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

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哲学
  • 中国哲学
  • 历史哲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哲学史
  • 伦理学
  • 社会思想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是刘教授根据二零零五年担任第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三次讲演撰写而成。全书贯彻以当代新儒家的观点来清理儒学的三期发展,即先秦、宋明与当代。细读全书,当能认识到儒学中那天人贯通的宇宙情怀、宗教精神,如何在历史的步步发展中形成、反省与善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述先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博士,曾任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访问讲座教授。现任东吴大学端大恺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政治大学讲座教授。刘教授是公认的当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着作等身,其研究致力于重新阐释儒学的智慧及展示其现代相干性。已出版学术着作:《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黄宗羲心学的定位》、《儒家思想之现代阐释论集》、《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等。

图书目录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系列总序(金耀基)  vii
传统与现代的探索──迎刘述先教授来新亚书院讲学(郑宗义)  xiii
引 言(刘述先)  xxi

第一部分 先秦儒学  1
第二部分 宋(元)明儒学 71
第三部分 现代新儒学  185
附录 论「回环」的必要与重要性  251
后记 277

图书序言

引言  刘述先

  这次能够应邀回新亚来作「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乃是我的殊荣。讲座自1978年开始,遍邀海内外名家,如今到我来作讲座,是新亚自己人,有机会回校园来再续前缘,特别有一份亲切的感受。关于我和宾四先生在学术上的渊源,我在中大儒者会议发表的演讲中已经有所表白,此处不赘。现在我只想说,在耀基兄任院长时,请宾四先生回来,是新亚继续成长的一个重要契机,而讲座的设立更是其中极关紧要的一个环节。1983年朱光潜先生应邀来作第五届讲座,老友睽隔数十年之后又得与宾四先生在香江重逢,是学术界难得的盛事。新亚在海内外学术的交流扮演了一个有前瞻性的特别角色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得以躬逢其盛,也是与有荣焉!此后宾四先生经常有机会回新亚,记得有一年时维中秋,李杜兄带我去拜谒先生,本来只打算稍作停留,以免老人劳累,不想先谈朱熹,后来宾四先生又畅谈他的《中庸》新解,就留下来便餐,还品尝了月饼,欣赏了皎洁的月色而后赋归。此后我经常参与弟子们在先生访港时安排的欢宴。而我对宾四先生的敬仰还远不只在他的学问,更在他为人的风格。那时韩国李退溪的后人要在台北成立退溪学会,专程到台北来敦请先生担任台北分会的会长,但先生以不能在成立朱子学会之前先成立退溪学会为辞,颇展现了凛凛的风骨与一代大儒的气象。当然就学术而言,我是学哲学的,视域有许多与宾四先生不同。但我一贯认为先生与狭义当代新儒家统绪的差别是儒学内部的分疏,颇类似宋代朱陆之异同,所异不掩其所同。特别是我们作为后辈的,谨遵宾四先生不立门户之教,转依多师。或者这次讲座所讲,可以作为我在这里所说的一番话的见证罢!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三皇五帝的传说虽非史实,自汉代以来即长期为国人所接受,展示了某种思想的方向与规模,影响深远。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儒家哲学方面,牟宗三先生首先提出儒家哲学三个大时代(three epochs)的说法,由杜维明广佈于天下,我的两部英文着作对此论旨有更进一步的阐发,读者可以参看:

  Shu-hsien Liu,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1998)
Shu-hsien Liu,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2003)

图书试读

第一部分 先秦儒学
 
「儒家」(Confucianism)一词歧义甚多。我提议分别开三个不同而互相关联的面相来讨论:精神的儒家(Spiritual Confucianism),政治化的儒家(Politicized Confucianism),与民间的儒家(Popular Confucianism)。1很自然地,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儒家哲学精神的大传统方面。牟宗三先生首先提出儒家哲学三个大时代的説法,2由杜维明广佈于天下。3我也接受这一説法,但对先秦儒学、宋(元)明儒学、现代新儒学有我自己的诠释与理解。我的两部英文着作: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对此论旨已有进一步的阐发,读者可以参看。4在中文方面,由于我随时有论题,随时写论文,结集为论文集,虽然可以对不同的论题畅所欲言,诸文内容也可以互补,但毕竟缺乏一统观,不免有憾。这次讲座,正可以将之显题化,弥补了这一缺陷。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往前探索。同时我谨遵宾四先生不立门户之教,5除受益于牟先生与业师方东美先生之外,转依多师,形成了我自己的见解,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表达出来。
 
我先由第一个大时代先秦儒学讲起。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説,6虽非信史,但长久流传,深入人心,有无形的影响。国人自认炎黄世胄,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已经展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中国上古的圣王,虽受命于天,传説中也不乏神蹟,但从不强调神秘的天启。他们都是创造文化的英雄,而系谱一脉相传,隐隐然凸显出一个一元正统的秩序。一直要到西风东渐以后,傅斯年才有「殷人在东,周人在西」的説法。7对传统来説,地域的差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入主中原,继承正统。尧舜的禅让自不免含有理想化的成分。到三代(夏、商、周)的家天下,汤武弔民伐罪,由考古的发掘,证实了文字记载的正确,而进入了信史的领域。由纪元前844年开始,历史记录没有间断,委实令人惊叹!8这一古老文明进入近代,饱经挫折,迄今仍展现活力,1993年6月14日的《时代》杂志还以孔夫子做封面,更足令人惊异。在这一讲我将尝试揭示儒家哲学形成的精神渊源。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