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的祕思

大屠殺的祕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Daniel Chirot, Clark McCauley
圖書標籤:
  • 大屠殺
  • 二戰
  • 猶太人
  • 曆史
  • 種族滅絕
  • 納粹
  • 戰爭罪行
  • 記憶
  • 檔案
  • 歐洲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無法想像在安靜的地方多麼容易發生暴力。    
本書紀錄人類曆史上重大的滅族與集體謀殺事件,
尋找其動機,瞭解暴力衝突的復雜曆史
政治性的集體謀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政治大屠殺,是因為利益、權力、還是恐懼?本書跳脫概括性的譴責,從殺人者的角度來解剖他們的殺人動機,探照殺人者的心境與曆史背景,讓這個泯絕人性的行為不隻是單一方嚮的檢討。

  本書收納人種論的、曆史的、政治現狀的証據,通盤檢討瞭人類社會用來緩和偏袒激情與流血暴力的各種製約機製,作者以全新的觀點與復雜的角度來探討,並從社會心理學層麵深入研究暴力被閤理化的根源,呈現齣曆史與社會學的廣度,也為集體暴力的研究打開瞭新的視野,是滅族屠殺與政治性濫殺的課程中首選的課本。

  ※本書原書名:為什麼不殺光?

名人推薦

  兩位作者探討集體屠殺的議題,引用瞭極豐富的族裔衝突文獻,並且特彆提醒讀者注意人類在集體生活中發展的各種控製衝突的製度與方法。本書必將成為大學討論滅族屠殺與政治性濫殺的課程中首選的課本。──葛勞斯(Jan T. Gross),《鄰人:波蘭耶瓦布尼猶太社區之消滅》(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anity in Jedwabne, Poland)作者

  這是採用全新觀點與復雜角度探討集體屠殺問題的一本力作。兩位作者遍引全世界由古到今的各類實例,証明滅族屠殺與其他大規模酷行是相對較少發生的。作者認為,人性深處原有為惡的能力,但也具有友好解決衝突的意嚮。可能撕裂人群關係的威脅永遠存在,但是聯係人群的關係也是一樣強烈的。人類社會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培養可以導嚮團結而遠離衝突的社會、文化、政治趨勢。全書結論所提齣的見解,值得每一位研究者、決策者、有心的公民深思的。──魏茲(Eric D. Weitz),明尼蘇達大學曆史教授,《滅族屠殺一世紀》(A Century of Genocide)作者

  集體殺戮與滅族屠殺的起因是什麼?這是近年來很多社會評論傢在思索的問題,本書呈現的曆史與社會學的廣度卻是所有同類研究所不及的。兩位作者從社會心理學層麵探索暴力被閤理化的根源,比任何同類研究都深入。這部結閤心理學與曆史社會學的佳作,為集體暴力的研究打開瞭新的視野。不論專傢或一般讀者都會受益良多。──赫夫納(Robert Hefner),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人類學教授

  這是教導吾人理解滅族屠殺等恐怖暴行的一部重要著作。兩位作者從反直覺的問題切入:為什麼此類暴行沒有發生得更普遍?──並且提醒讀者,我們雖然覺得滅族事件已經太多,其實相較於人類社會群體之間存在的訴諸暴力的無數動機與機會,確實是少之又少。作者一一舉齣多數社會中已經在應用的緩和暴力的機製,從而點齣未來防止滅族屠殺的對策方嚮。──瓦倫蒂諾(Ben Valentino),達特莫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教授,《最後解答:二十世紀的集體殺戮與滅族屠殺》(Final Solution: Mass Killing and Genocid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丹尼爾.齊洛特Daniel Chirot


  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國際研究與社會學教授。作品另有《現代暴君》(Modern Tyrants)與《社會怎麼變》(How Societies Change)等。

剋拉剋.麥考利Clark McCauley

  布林毛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心理學教授,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艾士族裔政治衝突研究所」(Solomon Asch Center for Study of Ethnopolitical Conflict)主任,也是「國傢恐怖主義及迴應恐怖主義研究社」(National Consortium for the Study of Terrorism and Responses to Terrorism)的主任之一。

譯者簡介

薛絢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專事翻譯,譯作包括《菸草、咖啡、酒,上癮五百年》、《烏托邦之後》、《大夢兩韆天》、《一行禪師:活的佛陀活的基督》、《長生西藏》、《和平》、《幸福》等(以上皆立緒齣版)。

圖書目錄

相關評論
銘謝
 
導論:我們是嗜殺者還是緻力於和平的人?
 
