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台湾、中国大陆、美国、日本等地现代史学者
重新检视中日战争里的每一个关键时刻: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源于帝国宪法的失衡、
1936年底的洛阳祕密军事会议确定抗战大战略、
七七事变的本质是失控的赛局游戏、
八一三淞沪大战的目的是要扭转日军的作战轴线、
花园口决堤作战最初是德国参谋提出的大战略之关键、
中日战争是中国走向真正统一的重要阶段。
过去七十年,西方以传统的地缘战略观来看中日战争,常把国民政府视为腐败、无能、消极抗日、在国共内战中耗费力量,对于太平洋战争无足轻重。
幸运的是,青史并未成灰。近年许多史料(尤其是《蒋介石日记》)相继开放,带动一波民国史研究的热潮,抗战史尤受瞩目,不少学者对抗战史提出新的观点。
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在2012年推动「重探抗战史」(Revisiting the 2nd Sino-Japanese War)跨国研究项目,由郭岱君研究员主持,结合台、美、中、日、英五国学者,广泛使用各国档案,重新探讨抗日战争。若干新的发现、新观点足以颠覆我们过去熟知的抗战论述。
「重探抗战史」研究计画预计集结为三大册出版,兼顾军事史与政治史,内容涵盖抗战时期的战事、政经社会、外交关系、领导人物的心路历程与彼此间的互动等各个层面;既探索战争的真相,也兼顾战争中「人」的互动。
《重探抗战史(一):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1931-1938)》是这项研究计画的第一步成果,论述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的由来、九一八事件的背景因素及事变前后国民政府的因应之道、一二八淞沪战役的真相、蒋介石及其幕僚如何在1931年到1936年之间逐步形成抗战大战略、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本质、八一三淞沪大战的重大意义、国民政府如何一步步诱使日军落入持久战的陷阱之中。研究写作团队针对每一件重大事件均予以重新探讨及评析,力求提供一套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全面性抗战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