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

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章学诚
  • 清史研究
  • 学术史
  • 近代史
  • 史学史
  • 史论
  • 中国近现代史
  • 清代学术
  • 史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由两部份组成:正文及及三个附录。其中除附录三:〈钱穆先生章学诚研究述论〉一文外,其余篇幅皆源自完成于1986年底的博士论文(答辩通过日期则为1987年3月初)。拙博论以法文撰写,其中部份篇章(本书第一、六两章及附录一、二)经翻译成中文及增删改写后,已先后在学报或论文集上发表。然而占全书约2/3篇幅的第二、三、四、五章,则从未翻译成中文在刊物上正式发表。经约两年的努力,现今把已发表者及未及发表者,一概予以增删改写,以飨中文读者;其中第二、三、四、五章的改写幅度尤大(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别异于拙博论)。
 
  章学诚的学术面向相当广。文学理论、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方志学、校雠学等不必说;此外,教育学,乃至妇学,章氏都有一定的研究。约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外学者便对章氏以上各领域展开探讨;「章学诚研究」遂成为一时显学。自1920年至1985年(即笔者缴交博论的前一、二年),相关研究已足以充栋汗牛。拙博论乃对此等「章学诚研究」中之生平研究、学术思想研究、史学研究、文学研究及章氏遗着研究等五项,大体上按照研究者相关专着(专文、专书)撰就之先后或发表之先后,逐一予以述评:探讨、阐释、批评。笔者对章氏学术思想(譬如「六经皆史说」、「史德说」等等)的个人见解,时寄寓其间;以未能汇整独立成篇以飨读者为可惜矣。或俟诸异日?
《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图书简介 一、本书的时代背景与研究范畴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至八十年代中期,一个跨越近七十年的特定历史时期,系统梳理和评述了学界对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理论家章实斋(章学诚)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中国思想史与学术史发生深刻转折的关键阶段,从晚清民国的学术蜕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革命与思潮变迁,都直接影响了对章学诚的认知与评价。 本研究范畴严格限定在1920年至1985年间,旨在剖析这一时期内,不同学术流派、不同政治气候下,学者们是如何“阅读”和“重构”章学诚的思想体系的。它既不是对章学诚生平或学说的纯粹介绍,也不是对其著作的逐一考辨,而是对“研究章学诚”这一行为本身的编年史与方法论批判。 二、研究的脉络梳理与阶段划分 本书将章学诚研究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论点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一阶段:民国初期的学术重建与“实学”的回归(约1920年—1949年) 此阶段的特点是章学诚从被清代遗忘的地位中被重新发掘出来,成为批判乾嘉考据学、倡导“经世致用”的史学范式的重要理论支撑。 主要关注点: 侧重于章学诚的史学方法论,尤其是其“义理、考据、辞章”并重的思想,以及对宋明理学与汉学之间关系的辨析。 代表性争论: 学者们探讨章学诚如何超越乾嘉的“朴学”局限,试图将义理融入考据,为其在现代史学转型中的地位定性。重点梳理了胡适、陈寅恪等大家对章学诚思想的初步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理论吸收与历史定位(约1949年—1960年代初) 新中国建立后,史学界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深刻影响。章学诚的研究迅速被纳入阶级分析的框架之中,其历史地位和思想倾向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文化内涵。 主要关注点: 批判性地吸收其“经世”精神,将其“反封建”的倾向放大,同时对其带有封建残余的理学色彩进行审视和改造。研究重心转向其对史料的“批判精神”与“民本”意识的挖掘。 成果体现: 大量出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章学诚学术道路进行整体性评价的宏大叙事。 第三阶段:曲折中的继承与理论深潜(约1960年代初—1985年) 这一时期,研究的步伐受到特定历史事件的干扰,但并未完全停滞。进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随着学术禁锢的解除,对章学诚的研究迎来了“复苏”与“深化”。 主要关注点: 研究开始回归文本细读,对章学诚的文学理论、文献学实践、以及其早年与晚年思想的内在联系进行精细化考察。特别是对其“义理”的内涵,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政治化解读,而是探求其哲学基础。 方法转变: 学者们开始尝试用更具方法论自觉性的视角,重新评估章学诚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贡献,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史学范式转型期的关键作用。 三、本书的核心价值与学术贡献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学者的观点,而是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与方法论批判: 1. 史学史的重构: 本书将章学诚的研究史,视为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演变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特定时代如何塑造了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展示了学术观念的“非稳定性”和“社会建构性”。 2. 批判性继承的辨析: 详细辨析了不同时期学者在肯定章学诚“史学精神”时,所隐含的理论预设和价值倾向,指出哪些是真正的学术继承,哪些是时代需要的简单挪用。 3. 研究盲点的揭示: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全面检视,本书敏锐地指出了1985年以前研究中相对薄弱或被忽视的领域,为后续研究(即1985年之后)开辟了新的方向。例如,对章学诚的教育思想、其家族背景对学术形成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仍有待挖掘。 四、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于历史学、思想史、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及史学史研究的专业学者与研究生,以及所有对近现代中国学术转型过程抱有浓厚兴趣的阅读者。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章学诚这位史学巨匠是如何被不同的时代“塑形”和“定性”的全过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拿到手里,脑海中便开始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一直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章学诚作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位绕不开的巨擘,其思想的流传与演变,以及在他之后学者们对其研究的脉络,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这本书的副标题“1920-1985”更是精准地划定了一个时间段,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要知道,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史学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孕育出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理论。那么,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章学诚的史学思想是如何被重新解读、被继承、被批判,抑或是被发展?那些学者们又是如何在他丰富的思想宝库中汲取养分,又如何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性的阐释?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来梳理和理解这段跌宕起伏的研究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不同时期学者们在研究章学诚时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差异。比如,早期学者们对章学诚“史德”与“史识”的强调,与后来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对章学诚的重新审视,又会有怎样的不同?书中能否通过对具体学术争鸣的呈现,勾勒出中国史学研究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动态发展?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章学诚思想本身的梳理,更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如何与一位古代史家进行对话,如何在这场对话中塑造和发展中国史学的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光看字面意思,就足以勾起我作为一名历史学爱好者极大的好奇心。它并非简单地介绍章学诚的生平事迹或史学思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研究”本身,并且限定在了一个相当长且意义重大的历史时期——1920年至1985年。这段时期,是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经历巨大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在此之前,中国史学研究虽然源远流长,但与西方现代史学体系的融合,以及对自身传统史学理论的系统反思,都处于初级阶段。而章学诚,作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他的思想体系在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所描述的“述评”,是否意味着它将梳理不同学派、不同时代的学者们,对章学诚的评价、解读以及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展现出,在时代背景的变迁下,学者们对章学诚的关注点是如何转移的。比如,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民国时期,学者们是否会更侧重章学诚的“史德”与“史识”对于国家民族精神的启迪?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如何在新的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和评价章学诚的史学贡献?这本书如果能通过对具体研究成果的分析,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学术演进线索,那么它将不仅是对章学诚研究史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洞察。

