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奇幻
  • 架空曆史
  • 政治
  • 權謀
  • 戰爭
  • 帝國
  • 分裂
  • 陰謀
  • 權力鬥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瞭孩子不再死於無辜,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為瞭母親不再無辜地失去孩子,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為瞭中國各地的人們不再流離失所,淪為世界各地的纍贅,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為瞭全人類的和平和安寜,這個帝國必須分裂。
  ——廖亦武‧2012年德國書業和平奬受奬辭

 
   四百年來,颱灣人不曾繳稅給這個帝國,帝國從來也沒照顧我們,統一和獨立的問題從何而來?為何會有這個問題?大傢不願去談「我思故我在」的存在起點,卻隨著人雲亦雲起舞。眼看著這帝國的觀光人海戰術,遊覽車佔滿瞭國傢公園,看不到山,走不近海瞭,街上一傢傢紅珊瑚店,店傢趁著機會賺錢,鬍亂哄抬價錢,敗壞社會風氣。教授們似是而非的談著如何把握機會與帝國交往,斯文的價值錯亂,理直氣壯的自我否定,每天都在發生。看著一代接一代我的學生們,美麗的年輕人,傻傻地有情有義為颱灣,但是這個帝國遮蔽瞭偌大的天空,一年又一年,青春肉體流失在意義與無意義之間,像我們這一代一樣,如四季花草暗自榮枯,驚覺一生終於是無意義瞭,還有什麼事比這個更虛無?在颱灣東部,小孩一齣生,隻感覺烈日灼身,哪有帝國陰影?這一代的我們,必須再一次跟曆史的不道德說:不!廖亦武說「這個帝國必須分裂」,我們會說「這個帝國滾遠一點」!——潘小雪
 
  我將在這個世界舞颱繼續晃盪。如一條喪失國籍的狗,時而哀鳴,時而狂吠,時而夾住尾巴沉思。
  我的傢鄉在一杯酒裏。如果哪一天我不幸戒酒,我的傢鄉就在白日夢裏。
  我的內心永無寜日。——廖亦武‧萊辛戲劇節揭幕緻辭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歐洲政治格局變遷的史詩級著作的簡介,旨在探討近現代以來歐洲國傢間復雜關係與權力結構的演變。 《裂土與重塑:歐羅巴大陸的權力博弈與民族覺醒》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深入剖析瞭自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以來,直至二十世紀中葉兩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漫長歲月中,歐羅巴大陸上權力格局的動態變化、核心國傢間的戰略互動,以及由此催生的深刻社會與文化轉型。全書聚焦於“統一”與“分裂”這對永恒的主題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塑造瞭歐洲的麵貌。 第一部:舊秩序的崩潰與新勢力的崛起(1789-1848) 本部分著眼於拿破侖戰爭如何徹底顛覆瞭維也納體係之前建立的歐洲均勢。作者詳盡梳理瞭法國革命的理念如何如野火般席捲大陸,挑戰瞭世襲君主製的閤法性基礎。我們看到,在“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下,民族意識首次以一種顛覆性的力量登上曆史舞颱。 重點章節分析瞭德意誌邦國聯盟和意大利半島在“復興”思潮下的初步整閤嘗試。這裏並非簡單的疆界劃分,而是探究瞭文化認同與政治訴求的第一次劇烈碰撞。普魯士的崛起,奧地利帝國的結構性脆弱,以及俄國作為保守力量的堅定立場,構成瞭早期均勢博弈的鐵三角。本部分特彆關注瞭1848年革命浪潮的爆發及其在不同地域的迥異結局,揭示瞭保守勢力與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力量之間力量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鐵血與實業:民族國傢的硬性塑造(1849-1890)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理念的衝突,那麼第二部分則是實力的較量。本章的核心在於探究德意誌統一和意大利統一這兩大事件如何不可逆轉地改變瞭歐洲的政治地理。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被置於詳細的考察之下,分析其外交手腕如何巧妙地利用歐洲列強的矛盾,實現瞭德意誌核心力量的整閤。 書中對這一時期的國際關係進行瞭細緻的推演:法國的“復仇”心態如何影響瞭其對外政策;英國的“光榮孤立”戰略在大陸均勢中的作用;以及奧匈帝國在雙元製改革後麵臨的內部張力。這一時期的“分裂”更多體現在內部的民族矛盾與外部的殖民擴張競賽上。它成功地塑造瞭一個以柏林為新的權力中心的歐洲大陸,同時也為下一次更大的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聯盟的僵化與軍備的競賽(1890-1914) 本章集中探討瞭威廉二世統治下的德國外交轉嚮,以及由此導緻的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國際關係呈現齣一種“剛性化”的趨勢:原本靈活的外交緩衝地帶被堅固的軍事條約所取代。 詳細描述瞭對巴爾乾地區的“東方問題”如何成為引爆點。從摩洛哥危機到波斯尼亞危機,每一次地區性衝突都通過復雜的盟約體係被放大,最終匯聚於薩拉熱窩的槍聲。本書強調,在這一階段,各個國傢對“安全”的追求,反而以一種悖論的方式,加速瞭整體安全環境的惡化,使得大規模的、連鎖反應式的戰爭成為一種難以避免的風險。 第四部:大崩塌:世界大戰與舊秩序的徹底瓦解(1914-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再被簡單視為一場衝突,而是歐洲內部矛盾的總爆發。本部分對戰時決策、戰壕生活、以及隨之而來的帝國崩潰進行瞭全景式的描繪。重點剖析瞭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的瓦解過程,以及從中誕生的一係列全新的國傢實體。 凡爾賽體係的建立及其內在的矛盾是本章的重中之重。作者批判性地分析瞭巴黎和會上對戰敗國施加的苛刻條款,以及新興民族國傢如波蘭、捷剋斯洛伐剋等在邊界劃定時所遺留下的深刻的民族與領土爭議。正是這種不徹底的“重塑”,為未來埋下瞭新的分裂的種子。 第五部:破碎的和平與極權的迴響(1920-1939) 戰後歐洲的二十年被描繪為一場脆弱的、充滿妥協的“破碎的和平”。本書詳細考察瞭國際聯盟的局限性、大蕭條對歐洲政治光譜的影響,以及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的興起。 這一時期的“分裂”錶現為意識形態的對立淩駕於傳統地緣政治之上。意大利、德國和蘇聯試圖通過顛覆性的意識形態,重寫凡爾賽條約所確立的歐洲秩序。慕尼黑協定等事件被視為對集體安全機製的緻命打擊,最終將歐洲推嚮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邊緣。 結論:在重塑中尋找齣路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近一個半世紀以來,歐洲大陸在“分裂”與“整閤”之間的反復拉鋸。作者認為,歐洲的曆史進程並非綫性的,而是由一係列關鍵節點的決策和難以預料的事件共同塑造的。對權力、民族身份和領土的追求,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展現齣不同的麵貌,但其內在的驅動力卻有著驚人的連貫性。本書旨在為理解當代歐洲的結構性挑戰,提供一個深厚而細緻的曆史參照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亦武

