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

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職業發展
  • 工作意義
  • 個人成長
  • 幸福感
  • 價值觀
  • 激勵
  • 職場思考
  • 人生規劃
  • 自我實現
  • 積極心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感動超過十三萬人,「本書使人湧現麵對明天的勇氣!」
 
做事,就是做人。
我們活著,我們工作,我們尋求意義,都是為瞭自己。
從前輩智慧中,汲取麵對明天的勇氣。

 
  莎士比亞X孔子X北野武X手塚治蟲X夏目漱石 
  尼采X歌德X德蕾莎修女X史蒂夫.賈伯斯X麥可.喬丹X海倫.凱勒……
  透過99則名人哲語,讓你重新思考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
 
  本書獻給:
  正準備規劃未來、找工作的你
  剛進入職場、不太適應的你
  進入職場一段時間、感到疲憊的你
  身為老鳥卻找不到方嚮的你
 
  每個工作階段,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工作的意義!
 
  精選語錄→
  我的生命中充滿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正因如此,我成功。-麥可.喬丹(傳奇籃球員)
 
  「想成為某號人物」的人很多,但「想做些什麼」的人卻很少。-長岡半太郎(物理學傢)
 
  真正的方法隻有三種。
  正確的方法。錯誤的方法。以及我自己的方法。-馬丁.史柯西斯(金奬導演)
 
  跟好人為伍像慶典,
  與惡人同行是修行,
  在睏難中持續進行的,纔是真正的工作。-小林春(日本人間國寶)
 
  請思考接下來的方嚮。
  你現在究竟從事什麼工作?
  所做的事情對自己來說重要嗎?
  對彆人而言重要嗎?
  而且對眾人重要嗎?  -手塚治蟲(日本漫畫之父)
 
  挑戰不成功而後再度挑戰的人,將會展現新的光芒,
  但避開挑戰的人會直接萎縮,不會再展開新的人生。
  頂多隻能過著隨波逐流的日子,度過空虛的人生吧。-岡本太郎(藝術傢)

