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白色的兔子走,到哲学的世界里去:你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存在?

跟着白色的兔子走,到哲学的世界里去:你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存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hilipp Hübl
图书标签:
  • 哲学
  • 存在主义
  • 自我认知
  • 人际关系
  • 思维方式
  • 人生思考
  • 西方哲学
  • 启蒙读物
  • 心灵成长
  • 意识形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聚焦现代人生活10大主题,20万字深入浅出
情感、语言、信仰、梦、行动、知识、美、思考、身体、生死
由外而内,把人生一次看透澈、想清楚!

  ★哲学是活的!本书有别于一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介绍起,抽离现代人生活脉络的哲学流派概论书,而是强调要从个人经验出发,发展自己独有的人生哲学

  ★不说教、不流俗!承袭当代分析哲学思辨,中文世界里最赶得上时代潮流的哲学普及书

  ★PanSci 泛科学总编辑 郑国威推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苑举正 专文推荐,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冀剑制 专文导读

  德国当红青年教授邀你一同沉思,关于人生的十堂哲学基础课

  人可以不带情感地活着吗?
  语言是为了沟通或虚伪的应对?
  信仰是出于爱还是对神的畏惧?
  人对美的向往从何而来?
  关于活着这件事你怎么看?

  ◎哲学,与我的生活何干?
  读哲学书,是为了习得一套思考的方法,帮助你釐清自己的盲点,做出清明的判断和选择,并应用在你生活的每个层面:人际关系、职涯选择、感情生活、甚至人生何去何从,最终为自己建立起一套看待这世界的独特眼光。

  ◎读了那么多哲学理论,你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我们思考与面对现实人生处境的工具。过着现代生活的我们,可以在逛超市的同时稍微想一想:这看似平凡无奇的购物活动,是对我们自由意志所做的考验?在舒舒服服地聆听一场歌剧时稍微想一想:我们之所以认为「女武神」美妙动听,不过是由于我们的从众心态罢了?在抽根菸、享受吞云吐雾的快感时,问问自己:吸菸究竟是限缩或扩张我们的意识,此举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是一本对现代哲学的导读,透过十个主题,引领你思索人生的根本面向。哲学家的工作其实并非在于发现陌生的奇境,充其量只是将已知的世界看得更为透澈而已。

【台湾名家推荐】

  PanSci 泛科学总编辑 郑国威

  「这本书讨论了许多当代分析哲学研究,并佐以相关科学发现,在目前的中文世界,可算是最赶得上时代的哲学普及书之一。」──「简单哲学实验室」召集人、《哲学哲学鸡蛋糕》作者 朱家安

  「很多哲普作家企图以『绕着哲学跑,却不直接读哲学』的方式来表现哲学。这或许是最理想,也是最难的撰写哲学方式。其理想在于免除了阅读哲学的理论与专有名词门槛,而其困难之处在于,要透过常人的语言来表现深刻的哲学想像,其实非常不容易。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新的可能,透过绕着寻常名词的漫谈来开展哲学推理,看似松散而没有系统,实际上以严谨的态度引领读者经历了深刻的概念批判。」──专栏作家、《人渣文本:给「露出世代」的特急件》作者 周伟航

  「本书不同于一般哲学书籍,因为它并不直接从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与答案开始,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非哲学科目所发展出来的问题。⋯⋯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哲学书籍,更是一本昭示未来趋势的启发性书籍。我基于这两点理由,郑重推荐此书。」──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求真:台大最受欢迎的哲学公开课》作者 苑举正

  「此书作者针对他感兴趣的几个主题做思考,而对于身在地球彼端的我们来说,这些主题同样具有相当程度的感染力。当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进这些想法的世界,重新发现思考的乐趣与价值,才能启动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哲学思路。」──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海贼王的哲学课:正义、梦想和人生的伟大航道》作者 冀剑制