评分

《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严谨而细致的学术考证,仿佛是一本堆满了学术引注和史料分析的鸿篇巨制。然而,真正翻开这本书,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直接去解读章学诚的思想本身,而是聚焦于1920年至1985这七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学者们是如何“研究”章学诚的。这是一个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更宏大的学术议题:一个重要的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接受、被误读、被继承、被创新。要知道,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建构,再到改革开放的前夜,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思想界也随之风起云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学者们对章学诚的理解,无疑会受到时代思潮、政治环境以及学术范式的影响。这本书能否展现出,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学者们是如何抓住章学诚思想的哪些方面,又是如何以怎样的理论武器去解读他的?例如,那些在“五四”前后,受到西方史学影响的学者,他们对章学诚的“实录”观会有怎样的解读?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当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为主流时,学者们又是如何看待章学诚的“事功”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梳理大量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过程中,与章学诚这位古代史家不断碰撞、对话的精彩图景,更希望它能揭示出,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重新诠释和构建的。

评分

说实话,拿到《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这本书,我最初的感受是它可能偏向于一种枯燥的学术梳理。毕竟,对于一位明清史学家,且是研究其“述评”的著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量的文献罗列和繁复的理论考据。然而,当我深入其中,才发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学者们,围绕着章学诚这位史学巨匠,所展开的深刻而持久的探讨,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1920年代,当中国社会处于转型之际,西方现代史学思潮涌入,对传统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章学诚的思想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被重新发现和评价的?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政治和思想格局的变化,史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又是如何在这种新的框架下被理解和解读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那些曾经活跃在中国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们是如何解读章学诚的“史德”、“史识”等核心概念,又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或是对章学诚思想的继承,或是对其的扬弃?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体现出,不同学派在研究章学诚时所展现出的鲜明立场和独特视角,例如,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的学者群体中,他们又是如何理解和转化章学诚的史学思想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研究状况的总结,更是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脉络的一次生动回溯。

评分

当我翻开《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并非是直白的论述,而是一种隐匿在文字间的学术气质。它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研究者,在沉淀了多年的思考后,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一场学术盛宴。从1920年到1985年,这七十余载的光阴,恰恰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独立与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之前,中国史学虽有辉煌,但与西方现代史学体系的接轨,以及对传统史学进行系统性反思,尚在起步阶段。而这段时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到抗日战争的洗礼,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构建,史学研究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章学诚,这位明清之际的史学大家,他的“事功”、“实录”、“考证”等一系列深刻洞见,无疑为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这本书如何梳理在这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学者们对章学诚的理解和评价,是如何随着时代潮流而变化的?是循序渐进的继承,还是激烈的批判?书中是否能够捕捉到那些不同学派、不同立场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解读章学诚的“著史”之道,又是如何将其思想熔铸于各自的史学实践之中?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学术转折点,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性讨论的细致呈现,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章学诚思想的演变轨迹,更能让我们窥见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曲折与辉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