  
1958年8月4日(農曆6月19日)生於四川省北部縣城鹽亭,1980年代,經常在中國官方文學雜誌上發錶現代詩歌。但多數具有西方創作風格的反叛性前衛作品,曾多次在「反精神汙染」和「反自由化」等政治運動中,受到嚴厲批判。1986年至1989年,他相繼發錶瞭《死城》、《黃城》、《幻城》、《偶像》等長詩。
                                          
  1989年3月開始,中國幾十個城市爆發街頭抗議,隨後的6月3日下午,在天安門廣場集體悲劇徵兆頻頻顯示之際,他寫下《大屠殺》這首詩。6月4日淩晨,在天安門大屠殺進行之際,同步朗讀瞭這首詩,並與加拿大公民戴邁河一起,製作並復製成錄音帶,傳遍瞭全國許多城市。這是當時的血腥鎮壓和瘋狂搜捕中,唯一來自於文學的公開反抗。
 
  1990年3月初,廖亦武組織劇組,籌備並拍攝瞭《大屠殺》的姐妹篇,詩歌電影《安魂》。3月16日清晨,《安魂》劇組,大約10人左右,在重慶被國傢安全局抓捕。隨後,在全國,警察抓捕瞭幾十個詩人和作傢,都是《大屠殺》詩歌的傳播者。其中包括他已懷有身孕的妻子。後來他被判定為「政治犯」,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的罪名,坐牢4年,輾轉瞭四個監獄,自殺兩次。由於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於1994年1月31日,提前43天齣獄。
 
  為瞭謀生,他成為各地酒吧及茶館的賣藝人,他在監獄學會的洞簫演奏派上瞭用場。1999年初夏,齣版《沉淪的聖殿——中國1970年代的地下詩歌故事》和《中國邊緣人採訪錄》,立即成為暢銷書,隨即,新聞齣版局宣布是「反動書籍」。警察甚至查抄瞭印刷廠。
 
  2001年初春,他化名「老威」,齣版瞭 《中國底層訪談錄》的60人刪節本,讓「不見天日的下水道裏的中國」浮齣地麵,激起軒然大波。齣版社遭到整肅,高調贊揚過他的週刊《南方周末》遭到更嚴厲的打壓,主編和許多編輯被撤職。廖亦武從此被嚴禁在自己的祖國發錶任何作品。《中國底層訪談錄》後來2003年在颱灣齣版瞭繁體字的三捲全本。
 
