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獻釋義

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獻釋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清史
  • 基督教
  • 儒學
  • 張星曜
  • 大秦景教
  • 文獻考證
  • 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明清思想
  • 宗教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原著張星曜(1633 – 1715?),是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的代錶,四十七歲受洗,教名Ignatius(依納爵),故其又號依納子,卒年不詳,約於一七一五年以後。歸信後留下不少漢語作品,可略窺明末清初華人信徒的思想的脈絡。

  本書收錄《天儒同異考》、《闢妄條駁閤刻》、《欽命傳教約述》、《聖教贊銘》、《聖人宗徒十四人行實》、《祀典說》,另於附錄中收錄《天教明辨》及《通鑑記事本末補後編》目錄。

  《天儒同異考》為張星曜的重要著作,曆來為學者所重視。在此書中,張星曜創造性處理耶儒關係,提齣瞭「閤儒」、「補儒」、「超儒」。在明末「閤儒」、「補儒」的基礎上,張星曜提齣瞭「超儒」。張星曜對耶儒關係的處理,反映齣清初禮儀之爭對天主教徒所帶來的認同壓力,也反映齣張星曜對自己信仰外來宗教原因的閤法性說明。

  《闢妄條駁閤刻》:此捲將徐光啓的《闢釋氏諸妄》,以及張星曜、洪濟的《闢妄闢條駁》閤為一書。由於《闢釋氏諸妄》批評當時佛教教義,清初普仁禪院的截流行策和尚見之,撰寫瞭《闢妄闢》反駁。張星曜、洪濟等天主教徒對於截流行策的《闢妄闢》又進行迴應,撰寫《闢妄闢條駁》。透過此書讀者將一窺明末清初天主教與佛教的關係。

  《欽命傳教約述》為典型護教作品,編輯奏章、曆史文獻等為天主教辯護;以此證明天主教在中國是受官方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許可、支持與贊許。此書成為後世天主教麵對官方的護教作品範式,影響晚清黃伯祿《正教奉褒》的著作。

  《聖教贊銘》(附《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屬聖詩類作品。採取中國傳統詩歌韻律,不僅富有文學色彩,而且便於誦讀、傳播,是收錄文獻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內容。張星曜所創作的《聖教贊銘》即配畫詩,懸掛在杭州天主堂上。《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亦為同類作品。

  《祀典說》錶明張星曜參與瞭清初的禮儀之爭。中國禮儀之爭不僅涉及到教廷與在華傳教士之間的爭論,而且中國信徒也捲入其中。張星曜在《祀典說》中贊同耶穌會士的做法,即容忍儒傢的祭祖、敬孔禮儀,但對於生祠、城隍等禮儀提齣批評或改造。

得奬記錄

  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肖清和


  安徽潛山人,上海大學曆史係副教授、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學士學位;2006年參加北京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聯閤博士培養計劃,2009年分彆獲得北京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學等。

  曾赴香港中文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學術機構參加學術研討會與學術工作坊。

  主持或參與中國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多項,著有《天會與吾黨: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體研究》、《20世紀宗教觀研究》(閤著)等,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書評、譯文三十餘篇,論文曾被《光明日報》以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曾獲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

王善卿 (Alexandra Wang)

  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紐約天主教聖若望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東亞碩士、曆史博士,美國天主教曆史學會(American Catholic Historical Association)會員。

  師事美國神學傢Raymond Bulman,研究領域:法國王權史、奧體神學 (Corpus Mysticum)與歐洲神權政體。

圖書目錄

總序…………………………………………… 周聯華… iii
編者序………………………………………… 肖清和… ix
導論…………………………………………… 肖清和… xiii
參考文獻……………………………………………………… cix
編輯凡例………………………………………………………cxix
正異體字對照錶………………………………………………cxxi
天儒同異考……………………………………………………… 1
闢妄條駁閤刻………………………………………………… 109
欽命傳教約述………………………………………………… 199
聖教贊銘(附: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 …………………… 259
祀典說………………………………………………………… 321
附錄…………………………………………………………… 339

圖書序言

編者序

  本書名曰《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張星曜為清初著名儒傢基督徒,是明末清初第三代天主教徒之代錶。張星曜生於一六三三年,卒於一七一五年之後,四十六歲受洗入教。入教之後,張星曜撰寫瞭大量的漢語基督教文獻。這些著作基本上都是處理耶儒、耶佛關係,還有著作是有關禮儀之爭以及聖詩。張星曜著作眾多,除瞭撰述之外,張星曜還輯錄瞭大量著作。其中,《天教明辨》二十冊、《通鑑紀事本末補後編》五十捲。其體例是摘錄相關著作,按照主題分門彆類予以整閤。在摘錄之餘,張星曜及其編輯群體有自己的按語。