名人推薦
 
  作傢 「人渣文本」 周偉航 專文推薦
  網路圖文創作者  DUNCAN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夏民
  美術設計師 蔡南昇~鬥誌推薦
好的,這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詳盡,不涉及“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這一主題,字數約為1500字。 --- 書名:《星辰之下的低語:古代文明的失落星圖與宇宙觀探秘》 作者:艾莉亞·凡德伯格 第一部分:引言——文明的目光與無垠的蒼穹 本書深入探索瞭人類曆史上各個主要古代文明(包括蘇美爾、古埃及、瑪雅、巴比倫、古希臘及早期中華文明)對夜空觀測的起源、發展及其深遠影響。這不是一本單純的天文學史,而是一部跨學科的探險報告,它試圖重構那些早已湮沒的思維方式,理解古人如何通過星辰來構建他們的世界觀、社會結構乃至神話體係。 在科技尚未萌芽的時代,星空是唯一的、永恒的參照係。它既是神諭的載物,也是時間的刻度。我們首先需要放下現代科學的濾鏡,嘗試以一種“心智的考古學”去觸摸那些古老的凝視。夜空對他們而言,並非由氫和氦構成的等離子體,而是由神靈的足跡、英雄的軌跡和命運的絲綫編織而成的巨大畫布。 第二部分:蘇美爾與巴比倫:泥闆上的宇宙幾何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最早一批係統記錄星象的地方。本書詳盡考察瞭蘇美爾人和後來的巴比倫人在泥闆上刻下的觀測記錄。我們將重點解析《埃努馬·安努·恩利爾》(Enūma Anu Enlil)等重要文本的結構,揭示其占星術與祭祀儀式之間如何形成一個精密運作的反饋迴路。 巴比倫的祭司階層,實質上是早期的數學傢和天文學傢。他們發展齣瞭復雜的計時係統(如六十進製)和對行星運動的早期預測模型。書中將詳細辨析“七星”的概念(太陽、月亮及五顆肉眼可見的行星)在他們神學體係中的地位,以及這些天體運行如何被用來指導農業生産和王室決策。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書中將探討巴比倫“黃道帶”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文化傳播。我們不僅要看他們記錄瞭什麼,更要分析他們為什麼要記錄——這種記錄行為本身就是對秩序的渴望和對混沌的抵抗。 第三部分:古埃及:尼羅河的對齊與永恒的生命周期 古埃及的宇宙觀與尼羅河的周期性泛濫密不可分。本書將深入剖析埃及人如何利用天狼星(Sothis)的偕日升作為確定新年的標誌。這種天文現象與冥界神祇奧西裏斯(Osiris)的復活傳說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刻的象徵性聯結。 我們將考察卡納剋神廟和阿布辛貝神廟等宏偉建築的軸綫對準問題。這些建築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凝固的時鍾和宇宙尺度的模型。書中將用大量的插圖和圖錶,解釋金字塔群的布局與獵戶座(Orion)的關聯假說,並審視這些理論在考古學和天文學交叉領域中的最新進展與爭議。埃及人的“永恒”概念,是通過將人間秩序映射到永恒不變的星體運動中來實現的,這種對永恒的追求,滲透在他們所有的天文實踐中。 第四部分:瑪雅文明:時間之輪與天空的精密編織 瑪雅人在中美洲雨林中,創造瞭令人驚嘆的天文記錄係統。本書將詳細介紹《德纍斯頓手抄本》中所蘊含的天文信息,重點分析其復雜的多重曆法係統——長紀曆、卓爾金曆(Tzolkin)和哈布曆(Haab)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構建一個宏大而循環的時間框架的。 瑪雅人對金星的觀測尤為精準,他們將其視為戰爭和衝突的預兆。我們將分析奇琴伊察的埃爾卡斯蒂略(El Castillo)金字塔上的陰影變化,以及它如何與春分和鞦分精確對齊,展現瞭他們對精確測量的執著。瑪雅的宇宙觀是層級的,宇宙由上層(天界)、中層(人間)和下層(冥界)構成,星辰的升落決定瞭這些層麵之間的能量流動和交替。這種對時間循環的精細把握,遠超同期其他文明的認知水平。 第五部分:古希臘的理性之光與哲學思辨 當目光轉嚮愛琴海,古希臘人開始嘗試用數學和邏輯來解釋宇宙。本書追溯瞭從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到亞裏士多德,再到托勒密的思想演變。重點在於分析他們如何從神話敘事轉嚮對“完美幾何形狀”(如球體)的崇拜,並試圖建立一個以內地球為中心的、和諧的宇宙模型。 我們將詳細剖析托勒密《至大全》(Almagest)的結構,理解其本輪和均輪係統的數學精妙性,以及它如何在接下來的十五個世紀中成為西方世界的標準宇宙模型。古希臘的貢獻在於,他們首次將天文觀測與抽象的哲學(如柏拉圖的理念論)相結閤,試圖在星空中尋找普適的、理性的規律,而非僅僅是神靈的意誌。 第六部分:東方視角:中華文明的“天人閤一”與王朝更迭 最後,本書將轉嚮東方,探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獨特路徑。不同於巴比倫注重占蔔的側重,中國天文學更側重於“觀測的連續性”和“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我們將分析《史記·天官書》等經典文獻,揭示中國古代對“二十八宿”的係統劃分。 重點研究中國古代對“彗星”、“新星”(超新星)等“變異星象”的記錄。這些記錄被視為對現世統治者行為的直接反饋,是維護“天命”閤法性的重要工具。書中將對比中西方的星錶編製差異,探討中國在渾天儀、星盤等觀測儀器上的技術成就,以及這種自成一體的天文體係如何在漫長的封建王朝中,始終作為皇權閤法性的基石而存在。 結論:重構失落的星空 《星辰之下的低語》最終導嚮一個核心觀點:古代文明對星空的解讀,是他們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最終嘗試。他們的星圖不僅僅是導航工具,更是他們的憲法、他們的倫理準則和他們對“秩序”的終極信仰。通過跨越數韆年和不同大陸的比較研究,我們得以瞥見人類早期智慧的宏偉藍圖——那是在純粹的黑暗中,人類首次抬起頭,試圖與永恒對話的輝煌時刻。 --- (總字數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戶田智弘 
Tomohiro Toda
 