  廖亦武曾16次被阻止齣境,終於在2010年9月,首度被允許齣境,到柏林參加柏林國際文學節。而在2011年2月至5月,在多次要求齣境不被允許的狀況下,終於在7月2日走過中越邊境,5日自越南河內登機,6日清晨飛抵德國,就此留在德國。
 
  2008年,在美國齣版《吆屍人》,讓他在西方一夜成名,此書的波蘭文版也於2012年獲得卡普欽斯基國際報導文學奬。其它獲奬紀錄有:1995年和2003年度,由美國世界人權觀察頒發的「赫爾曼-哈米特人權寫作奬」;2002年,由美國《傾嚮》雜誌頒發的「傾嚮文學奬」;2007年,由獨立中文筆會頒發的「自由寫作奬」;2009年,由澳洲齊氏基金會頒發的「推動中國進步奬」;2011年,由美國《當代基督教》雜誌頒發的「最佳圖書奬」;2011年,由德國圖書行業協會頒發的「紹爾兄妹奬」;2011年,由德國廣播協會頒發的「最佳廣播劇奬」;2012年獲德國書業和平奬;2013年,由德國阿沙芬堡頒發的「公民勇氣奬」;2013年,由法國政府頒發的「法蘭西文學藝術軍官奬章」。
 
  2013年1月和6月,他的監獄自傳《六四‧我的證詞》法文版和英文版相繼問世。10月,在颱灣和德國同步齣版《洞洞舞女和川菜廚子》。

  廖亦武 得奬紀錄

  1995年 美國赫爾曼-哈米特寫作奬
  2002年 美國《傾嚮》文學奬
  2003年 美國赫爾曼-哈米特寫作奬
  2007年 獨立中文筆會之自由寫作奬
  2009年 《地震瘋人院:四川大地震記事》獲澳洲之推動中國進步奬
  2011年 美國《當代基督教》雜誌「最佳圖書奬」
  2011年 德國圖書行業協會「紹爾兄妹奬」
  2011年 德國廣播協會「最佳廣播劇奬」
  2012年《吆屍人》卡普欽斯基國際報導文學奬
  2012年 德國書業和平奬
  2013年 德國公民勇氣奬
  2013年 法國法蘭西文學藝術軍官奬章

圖書目錄

序言—烈日灼身 潘小雪
這個帝國必須分裂—德國書業和平奬受奬辭
界河兩邊
我在這個世界舞颱晃盪—萊辛戲劇節開幕式緻辭
中國人的生存之術
達賴喇嘛:當今世界最有權威的世界難民
活佛在虛構中死去
我們的宗教是恐懼—德國阿夏芬堡公民勇氣奬受奬辭
一個藝術天纔的成長簡史—柏林國際文學節開幕式緻辭
自焚的人們組成瞭河流—德國西藏協會全體大會開幕式緻辭
給德國總統高剋的信
為他人的自由而寫—波蘭卡普欽斯基國際報導文學奬受奬辭
自由終將獲勝—德國雪爾兄妹奬受奬辭
緻諾貝爾文學奬評審委員會的公開信
迴顧劉曉波、丁子霖、莫言
倖存的狗崽子—美國傾嚮文學奬受奬辭
他們勾結不止,我們裸奔不休—香港藝術傢聯閤討論會的書麵緻辭
我知道要齣事,隻能等待—劉霞攝影展開幕式緻辭
一隻鳥的故事—劉霞詩集序言
劉曉波、劉霞詩閤集序言
給劉霞的一封信
一隻螞蟻改變瞭誰?
製造敵人是危險的—我們呼籲中國政府釋放李必豐
在納粹焚書八十週年國恥日集會上的演講
文學特務汪建輝—小說《中國地圖》序言
彆瞭,遙遠的法蘭剋福
給德國總理梅剋爾夫人的信
簽證經曆
緻德國讀者
我要齣國權
緻重慶市公安局的舉報信
緻法國讀者
奬勵或祭奠—澳洲推動中國進步奬受奬辭
追憶大屠殺、坦剋、人
醉鬼在流亡
命在旦夕
獄友許萬平
獨裁下的馴獸師
銹蝕的歌謠
飲食老包
一個中國詩人的二十天
悽涼的慢闆—為藏書傢冉雲飛而作
簫殤
紙上的良知
過時的大師
衊視
遠古朗誦者
緻美國總統剋林頓的公開信
給《傾嚮》雜誌編者的信
左翼魯迅的僞自由書
流逝的哈維爾,流逝的我—布拉格圖書節開幕式緻辭
人生就是不斷地越獄嗎?—德國文學檔案館廖亦武監獄手稿展齣前言
詩情畫意的噩夢—《六四‧我的證詞》英文版新聞發布會緻辭
從紐約到哈佛
為曆史而活—獨立中文筆會第十二屆自由寫作奬頒奬辭
我與艾未未的八十一天
瞭不起的老樂
為巴黎《查理周刊》十二名死難同行而作
上帝是紅色的—上帝是恐懼的
獨立中文筆會第五屆自由寫作奬頒奬辭—會長劉曉波、理事餘世存撰寫
廖亦武獲「德國書業和平奬」—德國華商報綜閤報導

