有着永远都化解不了的仇恨。
 
2003 一丈差九尺──差远咧
(tsit tiunn tsuah kau tshe──tsuah hng leh)
【解说】在度量衡的规则中,一丈应该有十尺,现在只有一尺,表示还差了九尺,即是「差远咧」。
【註释】差远咧:还差得太多了。
 
2004 一孔掠双只──好孔(好康)
(tsit khang liah siang tsiah──ho khang)
【解说】在农村田野里,一处土沟的「孔」洞里可以抓到两只牲禽或渔获,这真是「好孔」。「好孔」与「好康」谐音,因而此谚也被影射为好处、好运气的意思。
【註释】掠:捕捉、捉到。   好孔:形势很好的孔洞。   好康:得到好处、很好的运气。
 
2005 一日夫妻──寡紧(赶紧)
(tsit jit hu tshe──kua kin)
【解说】新娘嫁到夫家只有一天,就死了丈夫,使得她马上就「守寡」。夫妻缘份只有一天,因此说为「寡紧」。
【註释】赶紧:快一点。「寡紧」和「赶紧」谐音,此谚乃影射语。
 
2006 一角分两丬──五分五分
(tsit kak hun nng ping──ngoo hun ngoo hun)
【解说】货币制度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今将一角分为两半,则变成五分五分,此谚意指平分秋色的意思。
【註释】五分五分:一半一半、势均力敌。
 
2007 一个一斤,一个十六两──两个相当
(tsit e tsit kin,tsit e tsap lak niu──nng ko siong tang)
【解说】一斤就是十六两,十六两就是一斤。两个名称根本一样,因而说是「两个相当」。
【註释】两个相当:十分相当、不分彼此。
 
2008 一个钱,拍廿四个结──冻酸
(tsit e tsinn,phah ji si e kat──tang sng)
【解说】旧时民间通行的铜钱中间都有方孔,方便以绳穿贯携带,常会在双头打结以防散失。但一个钱两头却打了二十四个结,怕钱脱落,这表示此人视钱如命,舍不得付出。
【註释】冻酸:十分吝啬、一毛不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台湾歇后语 谑诘话》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扎实且有温度的学问。我平时涉猎的学术著作不少,但很多时候都显得过于冰冷和客观。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者对于每一个歇后语的解读,都仿佛是和一个老朋友在聊天,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歇后语的分类和梳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让我在浩瀚的台湾歇后语海洋中,能够找到一条清晰的路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歇后语,而是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但同样充满智慧的民间俗语。例如,其中关于“鸡仔离母,散四方”的解释,就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于离散与聚合的深刻理解,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亲情的眷恋。这种细节上的打磨,恰恰体现了作者的用心和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解释这些歇后语时,还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台湾本地的民俗风情、历史事件,甚至是当时的社会思潮,使得这些歇后语的解读更加立体和饱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了解了一些俗语,更像是窥见了台湾社会的一角,看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评分

《台湾歇后语 谑诘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书中收录的歇后语,很多都与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甚至是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精神。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书中描述的场景,就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我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那些略带“刻薄”的歇后语的解读。比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样的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它有些伤人。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负面语言,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在特定语境下,所表达的一种对虚伪和欺骗的警惕,以及对真实和朴实的推崇。这种辩证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些歇后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收集的、在台湾民间流传的一些比较新颖的歇后语,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时代感。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台湾歇后语 谑诘话》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歇后语汇编。但当我真正翻阅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巨大。它的内容远不止于简单的罗列和解释,而是深入到台湾本土文化的肌理之中,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台湾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歇后语,它们仿佛能将我带回到几十年前的台湾街头巷尾,听到人们在茶余饭后,用这些生动有趣的语言来交流。 书中对于一些歇后语的起源和流变的研究,也做得非常扎实。我尤其对“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个广为人知的歇后语,在书中得到的全新解读感到惊叹。作者通过考证,揭示了它在台湾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的几种不同的版本和含义,并且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这种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让这本书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作者在行文中,并没有使用过于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叙述,让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和欣赏。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那些堆砌辞藻、空洞乏味的“文化读物”,但《台湾歇后语 谑诘话》却是个例外。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台湾的民间智慧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收获良多。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略带“戏谑”意味的歇后语时所展现出的分寸感。很多歇后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讽刺或调侃的意味,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显得粗俗或者不尊重。但这本书在解释这些歇后语时,既保留了其原有的韵味,又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比如,书中对“烧饼夹肉,馅在外面”的解析,就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幽默感和洞察力。它不仅仅是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是将其引申到人际交往、社会现象等多个层面,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将抽象的语言现象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备很强的可读性。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与自己身边的经历联系起来,发现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民间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实在是个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一直对台湾的本土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幽默的俗语谚语。但很多时候,这些东西都散落在民间,零散不成体系,要想深入了解,实属不易。直到我翻开这本《台湾歇后语 谑诘话》,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的宝藏就在眼前。书名就已经点明了主题,但打开扉页,你会发现它的内涵远比想象中要丰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这些歇后语时的角度,不是简单地罗列和解释,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甚至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巧妙运用。 比如,书中对“阿弥陀佛,吃了三碗,还在碗里找”的解析,就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容一个人贪心不足的句子,但作者通过考据,揭示了这背后可能与佛教的“无我”思想以及古代社会的饮食习惯有关。这种层层剥茧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台湾的民间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书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解释,很多时候还穿插了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场景描绘,让这些古老的俗语仿佛重获新生,变得鲜活起来。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那些智慧的先辈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