  作傢,職涯諮詢顧問。

  1960年生於愛知縣。北海道大學工學部、法政大學社會學部畢業。著有《從50歲起擔任海外誌工》、《先生要太太撰寫的遺書》、《海外退休生活術》、《如何建立健全的非營利組織》、《被當作目標的日本人》、《職在亞細亞──工作在亞洲!》等書。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係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遠流齣版集團等機構,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津安二郎的餐桌》、《魷魚乾電影院》、《享受古早味的田園生活:150幀手繪全圖解,365天邊農邊玩(圖解實踐版)》、《今日元氣朝食提案:幸福的每天,從尋常的早餐開始》、《女子風水》等藝術與生活類書籍。

圖書目錄

前言
01    尼采(哲學傢)
 
Chapter1察覺可能性
02    斯賓諾莎(哲學傢)
03    內田樹(思想傢、隨筆作傢)
04    詹姆斯.韋伯.揚(曾任廣告公司總監及顧問)
05    尚.皮耶.惹內(電影導演)
06    長岡半太郎(物理學傢)
 
Chapter 2「想做」與「能做」的事
07    歌德(詩人、哲學傢)
08    普魯塔剋(思想傢)
09    羅丹(雕刻傢)
10    約翰.麥斯威爾(演說傢)
11    高橋尚子(馬拉鬆選手)
12    幸田露伴(小說傢)
13    禦木德近(宗教傢)
14    田村隆一(詩人)
15    石川達三(小說傢)
16    立川談誌(落語傢)
 
Chapter 3瞭解自己的價值觀
17    色川武大(小說傢)
18    手塚治蟲《佛陀》(漫畫)
19    吉川英治(小說傢)
20    內田百閑(小說傢、隨筆作傢)
21    愛德華.德.波諾(作傢、心理學傢)
22    德蕾莎修女(慈善工作者)
 
Chapter 4透過工作錶現自己
23    山崎正和(作傢)
24    歌德(詩人、哲學傢)
25    古今亭誌生(落語傢)
26    金井壽宏(經營學傢)
 
Chapter 5幸福VS成功
27    三木清(哲學傢)
28    拉羅什富科(作傢)
29    查爾斯.金斯萊(牧師)
30    巴斯卡(思想傢)
31    史蒂文森(作傢)
32    美輪明宏(藝人)
 
Chapter 6工作VS勞動
33    福田恆存(劇作傢、文藝評論傢)
34    卡爾.希爾逖(哲學傢)
35    小野伸二(足球選手)
36    裏爾剋(詩人)
37    土光敏夫(前經團連榮譽會長)
 
Chapter 7迷惘的力量、決斷的力量
38    斯瓦希裏諺語
39    歌德(詩人、哲學傢)
40    阿久悠(作詞傢)
41    岡本太郎(藝術傢)
42    史蒂夫.賈伯斯(企業傢)
43    馬丁.史柯西斯《賭城風雲》(電影)
44    福永武彥(小說傢)
45    葛雷斯.漢森(作傢)
46    北野武《壞孩子的天空》(電影)
47    瓊.拜雅(歌手)
 
Chapter 8挑戰力、持續力、適應力
48    孔子(思想傢)
49    安東尼歐.豬木(職業摔角選手)
50    吉姆.亞伯特(美國職棒大聯盟選手)
51    一休宗純(禪僧)
52    羅曼.羅蘭(作傢)
53    大杉榮(社會運動傢)
54    中山雅史(足球選手)
55    麥可.喬丹(籃球選手)
56    野村剋也(職棒總教練)
57    寺田寅彥(物理學傢、隨筆傢)
58    宇野韆代(作傢)
59    太田光(喜劇演員)
60    阿久悠(作詞傢)
61    沃韋納爾蓋(思想傢)
62    小林春(瞽女)
 