圖書序言

序言

烈日灼身◎潘小雪藝術傢,颱灣東華大學教授)
 
  認識廖亦武,是在一場雲端討論的社群對話中,關於如何在斯德哥爾摩的國傢音樂廳前,進行抗議瑞典皇傢學院頒奬給中共高官莫言的裸奔作品。剛開始他有點不屑我這學院式的「行為藝術」叭啦叭啦專業意見,想太多瞭,扭扭捏捏的當代藝術理論與他一言難盡的生命經驗離的太遠,很奇特的是,我突然領悟到自己長久以來的創作問題而立即放棄建議。我分析有史以來的裸奔從神經病、暴露狂、變態,到身體虐待式的抗議、綠色和平小組、暴動小貓等等操作方法與知識,並不會影響他的判斷,他隻想用他自己會的方式,不想用知識,他不要藉多餘的不相乾的藝術形式,或藉助學理幫忙,用最單純的赤身裸體去拼個死活。我感受到他生命擴張的力量,使一切美學形式無效。
 
  事隔一年,我開始大量閱讀廖亦武的作品,有時熱血奔騰、義憤填膺,有時很不舒服,那些血肉模糊的視覺場景,不曾和平的仇恨情緒、畜生般活著的受虐細節,沒有道理的荒謬世界,讓我感到黑暗恐怖,因為我習慣瞭詩意以及美學形式,安全而又舒服的文化享受。雖然如此,我還是繼續再看下去,因為他的作品有意無意間透露齣深刻的議論,用不斷描述遭遇來追求真實,生活中的荒謬感與形而上感相互穿插,形成一種特殊文體,使得這個世界越來越真實,我開始擴大閱讀米沃什、保羅.策蘭、赫塔.米勒、哈維爾等人的作品,獲得關於這個世界新的知識,每次都像飽餐一頓般的大量吸收。
 
  2015年3月,得知廖亦武將來颱北參加獨立中文筆會的文學活動,在議程中,我看到他將與國際知名導演蔡明亮對談,覺得很妙。他們兩人的作品有某些共同特性,即強烈的「身軀性」,廖亦武尤其強烈,他喚起讀者身體的騷動,透過「身體-視覺-世界」的互換轉化,對世界有瞭真實而完整的「身體知覺」,所獲得的知識不僅是個人經驗的有血有肉,甚至是會痛會癢的世界的肉。「身軀性」比任何論理都確實,這是他追求真實的本事,也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這與他的生命情調相通,在底層生活打混,沒有士大夫的溫良恭儉讓,隻按照他原慾的力量嚮前走,不斷衝撞現實就是不斷強化藝術生命,精力充沛的從泥土與血肉中雕塑齣一件件藝術品,它們還都正在呼吸與滋長。就像在他書中,彷彿還會聞到監獄中屎尿發酵的濃烈毒氣;看到幸災樂禍的老囚犯圍著觀看新囚犯便秘的場景;長期前綁的男囚徒,胸部長膿看起來像女人乳房一樣的窘況。在如此醜陋不堪中卻充滿瞭希望,似乎有個明亮的東西在閃耀,就像絕望中聽到司馬和尚美麗的簫聲,看到監獄頭上燦爛的星空;以及逃亡越南緊張狹隘的房間,如同嬰兒在母親胎宮內,期待著新生強烈的希望。
 
  對談過程中,說到監獄裏無人性的對待,以及荒謬無奈的糗事,如此驚心動魄卻娓娓道來,偶爾發齣頑童般的笑聲,這時他的臉變得既非超越也非戲謔,既非神聖也非卑微,沒有痛苦但也不輕鬆,在場又不在場,聲音總是沉沉的,時間緩慢下來,忽而吶喊嚎叫,好像在作噩夢。他吹簫,念著李必豐的詩,不誇張也不小聲,頓時周圍好像下瞭漫天大雪,大傢陷入他詩裏所寫的鼕眠。
 
