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棋中不语?因为想翻盘!――给你不一样的老子,不一样的人生 我大学时代附庸风雅,想当个像样的知识分子。一个像样的知识分子怎么能对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无所知呢?于是兴沖沖地去买了一本陈鼓应的《老子今註今译》,想认真学习。但读没多久,就感到纳闷。陈先生花很多篇幅去介绍历来各家对每章字句的註释,我「几乎全部跳过去」,而只看他的今译和引述,但笔墨又太少,而且感觉和当今社会与现代人的生活「几乎全无关系」。所以,读着读着,就把它搁到一边了。
三年前,我应有鹿文化总编辑许悔之之邀,写了一本《庄子陪你走红尘》。写完后觉得意犹未尽,引燃了我重新解读古老经典的兴趣,去年又和妻子曼丽合写了《论语双拼:一个家庭主妇的异类阅读&一个知识游民的正向观照》;这本《与老子笑弈人生这盘棋》可说是此一系列的第三本,用意都是想活化传统经典,让它们能和现代人的生活接轨,并尝试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
重新览读《道德经》和《老子今註今译》,我的心思与眼界已迥异于往昔。以前是想知道老子在说什么、专家又怎么说,如今则是过了耳顺之年的我,要怎么看老子和专家们的说法?又要如何加以评断?这显然不是「资料整理」而已,它需要我多花点时间独自去摸索和思考,但我乐在其中,因为这正是我想对旧经典提出新解读的旨趣所在。
但在解读前,我还是需要先为老子和《道德经》做个简单的定位。我个人比较相信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老子」者,除了经被提到的李耳(老聃)外,至少还包括老莱子与太史儋(本书统称之为老子),时间则跨越春秋、战国时代;而《道德经》应属集体创作,李耳可能是最早与最重要的主编者(后来又有人陆续添改)。至于《道德经》一书的宗旨为何?有人说它是写给王侯看的统驭术,有人说它是兵书或谋略书,而我则认同多数专家的看法,认为它基本上是一本哲学着作,但也可以涵盖上面几种说法。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把本书书名定为《与老子笑弈人生这盘棋》,而且把《道德经》的八十一「章」改为八十一「局」的原因。因为谈的虽然是人生,但多少又有点棋局博弈的味道,而下着下着,渐渐感觉到其中最大的趣味就在于「翻盘」――不是掀桌式的翻盘,而是棋局里峰回路旋、胜负翻转的氛围。
老子的哲学观点,有顺应自然、虚静无为、守柔示弱三大范畴,我在相关的篇章(局)里都会加以论述,但不管你说它是虚静无为也好、守柔示弱也罢,其实都是对当时主流观点的翻盘,也是在翻我们人生的盘。在有无、高下、刚柔、强弱的二元对比中,多数人都求有求高、想刚想强,但老子却把焦点放在反面,而且要从反面去实现正面(将反面转化成正面),譬如他强调「无为」,然后要以「无为」去实现「有为」;标榜「柔弱」,然后要以「柔弱」去战胜「刚强」。即使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逆向辩证法,能赋予我们不一样的眼光,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人生。
老子哲思的精辟当然不只这一项。整体说来,《道德经》虽然寥寥五千字,但读后给我的感觉是整个人由外到里,被翻转了好几遍,不过带给我的并非晕头转向,而是洗涤俗虑后的神清气爽。虽然受益良多,但既然是想和老子「对弈」,即便他是宇内高手,每个棋子都下得铿锵有力,不敏如我者也不能「全盘接受(皆输)」,而应该向他学习,在他对我的人生进行「大翻盘」时,我也应该尽己所能,对他和《道德经》来些「小翻盘」。
我的「翻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老子的某些观点(兼及历代解老专家的观点)提出质疑,譬如他对自然的看法、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论述时的选择性认知问题、对儒家的批判,还有他以「改变想法」来代替「改变现况」的合宜性问题等等。这不是在找碴,而是希望借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让老子原先的观点能更加周延。
一是《道德经》全书只谈观念,而没有任何具体的人与事例(这其实是相当难得的),而我则不能免俗,几乎每一局都会引用古今中外的人与事,像刘邦、苏东坡、曾国藩、尼采、佛洛伊德、爱因斯坦等等,特别是还举了不丹王国的幸福指数、生态平衡、两岸关系、朱铭的雕刻、周梦蝶的和光同尘、施明德的爱情三不主义等等时人时事,目的除了希望能增加读者对老子观点的了解外,更是想让大家明白老子的哲学一点也不落伍,只要好好心领神会,它依然对我们的现实人生和社会有很大的针砭与指引作用。
人生如棋,局局新。但下棋的规则是一样的,胜负也有一定的脉络可循,它们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掌握「道」,才能下好人生这盘棋。那什么是「道」?就请大家好整以暇,翻到第一局,从老子为我们摆好的棋局里慢慢去体会吧!
王溢嘉 二○一五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