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圣哲: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

四大圣哲: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arl Jaspers
图书标签:
  • 哲学
  • 宗教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苏格拉底
  • 佛陀
  • 孔子
  • 耶稣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四大圣哲》所教给我的,比整部哲学史所教给我的更深刻。——傅佩荣

  在雅士培笔下,四大圣哲的修行过程、独到见解、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散发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本书作者雅士培为德国哲学家,一般视之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之一,与海德格、马塞尔、沙特等人齐名。雅士培深入研究历史上各国各派的哲学家,最后选出四大圣 哲: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并专门写一本小书介绍。在他笔下,四大圣哲的修行过程、独到见解、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散发令 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面对西方读者,雅士培首先推崇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接着介绍佛陀,褪去其宗教的神祕外衣,直探佛法对于生 命的沉思;再是孔子,综合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写出了孔子的生命精神;最后是深刻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耶稣,西方经历千年的宗派分歧,仍信 仰同一位上帝,其中耶稣的角色至关重要,值得深入探究。

  雅士培相信,「人是一切奥祕中最伟大的。」他透过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将四位 圣哲自历史尘絮中漂洗出来,并把负载于他们身上过多的神话与传说剔除,使他们的「人格」清晰呈现,彰显出高贵的灵魂,以全面性的研究来透视四大圣哲于历史 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曾说:「《四大圣哲》所教给我的,比整部哲学史所教给我的还要深刻。」 傅教授前后历时七年,方译成此书,同时增加了二万多字的「译者注」,详加介绍许多专有名词与特定术语,其中有关「孔子」的部分,原作者因参考西方汉学家的 研究,难免有少数误解之处,傅教授也都在「译者注」中加以辨明。

  透过傅佩荣教授精确易懂、深入浅出的优美译笔,以及根据其学术专业所做的解读与註释,本书无疑镕铸了东西方二位哲学大家的学问精华,不仅是认识四大圣哲的最佳入门读本,更是台湾出版哲学译作中的经典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雅士培Karl Jaspers(1883-1969)

   当代德国哲学家暨精神病学家。1883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国欧登堡(Oldenburg),陆续攻读法学、医学及心理学,并于1908年取得医学博士 学位,1913年后于海德堡大学。雅士培于40岁以后投入哲学,1948至1961年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1969年2月26日于巴塞尔逝世。

   雅士培被视为存在哲学的代表人物,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对精神病学和哲学皆有很大影响。其着作包括《存在哲学》 (Existenzphilosophie)、《时代的精神状况》(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历史的起源与目标》(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等。

译者简介

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着有《哲学与人 生》、《柏拉图》、《儒道天论发微》、《孔门十弟子》、《不可思议的易经占卜》、《文化的视野》(立绪)、《西方哲学心灵.全三卷》(立绪)、《傅佩荣庄 子经典五十讲》、《傅佩荣生活哲思文选.全三卷》(立绪)等数十部,并重新解读中国经典《论语》、《庄子》、《老子》、《易经》、《孟子》、《大学.中 庸》(立绪)。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苏格拉底
1.生平
2.思想发展
3.对话
4.生命内涵
5.审判
6.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
7.影响
8.历久弥新的意义

第二篇 佛陀
1.生平
2.教义与冥思禅定
3.宣示的教义
4.创见
5.影响
6.佛陀与佛教对我们有何意义

第三篇 孔子
1.生平
2.基本观念:承先启后
3.道德上及政治上的规范
4.基本智慧
5.对「极限」的体认
6.人格
7.孔子与敌对者
8.影响

第四篇 耶稣
1.信息
2.生平
3.人格
4.影响

第五篇 后记:有关四大圣哲的一些说明
1.理解的方法
2.为何选择这四大圣哲
3.共同基础与互异之处
4.我们对四大圣哲的态度

图书序言

译序

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 ╱傅佩荣


  常常有人问我:「影响你最深的是哪一本书?」 我的答案始终是《四大圣哲》。只要说出这四大圣哲的名号,天下人都会了解我为何如此回答,至于是否认同则是另一回事了。四大圣哲是指「苏格拉底、佛陀、孔 子、耶稣」。这四哲的排列顺序不依年代,而是其原作者雅士培(Karl Japers,1883-1969)所定的。

  雅士培是德国哲 学家,一般视之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之一,与海德格、马塞尔、沙特等人齐名。他深入研究历史上各国各派的哲学家,最后选出上述四哲,并专门写一本小书介绍。他面对的是西方读者,所以首先推崇的是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关于苏格拉底,我想到一件轻松的轶事,可用来说明他在西方人 心中的地位。苹果电脑的创办人贾伯斯说过:「我愿意以一生的成就与财富,换取同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西方人只要受过教育,无不对苏格拉底心向往之。这 样的人自然值得我们多加了解。

