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盲点:电影文学篇

爱的盲点:电影文学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文学
  • 爱情
  • 情感
  • 心理
  • 文学分析
  • 电影评论
  • 两性关系
  • 成长
  • 故事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爱是甚么?爱是基因还是文化的产物?人为什么会自恋?人道主义、无私也是一种假象?浪漫是什么?爱情竟有方程式?

  爱的兴发起迄无端,散佈在生活、艺术、小说、电影等作品之中,经想像力的渲染,爱与被爱是生命相续的一条链,但浪漫却不走直线。

  陶国璋在香港中文大学通识科讲授「爱情哲学」多年,透过简明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至生物学的进路,深入浅出地分析爱的多元现象,书中引荐了四十多部电影和文学作品,勾勒出古往今来种种的情爱现象,让我们在感情的泥淖中,知己知彼,找着些微的曙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陶国璋


  广东惠州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兴趣是人生哲学,主要教授通识课程:中国哲学主流思想、死亡与不朽、幸福论、思考的盲点、爱情哲学、电影、哲学与人生、存在主义等。着作有《开发精确的思考‧新编》、《思考的盲点》、《生命坎陷与现象世界》、《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哲学的陌生感》、《哲学的追寻》及《爱的盲点‧80后篇》等。

图书目录

自序:爱存活于基因与文化之间

第一章  逃避自由
引言:逃避自由现象
1.「 一般人」的沉沦轨迹
2. 不愿有我
3. 自欺的诡局
4. 贩卖自我
5. 奴隶的道德
6. 自杀迷思
7. 暴力美学
8. 人道主义的假象
9. 民族身份的焦虑
10. 宗教狂热
11. 女同性恋流行趋势
12. 飘移的男同性恋
13. 瘾癖沉溺

第二章  过度的自我专注
引言:自我中心的依据点
1. 再谈自恋
2. 自暴自弃
3. 忧郁陷溺
4. 无私的假象
5. 爱的金锁
6. 名位权势
7. 替天行道
8. 自我意识的诡论
9. 人类中心化的危机

第三章  浪漫泥泞路
引言:何谓浪漫?
1. 浪漫故事的典型──崔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
2. 爱情生物学
3. 爱情宿命论
4. 爱情公式
5. 青涩之恋
6. 青涩之爱下篇
7. 距离的驯服
8. 啱Channel
9. 爱情轮回
10. 浪漫与后浪漫
11. 爱在异域蔓延时
12. 爱的异域记忆
13. 爱欲至死(Liebestod)
14. 忘年恋

第四章  完美主义的幻象
引言:完美的根源地
1. 温情完美主义
2. 柏拉图式爱(Platonic love)
3. 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4. 艺术与孤独
5. 死亡的凄美
6. 追求终极的幻相
7. 乌托邦的劫难
8. 道德圣贤的泥泞路

第五章  爱的维修
引言
1. 负罪感
2. 救赎罪疚
3. 仇恨与报复
4. 爱情三角形
5. 怨憎会之苦
6. 爱与自由
7. 诘问自杀
8. 最后的一天
9. 心灵的回归
10. 心灵复甦法
11. 幸福方程式

后记:感性的情人

图书序言

自序

爱存活于基因与文化之间


  一些「老生常谈」式的爱情金句,似曾相识,深思之后,却又无从安稳。

  1.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2.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5. 情人眼里出西施
  6. 爱与恨是一体二面,你恨一个人有多深,就代表你曾爱他有多重。
  7. 在微雨的午后,走在街头,想着曾经牵手一起漫步的人,心中会有淡淡的哀愁与快乐。
  8. 有此人花了一生的时间以了解爱情,却有人在剎那间就刻骨铭心。
  9. 恋爱使人年轻,失恋使人成熟。

  这些「爱情金句」好像表达了许多,却又似一无所说,诗人咏叹渲染,不外加深它的漩涡,无法说出爱情牵绊纠结如许;我们试试从左脑去分析,对科学家来说,以上的浪漫词汇,不外是遗传基因的驱策播弄:

  我们都知道,爱情与性有关,而性其实是基因的驱使,目的是驱动生物求偶,以延续其下一代。爱情是人特有的现象,持平一点:爱情是介乎本能与文化之间。它的确来自基因驱策,但人类的爱情现象却又不仅仅服从于基因。

  首先我们看看生物演化的论点:

  人性中有本能一面,是不争的事实。本能其实是生物的求生机制,例如狩猎、佔有、模仿等本能,目的是保卫自我的延续,而性本能,则是为了延续下一代;总言之,本能是大自然的设计,透过基因遗传,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延续。

  基本遗传是缓慢久远的演化,依生物进化的描述,基因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复制自己。它们进行自身复制,为求生服务;但,能人、智人在近百万年出现了,更为关键的,大约一万二千年左右,人类「忽然」跃进了农业社会,因聚居、分工合作、语言沟通,于是高速发展了大脑;人类的大脑,开始以新的方式寻求生存的方式,甚至以超越基因为己务,人类为自由而奋斗,创造文化、文明。