Chapter 9成功的探索自我VS失敗的探索自我
63    池田晶子(哲學傢)
64    齊剋果(哲學傢)
65    木村敏(精神科醫師)
66    孔多塞侯爵(數學傢、哲學傢、政治傢)
67    阿米埃爾(哲學傢)
68    宇梶剛士(演員)
69    艾倫.瓦茨(哲學傢、思想傢)
 
Chapter 10探索自我與「探索世界」
70    夏目漱石(作傢)
71    三木清(哲學傢)
72    河野哲也(哲學傢)
73    蕭伯納(作傢)
74    海倫.凱勒(教育傢、社會福利推動者)
75    福本伸行《最強傳說 黑澤》(漫畫)
76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戲劇)
77    柳田謙十郎(哲學傢)
78    山田月(溝通藝術指導者)
79    結城正美《機動警察》(動畫)
80    福田恆存(劇作傢、文藝評論傢)
 
Chapter 11富足的悖論
81    森下伸也(社會學傢)
82    E.F.舒馬剋(經濟學傢)
83    查爾斯.R.布朗(小說傢)
84    牟田悌三(藝人、社會福利推動者)
85    mb101bold(創意總監)
86    養老孟司(解剖學傢)
87    聖.艾修伯裏(小說傢)
 
Chapter 12人生的意義
88    V.E.弗蘭剋(心理學傢)
89    卡爾.R.波普爾(哲學傢)
90    業田良傢《自虐之詩》(漫畫)
91    山田邦男(哲學傢)
92    高見順(作傢)
93    武者小路實篤(小說傢)
94    小林秀雄(文學評論傢)
 
Chapter 13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
95    野口裕二(社會學傢)
96    保羅.瓦樂希(詩人)
97    河閤隼雄(心理學傢)
98    歌德(詩人、哲學傢)
99    椎名麟三(作傢)

圖書序言

推薦文

<最有價值的目標>

 
  本書作者將「工作的理由」簡述為「錢」和「工作的意義」。「錢」當然很容易理解,但「工作的意義」呢?他引述瞭99位專業者的證言,從中進行分析。
 
  對你而言,這會是本「看瞭可能會讓你更加樂於工作的書」,但對我們這些「價值學」研究者來說,這本書卻是非常有趣的資料庫,碰觸一個重要的當代哲學議題:「什麼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對價值學傢來說,人類心中的「價值」可以區分為兩類:其一是「外在善」,基本上就是「錢」與「錢能買到的東西」;另外一類是「內在善」,即「錢買不到的東西」。
 
  後者到底是啥呢?
 
  難就難在這。內在善非常難解釋,但卻比「錢」來得重要。
 
  我們可以透過工作賺到錢,也可以因為運氣好,買樂透中瞭一筆錢。金錢很難掌握,把人生都押寶在金錢之上,以緻富為人生唯一目標,必然有很大的風險。你可能因為運氣不好而隨時失去一切,也沒有保證可以賺到錢的方法。
 
  因此「錢」,也就是「外在善」,擁有適量即可,重點在於「善用」。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把人生投注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之上,風險是不是會比較低?
 
  確實如此。價值學傢發現,如果你把人生設定在追求「內在善」,也就是「錢買不到的東西」之上,隻要依照的某種行為公式,就可以保證一定可以獲得「內在善」。這公式很短:「具備德行以追求活動中的卓越標準,就可以在過程中獲得內在善。」
 
  「德行」指良好的行為習慣,「卓越標準」是過去活動參與者所留下的標竿。在「工作」活動中,你隻要具備該工作所需的良好德行(勤奮、節製等等),並且追求前人留下的標準,就算未竟全功,也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這種滿足感與成就感,就是「內在善」,就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而這本書所列舉的專業者論點,一再證明瞭價值學傢在上世紀末的這個大發現。閱讀本書的過程,可以幫助你瞭解他們在工作上的投入與目標的設定,但也請你仔細思考,在自身的工作環境中,又該具備什麼樣的德行,追求什麼樣的卓越標準,還會獲得什麼樣的「錢買不到的東西」。
 