  張星曜的漢語基督教文獻有十餘種,存世的著作約有八種。除瞭《天教明辨》、《通鑑紀事本末補後編》為編著之外,其餘為張星曜的獨著或閤著。本書收錄張星曜與洪濟閤著的《闢妄條駁閤刻》、張星曜等人閤著的《欽命傳教約述》、張星曜獨著的《聖教贊銘》及《祀典說》、《天儒同異考》等五種。因為《天教明辨》、《通鑑紀事本末補後編》捲帙浩繁,內容繁多,且是編著,因此,本書並未輯入。但本書附有《天教明辨》、《通鑑紀事本末補後編》細目,以使讀者對此兩書內容有所瞭解。

  《闢妄條駁閤刻》,顧名思義,是將署名徐光啓的《闢妄》,以及張星曜、洪濟的《闢妄闢條駁》閤為一書。《閤刻》序於一六八九年,此時張星曜業已五十七歲,是其受洗入教之後的第二本著作。徐光啓為明末教會「三柱石」之一,對明末天主教的發展起到瞭重要推動作用。署名徐光啓的《闢妄》(全名《闢釋氏諸妄》),對佛教的「破獄」、「施食」、「無主孤魂血湖」、「燒紙」、「持咒」、「輪迴」、「念佛」、「禪宗」等展開批評。清初普仁禪院的截流行策和尚看到《闢妄》,展開反擊,撰寫瞭《闢妄闢》,但此書已佚。張星曜、洪濟等天主教徒對於截流行策的《闢妄闢》又進行迴應,撰寫《闢妄闢條駁》。此書為瞭解明末清初耶佛關係,天主教與佛教對話均有幫助。

  《欽命傳教約述》是一本護教作品,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列舉朝廷尤其是康熙皇帝本人對於天主教的優容,以及相關的奏章、曆史文獻等為天主教進行辯護,以此證明天主教在中國是受到官方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許可、支持與贊許。此書對於後世類似體裁的護教作品影響甚大。晚清黃伯祿的《正教奉褒》就是類似著作。

  《聖教贊銘》(附《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為明清為數不多的聖詩類作品之一。明末,徐光啓等信徒就已經嘗試創作聖詩。與張星曜同時代的華藉耶穌會士吳曆亦創作齣聖詩集。這些詩歌採取中國傳統詩歌韻律,或五言或七言,或絕句或排律,不僅富有文學色彩,而且便於誦讀、傳播。這些詩歌是漢語基督教文獻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內容。張星曜所創作的《聖教贊銘》是配畫詩,是懸掛在杭州天主堂上聖畫的配詩。《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極為簡短,言簡意賅,應該也是聖人畫像的配文。

  《祀典說》錶明張星曜參與瞭清初的禮儀之爭。該文獻錶明,中國禮儀之爭不僅涉及到教廷與在華傳教士之間的爭論,而且中國信徒也捲入其中。禮儀之爭對於中國信徒的影響遠遠超過想像。與張星曜同時代的中國信徒,如江西信徒夏大常等亦為禮儀之爭撰寫著作,發錶意見。張星曜在《祀典說》中對儒傢的祭祀、生祠、傢廟等進行說明。張星曜贊同耶穌會士的做法,即容忍儒傢的祭祖、敬孔禮儀,但對於生祠、城隍等禮儀提齣批評或改造。

  《天儒同異考》為張星曜的重要作品,曆來為學者所重視。在此書中,張星曜創造性處理耶儒關係,提齣瞭「閤儒」、「補儒」、天儒同異考:張星曜文集「超儒」。在明末「閤儒」、「補儒」的基礎上,張星曜提齣瞭「超儒」。從中可以看齣張星曜在身分認同上,更加強調天主教超越於儒傢。張星曜對耶儒關係的處理,反映齣清初因為禮儀之爭對天主教徒所帶來的認同壓力,也反映齣張星曜對自己信仰外來宗教原因的閤法性說明。

  本書採用為學界所常用的權威底本,如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所藏《闢妄條駁閤刻》、徐傢匯藏書樓所藏《欽命傳教約述》、法國國傢圖書館所藏《天儒同異考》等。由於時間限製,本書並未詳細核對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但對文中所齣現的專有名詞與術語進行瞭詳細注釋。

  明清漢語基督教文獻是中國曆史與思想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這些文獻,可以管窺明清基督教的思想世界。同時,這些文獻也是漢語基督教神學的重要思想資源。包括張星曜在內的明清天主教徒,在處理耶儒關係、耶佛關係、聖詩創作、護教作品等方麵的經驗及創見,對於今天漢語神學構建均大有裨益。明清漢語基督教文獻很多都是閤作的産物,本書亦然。本集緣起於二○一一年曾慶豹教授之邀請。隨後,吳昶興教授也來信介紹瞭相關情況。在此,筆者感謝二位先生的盛情邀請,也為兩位先生為瞭推動漢語基督教文獻整理與研究所感動。更為感動的是橄欖華宣齣版集團的王鍾山、張瑋哲兩位編輯的細緻與耐心的工作。本來按照計劃,此集應該與二○一三年問世,但筆者俗事纏身,雖然有心要及時完成此項極為有意義的工作,竟力有不逮。本集初步錄入主要依賴於研究生郭建斌同學;而在核對、添加注釋之時,則主要依賴本集第二作者王善卿博士及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偶文琦同學與曹喻水小姐之力。然本書責任由筆者一人承擔。眾多因緣促成此集問世,筆者銘感於心,念茲在茲。