  廖亦武的生命從大時代的激情詩人,到慘烈的監獄生活;從精神的最高處,掉到肉體的最低處,要活下去就要來來去去,擺盪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每日陷入「意義-無意義」、「存在-不存在」、「投降-不投降」、「崇高-垃圾」、「作傢-鼠輩」的二律背反(悖論)之中,生命的振幅如此強大,以緻於擴張到一個臨界點時便開始産生質變,瞬間閃見一個光景,一個新觀念,一個新價值,成為不可思議的視野格局。有人認為廖亦武的作品可稱為「見證的文學」,文學是拿來見證曆史的,但我認為這是一種新文體,用悖論探索世界,用矛盾訴說真實。在米蘭‧昆德拉手中叫做「不可承受之輕」,在米沃什則是「曖昧難言的天賦」。悖論的力度使得本書《這個帝國必須分裂》成為無上命令,而非一時的見解。他說「小孩子到大帝國、從柔弱無比到至高無上」;「置身於光明確人人都是瞎子;置身於大道卻人人不會走路;置身於喧譁卻人人都是啞巴;置身於焦渴卻人人都拒絕喝水」;「代錶憲法屠殺正義;代錶母親嗆死孩子」;「投降吧!不!投降吧!不不!不,又有什麼用?」……這個不可思議的荒謬,構成瞭這個世界的真相。廖亦武作品所開顯的近代中國「精神現象學」,是用身軀途徑以及世界的矛盾而達到真實,用具體說著抽象的東西,用形而下錶現形而上。
 
  這種悖論也形成人類生命的再詮釋,迴想起十幾年前的展覽「人間的基督」,奧地利的田默迪神父看著15世紀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畫作,慢慢地說:行刑的場麵如此殘酷,卻打開瞭人類的視野,看到人類承受痛苦的曆程。基督是至高者的兒子,卻被貶到人間最低處,於是我們纔領悟到從最低到最高,每一種存在都可以找到意義。受苦的人並非每個都是基督,但是卻為其他受苦的人帶來存在的希望,廖亦武的作品正是這樣的啓發。
 
  《這個帝國必須分裂》一書集結瞭許多短文,受奬辭、得奬感言、開幕緻詞、公開信、序言等,時間從一九九〇年代至 2015 年。他文學的格局從個人遭遇擴展至全人類的命運,對於正在發生的國際性議題,也都精力充沛的迎頭痛擊。第一篇〈這個帝國必須分裂〉是廖亦武獲德國書業和平奬的受奬辭,內文從六四無辜受害的小孩,擴及中國被泯滅瞭的價值哲學,揭發大國必須透過「控製」治理國傢,最好的控製方法當今就是發展經濟,「大夥放棄愛國去愛錢,利益至上的垃圾價值影響全世界」,小國寡民最自然,也最好治理。最後說到「如果一個颱灣人對我說,你們中國總是以大欺小,我就會說,你指的中國與我的四川沒關係」,此話再次勾起長久以來懶得再談的颱灣定位問題,颱灣作為正常國傢一路辛苦的來時路。
 
  颱灣曆史根本就是一部荒謬史,幾百年前,一座晾在海上無人在意的小島,海盜聚集離散,滿清帝國嫌棄這地方「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無心將之納入國土,好不容易像小媳婦般成為帝國的版圖,沒有多久又割讓給日本。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把颱灣歸還給帝國時,帝國已亡,至今,颱灣人上上下下,翻箱倒櫃在尋找曆史上各個重大會議的解釋,颱灣到底還給瞭誰?中國內戰中倉皇逃離至颱灣的國民黨政權,狼狽的敗軍之將,被颱灣人民誤認為偉大的祖國,舉國歡騰遠離日本異族殖民統治,迴到祖國懷抱,但沒多久便識破這偉大的祖國所帶來的是更大的混亂與災難,可怕的文明倒退。這是如此慘痛的事與願違,曆史的荒謬。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颱灣人民大規模反抗,國民政府派遣軍隊屠殺颱籍菁英與人民,颱灣正式進入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從 1949 年至 1987 年止,共 38 年 56 天,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久的戒嚴國傢。當時的國民政府不斷灌輸人民要「反攻大陸」,我們隻是暫時留在颱灣,海峽之隔的那個大國是我們的。這個荒謬不斷持續著,當中學老師的花蓮作傢陳列,曾對學生說「反攻大陸不可能」就被判刑 7 年,坐牢 4 年,時代裏的知識分子全都得瞭失語癥、失憶癥,連罵人的膽量都沒有,如何反攻大陸?
 
  尼采說:同一事物的永恆迴歸(The same things eternal retune),人無法覺知曆史的不道德,所以罪惡一直重復發生,但「同一事物的永恆迴歸」也是在對人的力量的考驗,颱灣走嚮民主自由,就是要跟這個曆史的不道德說:不!
 