  以下从对照表显示这种人存在的二元性:

  基因转化为本能之表现
  1. 吸啜
  2. 觅食
  3. 模仿
  4. 合群
  5. 攻击
  6. 操控
  7. 佔有
  8. 竞争
  9. 居住
  10. 性冲动
  社会文化之表现
  1. 美食
  2. 实用的专业知识
  3. 知识学习
  4. 潮流
  5. 语言中伤
  6. 阶级
  7. 无尽的财富
  8. 奥林匹克竞技
  9. 置业
  10. 婚姻

  性冲动是本能,而婚姻却是社会行为的表现,于是爱情成了基因与文化的新生儿。

  显然,新生儿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基因控制着原始的情慾;而情慾的具体表现为痛苦与快乐,所以爱情是快乐、痛苦的战场。

  甚么是快乐与痛苦?痛苦包括生理饥寒之苦、神经痛楚、畏死的恐惧等等。痛苦的作用在于警觉生命体不要接近死亡,故我们称之为驱逼因。至于求快乐,反而是本能反应的辅助动力;当我们尝过食物,得受温饱的满足,此满足感引动我们下回继续追求,是为求生的诱动因。

  「快乐─痛苦」本为求生机制的简约驱使力量,它们让过去的经验综括起来:凡能产生满足的行为,同时都是有益于求生的;凡是产生不适感的行为,同时都是会危害生存的。例如我们吃腐坏食物时,嗅觉即引生不愉快的感觉,并引发呕吐,此因为腐坏食物跟害生有关。

  甚至人之好美色,见美色而有一种兴奋感,一方面是青春腺的激发,一方面是对方健硕或丰满的体形,面目姣好英俊,其实是一种优生的表征,以致基因中设定了讯息,见美色而产生好感,以诱动生物追求之,以便结合而得优生的下一代。不过,人类既然禀赋了智力,就懂得透过搏奕的方式,以争取个体最大的优生机遇,形成复杂的竞争。爱情就是一场战争。

  可是爱情就是等值于基因本能吗?不,用一生活例子来反驳:求性爱不遂,恋人会感到不甘,甚至影响自我的形像,但是求爱不遂的话,恋人竟可以绝望而自杀!

  爱情正是人类超越动物本能的昇华表现。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人若果硬将人完全看成动物,这已经太迟了,我们虽然拥有自然的躯体,却活在文化之中。」

  当然我们仍然感受到本能的驱使,不过文化的塑造,让人的生存模式已经远离自然世界;顺此脉络,性是爱情的生物表现,而婚姻则是爱情的社会表现。爱情刻划出人存在的二元性,其实,我们是活在基因本能与文化之间。

  说了许多,究竟文化是甚么?

  文化的定义非常多,普遍的,例如社会学的定义: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论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还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等,都具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

  人拥有高度的想像力,想像力可以表现为抽象能力、美感欣趣、善恶判断……文化其实是,想像力就是文明的匙钥;我们创造了金字塔,创造了文字,更创造了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艺术、哲学、科学……想像力创造了第二自然。我不打算详究各种定义的内涵,只想指出,文化是一组庞大的复合系统,简分为三个层次:

  1. 共同的生活秩序;
  2. 知识世界;
  3. 价值信念。

  1. 共同的生活秩序:人是活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共同生活秩序之中。政治体制确定了族群的安全感与资源分配,人有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是人类选择了分工合作的群居模式,利用厚生,再引伸为消费行为,市场效益成本;社会中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婚姻、族群等人伦关系。

  2. 知识世界;人类开拓了丰硕的知识世界:实用知识、历史、地理等资料性知识,更有庞大的科学知识,表现出人类高度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则表现为应用符号的能力,例如数学、几何、逻辑。

  3. 价值信念:人类更且拥有高层次的价值信念: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人以价值信念来指导自己:认为神是我的明灯,便成为宗教信徒;认为人皆有尊严的,便主张平等爱人;认为生命在于美的昇华,便成为追求完美的艺术心灵……。

  总言之,在文化的不同层次中,其中有一点很特别的,在庞然的文化现象群中,可以倒溯出人是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之存在。超越性是指人类有一种很强烈的,不惜一切,要冲破其现实的处境;现实上,人存活于种种限制之中:人受其遗传基因所设定,受其生物本能所驱使,受到社会潮流所模塑,甚至受到命运遭逢所播弄;只不过,在人类的历史里,这里却是波澜壮阔,人不断超越其恐死之本能,探险蛮荒;为浪漫的爱情牺牲;放弃其安稳的生活,到非洲行医,志士仁人为政治理想而奋斗……简言之,人希望超越其现实的封限,这就是超越性。对反说之,我们能想像动物有超越性吗?猫能立志将来成为一只伟大的猫吗?牛会发出爱心,关怀其他动物吗?动物能发出慈悲、博爱,为不认识的他人牺牲吗?因此爱与爱情永远充满着人性的光环。