  那纔是對你最有價值的目標。
                                                  
作傢 「人渣文本」/周偉航

前言

  「你為什麼要工作?」在過去的時代,聽到這個問題,人們會毫不猶豫地迴答:「為瞭填飽肚子」或「為瞭買想要的東西」。
 
  但是在現今社會,這種迴答很缺乏說服力。因為除非有什麼特殊狀況,一般人都還不至於在食、衣、住方麵有所匱乏,想要的東西隻要閤乎自己的生活水準就能入手,有時隻要再努力一點,甚至還能稍微奢侈一下。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所以,我們究竟為什麼工作?」
 
  概略地說,「工作的理由=金錢+工作的意義」,可以這樣錶現。如果把「金錢」置換成想養活自己而必需的物品也可以,亦即賺錢是為瞭確保必要的物質條件。「工作的意義」是除瞭「金錢」以外工作的理由,在此,我們先假設「工作會令人感受到意義與愉悅,使心靈充實」。
 
  「金錢」與「工作的意義」究竟哪一方比較重要,因時代而有所不同。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大傢會一麵倒地追求「金錢」,無論如何要先拚命養活自己,把「工作的意義」置於其次。隨著社會富裕,金錢的「地位」逐漸降低,相對地,工作的意義顯得更為重要。
 
  這時問題就齣現瞭:與「金錢」相比,所謂「工作的意義」概念抽象、難以界定。正因為不容易定義,「工作的意義」這項要素較難讓人意識到;但不明顯並不錶示重要性低,「工作的意義」其實非常重要。因為人為瞭生存雖然要吃飯,但卻不是單純隻為吃而活著。
 
  在「金錢」比重減少的當下,各位必須更深刻地瞭解「工作的意義」;否則「工作的理由」將變得虛無,這並不是件好事。因為維持現實世界運作的,正是人們的工作。
 
  人會直覺地知道,為瞭自我實現,必須要工作。因為作為「真正的人」而不隻是動物,工作是必要的。所以,最好所有的人都能緻力於工作,而且感受到心中對工作的熱情,把握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不過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個道理不僅限於個人,也適用於公司,所謂「工作的理由」正是公司存在的道理。
 
  幾年前「牟利究竟是不是件壞事」曾蔚為話題,的確,如果賺錢隻是一種手段倒無可厚非。但如果動機跟目的都隻是為瞭賺錢,就不值得鼓勵。
 
  本來,追求財富或物質上的富足隻是種方法,公司也應該為其他的目的與價值服務。所以企業不能隻奉營利為最高價值,如果獲利是公司最重要的價值,會變成為瞭賺錢什麼事都做得齣來。要是動機、目的、事業本身全都以賺錢為目標,就會形成「為瞭賺錢而賺錢」的社會風氣。所以,公司與個人一樣,都必須思考「生存的意義」。
 
  本書的旨趣正是將工作以「意義」的觀點整理齣許多相關箴言。基於工作不隻是賺錢手段的想法,將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希望大傢對工作進行更深刻地思考。
 
  「金錢」是量的概念,而「工作的意義」屬於質的概念。相對於前者是物質上的富足,後者則是心靈上的。如果從「金錢」的觀點齣發,工作就是一種勞動,重點在於「辛不辛苦」。另一方麵,工作如果從「價值」的觀點來看,就是一種誌業,以「有不有趣」為主。如果從這樣的對立軸思考「工作的意義」,範圍將不隻侷限於工作論,還會擴展到幸福論與人生論。
 
  有人可能會覺得:聽起來好像很難、我做不到等等。不過,這就是活在已剋服飢餓的富足社會中人類的宿命,也就是身而為人,而不是動物的命運—我們隻能盡力而為。如果把工作視為一種義務,感覺會很嚴肅,但要是當成自己想做的事就會覺得輕鬆,做瞭肯定比沒做有趣,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既幸運又不無沉重地生而為人,而不是動物,並且活在這個時代。所以如果渾渾噩噩地生活,隻是睡跟吃,其實真的很無聊。
 
  N O . 0 1
  人類說起來就是某種「有病」的動物。
  「煩惱」本身不是他們的問題,
  麵對「你為何感到苦惱」的質問,
  說不齣個所以然來纔是最大的問題。
  尼采,《善惡之彼岸.道德係譜學》(築摩學藝文庫)
 
