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献释义

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献释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史
  • 基督教
  • 儒学
  • 张星曜
  • 大秦景教
  • 文献考证
  • 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明清思想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原着张星曜(1633 – 1715?),是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的代表,四十七岁受洗,教名Ignatius(依纳爵),故其又号依纳子,卒年不详,约于一七一五年以后。归信后留下不少汉语作品,可略窥明末清初华人信徒的思想的脉络。

  本书收录《天儒同异考》、《辟妄条驳合刻》、《钦命传教约述》、《圣教赞铭》、《圣人宗徒十四人行实》、《祀典说》,另于附录中收录《天教明辨》及《通鑑记事本末补后编》目录。

  《天儒同异考》为张星曜的重要着作,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在此书中,张星曜创造性处理耶儒关系,提出了「合儒」、「补儒」、「超儒」。在明末「合儒」、「补儒」的基础上,张星曜提出了「超儒」。张星曜对耶儒关系的处理,反映出清初礼仪之争对天主教徒所带来的认同压力,也反映出张星曜对自己信仰外来宗教原因的合法性说明。

  《辟妄条驳合刻》:此卷将徐光启的《辟释氏诸妄》,以及张星曜、洪济的《辟妄辟条驳》合为一书。由于《辟释氏诸妄》批评当时佛教教义,清初普仁禅院的截流行策和尚见之,撰写了《辟妄辟》反驳。张星曜、洪济等天主教徒对于截流行策的《辟妄辟》又进行回应,撰写《辟妄辟条驳》。透过此书读者将一窥明末清初天主教与佛教的关系。

  《钦命传教约述》为典型护教作品,编辑奏章、历史文献等为天主教辩护;以此证明天主教在中国是受官方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许可、支持与赞许。此书成为后世天主教面对官方的护教作品范式,影响晚清黄伯禄《正教奉褒》的着作。

  《圣教赞铭》(附《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属圣诗类作品。採取中国传统诗歌韵律,不仅富有文学色彩,而且便于诵读、传播,是收录文献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内容。张星曜所创作的《圣教赞铭》即配画诗,悬挂在杭州天主堂上。《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亦为同类作品。

  《祀典说》表明张星曜参与了清初的礼仪之争。中国礼仪之争不仅涉及到教廷与在华传教士之间的争论,而且中国信徒也卷入其中。张星曜在《祀典说》中赞同耶稣会士的做法,即容忍儒家的祭祖、敬孔礼仪,但对于生祠、城隍等礼仪提出批评或改造。