Ⅰ 為什麼要滅族屠殺?古今有彆嗎? 
導緻政治性集體謀殺的四個主要動機
現代的滅族屠殺和族裔淨化是不同的嗎?重返部落狀態與現代的國傢政府
 
Ⅱ 滅族屠殺行為的心理依據
怎樣把常人變成屠殺者
組織
訴諸情緒:領導者與跟隨者
將他人簡化為「本質」
差異越小越可怖
滅族屠殺的條件
 
Ⅲ 有限度的作戰為什麼比滅族屠殺常見? 
衡量滅族衝突的成本
限製戰爭造成的損傷
異族通婚:化敵為親
建立作戰與交流規範以約束暴力
異族通婚的規則、行為準則、誇富餽贈的意義何在?
商業的強製力
道德觀念的理直氣壯
企望解決之道
 
Ⅳ 降低政治性大屠殺的現行對策
降低族群衝突的國傢政策
怎樣約束申冤與報復的要求
促進寬容的方法 
國傢政府在促進和平交流中的關鍵角色
個人權利與多元文化的曆史
 
結論:最終的答案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導論

我們是嗜殺者還是緻力於和平的人?
Are We Killers or Peacemakers?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隻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做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五章:三十八—四十五節

  我們如今的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以前也從來是充滿危險,但是現代科技、全球化的經濟、便利的通訊、大規模的遷徙,都能迅速把某一地的危機傳到其他地方。我們的確已經生活在「地球村」裏瞭,卻和古代的鄉村社會一樣,仍然隸屬自己的宗族和部落,守著自己的領土地盤,彼此的競爭衝突可能惡化成為暴力行動,甚至發生滅族屠殺。我們仍然和幾韆年前尚未形成國傢政府的農業社會與農業文明一樣,各有互不相容的宗教信仰。這些宗教信仰雖然並存,卻是界限分明的,越界的後果可能是極兇暴的戰爭與滅族殺戮。我們也仍然和十九、二十世紀興起的近代工技社會一樣,擁有彼此相抗的民族主義,努力要因應現代化帶來的所有變遷。我們仍然會産生新的意識形態,採納舊有的意識形態,用來支持現代世界中互相衝突的需求所製造的爭執的某一方。這些狀況都曾經在二十世紀導緻大規模的滅族暴力,以後也可能再爆發這種後果。

  即便有嚴酷的前景,我們這本書打算證明,我們無需絕望。未有政府以前的社會、農業國傢、不同的宗教信仰、近代以來的國傢社會,都曾經設計齣緩和衝突的方法,所以衝突並不盡然是激烈的,演變至滅族屠殺的也比較少。如果不曾有這些緩和衝突的辦法,人類曆史會更加悲慘,如今的人類也不會有長久存活的希望。我們可以從前人的努力中學習剋製暴力,也可以想齣新的辦法來處理可能導緻政治性大殺戮的危機。

  衝突會演變成滅族屠殺,是因為握有強大力量的一方認為消滅對方纔是自己遂願的最有效手段。如果動機是報仇,殺戮會一樣慘,甚或更慘。極大的恐懼會導緻最慘的殺戮,一旦認為敵方存活會危及我方存活,就可能要殺盡敵方纔甘休。假如對立的團體(包括基於族裔文化的、宗教的、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原因而對立)覺得對方損壞瞭生活環境,隻要對方存在自己就無法過正常生活,就會發生最不可理喻的滅族殺戮。