  「这是一本有趣味,又有深度的书。哲学与各个领域都有紧密的连系,若你问我:『哲学和动物学会有什么关系吗?』那么,阅读《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本书会给你答案;同样的,若你问我:『哲学和心理学会有什么关系吗?』《跟着白色的兔子走,到哲学的世界里去》这本书,同样会给你意外的惊奇!」──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教师、云科大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简端良

【德国Amazon网友推荐】

  「有趣的分析哲学入门书!爱丽丝梦游奇境这个梗引起了我的兴趣。作者的文风轻松、宜人。本书的内容则遍及了哲学当中各个不同领域。好处是,这不是写给主修哲学的人看的专业论文,而是行文流畅的哲学普及书,颇能带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乐趣。」──Tarrasque

  「我为我现年十七岁大的儿子买了这本书,因为他告诉我,他想要对哲学有多一点了解。作为哲学的入门书,本书不仅结构完整,而且颇能激发读者深入思考与延伸阅读的兴趣。此外,书中所探讨的一些问题,也很适合在家里或与朋友聚会时提出来讨论,这点我觉得很棒。」──Elke Oertel

  「读起来轻松,颇能引人入胜,在阅读前言的部分时,几乎有点像是在逼着自己读;可是读到了后头的两百多页,反倒有点欲罢不能。每个章节都很流畅,即使哲学的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很懂得以生动鲜明、浅显易懂的方式引介艰涩的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既不流于说教、也不流于媚俗。」──Nordlicht

  「跟着兔子的脚步进入现实奇境,明白易懂的当代哲学入门书,适合哲学系的新生阅读。问题有趣,例证贴近生活,每一章各自独立,能迅速翻阅。」──holyrock

  「这本书不仅探讨了当代理论哲学的各种基本问题,身为门外汉的读者更可借此一窥当代分析哲学多采多姿的全貌。」──S0T

  「重要哲学问题清楚地一目了然,用语浅显易懂、例证现代化、具原创性且贴近生活,内容可信度高,阅读过程中常能引发读者会心一笑。」──Juergen Halstenberg

  「幽默、实际、前后一致!虽然作者的意见我并非完全同意,不过他的陈述十分容易阅读、逻辑性高。整体来说,我最喜欢的是本书所蕴含的诙谐的幽默与犀利的讽刺。」──Ursula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菲利普・希伯尔(Philipp Hübl)


  1975年生于德国汉诺威,毕业于柏林大学哲学及语言学系,现为斯图加特大学理论哲学教授。曾于柏林大学、美国柏克莱大学、纽约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哲学及语言学,并任教于亚琛与柏林等地。

  常为杂志撰文,擅长以现代人的生活经验为例,深入浅出地探讨重要的哲学议题。着有《跟着白色的兔子走,到哲学的世界里去》、《思想的地下结构:无意识哲学概论》。

译者简介

王荣辉


  曾就读东吴大学政治系、政治大学历史系与法律系;其后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硕士,主修哲学、西洋中古史与西洋近现代史,通晓英、德、法、日与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担任台北歌德学院特约翻译。译作有《思考的艺术》、《内向者的优势》、《不幸福人生指南》、《八百万个老爸在路上》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将哲学议题完全融入生活当中 苑举正
【导读】一场令人兴奋的哲学冒险即将展开 冀剑制

【前言】 追寻兔子的踪迹

第一章 情感,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还是感性的发洩?
过去二十多年来,情感逐渐成为在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等学科里,被大量讨论的主题。令人讶异的是,一直要等到人们意识到,我们的人生是多么受情感所左右,科学界才对情感燃起了研究的热情。

第二章 语言,真实的沟通还是虚伪的应对?
什么是「语言」呢?我们知道花的语言、蜜蜂的语言、电脑的语言,还知道歌德所写的德语以及很菜的德语。很显然,我们以「语言」一词指称许多类似的现象,但它们并非总是同一回事。