得奖记录

  本书通过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评审
《古籍重光:清代学术史料辑录》 卷首语: 本书旨在为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史料汇编。在清代三百余年间,学术思想波澜壮阔,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许多重要的学术著述,因年代久远、流传不广,或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被淹没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本辑录致力于搜集、整理和刊布那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或系统整理的清代学术文献,以期为学界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扎实的史料基础。 本书内容概述: 《古籍重光:清代学术史料辑录》是一部汇集清代中早期(约康乾盛世至嘉庆道光年间)重要学术手稿、未刊刻本、以及散佚文献的综合性文集。全书共分四卷,每一卷均聚焦于清代学术发展中的一个特定领域,力求展现彼时思想文化的复杂面貌与学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第一卷:经学微探——早期考证与义理之辨 本卷集中收录了清代早期在儒家经典诠释上具有开创性或独特视角的学者的佚文与手稿。重点关注乾嘉学派兴起前夕,士人对宋明理学和汉学传统的反思与融合。 《王氏读易札记》残本辑录: 辑录了某位未署名学人对《易经》中若干爻辞的独特阐释,其观点兼取汉代象数之学与宋代理学之义,体现了清初经学在义理阐明上的探索。此札记原为手抄本,今仅存部分篇章,多涉及对“贞”与“悔”的辩证理解。 《春秋大事表》节选校注: 整理了一部以编年体梳理《春秋》经义的著作片段。该书作者试图以清代史学的新见解来佐证和阐发孔子的微言大义,尤其对“非礼勿视”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史学观与传统经学观的结合颇具特色。 《小学识见录》残卷: 关注传统小学(训诂、音韵、文字)在清初的继承与发展。本卷收录的文献展示了学者们如何通过对古音和字形源流的考证,反过来对经义进行“正本清源”的努力,其中包含了对部分《说文解字》异见的辨析。 第二卷:史鉴钩沉——地方志与私人史料的整理 史学在清代得到极大的发展,考据之学盛行。本卷侧重于那些未被主流史学巨著充分采纳,但对理解清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私人著述和地方文献。 《江南风土考略》: 摘录了一部未刊刻的江南地方志中的社会风俗、物产、以及民间信仰的详细记载。此书的价值在于其记录了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社会结构微妙的变化,特别是手工业者的组织形态和地方士绅的权力运作方式。 《军机处幕僚笔录》片段: 辑录了数篇由低阶军机处幕僚留下的私人笔记。这些笔记多记载了日常政务处理中的一些细节,例如奏折的批复流程、重要官员的私下议论,为研究清代中期的决策机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文字朴实,少有修饰,极具史料价值。 《两湖盐政记要》: 一份关于盐业管理和盐商活动的调查记录。清代的盐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该文献详细记录了特定时期内盐运过程中的弊端、地方官员与盐商的勾结模式,以及朝廷试图进行改革的尝试,是研究清代财政史和商业史的珍贵材料。 第三卷:子学新论——民间哲学与道释思想的交融 清代学术思想驳杂,除了儒学正宗,道家、佛家以及民间流行的术数、方技之学亦有其独特的成果。本卷旨在发掘那些在传统儒学框架外进行的哲学思辨和跨学科研究。 《老庄义理辨析录》: 收录了一位学者对《道德经》和《庄子》的解读,其观点明显受到了西方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自然哲学思想的启发,试图在道家思想中寻找与“格物致知”相通之处,体现了清初思想的开放性。 《冥想录:僧道对话辑存》: 整理了数篇记录清初著名高僧与道士之间关于“性命之学”和“有无之辨”的笔谈记录。这些对话不仅展示了宗教思想的内部张力,也反映了普通士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求。 《方技兼论:脉象与星象的关联考》: 汇编了一批关于传统医学(特别是脉学)与天文学、历法学结合的研究文献。作者试图建立一套由天体运行指导人体生理机能的理论模型,是清代科学思想史中一个被忽视的侧面。 第四卷:文学存微——诗文理论与词曲考证 文学研究在清代亦是显学,本卷收录的文献侧重于诗文创作理论的探讨、以及对戏曲、词曲等“小道”的考据整理。 《近体诗格律订正刍议》: 一部关于格律诗创作的细致论述。作者针对当时流行的“有学问而无趣味”的诗风,提出了关于声律、对仗的若干“补遗”之见,并以唐宋名家诗作为例进行逐一推敲,对理解清代诗歌理论的演变极有帮助。 《元曲声腔源流考》片段: 整理了一位戏曲爱好者对元明清三代戏曲声腔演变脉络的考证。此文注重声腔在不同地域(如昆山腔、弋阳腔)的流变,以及其对剧本文字的影响,是研究清代戏曲史的难得材料。 《湘西游记与地方风俗记》: 节选了一部未刊刻的游记文学作品,其中穿插了大量对湘西少数民族风俗、歌谣的记录和考证,展现了清代士人眼中边疆社会的奇异图景,具有重要的民族学和文学史意义。 结语: 《古籍重光:清代学术史料辑录》的出版,并非为了取代已有的宏大叙事,而是希望通过这些鲜活、具体且往往是零散的史料,为清代学术史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侧写与补充。我们相信,每一个被重新打捞出来的文献片段,都可能成为解开历史谜团的关键线索,映照出清代士人复杂而真实的学术精神与文化面貌。本书的整理工作仍属初步,期盼海内外同仁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肖清和


  安徽潜山人,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6年参加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博士培养计划,200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

  曾赴香港中文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学术机构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

  主持或参与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多项,着有《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20世纪宗教观研究》(合着)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书评、译文三十余篇,论文曾被《光明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曾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王善卿 (Alexandra Wang)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纽约天主教圣若望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东亚硕士、历史博士,美国天主教历史学会(American Catholic Historical Association)会员。

  师事美国神学家Raymond Bulman,研究领域:法国王权史、奥体神学 (Corpus Mysticum)与欧洲神权政体。

图书目录

总序…………………………………………… 周联华… iii
编者序………………………………………… 肖清和… ix
导论…………………………………………… 肖清和… xiii
参考文献……………………………………………………… cix
编辑凡例………………………………………………………cxix
正异体字对照表………………………………………………cxxi
天儒同异考……………………………………………………… 1
辟妄条驳合刻………………………………………………… 109
钦命传教约述………………………………………………… 199
圣教赞铭(附: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 …………………… 259
祀典说………………………………………………………… 321
附录…………………………………………………………… 339