  我們要在本書中說明,有許多方法可以阻止衝突惡化到這種地步。對立雙方展開交流,可以降低衝突擴大至屠殺規模的一般機率。共遵的行為準則、道德教化、約束衝突的正式條文,都有一些效用。我們要探討自認絕對正確而訴諸最後解決手段把敵人殺盡的意識形態,同時也會發現,有些意識形態很能包容異己而且接受妥協。這些未必是求和主義的思考方式,而是以反對一味地自以為是為齣發點的。十七、八世紀萌芽的啓濛運動思想,可以節製走極端的行為。我們若能揭露那些可能導緻滅族屠殺的神話的真實原貌,除掉其中非史實的虛構,並且客觀地檢視過往發生的事,也就不那麼容易被煽起滅族屠殺的激情。強調個人的價值,重視人人各有不同的特質,承認每一個人的權利應當優先於無視個人的群體,也都可以大大降低偏執封閉的團體吸收足夠成員而為害的可能性。如今要藉啓濛理性的思考來防止導緻殺戮的衝突,也許是越來越不牢靠瞭,但這畢竟是一條路,即便是起源於西方的,而且正因為甚至在西方也麵臨挑戰,所以格外值得努力把它保住。

  比較不這麼高標的化解衝突的方法也有很多,我們要談到真相調查與和解的委員會。這類組織並不提供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決方案,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是能發揮功用的。有的時候,權力下放與地方自治可以大幅消減內部的緊張。建立公民社會的製度,尤其是一些能夠結閤不同族裔文化與宗教信仰團體的製度,也可以漸漸除掉一些易燃的火苗,使許多領袖人物無法利用它們來煽起殺戮的衝動。存心要製造森林大火的人總是有的,但他們如果找不到可以輕易下手的地方,就難以得逞瞭。

  我們要談到,設計政策來防止競爭行為發展成暴力相嚮,也是可行的。除瞭我們熟知的一些支持和平與減少衝突的國際性機製,第四章會談到許多地方性的、小規模的類似組織。這些都是值得推行的,不但有紛爭的地方需要,所有地方都需要,因為衝突永遠在發生。循求這類策略的成本雖然低,卻需要以耐心與謙卑來執行,因為這些都不是可以用強力施加或迅速成功的。

  我們探討那些彌漫著「殺光他們」衝動的案例,一方麵是剖析人類曆史最黑暗的一麵,同時也從中找齣希望。因為人都知道要改過嚮善。理解現今世界裏究竟有些什麼樣的險惡衝突,乃是理解過激行為為什麼會發生的重要一步。我們可以基於這種理解而規劃以減少與約束暴力衝突為目標的政策。這樣也可以大幅減少滅族屠殺及其他類型政治殘殺發生的可能。

  我們談的是一個有爭議的主題。談論滅族屠殺或政治性濫殺,會擾動深層的情緒。滅族屠殺如何定義、曆史上的滅族屠殺事件真相是什麼、誰該為這些事件負責、犧牲瞭多少人、當時是否有辦法防止慘劇發生、有沒有設法防止,都是學者、決策者、一般大眾看法嚴重分歧的。至今仍有人否認納粹黨或鄂圖曼帝國曾經進行滅族屠殺,這當然是顯而易見的歪麯事實。不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例子不是這麼顯而易見的。例如,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政府坐視愛爾蘭的飢饉不管,算不算是滅族屠殺?當時的馬鈴薯歉收造成上百萬人死亡,但是並沒有死亡集中營,也沒有到處追殺人的隊伍,隻有政府該伸援手卻不作為的可以算是罪行的政策。又如,美國轟炸廣島算不算滅族屠殺?轟炸導緻上萬婦孺與平民男性死亡,但這是戰爭行動的一部分。有人說這樣做能使戰爭及早結束,其實是保全瞭更多人命。也有人認為這是二十世紀最嚴重的罪行之一。還有,美國政府對切若基族(Cherokee)等印地安原住民進行族裔淨化,強迫驅逐而導緻數韆人死亡,這算不算滅族屠殺?這些事例中的大多數喪命者是因為不堪睏苦、飢餓、疾病的摺磨,不是被處決殺害,也算是大屠殺嗎?我們要討論這類事例,而讀者未必都能同意我們的結論。

  有人也許認為不應該拿比較不明確的、死亡人數沒那麼多的殺戮例子來討論。其實,把比較不極端的暴力──如釀成重大傷亡的族裔暴動或地區性的殺戮──與慘烈的滅族屠殺相提並論,或許會使譴責滅族屠殺的道德立場不那麼鮮明。有關滅族屠殺如何定義的討論中,已經有人提齣這個論點。認為納粹屠殺猶太人之全麵與兇殘的程度獨一無二的人士,不容許拿規模不及的屠殺罪行相提並論,而且認為這無異於不承認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史實。至於隻著眼於近代罪行的人士,會認為去探討有政府的社會形成以前的舊事是把題目瑣碎化瞭。我們雖然可以同情這些觀點,卻不贊同這樣的看法。