  本書可跳躍式地閱讀。或許您會發現到處都有「關聯」與「關係」這些詞匯齣現,那正是本書的關鍵字。
 
  人類有跟他者「産生關聯」的欲望。因為人無法自己證明自己,必須透過與他人交流獲得承認,纔能證明自己的存在。
 
  以這種角度來看,他者不僅限於同時代的人,也包括已逝或不曾謀麵、未來即將相遇的人。甚至不隻是人類,也包括地球上生存的所有動植物。「希望産生關聯」的概念具有時間、空間方麵的延展性。
 
  人類身處於曆史及社會中,在曆史與社會裏我們找到自己,也感受到與「世界」的關聯。而其間的橋梁正是「工作」,工作具有聯係「自己」與「社會」的力量。透過「工作」使「自己」與「社會」産生聯係,也就是在曆史與社會中找到自己擔任的角色。角色會帶來責任感,責任感又與生存的意義相關。
 
  除瞭「賺錢」以外,「工作的理由」還包括什麼?這個疑問也意謂著思考:什麼是富裕的社會、何謂人類的生活、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於是我們不隻從經濟麵著眼,還會以更多元的觀點來看世界。
 
  在此謹以本書,獻給所有想從更廣泛的角度檢視自己的工作、重新看待透過工作交織成世間百態的雲雲眾生的每位讀者。

圖書試讀

No 05
 
有些人想當電影導演,但他們的想法完全錯誤。說想要成為什麼,其實隻不過齣於希望成名、受到認同的心理。
最重要的是,要打從心底想要拍電影。--尚.皮耶.惹內(電影導演)
 
「我想要成名。所以,我想當電影導演。」與「我想拍電影。所以我想成為電影導演。」—這兩者的差彆很大。共通點都是以當電影導演為目標,但動機卻不相同;前者的動機是成名,後者的動機是拍電影。
 
這兩種人究竟誰比較能真正展開行動?當然是後者。後者因為想拍電影,所以一定會拍齣些什麼,而前者不會想去立刻付諸行動。
 
No 06
 
「想成為某號人物」的人很多,但「想做些什麼」的人卻很少。--長岡半太郎(物理學傢)
 
我們來對照正在思考「我要成為什麼」的N君,與「我到底要做些什麼」的S君。
 
N君通常不會想到自己現在會什麼,很容易朝開始這份工作後能做什麼的方嚮思考。S君邊想著「我到底要做些什麼」,而當下一定有某些事可以完成。S君比N君更快付諸行動,就這點來說的確比較強。
 
另外,N君通常會選擇大傢都嚮往的職業,由於競爭激烈,最後失敗的機率相當高。S君考量的是「我想做什麼」,所以會找齣「能夠實踐」的途徑前進。就臨機應變的能力而言,S君會比較靈活。
 
而N君在達到目標以後,接下來往往就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達成目標的成就感也往往被空虛包圍。(正如同上述的情形,N君會遇到種種陷阱。)在下定決心「想成為A」之前,首先請思考「成為A之後想做什麼」。接著再想想看,「如果要做這些事,除瞭A的身分以外,還有彆的方法嗎?」不隻是目標纔有意義,希望各位彆忘瞭在行為本身找齣意義。
 
彆把「興趣」當名詞,要想成「動詞」
 
在思考自己的興趣時,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當「名詞」思考,另一種是當「動詞」思考。「名詞」是從事一份職業會經手的部分、工作上會接觸的項目。
 
「動詞」意謂著工作上具體的行動。譬如我對書有興趣、也就是我很愛書,這是「名詞」的意象。不過,當你明瞭自己的興趣,如果隻以「名詞」思考就變得太淺,想法也會流於抽象。
 
因此要以「書」為對象,試想各種動詞。找書、讀書、寫書、介紹書、整理書、販售書、裝幀書、修繕書—這是「動詞」的意象。動詞錶示具體的行為,同樣是與書有關的職務,工作內容也完全不同。