第三章 信仰,来自于对神的敬畏?
大多数的信徒肯定是狭义的有神论者。举凡认为自己的祷告有时会获得回应,以及举凡相信会有奇蹟发生的人,至少都默默地接受神会和人类及宇宙互动的想法。祂不仅会静静倾听、出面干涉,还会对由祂所点选的幸运儿说话。

第四章 梦,对未来的预示还是过去的反照?
许多人会说,自己梦到了一些「荒诞」、「无稽」的事,这种说法就彷彿存在着某些现实的、富有意义的替代梦境。如果仔细地观察一下不难发现,许多梦的内容都超乎逻辑与日常生活经验。

第五章 行动,出于意志的自由还是行为的本身?
当我们提到「任意的动作」时,所指的其实就是有意志的、刻意的行为,换言之,就是我们自己所控制与实行的那些行为——相对于那些「非任意的」,也就是自动的动作。

第六章 知识,从何而来又往哪儿去?
「知识」就如同「沙」或「水」是种巨量名词。它没有复数,如同「桌」或「思想」是不可数的;充其量,只能在我们拥有像「公斤」或「公升」这样的测量单位时才能测量。

第七章 美,该如何定义与感受?
传统的美学将重心摆在那些我们通常会称其为「美」的事物上,换言之,就是诸如绘画、雕塑、诗歌、交响曲或大自然等我们可以观看或聆听的事物。至于那些我们可以嗅闻、品尝与触摸的对象,我们则很少会说它们是「美」。

第八章 思考,是来自于意识的谜?
在某些脉络里,「意识」所指的是相对于「无意识」而言的「有意识」或「清醒」。如果有人完全有「意识」地做了些什么,人们泰半会认为,他是「故意」或「蓄意」的。

第九章 触摸,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感受?
长久以来,身体鲜少成为思想家所谈论的主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之后,哲学才发现它?有些人认为,原因在于西方文化的仇视肉体;思想家似乎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血肉。

第十章 生命,同时代表着死亡的到来?
我们可以将面对死亡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正面的态度认为:「有了死亡,生命也才有了意义。」负面的态度认为:「死亡是种坏事。」中性的态度则认为:「死亡与我们无关。」

中外文专有名词对照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将哲学议题完全融入生活当中
文/苑举正(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求真:台大最受欢迎的哲学公开课》作者)


  一九九五年发行的《骇客任务》(Matrix)是一部结合哲学与动作的卖座电影。这部电影中男主角经常无法区分梦里与梦外世界的感觉,让所有读过笛卡儿哲学的人感到无比兴奋;终于有人将复杂的哲学搬上大萤幕,成为一部卖座的电影。这部电影中,一句让主角开始找寻真实的暗示,「跟着白兔走」,成为本书的书名,而且也标示着本书中所有的内容。

  笛卡儿哲学中,讨论的主题是身体与意识的互动、大脑与心灵的关连,以及语言与真理的关系。这三点不但成为本书的内容,也让作者以极为戏剧化的手法,呈现了各种哲学议题。

  本书不同于一般哲学书籍,因为它并不直接从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与答案开始,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非哲学科目所发展出来的问题。然后,哲学只是透过思考,深化这些问题的结果。这个做法让哲学的议题完全融入生活当中,而生活的各种情况,都不断地向我们发出哲学式的质疑。当这些质疑出现的时候,作者非常精准地引用各种哲学家的理论回答这些问题。

  哲学问题大致上都与身体与心灵之间的互动相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各种哲学、科学理论都曾经尝试对这个问题提出答案,但最可贵的地方是,这些不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却在作者非常巧妙地铺陈下,让我们能够享受发问、回答、解惑的过程。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中,原本属于英美哲学中以分析语言为主要架构的哲学风格,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产生了对于分析哲学的爱好感。