  我們的中心論點之一就是,殺戮罪行不論大小都有其背後的理由和說詞,犯下罪行的人總有某種自圓其說的理由,這些人的領袖更不在話下,而我們必須嚴肅地看待他們的推理,即便我們並不同意,也不能嗤之以鼻便罷。例如,有人說鄂圖曼帝國當局發動滅除亞美尼亞人的屠殺乃是因為恐怕亞美尼亞人危及帝國存亡,甚至威脅到土耳其國傢獨立。有些亞美尼亞民族主義者認為根本沒有這種威脅,一切不過是土耳其人的盲目偏見,他們聽見前者的論點就怒不可遏。我們可以討論是否真有這樣的威脅存在,但我們也不可否認,鄂圖曼的領導人認為真有這種威脅所以採取屠殺行動。怎樣叫作閤理性,是很難明確界定的,但我們一般都相信,多數的政治性大屠殺是相當蓄意的,而且,即便實際進行殺戮時是利用人們在此種情境中的一時衝動與嗜殺慾,其實仍有當權者在指導,或至少是當權者贊同的。這些行動背後的理由可能是以錯誤的或假的資訊為根據,可能是以被實質化瞭的偏見為依據,也可能是以利己多於邏輯的推理為依據。不論是哪一種,事實都一樣:犯此罪行的人認為應當訴諸大規模殺戮。

  凡是有關防止大規模殺戮的議題討論,總不免有爭議發生。討論如何解決與防止衝突的文獻很多,而且在迅速增加中,但是大傢對於怎樣做有效、怎樣做無效並沒有共識。應該把引發大屠殺的領導者揪齣來繩之以法嗎?應該強化國際製裁力嗎?應該消弭貧窮嗎?建立公民社會?促進真相調查與和解委員會?這些對策,以及其他辦法都曾被提齣過,本書也將逐一討論。我們會審慎看待各種不同的對策,因為顯然沒有哪一個方法提齣瞭全麵的解決之道。

  我們絕不會自認已經為這個重要課題作成瞭最終結論。研究大規模政治性屠殺的新著作持續發錶,新的案例也不斷在發生。未來會發生更多滅族屠殺的事件,其中有些會是大規模的。我們的研究並沒有暗示挑起這類大屠殺的理由已經消失,也不錶示這類理由可能不久就不存在瞭。反之,如今的世界似乎擺齣要訴諸全然不同以往屠殺手段的架勢,可能是以宗教信仰為由的殺戮行動,既有二十世紀政府鼓動的屠殺之恐怖,也兼有更早以前因意識形態的不容異己引發的宗教戰爭的那種血腥程度。但是同時也有比以往更多的國際組織在為瞭防止流血衝突、創造較宜化解衝突的環境條件、推動降低暴力殺戮機率的機製而努力。我們希望為這些努力貢獻一份力量,但同時也要以務實的態度看待我們麵對的種種危險。

  我們在第四章中提齣可行的對策之前,第一章要先說清楚為政治目的進行大屠殺的起因,把這種行動的主要理由一一述明。有時候人們會覺得索性把礙事的敵人消滅殆盡或強迫驅逐是一瞭百瞭的法子,這種情形古代有,近代以來也有。大規模的驅逐必定會導緻高死亡率,一九九○年代南斯拉夫的族裔淨化行動,二○○○年代初蘇丹達福爾(Darfur)的屠殺,都是實例。報復的心理,恐怕仇敵未消滅殆盡可能反撲,也都曾經引起瞭大屠殺。最可怕的就是認為仇敵存在是世界的汙點或損害,必須全部除盡。希特勒(Adolf Hitler)眼中的猶太人是如此,柬埔寨赤色高棉眼中的越南人與受越南思想感染的柬埔寨人是如此,盧安達的鬍圖族統治階級眼中的圖西族人是如此,歐洲宗教戰爭期間的某些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彼此眼中的對方也是如此。《聖經》就講到許多這類例子。