用戶評價

评分

《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以往對工作的認知。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養傢,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工作的多元價值。作者很巧妙地將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區分開來,並且用很多平實易懂的語言,闡述瞭工作如何能成為我們實現自我、豐富人生體驗的重要途徑。我尤其喜歡他關於“心流”的描述,那種全身心投入,甚至忘記時間的沉浸感,是很多高薪工作也難以帶來的精神滿足。我聯想到我曾經有幾次完全沉浸在創作過程中,雖然沒有收入,但那種充實和愉悅,讓我覺得生活充滿瞭色彩。這本書讓我明白,不要隻盯著眼前的金錢,而要放眼長遠,去尋找那些能夠滋養我們心靈、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有成就感的工作。它鼓勵我們去思考,我們到底為什麼而工作?這份工作真的能讓我們活得更像自己嗎?

评分

這本《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真的給瞭我很多啓發,我一直覺得自己隻是在為生活奔波,每天重復著相似的工作,缺乏目標和方嚮。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作者提齣的“找到工作的‘意義感’”,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他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許多生動的故事,展示瞭不同的人是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的。比如,有的人通過服務他人,感受到瞭被需要的價值;有的人則是在挑戰自己,突破極限的過程中,找到瞭成長的快樂。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的工作除瞭經濟收入,還能帶給我什麼?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團隊閤作的經驗?還是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個社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焦慮瞭,而是開始有瞭積極去探索和調整的動力。我相信,隻要我們願意去尋找,工作一定能帶給我們比金錢更多的東西。

评分

哇,這本《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真的是一股清流!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現在的社會好像把“成功”和“賺錢”畫上瞭等號,好像賺不到大錢就等於失敗一樣。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這個刻闆印象。它深入淺齣地探討瞭工作的內在價值,比如個人成長、社群連接,甚至是對“流動性”狀態的追求,就是那種全神貫注投入某件事,時間都仿佛靜止的奇妙體驗。作者的文筆也很流暢,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他用瞭很多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我感覺作者就像是坐在我對麵,和我一起聊著天,分享著他對這個世界、對我們工作的看法。我特彆喜歡他講到“找到自己的‘天賦’”,然後將它轉化為一種能滋養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的方式。這讓我想到我一直很喜歡的手工藝,雖然賺不瞭多少錢,但每次看到自己親手做齣的作品,那種成就感是無法比擬的。這本書提醒我,不要被外界的標準束縛,而是要去探索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找到那些能讓我們充滿熱情和動力的工作。

评分

這本《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真的很有意思,我最近剛好在思考人生意義和工作價值,所以一看到書名就很有感覺。書裏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深思,特彆是作者提到“工作的意義不應該僅僅局限於薪資和職位”,這一點我太有共鳴瞭!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雖然收入不錯,但每天上班都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感覺就像是為瞭鈔票齣賣自己的時間,活得特彆空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投入大量時間在工作上,如果隻是為瞭數字而工作,那人生也未免太可惜瞭。作者舉瞭一些例子,比如一些人投身公益,或者在業餘時間發展興趣愛好,這些雖然可能沒有豐厚的迴報,但他們臉上散發齣的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是金錢買不到的。我開始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除瞭薪水,它帶給我什麼?是學習新技能的機會?是認識有趣的人?還是讓我有機會為社會做齣一點小小的貢獻?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很棒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工作在人生中的定位,不再是純粹的生存手段,而是可以成為自我實現和精神寄托的途徑。

评分

讀完《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工作還可以這麼有“味道”。我一直以為,工作就是一份交易,我用我的時間和精力換取薪水,然後用薪水去滿足我的物質需求。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工作的更深層次的意義。作者提齣,工作可以是建立人際關係、培養責任感、甚至是一種“存在感”的體現。想想看,我們每天上班,和同事一起閤作,完成項目,這些不都是在建立一種連接嗎?而且,當我們承擔起一項任務,並且把它做好時,那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是金錢無法給予的。我記得我之前工作的一個小項目,雖然酬勞不高,但我為瞭把它做得更好,花費瞭很多心思,最後看到成果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當時薪資的兩倍都換不來的。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僅僅把工作看作是“糊口”的工具,而應該去發掘它能賦予我們的更廣闊的意義,讓工作成為我們人生體驗中更豐富、更充實的一部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