  在阅读之后,我发觉本书在包含所有议题,却独独不谈规范伦理学的议题。在国内一片经由哲学而规范行为的声浪中,这个独漏伦理学的做法,让我们可以展开另外一个层面的思考。我们或许应该问,所有行事与动机的来源,是思考身体与心灵关系的结果,还是与他人互动的结果呢?很明显地,本书採取的途径是前者,因而较少涉及他人。我对这点特别感兴趣的原因是,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哲学书籍,更是一本昭示未来趋势的启发性书籍。我基于这两点理由,郑重推荐此书。

导读

一场令人兴奋的哲学冒险即将展开 
文/冀剑制(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海贼王的哲学课》作者)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发展至今,大概可以分成三大类:东方哲学、欧陆哲学、以及英美哲学。这个分类不仅仅是地区上的分别,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思考方法。它们各有其优缺点,也都各有其被误解之处。

  据闻在多年前某个哲学研讨会上,一个中国哲学家谈论以良知做为道德的客观基础时,被一个西方哲学专长的学者质问:「你怎么知道大家都有良知?」这位中国哲学家却回答:「只有畜生才会问这种问题。」我们暂且先不管这种幽默方式是否恰当,但从内容来说真是个妙答。因为从中国哲学来说,良知是每个人内在的事实,向内看,每个人都会发现,这不需要再诉诸客观论述,如果真的没有,那就不是人类而是牲畜了。所以,只有看不见自己良知的畜生,才会对此有所疑惑。

  虽然动物有无良知还难说的很,但人类(至少个人)有良知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便显示出东方哲学最大的思考特色:「体证」。许多重要的理论基础,必须透过身体力行,从内心深处挖掘真理,体验到了,就证实了,不需任何理论的支持。

  然而,这不同于西方哲学要求用文字与逻辑表达出来的「论证」习惯,尽可能用客观论述来说服别人,而不诉诸难以客观化的个人体会。就算真的大家都有良知,我们体会到的良知是否相同?而且,自己有良知和别人有良知是不同的问题,当我们要主张所有人都有良知时,光只有体证是不够的。里面还牵涉到「从自己去类比他人」的推理过程。而这样的推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理由。

  西方哲学的优点就在于不易流于各讲各话,互相误解的窘境。但是,这样的思考方法针对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事物来说,却难以把握。而把握这种语言之外的知识,却是东方哲学的长处。

  然而,擅用语言表达的西方哲学又分为欧陆与英美两大派别。欧陆哲学善于创造整套新系统来解决某个哲学难题,尤其针对那种依据现有语言已经碰壁的问题来说,干脆创造新的概念与诠释系统,重新解读问题源头的各种现象。这种哲学的优点在于,万一我们目前的整个知识与思考系统已经错了,就不会一错再错,全部砍掉重练才是正途。然而,这种哲学的缺点则是很难消化。没有搞懂整个系统时,就会对这个哲学理论充满疑惑与误解。所以,很多人在读西方哲学时会有一种感觉,「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碗糕。」这是因为这种哲学无法从片段去理解,想搞懂,就要搞懂全部,不然就是完全不懂。而要搞懂全部,就必须花费很大的心力,先抛弃掉原本已经被(这个哲学理论)放弃的思维习惯,重新开始。由于这很难做到,所以,大多数人对这类哲学都是误解。

  然而,英美哲学不再使用这种方式讨论问题。而是主张所有一切叙述必须回到日常生活习惯的语言,清楚明白表达。即使读者没有多少哲学背景,也能很快上手。这样的哲学又称之为分析哲学,依据现有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语言结构,先把一切问题关键分析清楚,再去深入讨论。而这样的哲学方法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所以,很多哲学爱好者也发现了,市面上有愈来愈多容易看懂的哲学书,但这并非哲学变简单了,而是使用分析哲学方法的人愈来愈多;而且,这也并不表示这些哲学比较没深度,只是讨论的方法不同而已。