  近年教学,讲授思想理论之余,更喜欢播放一些电影片断,让同学左右脑都得到激活。本书选取了四十多部电影及一些文学作品,以场景来辅助讲论种种爱的误区,希望读者自行观赏,加深我们的情感记忆,其中包括(依序):American Beauty(美丽有罪)、The Talented Mr. Ripley(心计)、Match Point(迷失决胜分)、慾海慈航(Samaria)、Fight club(搏击会)、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月黑高飞)、Kill Bill(标杀令)、Apocalypse Now(现代启示录)、《海角七号》、Paradise Now(立见天国)、《春光乍洩》、Julus and Jim(祖与占)、《阿飞正传》、Gloomy Sunday(歌曲)、Piano Teacher(钢琴教师)、《金锁记》(小说)、《影武者》(The Shadow Samurai)、《死亡笔记》、Memento(凶心人)、Space Odyssey 2001(2001 太空漫游)、Tristan and Isoldle(传说)、An Essay in Love(爱情笔记、小说)、500 Days of Summer(恋夏500日)、《山楂树之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秒速五厘米》、《小王子与狐狸》(小说)、《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2046》、Before Sunrise(情留半天)、Before Sunset(日落巴黎)、Before Midnight(情约半生)、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忆逝水年华、小说)、《情书》、《八月照相馆》、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Symposium(柏拉图对话录)、Faust(诗剧)、《丰饶之海》(小说)、《活着》、Breaking the waves(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The Kite Runner(放风筝的孩子)、《原罪犯》、Closer(诱心人)、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伊朗式分居)、Blue(蓝)、A Taste of Cherry(樱桃的滋味)、Eternity And A Day(一生何求)、The Story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因疏懒本书下篇拖延了许久,原拟称《爱的盲点下篇.人性篇》,因内容变动了许多,现改称《爱的盲点.电影文学篇》。特别感谢执行编辑郑传鍏先生费心整理校对。本书部分篇章是辑选自同学的论文作业:同性恋部分辑自罗国平同学,《志明与春娇》选自费丽婷同学,《蓝》选自蔡千红同学,《丰饶之海》撮自梁肇麟同学,还有其他同学的资料片断,都夹杂用上了,在此一起致谢,承诺出版大家的篇章已是多年前的事,现在你们都已毕业,在社会上各有岗位,经历着每一天,仍然寻求存在意义……祝愿大家生活实在而丰饶。

图书试读

第一章逃避自由
 
引言:逃避自由现象

 
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Fromm)有两本名着,一本是《爱的艺术》(ArtofLoving),另一本是《逃避自由》(EscapefromFreedom)。在《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类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行为现象,就是拒绝接受选择;我选了「逃避自由」来剖析现代人的心态。
 
极权社会中争取公平选举,要求人权,自由对许多人来说,是一样寤寐以求的目标。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中,提到自由对生活在自由社会跟生活在极权社会的人来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他是捷克人,经历过失去客观自由的痛苦,所以他自觉有资格去讨论自由问题。他讽刺那些已经生活在自由社会的人,往往遗忘了过去的历史,遗忘了人类为奋斗自由民主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于是我们不再珍惜自由,甚至开始逃避自由。这表示人虽然拥有客观的自由,却不一定能承担得起自我抉择的自由,我们不一定能自觉地主宰自由去生活,原因在于人之存在,有升进亦有沉沦。
 
人为何会逃避自由?根源地说,在于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人是由孩提逐渐成长的,成长既是生理的,同时是心理的;人的成长是一「个人化」(personalize)历程,每个人都有他的青少年阶段。
 
所谓个人化,就是孩童要从自我中心的世界脱颖而出,他必须调节其视野。但,此调节是痛苦的,他只会感到日益的孤独,他愈认识自己,愈发觉他是一个与他人隔绝的个体。而他生活的世界常常是具有威胁性和危险的,成长代表个体的独立,独立即与他人的分离,孤独袭来,青少年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和焦虑感。
 
青少年如果无法调节其适应能力或者改变其原初的自恋思维,很容易就想到放弃,不愿意成长;他们会退缩,会把自己完全隐没于自我之内或者完全顺从外界,隐没于潮流、群体之中,自我的隐没就是逃避自由,借以克服其孤独及无力感。
 
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化为「轻不着地」的状态,失缺迫切的生活谋生问题,我们获得了存在的自由,例如我可以辞去工作,到欧洲旅行三个月,我可以放下爱情的追求,到寺院里禅修,我更可以将自我收藏起来,以宅男自居……现在的自由,对许多人来说,它已成为一种威胁,因为自由可以让人陷入不确定中,一份轻松,却是不能承担得起的承担—我要怎样活下去?于是,人有意无意间将自我削平,混入一般人的生活模式中,逃避真实的自我。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