图书序言

编者序

  本书名曰《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张星曜为清初着名儒家基督徒,是明末清初第三代天主教徒之代表。张星曜生于一六三三年,卒于一七一五年之后,四十六岁受洗入教。入教之后,张星曜撰写了大量的汉语基督教文献。这些着作基本上都是处理耶儒、耶佛关系,还有着作是有关礼仪之争以及圣诗。张星曜着作众多,除了撰述之外,张星曜还辑录了大量着作。其中,《天教明辨》二十册、《通鑑纪事本末补后编》五十卷。其体例是摘录相关着作,按照主题分门别类予以整合。在摘录之余,张星曜及其编辑群体有自己的按语。

  张星曜的汉语基督教文献有十余种,存世的着作约有八种。除了《天教明辨》、《通鑑纪事本末补后编》为编着之外,其余为张星曜的独着或合着。本书收录张星曜与洪济合着的《辟妄条驳合刻》、张星曜等人合着的《钦命传教约述》、张星曜独着的《圣教赞铭》及《祀典说》、《天儒同异考》等五种。因为《天教明辨》、《通鑑纪事本末补后编》卷帙浩繁,内容繁多,且是编着,因此,本书并未辑入。但本书附有《天教明辨》、《通鑑纪事本末补后编》细目,以使读者对此两书内容有所了解。

  《辟妄条驳合刻》,顾名思义,是将署名徐光启的《辟妄》,以及张星曜、洪济的《辟妄辟条驳》合为一书。《合刻》序于一六八九年,此时张星曜业已五十七岁,是其受洗入教之后的第二本着作。徐光启为明末教会「三柱石」之一,对明末天主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署名徐光启的《辟妄》(全名《辟释氏诸妄》),对佛教的「破狱」、「施食」、「无主孤魂血湖」、「烧纸」、「持咒」、「轮回」、「念佛」、「禅宗」等展开批评。清初普仁禅院的截流行策和尚看到《辟妄》,展开反击,撰写了《辟妄辟》,但此书已佚。张星曜、洪济等天主教徒对于截流行策的《辟妄辟》又进行回应,撰写《辟妄辟条驳》。此书为了解明末清初耶佛关系,天主教与佛教对话均有帮助。

  《钦命传教约述》是一本护教作品,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列举朝廷尤其是康熙皇帝本人对于天主教的优容,以及相关的奏章、历史文献等为天主教进行辩护,以此证明天主教在中国是受到官方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许可、支持与赞许。此书对于后世类似体裁的护教作品影响甚大。晚清黄伯禄的《正教奉褒》就是类似着作。

  《圣教赞铭》(附《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为明清为数不多的圣诗类作品之一。明末,徐光启等信徒就已经尝试创作圣诗。与张星曜同时代的华借耶稣会士吴历亦创作出圣诗集。这些诗歌採取中国传统诗歌韵律,或五言或七言,或绝句或排律,不仅富有文学色彩,而且便于诵读、传播。这些诗歌是汉语基督教文献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内容。张星曜所创作的《圣教赞铭》是配画诗,是悬挂在杭州天主堂上圣画的配诗。《圣人宗徒十四位行实》极为简短,言简意赅,应该也是圣人画像的配文。

  《祀典说》表明张星曜参与了清初的礼仪之争。该文献表明,中国礼仪之争不仅涉及到教廷与在华传教士之间的争论,而且中国信徒也卷入其中。礼仪之争对于中国信徒的影响远远超过想像。与张星曜同时代的中国信徒,如江西信徒夏大常等亦为礼仪之争撰写着作,发表意见。张星曜在《祀典说》中对儒家的祭祀、生祠、家庙等进行说明。张星曜赞同耶稣会士的做法,即容忍儒家的祭祖、敬孔礼仪,但对于生祠、城隍等礼仪提出批评或改造。

  《天儒同异考》为张星曜的重要作品,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在此书中,张星曜创造性处理耶儒关系,提出了「合儒」、「补儒」、天儒同异考:张星曜文集「超儒」。在明末「合儒」、「补儒」的基础上,张星曜提出了「超儒」。从中可以看出张星曜在身分认同上,更加强调天主教超越于儒家。张星曜对耶儒关系的处理,反映出清初因为礼仪之争对天主教徒所带来的认同压力,也反映出张星曜对自己信仰外来宗教原因的合法性说明。

  本书採用为学界所常用的权威底本,如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所藏《辟妄条驳合刻》、徐家汇藏书楼所藏《钦命传教约述》、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天儒同异考》等。由于时间限制,本书并未详细核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但对文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与术语进行了详细注释。