  从不同角度来看其他哲学方法,总会觉得不以为然。东方哲学认为分析哲学过于琐碎,只重视语言分析,但实际上语言分析只是初步的工作,更重要的在于分析出关键问题之后的深入探究。分析哲学觉得欧陆哲学不知所云,那是因为欧陆哲学无法从片段理解。欧陆哲学觉得分析哲学过于简化问题,见树不见林;但分析哲学则质疑欧陆哲学化简为繁,把简单的问题反而弄得更复杂难解。争议点在于,所面临的困境究竟是否有必要创造一个新系统来解读。另外,西方哲学觉得东方哲学过度依赖个人体悟而难以客观化,但若从不同角度思考,这却是东方哲学的优点,能够深入发觉那些非语言性质的内在知识。

  此书作者菲利普・希伯尔虽是欧洲人,但其思考方法却属英美分析哲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哲学方法,自有其深感不以为然之处。但无论如何,对读者来说,这算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至少这样的哲学较容易理解,不会在读过半本书之后,发现自己迷失在思维的丛林间,不知身在何方。

  此书除了表达清晰的优点之外,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其所书写的每一个篇章,都是作者本身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枯燥的针对哲学界普遍认为重要的问题来谈,这两者会有很大的差别。前者在于分享个人感兴趣的思考,较具感染力,读者自然容易被吸引,也感到这些问题真的很有趣、很重要、很值得思考。如果是后者,我们可能在阅读时产生一个疑惑,「我读这些做啥?」当作者自己也迷失在学术的象牙塔时,就容易形成这样的情况。然而,这种迷失在台湾却很普遍。

  有一天,我站在布告栏前面,看着几所台湾哲学研究生的联合论文发表会海报。我很有兴趣想知道现代学子都在研究些什么,于是我认真的从第一个题目往下看,直到最后一个,内心升起一股失落感。因为,他们想探讨的问题,不管结论是什么,都无法激发我的好奇心。那么,我疑惑的是,「他们真的对自己研究的主题感兴趣吗?」当然,每个人的兴趣不太一样,我不感兴趣的,他人未必也不感兴趣。但这么多题目都无法吸引我,是我很怪异,还是台湾哲学学术社群误入歧途了呢?

  前一阵子,我出席一个哲学聚会,会中大多是台湾哲学界的菁英学者,讨论的话题是:「当今国际间最热门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那是因为研究热门主题,论文被国际期刊接受的机会较高。所以,这个话题带着让台湾学者在国际间出人头地的使命,虽然雄心壮志,但却有些沈重。

  这股气氛,和二十年前,我还在国内当研究生的时候很像。学界希望赶上国际水准,希望有多点学者能够在当今居领袖地位的英美期刊发表论文,因为无论在当时,或甚至是现在,在台湾哲学学者中能够做到这点的,仍是少数。

  所以,深受感染的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立志要写出这样的论文。虽然,我在毕业前就已经达成这个目标,但在美国的教育过程中,我却对此不再感兴趣。理由很简单,因为许多我接触到的美国卓越学者,仅仅乐于哲学的探索,对什么感兴趣,就研究什么,若是碰巧以热门主题之姿登上顶尖期刊,纯属巧合。我认为,这才是哲学的初衷。若不以好奇心为本,而是以登上期刊为目标,这样的哲学将会十分无趣。

  在一门课堂上,有个学生找我讨论报告题目,「人类粮食危机」、「中东战火」、或是「全球温室效应」,哪一个比较适当?我回答:「你真的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吗?」我低下头看他穿着拖鞋,于是我说,「或许你可以讨论与你更切身的问题,例如:穿拖鞋来上课是否适当?」学生说,「这没什么好讨论的,就不太适当啊!」

  「真的吗?你是否可以尝试想出一个适当的理由呢?」于是他打破一个习惯性的简单理解,开始一段新的思考之旅。

  如同本书作者在第一章说的,「最棒的旅行并非那些远赴异国的游历,而是以不一样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思想的旅行正是如此,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我们将会发现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于是,哲学思考便萌了芽,开始成长,我们将会好奇它未来会长成什么样子,一场令人兴奋的哲学冒险就这样展开了。