  其次,佛陀(c.560-480B.C.)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的宗教对西方人而言,总带着几分神祕与敬畏。神祕在于其平和安详,有如智珠在握,洞见深层真理;敬畏在于其修行法门,有时卷帙浩繁、无从下手,有时随机指点、一语道破。

   然后,孔子(551-479 B.C.)是中国的哲人,我们从小尊称他为至圣先师,以恭敬之心仰望其雕像并诵读其训示,但从未了解他超凡入圣的过程,也不易明白他的完整思想。现在,雅 士培综合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写出了孔子的生命精神。我在翻译这一段资料时,心里特别感动也特别激动,因为孔子列名于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圣 哲,是实至名归,是以其思想与人格而出类拔萃,我们以他为荣。

  最后上场的是耶稣(Jesus,c.4B.C.-29A.D.)。耶稣 是犹太人,活了三十三岁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今天全世界相信耶稣的基督徒多达二十五亿。西方文化从希腊时代算起,有一半的时间(约一千三百年)完全在 天主教的主导之下缓慢进展。天主教后来分裂出东正教与基督教(新教),但都诵念同一本《圣经》,相信同一位耶稣基督,因而也信仰同一位上帝。谁能不对耶稣 觉得好奇呢?

  雅士培本人是西方第一流的哲学家,他提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之说,已经成为知识界的共识。在他笔下,四大圣哲的修行 过程、独到见解、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散发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记得我在年轻时尝试翻译此书,每译完一人,就需要长时间的休 息,才可消化内心所受的启示与震撼。前后历时七年,我才译成此书。且译且学且思且行,四大圣哲惠我良多。我在本书译文初版时,曾说:「《四大圣哲》所教给 我的,比整部哲学史所教给我的还要深刻。我现在将这本小书呈现于读者大众之前,内心充满无限的祝福与期许。」

  时隔多年,我的心意依然如此。眼前这本译文最大的特色是增加了二万多字的「译者注」,对许多专有名词与特定术语都详加介绍,使读者减少翻查资料的麻烦。其中有关「孔子」的部分,原作者所参考的是西方汉学家的研究,难免有少数误解之处,我也都在「译者注」中加以辨明。

   我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当时不过二十岁出头,勇气胜过能力与学识。时隔四十多年,我终于有机会全面修订这些早期的译作,如《上帝.密契.人本 ——宗教哲学讨论集》与《四大圣哲》,现在都以修订本并加上译者注的形式重新出版,可谓对长期鼓励及信任我的读者有所交代。我内心为此深为感激与愉悦。我 们有幸生在同一个时代,但因为爱好学习而不受时代所困,能够向古今中外的圣哲诚心请益、虚心受教,然后依此互相期许、日起有功。学习之乐无与伦比,能向四 大圣哲学习,更是幸福之至。我自己念这本书,是遵照《中庸》第二十章所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图书试读

我们对四大圣哲的态度

他们不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对科学漠不关心,而哲学是依循科学途径所作的思索。他们不曾提出任何理性思辨的主张,因而在哲学史上并无地位。他们不曾写下任何作品。其中三位还被庞大的宗教团体尊为创始者。那么,他们在何种意义下与哲学密切相关呢?
 
以教会礼仪与信条为主的宗教,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基本特色。他们是一个历史事实,对哲学与制度宗教都提出了要求,但是哲学与宗教都不能宣称独占了他们。哲学只能设法努力从他们的经验与人格中启发灵感。
 
他们四人的共同之处是:原创性以及自行负责的生命,此外并无任何预先存在的团体可以支持他们的行动。他们并未以自己为表率(若望福音中「我就是道路、真理与生命」一语确定不是耶稣所说),结果还是成为人类的典范。他们成为人类的典范;虽然他们的伟大无法以法则与观念来适当叙述,他们还是在人性上烙下了自己的图印。就在这一点上,人类可以转化自己的形象,提升到神化的程度。
 
对哲学而言,他们也是人。他们各自具备性格上的特质与限制;他们是历史人物,因此不可能对人类产生普遍周全的真确性。他们四人同行;不能唯我独尊。把任何一人化为绝对的唯一真理,就无异于从他的形象中摒除了所有的自然人性。
 
他们的生命核心,在于体验了根本的人类处境,并且发现了人类的在世任务。他们告诉我们这些事情,然后带领我们面对极端问题,提示我们答案。他们各自成全了人性的终极潜能。这是他们的共同基础,但是并未因而同化为一。他们也无法被综合在某种真理大全中。他们彼此相关互涉,因为他们都在人类可能性的基础上生活过、探问过与回答过;但是他们也是各自殊异的个体。他们不可能被割裂来组成一个人,同时走遍所有的路途。
 
他们共同具有的是:在他们身上,人类的经验与理想被表达到最大极限。他们视为必要者,也总是哲学所视为必要者。他们的真实生命与思想模式已经构成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要素了。他们成为哲学思想的来源,同时激励人挺身抵抗,那些抵抗者透过他们的表率,首先获得了自我觉悟。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