  颱灣白色恐怖受苦的人,解嚴齣獄後都被鼓勵從政,期盼著理想人格齣來改變局勢,是颱灣早期政治突圍的渴望,追求民主的夢想以及對政治人物的幻想,這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年代。但民主不是特定的個人偉大人格可以決定的,而是全體的覺醒。1990 年野百閤學運後,颱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解嚴後的言論自由與社會良知,從街頭運動到議會代議、良法與製度的建立、社會力增強、經濟與科技的同步發展,一切走在政治主體的自律路上,這都是颱灣人近 25 年來的努力。然而,颱灣人辛苦建立起來的一點秩序與依賴,沒幾下又不算數瞭。中國的經濟崛起、帝國霸主心態、執政的國民黨對他開始幻想、沒骨氣的敗傢子長期依賴財團,開始互通有無起來,這兩個政體都是所謂「外來政權」,不斷乾預颱灣人民辛苦建立的存在價值,這也是颱灣最辛苦的地方。
 
  颱灣的荒謬命運確實還在持續著。活在上個世紀的人,如今看到颱灣政府不斷跑嚮中國輸誠,內心的荒謬感更深瞭,幾十年前不還是要反攻大陸嗎?不是漢賊不兩立嗎?事過境遷都不算數瞭,那些年輕時跟著蔣介石來颱灣,白白老死在颱灣的老兵,隻剩手臂上的刺青「反攻大陸」還記著曆史曾經有過這麼一刻,其餘大傢都去拼經濟,忘掉一切瞭。2014 年 3 月太陽花學運,學生與企業員工,以及公務人員,反對立法院倉促通過「服貿協議」,學生占領立法院,形成颱灣有史以來第二次大規模學生運動。有些媒體極力撻伐學生的作為,但大部分的知識分子都深知其中的意義,我們看齣颱灣民主一路走來,此刻正是危機,難道我們又要進入尼采所言曆史不道德的輪迴嗎?
 
  四百年來,颱灣人不曾繳稅給這個帝國,帝國從來也沒照顧我們,統一和獨立的問題從何而來?為何會有這個問題?大傢不願去談「我思故我在」的存在起點,卻隨著人雲亦雲起舞。眼看著這帝國的觀光人海戰術,遊覽車占滿瞭國傢公園,看不到山,走不近海瞭,街上一傢傢紅珊瑚店,店傢趁著機會賺錢,鬍亂哄抬價錢,敗壞社會風氣。教授們似是而非的談著如何把握機會與帝國交往,斯文的價值錯亂,理直氣壯的自我否定,每天都在發生。看著一代接一代我的學生們,美麗的年輕人,傻傻地有情有義為颱灣,但是這個帝國遮蔽瞭偌大的天空,一年又一年,青春肉體流失在意義與無意義之間,像我們這一代一樣,如四季花草暗自榮枯,驚覺一生終於是無意義瞭,還有什麼事比這個更虛無?在颱灣東部,小孩一齣生,隻感覺烈日灼身,哪有帝國陰影?這一代的我們,必須再一次跟曆史的不道德說:「不!」廖亦武說「這個帝國必須分裂」,我們會說「這個帝國滾遠一點」!

圖書試讀

這個帝國必須分裂—德國書業和平奬受奬辭
 
1989 年 6 月 3 日午夜,有個 9 歲的孩子,叫呂鵬,是北京市順城街小學三年級學生。僅僅因為淘氣,背著父母溜齣傢門,去旁觀沸騰的街景,就被迎麵射來的子彈擊倒。和呂鵬一起倒下的,還有幾個平民,但呂鵬是最小的。
 
根據民間調查者丁子霖等人提供的證詞,在整個天安門大屠殺中,呂鵬也是最小的。他的胸膛被洞穿,熱血噴湧而齣。他當場斃命。可他的死訊,一傳十,十傳百,終於點燃北京市區韆傢萬戶的怒火。無數已經入睡的人,包括一些企圖逃避政治的人,這時候都湧上街頭,去設置路障,阻擋軍車,嚮武裝到牙齒的戒嚴部隊投擲汽油瓶和石塊。小小呂鵬,平躺在一輛敞篷車頂,英雄一般,被示威者們簇擁著,在大街之間來來迴迴,無言地訴說著殺戮。那一夜,有多少人因為這個素不相識的死孩子而泣不成聲?有多少人轉瞬就成為反政府的暴徒?
 
眨眼 23 年又過去,我相繼在中文版和德文版的新書《子彈鴉片》裏,在〈大屠殺死難者名單〉的首位,再次發布呂鵬的死訊。他永遠 9 歲—但願這是一道天長地久的死訊。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真的在颱灣掀起瞭一陣不小的討論風潮。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纔開始關注的,當時就覺得這個書名《這個帝國必須分裂》本身就夠吸引人的瞭,有一種史詩感,又帶著些許悲壯。我一直以來對那種宏大的曆史敘事,特彆是涉及政治體製瓦解、權力更迭的題材就特彆著迷,總覺得在這些紛繁復雜的權力鬥爭和時代變遷中,纔能看到最真實的人性,以及曆史發展的必然性。這本書的包裝設計也很彆緻,那種復古的油墨質感,配閤著書名,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某個動蕩的年代,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看看裏麵究竟寫瞭些什麼。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分裂”這個主題的,是簡單粗暴地將一個強大的帝國肢解,還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敘事,展現齣導緻分裂的深層原因?是內部矛盾的激化,還是外部力量的乾預?亦或是經濟、文化、意識形態上的根本性分歧?這些都讓我充滿期待。而且,書名裏的“必須”二字,更是點明瞭某種宿命論的色彩,仿佛這個帝國走嚮分裂已經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結局,這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讓人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事件,讓“分裂”成為唯一的齣路?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帝國,無論它曾經多麼輝煌強盛,是否都隱藏著走嚮衰敗和分裂的種子?這種思考,在讀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在我腦海裏縈繞瞭很久,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最深處的疑問。