  這又帶到我們在第一章裏要談的另一個重要的爭議。像希特勒犯下的這種滅族屠殺,或是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整肅與數以百萬條人命計的殺戮,是否隻會在現代社會發生?沒有人會否認殺戮行為從來都是層齣不窮的,但現代的殺戮規模之大與徹底,是否遠超過古時候?我們將在文中證明,特彆慘烈的滅族屠殺雖然自古就有,現代的國傢卻能藉著把我們全都變成猜忌的部落而提高衝突的賭注。部落之間相互猜忌乃是人類以小型社會生活時期的常態,一旦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變成兩國統治階級競爭的成分增多──兩國人民大眾互鬥的成分減少,那種狀態也就變少瞭,但是我們仍舊可以說是被全麵部落化瞭。

  第二章要從心理學的角度深究滅族屠殺發生的原因。心理學傢平剋(Steven Pinker)一嚮主張,人類的許多行為是固有的,而且是生理因素決定的。他曾經說過,凡是認為人類本性就是暴力的或天生愛好和平的過於簡化的論點,都沒有切中要旨。
 
  暴力普遍盛行……並不錶示人類都有求死意願,或是天生嗜血,或是受瞭領域性的驅迫。一個高智能的物種有充足的演化上的理由要和平生存。……所以,雖然凡是人皆會有衝突,凡是人也都會尋求解決衝突之道。所有的族群都不免有卑劣殘酷的動機,卻也都有更多份子是比較仁厚溫和的。 ……一群人會或不會投入暴力行動,端看他們是受哪一類動機的牽引。(Pinker 2002, 58)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基於各種不同的心理性嚮,會成為比較容易訴諸暴力或寜願和解。由不同的族裔文化、宗教信仰、階級劃分所形成的群體與社會亦然。不同的國傢政府與民族的好鬥習性也是不同的。環境條件改變可以把傾嚮訴諸暴力的個人、團體、社會變成比較愛好和平,反之亦然,這乃是事實。曆史證明這是事實,如今也仍然是事實。

  我們進行討論的立足點是:大肆屠殺既不是失去理性的行為,也絕不是「發瞭瘋」。人類往往會以偏概全地看待自己的群體以外的對手群體──也就是把非我族類刻闆化,這顯然極容易變成把自己認定的敵對者全體妖魔化。我們一旦覺得自己受到威脅,就可能被情緒──憤怒、羞辱、恐懼、怨恨──帶著走嚮暴力,繼而對阻礙我們或危及我們安全最甚的人進行濫殺。然而,心理的傾嚮一樣會帶著我們往反方嚮走──變成錶現愛心而厭惡殺戮。我們必須承認有這種弔詭,並且探究是什麼推理過程走到暴力或謀和平的一步,我們纔可能真正開始掌控自己陰暗麵的衝動。

  因此,本書要探討的是,不同的社會之間或一個社會裏的不同團體之間的競爭衝突,在什麼情況下會變成動武。這種衝突又是如何纔會惡化至滅族屠殺的程度?有什麼緩和衝突的機製可以使這樣劇烈的後果發生的機率降低?我們要在第三章中談到有國傢政府以前與以後的社會有哪些化解衝突的機製,並且解釋多數的衝突──甚至戰爭──為什麼沒有演變成為滅族屠殺。有一些很古老的約束暴力的方法一直延續到現代。然而,這些方法有時候會失靈──過去與現在皆然,結果就導緻血流成河。
  
  上個世紀發生的滅族屠殺──一九一五年亞美尼亞人被屠殺、一九三○年代史達林實施整肅、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納粹屠殺猶太人、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年柬埔寨人口被殺瞭四分之一,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的滅族屠殺、一九九○年代南斯拉夫戰事的大舉殺戮、近幾年蘇丹達爾福發生的族裔淨化行動(這是本書將寫完的時候正在發生的),每一件都引起世人矚目,死亡數字都大得驚人。但也有許多不曾傳遍全世界的事件在其他國傢發生,有的殺人數以萬計,有的以韆計,還有一些死亡人數僅幾百。我們的論點是,這些殺人數目遠不及大規模滅族屠殺的事件,發端時的衝動其實與大規模滅族屠殺是大同小異的,殺的人即便相對而言是比較少的,卻同樣對鎖定的敵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屠殺。大規模的滅族屠殺需要藉政府的組織力量來進行;殺戮數量比較少的也許不需要這麼大的組織力量,卻幾乎必然有地方當局串通共謀。
  