  明清汉语基督教文献是中国历史与思想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这些文献,可以管窥明清基督教的思想世界。同时,这些文献也是汉语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包括张星曜在内的明清天主教徒,在处理耶儒关系、耶佛关系、圣诗创作、护教作品等方面的经验及创见,对于今天汉语神学构建均大有裨益。明清汉语基督教文献很多都是合作的产物,本书亦然。本集缘起于二○一一年曾庆豹教授之邀请。随后,吴昶兴教授也来信介绍了相关情况。在此,笔者感谢二位先生的盛情邀请,也为两位先生为了推动汉语基督教文献整理与研究所感动。更为感动的是橄榄华宣出版集团的王钟山、张玮哲两位编辑的细致与耐心的工作。本来按照计划,此集应该与二○一三年问世,但笔者俗事缠身,虽然有心要及时完成此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竟力有不逮。本集初步录入主要依赖于研究生郭建斌同学;而在核对、添加注释之时,则主要依赖本集第二作者王善卿博士及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偶文琦同学与曹喻水小姐之力。然本书责任由笔者一人承担。众多因缘促成此集问世,笔者铭感于心,念兹在兹。

  笔者识力有限,文中纰漏在所难免,敬祈读者方家指正为盼。

肖清和
2014 年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献释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而且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一直对历史上那些跨文化交流的案例非常着迷,尤其是当这种交流发生在思想和信仰层面时,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火花。《天儒同异考》这部分,立刻让我联想到的是“求同存异”的智慧,它预示着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和辨析。而“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则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具体的人物和他的思想世界。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如何能够同时被儒家和基督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所影响,并且还能写出“文集”,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更何况,他还是“大秦景教文献释义”的专家,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期待,希望能够从中了解景教的历史,以及张星曜是如何以他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这些文献的,他在解读中是否融入了他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又发现了哪些“同”与“异”?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献释义》,光是读起来就感觉博大精深,像是一条通往古代中国与西方文明早期交汇的秘径。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对清朝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思想如何碰撞融合的故事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儒家基督徒”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人不禁想知道,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如何去理解和接纳基督教的教义,又会如何去调和两者之间的差异。张星曜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相对陌生,但“文集”二字,则暗示着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期待能从中窥探到这位清初学者独特的视角和论述。而“大秦景教文献释义”,更是直指本书的核心,景教,作为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分支,其文献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能够有机会通过现代学者的解读,去理解这些古老的文本,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术体验。我尤其好奇,在解读这些文献时,张星曜是如何结合自身的儒家思想背景的,这其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精彩的“同异”之处,也正是我最为期待能够深入了解的部分。

评分

《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献释义》这个书名,光是“天儒同异考”这几个字,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与西方宗教中的“上帝”观念,虽然有差异,但可能也存在一些深层的共通之处,而“同异考”这部分,就恰恰是探讨这些可能性的钥匙。而“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则像是打开了历史的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学者的内心世界。我很想知道,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是如何接触并接受基督教的?他的信仰过程是怎样的?他又如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大秦景教文献释义”则更是将主题聚焦到了景教,一个我一直觉得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古老宗教。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张星曜如何用他深厚的儒家功底,去理解和阐释那些来自遥远东方、意义深远的景教文献,我很好奇,他在这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些“同”与“异”,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就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天儒同异考》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于“天”的理解,以及“儒”的思想,它们之间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又存在哪些根本的差异,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哲学命题。而“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则将这个命题具体化,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且聚焦于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清初,是一个民族融合、思想激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位同时拥有儒家根基和基督教信仰的学者,他的思想世界必然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我特别期待能从“文集”中,看到他如何用一种“既是中国人,也是基督徒”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世界,去阐释他对于“天”的理解,以及他对于“儒”与“基”如何“同”与“异”的思考。这种独特的身份定位,让我预感到作者一定能够带来许多新颖的见解,打破我们以往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固有认知,开启一片新的思考空间。

评分

坦白说,刚看到《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大秦景教文献释义》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一丝“学术性很强,可能不太容易读懂”的念头。但随即,我又被“儒家基督徒”这个身份所吸引。我一直觉得,在台湾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里,我们对各种思想的融合与碰撞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清朝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尤其是景教,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一定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冲击。而张星曜,作为一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同时拥抱儒家和基督教信仰的学者,他的思考方式一定非常独特。我很好奇,他会将孔孟之道与圣经教义如何有机结合,又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天儒同异考”这个标题,恰恰点明了他研究的核心,他一定深入研究过天主教(或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并试图在其中找到某种融洽的可能性。而“大秦景教文献释义”则像是为他的论述提供了具体的史料支撑,让我期待能通过他的解读,重新认识那些古老而珍贵的文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