  筆者識力有限,文中紕漏在所難免,敬祈讀者方傢指正為盼。

肖清和
2014 年鞦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剛看到《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獻釋義》這個書名的時候,我腦海裏閃過一絲“學術性很強,可能不太容易讀懂”的念頭。但隨即,我又被“儒傢基督徒”這個身份所吸引。我一直覺得,在颱灣這個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裏,我們對各種思想的融閤與碰撞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清朝時期,基督教傳入中國,尤其是景教,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一定是一種全新的觀念衝擊。而張星曜,作為一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同時擁抱儒傢和基督教信仰的學者,他的思考方式一定非常獨特。我很好奇,他會將孔孟之道與聖經教義如何有機結閤,又是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天儒同異考”這個標題,恰恰點明瞭他研究的核心,他一定深入研究過天主教(或基督教)與儒傢思想的異同,並試圖在其中找到某種融洽的可能性。而“大秦景教文獻釋義”則像是為他的論述提供瞭具體的史料支撐,讓我期待能通過他的解讀,重新認識那些古老而珍貴的文獻。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獻釋義》,光是讀起來就感覺博大精深,像是一條通往古代中國與西方文明早期交匯的秘徑。作為一個對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對清朝那個開放包容的時代,以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中西方思想如何碰撞融閤的故事特彆感興趣。特彆是“儒傢基督徒”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讓人不禁想知道,一個深受儒傢文化熏陶的人,如何去理解和接納基督教的教義,又會如何去調和兩者之間的差異。張星曜這個名字,雖然對我來說相對陌生,但“文集”二字,則暗示著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期待能從中窺探到這位清初學者獨特的視角和論述。而“大秦景教文獻釋義”,更是直指本書的核心,景教,作為基督教早期傳入中國的分支,其文獻本身就帶有神秘色彩,能夠有機會通過現代學者的解讀,去理解這些古老的文本,無疑是一次寶貴的學術體驗。我尤其好奇,在解讀這些文獻時,張星曜是如何結閤自身的儒傢思想背景的,這其中必然會産生許多精彩的“同異”之處,也正是我最為期待能夠深入瞭解的部分。

评分

《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獻釋義》這個書名,光是“天儒同異考”這幾個字,就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與西方宗教中的“上帝”觀念,雖然有差異,但可能也存在一些深層的共通之處,而“同異考”這部分,就恰恰是探討這些可能性的鑰匙。而“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則像是打開瞭曆史的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位生活在那個特殊年代的學者的內心世界。我很想知道,一位深受儒傢文化影響的中國人,是如何接觸並接受基督教的?他的信仰過程是怎樣的?他又如何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體係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哲學觀?“大秦景教文獻釋義”則更是將主題聚焦到瞭景教,一個我一直覺得充滿瞭神秘色彩的古老宗教。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張星曜如何用他深厚的儒傢功底,去理解和闡釋那些來自遙遠東方、意義深遠的景教文獻,我很好奇,他在這過程中,又發現瞭哪些“同”與“異”,又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獻釋義》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而且充滿瞭探索的意味。我一直對曆史上那些跨文化交流的案例非常著迷,尤其是當這種交流發生在思想和信仰層麵時,往往會産生齣乎意料的火花。《天儒同異考》這部分,立刻讓我聯想到的是“求同存異”的智慧,它預示著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更是一種深入的比較和辨析。而“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則將我們引入瞭一個具體的人物和他的思想世界。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如何能夠同時被儒傢和基督教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體係所影響,並且還能寫齣“文集”,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更何況,他還是“大秦景教文獻釋義”的專傢,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加期待,希望能夠從中瞭解景教的曆史,以及張星曜是如何以他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這些文獻的,他在解讀中是否融入瞭他對於儒傢思想的理解,又發現瞭哪些“同”與“異”?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乍一聽,就讓人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天儒同異考》這四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於“天”的理解,以及“儒”的思想,它們之間究竟有哪些共通之處,又存在哪些根本的差異,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哲學命題。而“清初儒傢基督徒張星曜文集”則將這個命題具體化,將我們帶到瞭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並且聚焦於一位具體的曆史人物。清初,是一個民族融閤、思想激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一位同時擁有儒傢根基和基督教信仰的學者,他的思想世界必然是極其豐富而復雜的。我特彆期待能從“文集”中,看到他如何用一種“既是中國人,也是基督徒”的視角,去審視和解讀世界,去闡釋他對於“天”的理解,以及他對於“儒”與“基”如何“同”與“異”的思考。這種獨特的身份定位,讓我預感到作者一定能夠帶來許多新穎的見解,打破我們以往對於曆史和文化的固有認知,開啓一片新的思考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