  近年來有許多關於這個課題的極精闢的研究,其中以二十世紀的重大滅族屠殺事件的研究最為詳盡,二十世紀以前的事件探討也不在少數,本書將會引用到這些資料。不過本書的主旨就三方麵而言是範圍比較廣的。第一,我們認為,要證實此種屠殺有常態性,必須同時呈現古代與現代的實例。世界上每一個大陸、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文明都發生過這種暴力。第二,我們認為,強弱懸殊的情況下雖然容易發生大屠殺,但其實不盡然。不同群體發生暴力衝突的勝利一方,通常並不試圖把敗者及其傢小親屬全部殺死。為什麼不?我們要從這個觀點來討論大殺戮會遭遇哪些心理上的、文化上的、製度上的阻遏,而且要就從古到今的各種政治形態來談。第三個主旨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說明屠殺行為可以由小看大,可以從檢視殘害人命較少的殺戮進而瞭解最恐怖的屠殺實例。
  
  我們認為,知道如何控製比較小規模的政治性屠殺,乃是走嚮控製大規模滅族屠殺的必要步驟。希特勒一旦掌控瞭德國、打敗瞭歐洲多數國傢、決定要消滅猶太民族,這時候再來控製他為時已晚,隻能用武力打敗他、毀掉他的軍事力量。防止希特勒暴行的時機應該是在他獨攬大權以前,甚至十幾二十年之前。防止類似的其他慘劇發生也一樣需要及早。最終的恐怖行動可能發生得非常快而且是無法預料的,造成最終後果的那些環境條件卻不是一夕之間生成的。知道瞭事情如何醞釀,纔可以在危險迫近之前有所覺察。
  
  我們也要從這種視角來看未有國傢政府以前的滅族屠殺事件,可想而知,在社會規模隻是小群自治親族的時代,即便兩個族群的衝突導緻要將敵方趕盡殺絕,死亡人數也不會太多。但是對於慘遭屠殺的傢族、村莊、氏族而言,後果並不亞於現代的滅族屠殺。我們認為,如果討論隻從現代大規模滅族屠殺事例著眼,會使我們理解事發過程與防止方法的範圍縮小。因此,為瞭要把政治性大屠殺的現象解釋清楚,我們必須檢視古往今來各種大小屠殺事件。
  
  社會內部的衝突、不同社會之間的衝突都是在所難免的,陷入衝突的人有時候就會訴諸暴力。我們的社會卻已經發展齣許多緩和衝突的方法,就潛在的與實際存在的衝突數量而言,多數不是彼此不共戴天的,也不是毀滅性極強的。大規模的滅族屠殺相當少,比較小規模的也通常可以避免。事情會演變到最惡劣的境地,都是因為緩和衝突的機製失靈,或是因為發生瞭不同於以往的狀態,還來不及建立應對的機製。我們相信,檢視國傢政府形成之前與之後的剋製衝突機製,有助於理解一般的大舉殺戮現象。人類並不是生來就是嗜血惡魔或愛好和平的天使;是情境與製度,以及群體贊同的解讀情境與製度的方式,會導引人類採取和平或暴力的行動。
  
  我們探討以往爆發大戰與滅族屠殺的理由,研究人類社會如何設法製止這類的暴力,可以教我們看清人性中的矛盾、可怕,以及救贖。這也是我們研究這個課題的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們生活在重迴部落習性的、充滿危險的、通訊與科技疾速進步的世界裏,必須發展可以降低滅族屠殺發生機率的政策。第四章便是以此為題,要提齣各種可行的策略。我們會先從大規模的做法講起,由大至小來討論。我們也要再次提醒讀者,滅族屠殺發生的原因不止一個,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也往往沒有是非絕對分明的解決之道。
  
  導論開端引用瞭耶穌基督的「登山寶訓」,兩韆年後的今天,這些話的實現似乎仍然遙遙無期。雖然為瞭方便、為瞭安全、為瞭報復、為瞭所謂的淨化而進行的政治性屠殺在每個世紀都曾發生,二十世紀的事例卻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二十一世紀纔剛開始,卻已有瞭可能不會改善,甚或更惡化的跡象。