评分

我最近偶然間注意到一本叫做《這個帝國必須分裂》的書,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非常強烈的戲劇衝突感,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特彆是那些關於權力如何運作、國傢如何興衰的故事特彆著迷。這個書名直接點齣瞭“分裂”,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事件,它背後一定蘊含著深刻的原因和復雜的人物關係。我想象,作者一定為我們構建瞭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帝國,它可能經曆過輝煌的時代,但也一定潛藏著難以調和的矛盾。是什麼樣的內部矛盾,什麼樣的外部壓力,讓這個帝國“必須”走嚮分裂?是因為政治上的派係鬥爭,還是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因為經濟上的巨大差距,還是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分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展現導緻分裂的各個層麵的原因,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分裂的過程。我希望能夠看到那些身處其中的人物,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如何被曆史的車輪裹挾著前進。這個書名,讓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權力鬥爭、陰謀詭計以及人性的復雜性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被《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個書名深深地吸引瞭。它不像很多曆史小說那樣,著眼於帝國的崛起或巔峰,而是直接切入“分裂”,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的張力,也暗示著一種無法迴避的宿命感。我一直對那些探討權力結構、社會矛盾以及曆史必然性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個書名,正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這類題材的興趣點。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個“帝國”,它的曆史背景、文化特徵、政治體製是怎樣的?又是什麼樣的深層矛盾,是什麼樣的外部力量,最終迫使它走嚮“分裂”?是長期的內部腐敗,還是無法彌閤的民族隔閡?是經濟上的失衡,還是意識形態的衝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展現一個錯綜復雜的故事,讓我看到一個龐大的政治實體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瓦解,讓我在其中體會到曆史的沉重,以及人性的無奈。這個書名,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書中可能存在的權力鬥爭、陰謀詭計以及時代洪流中人物命運的無限遐想。

评分

最近無意中翻到一本叫做《這個帝國必須分裂》的書,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讓我立刻就被吸引住瞭。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描寫帝國興衰、王朝更迭的故事非常感興趣,總覺得在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中,能夠看到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也能窺見人性的復雜與幽深。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分裂”這樣一個核心概念,這讓我對作者想要探討的主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一個龐大的帝國,為何會走嚮分裂?是內部的矛盾積纍到瞭無法調和的地步,還是外部的壓力讓它不堪重負?我猜想,作者一定在書中構建瞭一個引人入勝的世界觀,在這個世界裏,可能充滿瞭權力鬥爭、陰謀詭計,也可能充斥著民族衝突、階級矛盾。每一個人物的命運,都可能在這個宏大的曆史進程中被捲入其中,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都將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宿命論的感覺,仿佛這個帝國的分裂,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精妙的敘事,展現齣導緻這種“必須分裂”的原因,讓我們看到一個帝國的崛起與衰落,看到一個時代的變遷與陣痛。

评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曆史長河中那些曾經輝煌的帝國,以及它們最終走嚮衰亡、分崩離析的命運。我一直以來對那些能夠深入剖析政治體製、權力運作以及社會變遷的書籍充滿著濃厚的興趣,而“分裂”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悲劇色彩。《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個書名,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它更像是一個預言,一個對某種曆史必然性的宣告,讓我對故事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會如何構建這個“帝國”的背景,它是否有著顯赫的曆史,輝煌的過去,又為何會在某個時刻,走嚮必須分裂的命運?是內部的裂痕不可彌閤,還是外部的壓力難以承受?我猜想,作者一定在故事中設置瞭大量的衝突和矛盾,可能是政治上的派係鬥爭,可能是經濟上的資源分配不均,也可能是文化上的隔閡難以逾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壓垮這個帝國最後一根稻草。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那些身處權力漩渦中心的人物,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犧牲,都會為這個“必須分裂”的命運增添一份厚重感。

评分

最近在書架上瞥見《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本書,它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我一直對那些涉及國傢命運、政治格局的書籍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尤其是當“分裂”這個詞與“帝國”結閤時,總會讓人聯想到無數的曆史故事和權力博弈。《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它蘊含著一種必然的走嚮,一種無法避免的命運。它不像那些描繪統一或擴張的書籍那樣充滿力量感,反而帶著一種宿命的悲涼,卻又同時充滿瞭故事的張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構思這個“帝國”的,它是基於曆史事實,還是一個虛構的世界?如果是虛構的,那麼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現實社會的某些方麵?是什麼樣的內部矛盾,什麼樣的外部壓力,讓這個帝國“必須”分裂?我設想,作者一定在書中細緻地描繪瞭導緻分裂的各種因素,可能是長期的政治腐敗,可能是民族矛盾的激化,也可能是經濟上的失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讓我看到一個龐大的帝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瓦解,讓我在其中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以及人性的復雜。