  此书作者针对他感兴趣的几个主题做思考,而对于身在地球彼端的我们来说,这些主题同样具有相当程度的感染力,属于大多数人都会有兴趣的主题:情感、语言、信仰、梦、行为、知识、享受、思考、触摸、生命。当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进这些想法的世界,重新发现思考的乐趣与价值,才能启动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哲学思路。

  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会发现作者大量引用科学研究成果,感觉好像是科学与哲学的混和体。无须惊讶,这也是英美分析哲学的特色之一,而且事实上也是哲学最初的原始精神。我们应该踏在当今所有学问的基础上,继续往前思考,这样才可能产出最具说服力的想法和理论。

  然而,对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却有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作者引用的许多典故与范例,对该文化的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所以不会进一步解释。就像台湾作者使用金马奖、台南小吃、诸葛亮等例子时,不会再为这些多做说明,但对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却很吃力。然而,只要换个角度思考,缺点就会变成优点。当遇到不了解的典故与范例,问一下别人,或查阅一下资料,顺便多认识不同文化里习以为常的事蹟,也算是个顺便的阅读乐趣。

  最后,需要澄清的一点,我其实非常认同与钦佩许多台湾哲学界的菁英学者,走进国际学术界,与世界交流,并带回目前最前端的消息,分享新的思路。如同目前许多出版社,出版最新的哲学着作(就像此书一般),都能让我们的思维土壤接受新观念的灌溉。但是,无论如何,最终、也最重要的,我们仍需回到自己文化的土地上,种植属于自己的花果,让有价值、有意义、以及有趣味的思想树苗,在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开花结果。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情感,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还是感性的发洩?
 
过去二十多年来,情感逐渐成为在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等学科里,被大量讨论的主题。令人讶异的是,一直要等到人们意识到,我们的人生是多么受情感所左右,科学界才对情感燃起了研究的热情。
 
她说,「我们不能够再在一起了。」我完全摸不着头绪。接着她哭了起来,突然间,我明白了一切。我吃了一惊。我也想放声大哭,可是我不能。我哑口无言……,我很不舒服,不过我却还是能准确地描述,我的感受究竟是如何。这并非朝着胸口的重击。然而,不知为何,我却感受到胸中有股强烈的纠结,就彷彿在这一瞬间,心跳突然停止了。起初我希望她只是在说笑,虽然我早已知道这并不是个笑话。接着我变得愤怒。她觉得另一个人怎么样呢?
 
临床医学家说,在面临失恋的状况时,人们会历经多个阶段:震惊、拒绝、愤怒、悲伤及接受。最后一个阶段永远不会来! 到头来,只会剩下思慕;思慕对方的香味、对方好奇的眼神、对方的体温。我不仅受伤、失望,而且还妒嫉,因为另一个人也许正吻着她!
 
事实上,并没有典型被抛弃的情感,可是被抛弃则会引发许多不同的情感:惊讶、惶恐、嫉妒、失望、思念,还有特别是悲伤。情感会快速而直接地将我们裹住,我们往往会极为强烈地感受到它们,而它们则通常都是稍纵即逝。只有在很少数的情况里,愤怒或喜悦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此外,情感是种遭遇,一般来说,我们无法将它们唿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是只能去碰上它们。当然,我们会学着去处理情感。当我们察觉到怒火在身上油然生起,我们可借由深唿吸来抚平自己。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可借由釐清事态告诉自己,这些恐惧毫无道理。可是,尽管如此,这些不受欢迎的要素往往还是会挥之不去。
 
即便是演员,当他在镜头前透过回忆过往的惨痛经历,借以表现出确实极为哀伤的样子时,接下来,他往往也会被牵绊在这样的情感里。

过去二十多年来,情感逐渐成为在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等学科里被大量讨论的主题。令人讶异的是,一直要等到人们意识到,我们的人生是多么受情感所左右,科学界才对情感燃起了研究的热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