  人世間有惡,也有善,這本書不會把所有篇幅用於譴責作惡的人。我們的宗旨是要理解為什麼惡會發生,為什麼人類的任何群體都有為善與作惡的可能。我們認為,唯有循這個方法努力,纔可能找齣可以製止大屠殺的有效方法,也唯有如此,我們纔能瞭解自己相互矛盾的衝動。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大屠殺的祕思》,一種難以言喻的肅穆感便撲麵而來。書名本身就像是一道緊閉的心門,門後藏著的是一段需要極度謹慎和尊重去觸碰的過去。我能想象,這本書絕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小說,它承載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責任。 “大屠殺”這三個字,本身就足以讓人的心頭濛上一層陰影。它指嚮的是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集體失智的瘋狂,是無數無辜生命被剝奪的悲劇。而“祕思”二字,則進一步將這份沉重推嚮瞭更深的層次。它不僅僅是對事件本身的描述,更是對那些隱藏在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思考、反省、甚至是壓抑的情感的一種探索。 我不知道書中具體會描繪哪些事件,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一定深入挖掘瞭那些可能被曆史的洪流所淹沒的細節。或許是受難者的零碎記憶,或許是施暴者的扭麯心理,又或許是旁觀者的沉默或無奈。這些“祕思”,如同暗流湧動,構成瞭事件背後更為復雜和人性化的圖景。 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瞭解一段曆史,更像是一次對人性黑暗麵的審視,以及對人類理性與同情心的呼喚。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不煽情卻極具力量的方式,去呈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去揭示那些被掩蓋的真相,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曆史的教訓究竟在哪裏。 《大屠殺的祕思》,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邀請我去麵對那些可能令人不安,但卻至關重要的思考。我希望它能夠成為我理解曆史,理解人性的一個重要窗口,讓我能夠以更成熟和深刻的視角,去審視過去,並警惕未來。

评分

讀《大屠殺的祕思》這本書,仿佛走入瞭一片寂靜而沉重的迷霧之中。盡管我尚未深入其境,但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壓迫感,預示著內容絕非輕鬆愉快。我猜想,這本書所描繪的,大概是一段曆史中難以言說的傷痛,那些被時間掩埋,卻又在暗夜裏悄悄作祟的集體記憶。 “祕思”這個詞,更是引人遐想。它暗示瞭故事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思考,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人們內心深處湧動的復雜情感。也許是關於生存的掙紮,關於人性的考驗,關於在絕望中尋找一絲光明的渺茫希望。我期待作者能夠用深刻的筆觸,去剖析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個體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那些難以啓齒的“思”。 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如此沉重的主題。是會以宏大的敘事,全景式地展現曆史的殘酷?還是會聚焦於個體的命運,用細膩的情感去觸碰讀者的心靈?我傾嚮於後者,因為比起冰冷的數據和宏觀的分析,那些鮮活的生命故事,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曆史事件,那些曾經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汙點。每一次提及,都伴隨著深深的悲哀和反思。而“祕思”二字,又仿佛在提醒我們,曆史的教訓並非止於錶象,更在於它所激發的那些深層的思考,那些關於我們為何走到這一步,以及我們如何纔能避免重蹈覆轍的拷問。 我希望《大屠殺的祕思》能夠帶給我一次震撼心靈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精神的韌性。它或許不會提供簡單的答案,但一定會提齣深刻的問題,促使我不斷地去思考,去反省,去更加珍視和平的來之不易。

评分

《大屠殺的祕思》這個書名,如同一聲在寂靜中迴蕩的警鍾,瞬間就將我的思緒拉扯進瞭一段充滿沉重曆史的領域。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更像是一個濃縮瞭無數不為人知的情感與思考的符號,預示著內容的深度與復雜性。 “大屠殺”三個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壓迫感,它代錶著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集體失控的瘋狂,是生命被隨意踐踏的悲劇。而“祕思”,則像是在這片陰影之上,投下瞭一束微弱卻不容忽視的光,它暗示著,在這場巨大的災難背後,隱藏著許多未被充分講述的,關於思想、關於情感、關於人性抉擇的內心活動。 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去描繪這些“祕思”。它會是幸存者們在漫長的歲月裏,對往事的迴憶與反芻,其中夾雜著難以言說的痛苦與釋然嗎?還是會是施暴者們在扭麯的意識形態下,對自身行為的辯護與閤理化,以及可能存在的,一絲絲良知的閃現?又或者是,那些曾經的旁觀者,在曆史的洪流中,那些無聲的沉默背後,所壓抑的復雜情緒?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其中的敘事方式充滿瞭期待。它是否會以一種非常規的視角,去解構這場悲劇?是否會用一種極具穿透力的語言,去觸碰那些最柔軟也最堅硬的人性角落?我希望它能夠帶領我,去感受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個體命運,去理解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復雜糾葛,去探尋那些在黑暗中,依然閃爍著微弱光芒的希望,或者,是警示我們,那些永不消逝的陰影。 《大屠殺的祕思》,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它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去深入理解一段沉重卻至關重要的曆史,去思考那些關於生命、關於尊嚴、關於人性永恒的課題。它會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啓迪,讓我能夠以更深刻的視角,去審視過去,並警醒未來。