评分

每次在書店看到《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本書,它的書名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某種情結。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描繪宏大曆史畫捲、探討政治體製演變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分裂”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戲劇張力和悲劇色彩。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曆史上輝煌一時,最終卻分崩離析的偉大帝國,它們是如何從鼎盛走嚮衰落,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分裂的?《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個名字,有一種不容置疑的肯定,仿佛這個帝國走嚮分裂,是曆史的必然,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這個“帝國”的,它的曆史背景是怎樣的?它有著怎樣的輝煌,又隱藏著怎樣的危機?是什麼樣的矛盾,什麼樣的力量,最終導緻瞭它的“分裂”?是內部的腐敗,還是外部的侵略?是意識形態的衝突,還是經濟利益的鬥爭?我猜想,作者一定為我們呈現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讓我們跟隨書中人物的視角,去體驗那個時代的動蕩與不安,去感受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這個書名,不僅僅是一個標簽,更是一個引子,它勾起瞭我對曆史、對政治、對人性的無限遐想。

评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個畫麵,那種曆史洪流中的悲壯與無奈,那種權力巔峰的榮耀與幻滅,都在這個簡短的標題下變得生動起來。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深刻剖析社會結構、政治運作以及權力交織的書籍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是當這些元素與“分裂”這個極具衝擊力的詞語結閤時,那種吸引力更是難以抵擋。《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個書名,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它更像是一個預言,一個對某種曆史必然性的宣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會如何鋪陳這個“帝國”的背景,它是否有著顯赫的曆史,輝煌的過去,又為何會在某個時刻,走嚮必須分裂的命運?是內部的裂痕不可彌閤,還是外部的壓力難以承受?我猜想,作者一定在故事中設置瞭大量的衝突和矛盾,可能是政治上的派係鬥爭,可能是經濟上的資源分配不均,也可能是文化上的隔閡難以逾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壓垮這個帝國最後一根稻草。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那些身處權力漩渦中心的人物,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犧牲,都會為這個“必須分裂”的命運增添一份厚重感。

评分

我最近真的迷上瞭一種新的閱讀體驗,那就是沉浸在一種完全陌生的曆史語境中,而《這個帝國必須分裂》恰恰提供瞭這樣的可能。我一直對那些描繪帝國興衰的書籍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宏大的曆史畫捲,那些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纔能真正觸動人內心深處的東西。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給瞭我一種強烈的衝擊感,它不是在討論一個帝國的崛起,而是在探討它的“分裂”,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構建這個“帝國”,它的背景設定是什麼?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某個帝國,還是一個架空的虛構世界?如果是架空的,那麼作者在其中注入瞭哪些現實世界的影子?如果觸及到現實,那麼它又能引發我們當下對政治體製、社會結構有哪些思考?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它不僅僅是提供一個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打開你的思想,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個帝國必須分裂》的書名,暗示著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或者說是一種必然的走嚮,這讓我對接下來的情節充滿瞭懸念。是什麼樣的矛盾,什麼樣的力量,最終將這個龐大的帝國推嚮瞭分裂的邊緣?是內部的腐敗,還是民族矛盾的激化?是經濟的衰退,還是思想的禁錮?我設想,作者一定為我們鋪陳瞭一個錯綜復雜的故事綫,讓我們跟著主角一起,去體驗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去感受那些身處其中的人們的無奈與掙紮。

评分

《這個帝國必須分裂》的書名,瞬間就能抓住我的眼球,讓我産生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描繪宏大曆史敘事、探討政治體製運作的書籍有著特彆的偏愛。這個書名,直接拋齣瞭“分裂”這個極具衝擊力的詞語,它不像許多正麵描述國傢強大的書名,反而帶有一種無法迴避的必然性和悲劇色彩,這讓我對故事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這個帝國必須分裂》這個名字,仿佛在宣告著某種曆史的結局,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因素,促成瞭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必須走嚮分裂的命運。我猜想,作者一定在這本書中構建瞭一個極為復雜的世界觀,其中可能充滿瞭權力鬥爭、利益糾葛、民族矛盾,甚至是思想上的衝突。我希望能夠看到作者是如何細緻地鋪陳導緻分裂的根源,是如何展現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群像,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曆史洪流中做齣自己的選擇,或被曆史的車輪無情碾壓。這個書名,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懸念,吸引著我去追尋這個帝國分裂背後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