评分

當我看到《大屠殺的祕思》這本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便是,這絕對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帶著敬畏之心去閱讀的作品。它仿佛是一本打開瞭潘多拉魔盒的書,裏麵裝滿瞭那些令人心悸的過往,以及隱藏在那些過往背後,深刻而又難以名狀的思索。 “大屠殺”這三個字,本身就承載著沉重的曆史分量,它象徵著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道深深的傷疤,是關於暴力、仇恨和失去生命的集體創傷。而“祕思”,則更是點睛之筆,它似乎在暗示,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事件的流水賬式的記錄,更是一種對事件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心路曆程、復雜動機以及深刻反省的挖掘。 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駕馭如此宏大而又沉重的題材。是會以宏觀的視角,呈現曆史的冰冷殘酷,還是會以微觀的敘事,聚焦於個體在極端環境下的掙紮與絕望?我傾嚮於後者,因為往往是那些細緻入微的個體故事,纔能最真實地觸動人心,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性光輝與黑暗。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不禁聯想到那些曾經在曆史的長河中,被無情吞噬的生命,以及那些在絕望中,卻依然閃爍著微弱人性光芒的瞬間。我期待作者能夠用她/他獨特的筆觸,去解構那些復雜的心理,去剖析那些令人不解的行為,去呈現那些在巨大的曆史漩渦中,個體所承受的難以想象的壓力。 《大屠殺的祕思》,這個名字本身就如同一聲低語,提醒著我們,曆史的教訓並非僅僅是事件本身,更在於它所引發的那些深刻的思考,那些關於善與惡,關於救贖與遺忘,關於我們為何會走嚮這樣的境地,又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永恒拷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次深刻的洗禮,讓我對曆史,對人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大屠殺的祕思》這個書名,一瞬間就攫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沉重與肅穆。它仿佛不是一本尋常的書籍,而更像是一扇通往人類曆史上最黑暗角落的窗戶,裏麵藏著無數等待被解讀的、被壓抑的、以及被時間刻意遺忘的“思”。 “大屠殺”這三個字,本身就帶著刺骨的寒意,它指嚮的是集體性的瘋狂與毀滅,是文明的倒退,是無數無辜生命的悲歌。而“祕思”,則為這份沉重增添瞭一抹神秘而令人不安的色彩。它暗示著,在這場浩劫背後,有著更深層的、不為外人所知的思考,或許是關於生存的法則,關於人性的底綫,關於在絕境中如何保持一絲尊嚴,或者,甚至是在扭麯的邏輯下,對自身行為的閤理化。 我開始想象,這本書會如何展開。它是否會以一種近乎紀實的筆觸,去還原那些令人心驚肉跳的場景?還是會以一種更具文學性的方式,去捕捉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衝擊?我更期待的是後者,因為隻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纔能真正理解,為何人類會走嚮如此極端,以及在極端之下,人性會展現齣怎樣復雜的光譜。 “祕思”,這個詞讓我聯想到無數可能被掩蓋的細節,那些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往往被忽略的個體命運。或許是受難者臨終前的低語,或許是施暴者內心的掙紮,又或許是旁觀者的沉默與無奈。這些“祕思”,或許是理解這場悲劇的關鍵,也是我們反思人性的重要切入點。 閱讀《大屠殺的祕思》,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人性深淵的探索,以及一次對和平與尊嚴的鄭重承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其獨特的力量,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殘酷,以及人類在麵對黑暗時,所展現齣的不屈與脆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